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nixon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nixon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nixon評價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福佳與林忌創作,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林忌:作者援引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又譯︰尼克松)晚年向友人透露,他反思其對華政策時的評價︰「我們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來表達對扶植出今日的中共怪物的後悔,更指出如果當初是為了達至打倒蘇聯來扶植中共,這種戰略政策不算是錯的話,致命的錯誤在於後冷...
nixon評價 在 福佳與林忌創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忌:作者援引美國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又譯︰尼克松)晚年向友人透露,他反思其對華政策時的評價︰「我們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來表達對扶植出今日的中共怪物的後悔,更指出如果當初是為了達至打倒蘇聯來扶植中共,這種戰略政策不算是錯的話,致命的錯誤在於後冷戰時期政策竟然沒有更改。作者認為當1991年蘇聯消失、冷戰結束,美國戰略家早應在當時反思基辛格的戰略,並反思國際環境的根本變化,這項政策後來已變為傷害美國的重要利益。
在第十章,作者指出當時大多數人都被「必勝主義的狂歡」,以及健忘症所沖昏頭腦,竟宣布了一個新「單極時代」的來臨,聲稱「歷史的終結」(福山),幻想所有國家都會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政制、美國的意志,成為民主國家;作者引述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早就指出,「中(共)國不會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因為如果這樣做就會崩潰」,而且中國不似西德與日本,後兩者曾在二戰中被美國擊敗佔領,甚至為其制訂憲法,而中國卻是以「中共國」的身份被接納,其政體本質不變。
雖然作者提出的歷史往例的比較,十分有趣以及具有參考價值,以及在第十章提出的「所有戰略選擇──包括醜惡的選擇」當中,也包括了「先發制人」去破壞對手的戰略選擇,然而本書一如其主題──迴避一場戰爭,以及迴避所謂「雙輸」的困局,所以其前提已限制了其思考與建議的方向,即盡量是透過克制,條件交換,期望與理性的人合作雙贏的方案;因此本書不可避免的弱點,就是剔除了「非理性」的因素,希望以理性解決問題;然而要這些方案可以實踐,其根本前提是,中國必須是一個可以說道理,守信用的國家;書中一些方案,例如美國從韓國撤軍、拋棄台灣、拒見達賴喇嘛來換取中國停止軍事擴張等,根本就有如二戰前夕英國首相張伯倫,以捷克的蘇台德區,換取納粹德國不擴張的「一世代的和平」一樣,是鏡花水月,其錯誤就一如90年代冷戰結束後,以為讓中共發展經濟,就可以換取民主改革與和平林一樣,是同等的反智......(未完,全文按連結)
nixon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影無蹤──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簡評+喜好排名】
第三名:《驚爆焦點》(Spotlight)
.
1970年代有《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2010年代,有《驚爆焦點》。兩部片討論的題材不同,但其精神價值和敘事格律卻是如此的相像。然而,兩個時代的觀眾分別看完兩部片的感想恐怕會有些微妙的差異。
.
《大陰謀》無疑會使得觀者對這兩位義無反顧的記者產生無比敬意。當然,我們看完《驚爆焦點》也會有同樣的結論,但可能還會再加問一句:「這樣的新聞團隊,現在要去哪裡找?」
.
會有這樣的差異,原因是《大陰謀》在1976年上旬上映之時,離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因水門案下台還不到兩年光景。這部電影的出現,對於當時的美國觀眾而言,簡直有如新聞紀實片的即時意義。
.
但《驚爆焦點》的真實故事背景,卻是在2001年至2002年,離現在,好歹也有14年差距。看著劇中人兢兢業業地謹守新聞工作者的分際,追求真相那鍥而不捨的決心,縝密查證資料真偽的原則等等。在現在看來卻是如此的不合時宜(現在連報業都式微了)。
.
《驚爆焦點》作為一部追查新聞真相為主軸的電影(主題又是關於神父性侵孩童),編導大可以加滿佐料,像是《真相急先鋒》(Truth ,2015)那般刻意樹立英雄,將採訪的過程拍攝的更為戲劇化等等。
.
然而,本片編導湯姆麥卡錫(Thomas McCarthy)的做法卻是仿效《大陰謀》,讓形式貼合內容,細緻且審慎處理每一個調查中的細節,把電影拍得極其繁瑣(而一個有受過正統專業訓練的記者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與寫實,如此來將新聞工作的精神價值和案件本身據實呈現。也難怪,就連掌管教廷電台對這部片都用了「誠實(honest)」和「令人信服的(compelling)」兩個字眼作為評價。
.
湊巧讀到《國際財經時報》的記者艾美威斯特(Amy West)的評論,她對本片的評價特別到位:「在2002年,波士頓《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小組告訴了我們發生什麼事;在2016年,湯姆麥卡錫做了完全一模一樣的事情。」
.
該片最傑出的,還有在於電影跟時代的呼應,所能激起觀者後續的反思。即,觀者(尤其台灣觀眾)在觀後不免接連想著:「為什麼一群以追尋真相為天命的記者,好像在這種『懷舊電影』中才有可能出現?」、「現在有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嗎?」、「現在還有那些報社主管會如此信任自己的員工?」
.
再談,《驚爆焦點》現在出現的時機也算是勉強剛好。如果該片在事發後一、兩年出品,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事件尚未在全球徹底發酵,片末落落長的受害地點清單篇幅不免大打折扣。如此一來,這部電影所闡述的案件大概只會被當作「波士頓個案」來看吧。
.
《驚爆焦點》讓我們發現,有些東西,我們現實生活已經不存在了,然後惋嘆,然後懷念,然後有了份心,想要去重新挖掘那份價值。上乘的劇本、演員還原了那個美好時代,詠歎了新聞工作的本質。
.
只可惜,即便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們很多,但很不幸的,要一個連同性戀電影都不願意鼓勵的美國影藝學院,投票支持一個講述天主教性侵黑幕的電影,那簡直癡人說夢。由此可見,《驚爆焦點》的出現,無論就什麼方面來看,仍是不合時宜的,那是因為它實在走得太過前面。然而,現在的我們,需要這部電影。
.
.
【無影無蹤──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簡評+喜好排名】單元將會在奧斯卡獎頒獎典禮(2/29)前連載完畢,依序簡評入圍的八部作品。
排名是筆者個人喜好,並非得獎可能性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