[爆卦]p醫學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醫學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醫學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醫學中文產品中有2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同時也有6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營養師媽媽Priscil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吃素營養失衡會影響健康. 吃素會營養不良嗎, 還要看吃素如何補充營養. 分享五大素食需要補充營養素, 讓你吃出素食的好處. #吃素營養失衡 #吃素會營養不良嗎 #營養師媽媽Priscilla 0:00 吃素會不會 營養不良 3:48 吃素營養 蛋白質 5:45 吃素營養 維他命B12 6:48 ...

p醫學中文 在 kofgym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19 01:01:50

第4集:宏量營養素的攝取比例 (Marco setting) 上集提及無論Linear定Non-Linear Dieting其實都係睇一星期既平均熱量赤字,今集就講下點樣計一日既Calories同箇中的飲食(Marco)。  首先,解釋下咩係Macro先,Macro全名:Macronutri...

  • p醫學中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4:40:59
    有 438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 p醫學中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11:01:16
    有 143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 p醫學中文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6 14:56:59
    有 42 人按讚

    【 維琪夫人信箱 】在家如何啟動幼兒英語能力

    小山藥媽媽:
    V媽您好,我知道V媽是外語老師,想請問你關於學習語言的事。孩子2歲2個月了,平日總會嚷嚷要看書,我想是時候想讓他接觸英文了,只是….我不知道起頭該放在哪裡?想問問V媽有沒有打從心底用身體記憶的學習?我的英文能力非常差,但我從小(5歲)開始去補習班學。這不是我想給孩子的,我想和他一起學習。也想請問有關於自然發音,有一說法是要先從自然發音學起,因為兒歌不是像朗讀的清晰音,有可能造成孩子混淆、學不好,這讓我更困擾,我英文各方面差、我的口說當然也很差,如果由我當開始鍵感覺不適合....

    V媽:
    小山藥媽媽,孩子現在很小,正是時候、也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玩語言”。我記得我們兩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去學了人生唯一一首法文兒歌、德文兒歌、韓文兒歌、日文兒歌..跟孩子們邊玩邊唱,就是“玩聲音”的概念。不要怕!先堅定你自己,孩子不是你的英文老師,他不會糾爭妳唸錯或把妳當掉,等妳自己不害怕以後,非常建議可以先從唱兒歌開始,可以上網學一些簡單、重複性高的英文兒歌,學下來之後一起唱,洗碗、洗澡、睡前、起床都可以唱不同的兒歌呀。對小小孩來說,對於音感語感的熟悉度,其實從音韻開始,學習語言的路很長,愉快的記憶、不同語言系統的旋律絕對是第一步。

    慢慢的,再從兒歌進入繪本故事。英文繪本共讀也是可以挑一些簡單、重複性高、你可以掌控的書來起步。我以前很愛拿同一本繪本,早上用中文念、中午用英文念、下午用外星語念(自己亂掰的嘰哩呱啦語言)、吃飽飯在玩的時候用台語念、睡前再用中文念一遍,當然你可以選一本你練習過的、狀聲詞多的開始玩聲音。

    有關自然發音,是如果孩子已經慢慢大了,例如中大班以後、甚至小一,開始練習清晰地識字,才會需要從自然發音開始。不諱言,我自己的兩個小孩,都是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自然發音。此外,不用擔心兒歌會不清晰呀,就像小時候我們會錯唸”城門城門雞蛋糕“一樣,好玩就好、有押韻,長大後才會想:城門和雞蛋糕有啥關係?小山藥媽媽,由妳來開始最適合了!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孩子會在妳身上學習到自在、不害怕、勇敢;有關於英文的發音,美東、美西、英國、日本、印度、韓國、台灣....每個地方的口音腔調都不同,若有機會在國外上課時,勇敢說出口反而是最重要的。語言,絕對是拿來用的!別怕!反正小孩不會笑你的!

    另外,就如我們在感官場講座所提,孩子小時候的肢體運動和未來語言力習習相關。小時候好好的、自由的玩非常重要!這不僅是百年前魯道夫史代納在十二感官中所提及,現今科學裡,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生物學副教授Erich Jarvis透過研究鳥類發音與遷徙活動也發現,「腦部控制肌肉的神經元和人類說話的迴路都是肌動迴路」,這很有趣。總之,好好的玩!用四肢玩、用聲帶肌肉玩、用臉部肌肉玩、用嘴唇肌肉噗噗噗的玩,放輕鬆的玩!

    祝福~
    V媽

    ----------------------
    處長照片說明(借我曬一下老婆):
    找出了幾張2006及2008的照片。V媽在變成V媽前,在英語教學領域上就已出類拔萃,除了參與教材編撰、擔任各種師訓場合的講師,甚至受邀到過上海及廣東進行英語師訓演講!照片第一張看了更是熟悉,跟現在碎碎唸講座一樣,結束後V媽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想問問題的朋友。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
    V媽慢慢刷觸覺教養神器和大紙捲在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