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niv呼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niv呼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niv呼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niv呼吸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Dr 文科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其實單靠死亡率去論述一個疾病對病人嘅影響係非常之誤導 好多病人患病後無死唔代表生活質素唔會受到嚴重影響,正如你唔會話中風或者spinal cord injury係小事一樣。 Morbidities係一個非常重要嘅概念,但病人對morbidities嘅perception往往都只會係事後才形成。 ...

niv呼吸 在 Aimon’s diary あいもんとコジマ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15:16:22

“After every storm the sun will smile; for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 solution, and the soul’s infeasible duty is to be of good cheer.” – William R. Alg...

  • niv呼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1 18:29:04
    有 258 人按讚

    其實單靠死亡率去論述一個疾病對病人嘅影響係非常之誤導

    好多病人患病後無死唔代表生活質素唔會受到嚴重影響,正如你唔會話中風或者spinal cord injury係小事一樣。

    Morbidities係一個非常重要嘅概念,但病人對morbidities嘅perception往往都只會係事後才形成。

    唔試過呼吸困難用盡氣力呼氣都好似缺氧唔會知有幾辛苦
    唔試過high flow或NIV唔會知有幾辛苦
    唔試過要日日抽血驗血打豆落藥唔會知有幾辛苦
    唔試過日日要prone一輪去改善血氧唔會知有幾辛苦

    COVID Delta大多在day 7-12開始惡化,澳洲NSW現在便開始出現一兩個禮拜前急升感染人數的後果。

    唔少人一家幾口全部入晒ICU,唔少人需要high flow/NIV以維持血氧,唔少人前幾日仲精精靈靈今日卻被送入ICU插喉,數據告訴我們這些不幸嘅病人多大是無打疫苗嘅市民。

    的確打唔打疫苗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市民手中,但你唔能夠否認這些真實嘅數據。

    無論你最後選擇打唔打都好,祝願大家平平安安,係ICU嘅病人能夠逃出鬼門關,跟家人團聚。

  • niv呼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6 15:59:46
    有 714 人按讚

    醫生,到底之後我會點?

    40多歲good past health,同媽媽一起住照顧年老媽媽的孝順仔,因為工作期間接觸了受感染的同事而感染。

    確診後在家隔離中,Day 9突然呼吸愈來愈困難,送院進行再一步治療

    Tachypnea, tachycardia, hypotension, high grade fever, profuse diarrhea

    驗血、打豆落水、俾氧氣、CXR

    Bilateral lower zone peripheral infiltrates
    Deranged liver function test
    Persistent desaturation despite oxygen

    落dexamethasone、落remdesivir

    「醫生,到底我之後會點,我好擔心」

    「Had I known that it would feel this bad, I would have taken the stupid vaccine」

    對此,我沒有答案,往後幾日將會是關鍵,只能寄望藥物、氧氣和免疫系統生生性性。

    這是人類的特性,事後hindsight總是會覺得,早知就點點點

    打了疫苗後不適的就會話早知不打
    無打疫苗後重症的就會話早知就打

    世上沒有早知,whatever happened happened

    醫療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當刻因應風險評估作了決定,這是當刻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回望過去總是可以找到避免的方法,但現實就是這樣,shit happens

    廿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五十幾歲,每日都有個案需要high flow -> NIV -> ICU -> Intubate -> 嘗試downtitrate就desat->輪迴

    No one is safe until everyone is safe

    無論你對疫苗的看法如何,你決定打還是不打,祝願大家在2021餘下的日子都能平安渡過。

    #天佑澳洲

  • niv呼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2:46:43
    有 359 人按讚

    不少讀者在澳洲生活或者將會移民澳洲,或許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最近上了幾個COVID management的課,臨床上遇到不少COVID個案,跟同大家分享下澳洲COVID現時的情況

    ***以下內容只作參考、分享和討論用途,實際臨床治療請根據個別醫院的指引)***

    【澳洲現時狀況】
    主要爆發在於NSW,其他States每日確診數目前仍然為個位或雙位數,但Victoria有急速增長的潛力。所以地區的爆發個案以Delta為主。

    NSW經歷兩個月封城後,並未能成功把Delta壓下來,現時每日400+個案,累積個案已8000+,ICU使用量約60+。全個NSW有約500到600張ICU病床,政府宣佈如有需要可double ICU病床數量。不過目前已有約11-14%的ICU被COVID病人佔用。未來兩星期及往後的兩個月專家預計每月確診數會升至1000+的四位數字。

    為什麼封城好像沒用?很多專家有不同解說,可能是疫苗覆蓋率太低、部分民眾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開BBQ Party、封城以唧牙膏方式逐個Suburb逐個封、一年半後都仍然有人不肯戴口罩或戴不好個口罩、一年半後仍然可以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等等。

    【臨床上我們學會了什麼?】
    最新的研究仍然顯示重症大多是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值得注意的是Delta除了傳播率更高外,似乎造成重症的機會比起original/alpha更高,特別是針對年輕群體。不過目前數據很多confounding factors,到底是因為年輕群體大多未打疫苗/未排隊打到疫苗,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重症定還是delta的殺傷力比較大,相信過多幾個月有更多數據便會更清晰。

    感染後一般的disease course是怎樣?
    大約80%會是輕症、10-15%會是moderate to severe(大多需要住院治療)、5%是重症(Critical,或需要ICU)。Incubation period大部分3-5日就開始病發,delta似乎更短,但可長至14-21日不等。

    具更高風險的群體為男性、長者、本身有心臟病、肺病、免疫系統不良、糖尿病(1/2型)、長期腎病、吸煙等等。

    病發後通常day 5-8開始惡化,9-12日就開始peak,常見併發症有肺部、心臟、血栓、炎症性反應等等。

    肺部如大家都相當了解,常見的為非典型性肺炎的bilateral peripheral lower zone pattern,但這種pattern亦在老人/COPD群體上的atypical bacterial pneumonia較為常見,所以並不能只靠CXR去判斷,CT Chest的話有更多defining features。不過早期病發的話,imaging未必好conclusive。歐美甚至現時澳洲,基本上你發燒或有呼吸道徵症都會幫你驗COVID。

    心臟的話如任何病毒性感染,都有myocarditis的風險,同時如果嚴重的cytokine storm和multi organ failures的話,T2MI亦相當常見。臨床可疑的話ECG和troponin都不會少做。

    血栓風險其實不低,如任何嚴重炎症性疾病或感染,COVID的PE風險視乎人種和Studies,都有差不多1-3%。歐美加澳等白人為主的國家以往多數有hospital policy, for any hospital admission > 24 hours都會建議打40mg SC enoxaparin作DVT prophylaxis,但有趣的是亞洲人血栓的風險其實低好多,亞洲地區甚少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但somehow日常都會照幫亞洲病人打,到底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不過因為COVID,現時不少臨床建議感染COVID住院的話都打prophylactic enoxaparin。不過therapeutic enoxaparin (1mg/kg BD)就發現似乎對outcome沒有重大影響,更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亦有個別指引建議如有臨床懷疑的話定期驗一驗D-dimer,但不少不幸染上COVID的病人都有underlying disease本身都會增加d-dimer,如果你d-dimer positive你都基本上要CTPA,但CTPA你照完1個COVID病人又要deep clean間房,下個照CT的病人便要等一輪,到底驗還是不驗,仍然是臨床上不簡單的選擇。

    【目前治療的選擇】

    目前有較多證據支持的藥物有Dexamethasone,類固醇似乎永遠不會令人類失望。NEJM鼎鼎大名的RECOVERY Trial發現6mg PO/IV daily可以減低重症患者28 days mortality,特別對於需要氧氣支援和插喉患者最為有用,亦可減小ARDS的機會。但對沒有氧氣需求的患者來說並無重大分別。所以輕症並不建議使用Dexamethasone

    Remdesivir早期被譽為神藥,NEJM研究發現對輕症並無重大作用,但對中等至嚴重患者來說則有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特別在需要氧氣支援的患者上。但似乎對已插喉的患者身上無重大幫助,可能由於插喉已是最後手段而插得喉時抗病毒或許已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應對那可惡的ARDS

    Tocilizumab (IL-6 inhibitor),以往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近一兩年在COVID的臨床研究其實都相當controversial,有些研究顯示有用,有些顯示無重大分別,但最近似乎又有新數據對於重症病人來說在控制cytokine storm上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另外亦開始有研究使用Baricitinib (JAK inhibitor),跟Tocilizumab一樣,原是用在自體免疫系統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目前研究亦是似乎有控制cytokines storm,在重症上有正面效果。不過仍然需要更多數據、在使用時機和跟其他藥物配合上。

    在美國亦有時會用到Regeneron的monoclonal antibodies,不過美國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未引入,相信一來天價、二來貨量亦不足供應全球。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最後就是回歸病毒感染大多都是依賴支援性療法,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仍然未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毒,大多只能靠免疫系統,用藥物抑制病毒生成速度,讓免疫系統和抗體清除病毒。

    於COVID治療中最常見的便是氧氣,如mild to moderate的一般只要nasal cannula支,大部分病人aim saturation >90%。但嚴重或重症時便要考慮high flow或NIV或插喉。不過NIV或插喉大多需要ICU支援,而插喉後比較麻煩的是好多時都wean不甩條喉,所以一般除非到最後階段都避免插喉,而當病人惡化到必須插喉時,Tocilizumab和Baricitinib似乎未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已經miss the boat?這需要更多數據和研究

    另外就是有趣的是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似乎對血含氧量有改善。不過到底對預後有無幫助就仍然未明。

    今日暫時講到呢到,最近澳洲大爆發,作為前線醫生都遇到不少COVID病人,如果大家有興趣,下篇跟大家分享一下前線醫護面對的困難和壓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