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ncase m1水冷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ncase m1水冷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ddrbox (練網球)看板PC_Shopping標題[心得] NCASE M1 V6 分體水冷...
這篇文章是組裝NCASE M1 V6分體水冷的心得分享,
希望能讓想組裝分體水冷的同學們,少踩一些坑
正文如下:
原本這台電腦在今年一月就已組裝完成
但最近發現原本用的軟管發黃,而且軟管內壁粉化
只好憤而(?!)拆開清理重裝,同時拍照紀録
主機配置:
CPU :AMD R9 3950X
MB :ASUS Crosshair VIII Impact
GPU :ASUS ROG Strix GTX 1070 O8G GAMING
RAM :G.SKILL Trident Z Neo DDR4-3200 32GB*2
SSD :AORUS NVMe Gen4 SSD 1TB + Intel 660P 2TB
CASE:NCASE M1 V6
散熱設備:
CPU水冷頭 :EK-Velocity Strike RGB - Black Nickel + Black
水箱及PUMP:EK-XRES 100 Revo D5 PWM (incl.pump) - Glass
管材 :EK-HD Tube 10/12mm 500mm (壓克力材質)
Fitting :EK-HDC Fitting 12mm + Barrow TFYKN-T12 + Barrow TWT90KND-K12
冷排 :XSPC TX240 Ultra Thin Radiator (目前厚度最薄的240冷排)
風扇 :Noctua NF-A12x15 PWM (薄扇安靜而且風量大)
我的散熱規劃如下:
1. 外置水箱和幫浦
2. CPU使用水冷
3. GPU使用風冷(或水冷)
規劃考量:
1. NCASE M1機殼內空間不大
若將水箱及幫浦內置在機殼內,會有幾種後果:
a. 選擇小型水箱及幫浦
小幫浦直接的影響就是水流流量降低
若水路設計較複雜,使用大流量的幫浦還是安全些
b. 犧牲冷排放置空間
按照國外網友分析,理想上一個發熱源要配置一個冷排(240為佳)
若CPU及GPU各要一個240冷排,那就無內置水箱及幫浦的空間了
雖然內置水箱比較帥,但考量到會影響散熱效果,忍痛放棄
2. AMD R9 3950X的發熱量不小,是這次組裝分體水冷的主要原因
3. GPU使用風冷,單純是因為今年還有升級需求
若將老1070上水冷,那換顯卡還要買新的水冷頭及重新折騰一次,心好累…
另外,在第一點有提到:
因為已經外置水箱幫浦,那GPU是有放置冷排空間的
也就是:CPU冷排放側邊,GPU冷排放底部(要使用薄冷排)
小提醒:
這次為了將顯卡放入機殼內,我的空間推理能力大增 XD
因為ASUS Strix GTX1070 O8G的板長是29.8cm
放入NCASE M1真的是接近極限,放入角度也很刁鑽
若你的顯卡長度比鄉民的OO還長,請果斷放棄NCASE M1
買公板卡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可用的水冷頭也比較多
以下用圖片來說明組裝過程:
水箱及幫浦是掛在機殼後側
https://i.imgur.com/EmMHxJT.jpeg
幫浦是左側出水,右側入水
https://i.imgur.com/kmagOti.jpeg
進到機殼內就是幫浦出水口接到CPU水冷頭,水冷頭出水進冷排
然後冷排再接回幫浦
另外,NCASE M1後側有設計許多孔洞可以鎖上幫浦,不用特別去買幫浦支架
https://i.imgur.com/Mz0ttPs.jpeg
掛上側邊冷排後的長相
下方還有三個slot的空間可以裝顯卡
https://i.imgur.com/OZmgV6a.jpeg
特別說明:這是使用薄風扇才能留到三個slot空間
顯卡加GPU水冷頭加薄冷排加薄風扇,"剛剛好"把下方空間全吃光
注意喔! 冷排和風扇一定要買薄的,不然一定裝不進去!
上視圖,可以看見內部空間很緊湊
https://i.imgur.com/ZbsJI4W.jpeg
這已經是使用薄冷排和薄風扇的結果
若用正常厚度,那留給水管的走線空間就更少了
手可能會伸不進去裝水管
裝上顯卡後,和下方風扇還有一咪咪的間隔
https://i.imgur.com/97Q8ZNY.jpeg
接下來分享一些小技巧:
1. 測量兩fitting頭的偏移距離
請在fitting頭先各自先接上水管(可用短一點的)
然後側量兩水管的外側間距
https://i.imgur.com/APHbNnS.jpeg
兩水管間的外側間距(42.5mm)扣除管徑(12mm),就是要偏移的距離(30.5mm)
42.5mm - 12mm = 30.5mm
我是使用游標卡尺來測量兩水管的外側間距
而管徑在買硬管時會知道
2. 確定偏移距離後,使用輔助工具來彎管
我是使用積木來做出框架,國外有人是用木板來釘
https://i.imgur.com/jbYKsG3.jpeg
管材加熱後,放入框架內就可以彎出想要的形狀
善用積木,可以彎出很複雜的管型
https://i.imgur.com/zW0NzUQ.jpeg
另外,若是想彎固定角度,也可以用各廠出的彎管工具組
可以彎出標準的90度角/45度角
https://i.imgur.com/jShIj2U.jpeg
血淚小提醒:
彎硬管雖然麻煩,多練習幾次總是能學會的
壓克力硬管透明度高,耐溫高,不易變質,是很理想的管材
若真的不想彎硬管
那建議要買好一點的軟管管材
我這次就是因為原本機殼內是用軟管(PVC)
但機殼內溫度較高,所以管材老化
導致軟管內壁霧化並有粉狀沉澱物 QQ
軟管比較貴的材質是太空管(TYGON)
耐溫為75度,老化速度我不清楚
3. 管線組裝完成後,建議直接用工具做氣密測試
打氣筒加壓力錶
https://i.imgur.com/rzntJCz.jpeg
https://i.imgur.com/7jw5D2m.jpeg
只要15分鐘沒降壓就可以安心使用
不需裝水加塞衛生紙測一整晚來看有無漏水
使用上方便很多
最後說一下NCASE M1 V6
V6這版增高了腳墊
因此底部對流空間加大,散熱更好
另外機殼整體作工精緻
不管銀色或黑色都很有質感
https://i.imgur.com/zWCA8Ux.jpeg
https://i.imgur.com/6JE9wJi.jpeg
側板的開洞也能透出主板或顯卡的RGB光色
就算不用側透也很好看
光害圖:
https://i.imgur.com/Eeon9Bi.jpeg
https://i.imgur.com/NcQBX7z.jpeg
另一個重點是…
這個機殼是聯力代工,台灣直接出貨
訂單出貨後兩天內就收到,敗家有感 XD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1.28.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591702143.A.BD2.html
還是得承認,用軟管施作真的方便多了
在小機殼內用硬管,有點自虐 QQ
影片內的GPU水冷頭是EK的,夠薄而且很好看
黑色軟管也是EK出品的,耐用度不知道好不好…
TX240真的太熱門了
我也是看他這部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bdEVobyui0&t=
我就是看了他們製作手工線的影片,就入坑了 XD
這次我手工壓的線:
https://imgur.com/dSzfe8E
https://imgur.com/HeC7wsu
現在工具一堆
https://imgur.com/FFhP0fH
大家被這個頻道毒害好深啊… XD
※ 編輯: ddrbox (61.230.28.21 臺灣), 06/10/2020 00: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