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vrdv台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vrdv台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vrdv台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vrdv台北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發佈2021年全球文化預報(2021 Cultural Preview),精選出2021年最值得期待的藝術、建築和攝影項目。 兩個由荷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建築項目入選該預報的全球最佳建築類別,其中一個落成於台灣。 1)由MVRDV設計,即將於2021年秋季正...

mvrdv台北 在 離島人|Humans Offshore Podcas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27:34

🏔 最近幾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台灣多了許多優秀的公共空間。 近年在各個單位的努力之下,舉辦了金點獎、文博會、新一代設計展 台北世大運、台中花博、屏東燈會等大型活動上,邀請了許多設計產業專業人士發揮創意和想像,提升在地設計能量。不只多出了許多優秀的私人設計案,也改善了許多公共空間。以下是幾個我個人...

mvrdv台北 在 今晚我是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40:02

仍記得幾年前自己遇到抄襲問題時的無助 當時很感謝國中同學的法律諮詢 還有身邊一群保護支持我的朋友家人 著作權該是所有創作者共同捍衛的事 臺灣面對國際對於強權一直是毫無畏懼 為什麼在臺灣藝文生態裡卻屢傳剽竊抄襲冒用事件 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噤聲不談 巨獸養成絕對不是一夕之間 12/13我們聽他們說 —...

  • mvrdv台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3 13:52:16
    有 1,043 人按讚

    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發佈2021年全球文化預報(2021 Cultural Preview),精選出2021年最值得期待的藝術、建築和攝影項目。

    兩個由荷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建築項目入選該預報的全球最佳建築類別,其中一個落成於台灣。

    1)由MVRDV設計,即將於2021年秋季正式開放的鹿特丹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簡稱Depot)。

    2)由OMA(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庫哈斯事務所設計,由台灣建築師姚仁喜大元建築事務所完成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Depot看起來像一隻巨大的沙拉碗,被空運到鹿特丹的博物館公園,這是荷蘭當紅建築設計鬼才MVRDV又一離經叛道的佳作。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倉庫,Depot如一艘有著鏡面外殼的飛船,參觀者可在其中一窺博物館背後的全部藏品,並可以從其屋頂花園欣賞到壯麗的景色。」

    https://oma.eu/projects/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

  • mvrdv台北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12 20:32:41
    有 13 人按讚

    #MVRDV #劉真蓉 #設計師 #2020台灣設計展

    真的是太神奇了。所以說 .... 蹭人家蹭過頭了,也是會惹別人生氣的。 ... 雖然我不是設計師也不太懂誰對誰非就是了,但我要把這個 case 留起來,提醒學生以後履歷千萬別吹牛 ...

  • mvrdv台北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6 22:46:16
    有 188 人按讚

    今晚不談租金,來聊聊荷蘭的都市再生與社會住宅。
     
    最近一周,因為台北市明倫社宅的 4 萬租金,加上柯市長說「不希望社會住宅都住窮人」,再次讓社宅議題浮上檯面。不過今天我沒有要談社宅租金訂價的問題,而是希望透過分享幾個荷蘭的都市再生案例(有成功也有失敗的),讓大家思考社會住宅的其他面向。
     
    本文中的照片和文字都是我在 2019 年夏天去荷蘭參訪考察所見所聞的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我的出國考察報告全文(連結在文末,不過總共有 1 萬多字),特別感謝OURs 都市改革組織、欣建築聯合策劃,孫啟榕建築師和在地嚮導于欣可的詳細解說,以及領隊 Wendy 和同團的所有團員。
     
    在11 天荷蘭的研修之旅中,我們針對社會住宅、都市更新和建築空間,總共實地參訪了多達 20 幾個地方,也拜訪阿姆斯特丹住宅協會、阿姆斯特丹都市規劃局和MVRDV建築事務所,從 1910 年代荷蘭第一棟社宅,一路談到 21 世紀初荷蘭住宅法修訂與社宅的市場改革,回想起來真的是非常精實的出國考察。
     
    荷蘭在 1901 年就通過《住宅法》,明訂保障國民的「居住權」,確立社會住宅為重要政策,並賦予中央與地方相關法源和制度工具。目前荷蘭的社宅存量超過 240 萬戶,佔住宅總存量的 31.5% 左右,相對於台灣只有約 0.2 %,比例相當懸殊。
     
    這邊精選 7 個實地考察的社會住宅和都市更新案例跟大家分享。其他關於台灣和荷蘭的住宅分析、阿姆斯特丹與台北市的社宅比較,以及荷蘭社宅的發展歷程,在報告中也都有說明,歡迎下載詳閱。
     
    我在報告最後,針對台灣的社會住宅和都市更新提出下列四點建議,如果各位看完也認同的話,希望能夠協助分享給對社宅有興趣的朋友,讓更多人看見都市再生和社宅政策的多元面向。
     
    (一) 整體區域開發的重要性
     
    不同於台灣的社會住宅往往是獨棟的建築物,相關的規劃僅限於建築物本身的外觀設計、房型規劃、公共設施等,在荷蘭社宅則是整個區域都市更新的一部份,因此較能夠整體考量交通動線、區域混居、周遭環境和景觀,甚至融合當地的歷史和文化。
     
    以東碼頭都市更新區為例,在規劃的同時就考量到與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串接(輕軌、公車、自行車道等),區域內的建築物也保留碼頭文化的倉庫意象和舊城街屋的立面設計,更重要的是,實際上根本分不出哪些建築物是社會住宅,因為外觀上沒有明顯差別,且沒有特別分區,連公共設施也都是所有居民一起共用的。
     
    (二) 人本交通設計應從生活為出發點,而非硬體建設
     
    在台灣很常出現狀況是在市中心蓋了自行車道但是沒人使用,然後就有許多人會認為是國情不同造成的必然結果,但其實荷蘭在 1960~70 年代也是大量的蓋公路、市中心塞車的情況更是不亞於現在的台灣,但是當一條條大馬路貫穿市中心、破壞城市的紋理,中產階級也紛紛遠離市中心,造成老城區的落後和治安問題,民間開始反思並形成一股力量要求政府改變。
      
    以新市場都更區為例,原先阿姆斯特丹政府規劃在此區域建設高速公路和地鐵,直接貫穿城區並大量徵收房地,好讓住在外圍的中產階級能夠更快速又便利地到達市中心。
     
    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下,政府取消高速公路通過老城區、更改地鐵的路線,並讓原來的居民能夠繼續留在既有社區,並且擴大人行空間、縮小道路,盡可能維持街區的紋理風貌。
      
    從這場運動之後,「把最好的空間留給行人和自行車,讓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概念,逐漸成為往後荷蘭推動都市更新的原則之一,甚至出現像是⾃來⽔廠都市更新區的永續社區,不只保留大量綠地和開放空間、做雨水回收,更限制所有機動車輛不得進入,只能夠停在外圍的停車場再步行回家。
     
    (三) 社會住宅不應只是單純的住宅,而是提供多元功能及服務的社區
     
    在台灣提到社宅,通常比較多會被談論的還是住宅本身,像是房型、坪數、租金、戶數、物業管理等等,交通便利性或是附近綠地面積也有但相對上比較少,其他的服務,像是醫療、社福、托育、長照等服務則又更少被看見。
     
    荷蘭在早年因為房屋短缺,所以也是以蓋更多戶數的社宅為主要目標,能夠讓愈多人有地方住就好,因此出現像是拜爾美米爾社區一樣大規模的高樓層、高密度住宅區,也提供大量社宅。但事後證明,這樣的作法是相當失敗的,變成接收大量貧窮移民的地方,導致社區破敗、治安問題嚴重,空屋率一度高達 25%,計畫也被迫中斷。
     
    後來政府提出更新計畫,約有一半的高層建築被拆除,換成中樓層與低樓層建物,增加住宅的多樣性。原先居住與工作、生活被區隔的空間規劃被重新改成混合居住、購物、停車和交通運輸的空間;一、二樓過去充滿小型的公共空間和機房,也被打掉換成大面玻璃的穿堂和店舖;建築物挑高增加穿透性,並且重新打開街道,讓街道成為公共空間,減少治安死角。
     
    更新後,社區不但有大面積綠地,同時也出現公共托育、長照中心及醫療服務站等服務,上述種種的改變不只提升居住安全,也改善了居民社會經濟的問題。
     
    (四) 過程中會出錯是正常的,但要記取教訓不斷地嘗試和修正
     
    「try and error」(試誤法)是在科學實驗很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回顧荷蘭的都市更新和社會住宅發展史,也不難發現當中有許多失敗的例子,像是拜爾美米爾社區和早期開發的新⻄區都更區,都因為建設大量的密集住宅,加上又卻乏優質的公共建設,導致住戶大多收入偏低,衍生出許多社會經濟問題。
     
    台灣在跟已開發國家,甚至鄰近的香港、南韓相比,社會住宅的起步算是比較晚了,有很多機會能夠借鏡其他地方成功及失敗的案例,作為台灣整體社宅規劃以及地方在推動社宅時的參考。當然難免還是會因為政治和社會的環境不同,所以實際上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重要的是要從每次錯誤的經驗中記取教訓,不斷地朝更好的社會住宅及城市發展邁進。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108年赴荷蘭考察報告(CC BY-SA 4.0)
    全文下載:https://reurl.cc/R13ZgZ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