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io 【沽空機構】跌市都可以賺錢?散戶借貨沽空損失可以無限大
.
有留意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會注意到,市場上有些專門做空個股的沽空機構,例如Blue Orca、Muddy Waters、GMT research等,久不久就會針對不同市場的個股發表沽空報告...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io 【沽空機構】跌市都可以賺錢?散戶借貨沽空損失可以無限大
.
有留意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會注意到,市場上有些專門做空個股的沽空機構,例如Blue Orca、Muddy Waters、GMT research等,久不久就會針對不同市場的個股發表沽空報告,指出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有問題,然後透過沽空股票獲利,近期較著名的例子有瑞幸咖啡 (美股代號:LK)遭渾水(Muddy Waters)狙擊後自爆造假。除了關注中概股造假問題之外,你又有沒有想過沽空股票獲利的實際操作是怎樣?原來沽空並不是大戶專利,散戶都可以透過證券商做到,除港股外,一些券商亦提供美股沽空服務,但投資者切記要衡量自身可承受的風險。
.
一般新手投資者只知道買入一隻股票之後,如果股價上升,即是帳面上賺錢,如果股價下跌,即是帳面上蝕錢。但如果你先在高位時沽出一隻股票,再在未來某一個時間點以低價買回那隻股票來「填數」,其實一樣可以賺錢。
.
而「沽空(short selling)」的意思,就是指投資者在出售股票時,其實並沒持有該股票。由於香港法例禁止任何人出售本身並無持有的股份,除非你在出售時擁有,或誠實並合理地相信自己擁有一項即時可行使而無條件的售賣權利 (例如擁有相關股份的期權、權證或可換股票據) ,因此沽空的實際操作就是投資者在沒有持有某股票的情況下,先借入該股票並出售,然後在未來某個時間趁股價得很便宜時買入股票歸還(平短倉),賺取當中的差價。
.
例如投資者不看好騰訊(700),認為騰訊股價會下跌,他可以選擇在410元沽空騰訊,然後等到騰訊跌到380元時買入騰訊歸還平倉,當中的30元差價,扣除利息及手續費等開支,就是投資者的利潤。
.
目前,只有被聯交所列為「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才可進行沽空。大戶一般會透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prime broker進行沽空,瑞銀、瑞信等私人銀行亦有提供沽空服務。零售銀行不提供沽空服務,但散戶可以透過本地券商孖展戶口進行沽空。投資者借貨時會被收取利息,借出股份的經紀行須要求客戶提供至少相等所借股份市值105%的抵押品。在落盤沽空時,投資者必須向經紀指明該盤是沽空盤,並確認已訂立了股份借貸協議或作出有記錄的口頭保證,任何人如未有申報沽空交易,即觸犯刑事罪行。
.
一般而言,當某隻股份出現負面催化劑,例如業績表現差過預期等,才是沽空造淡的時機。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投資者看淡的股票結果不跌反升,由於正股升幅在理論上是無限,所以投資者在往後某個特定時間點買貨平倉的潛在損失理論上亦可以是無限,因此投資者切記做決定前要清楚了解合約條文並衡量自身可承受的風險!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BF港股攻略
·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expert
#沽空機構
muddy意思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或者,你未必知道經濟逆市請人這決定有多難?
首先我哋要解釋一下而家嘅經濟環境有幾艱難。你見到街邊有好多吉舖,身邊好多人失業,這都是真的。最新公布嘅失業率高達7%,又升咗,你可以預期下一次公布數據,失業率都係會繼續增長。
每一年有好多大學生畢業,以前大學畢業九月嘅時候已經開始有Big Four會計師樓請人,11月開始有一啲ibank喺學校搞講座,而家全部消失晒。我認識一位後生朋友仔,港大一級榮譽畢業,然後,去咗咖啡店沖咖啡,做一份自己唔喜歡的工作。(請閱懂我意思,我不是看輕咖啡師)
小弟都有一些小生意,能力範圍之內都盡量想請多啲後生仔。我收到一份CV,女拔牛津,要求嘅人工係$17000。我最後都冇請佢,因為有一個更competitive的應徵者
我是經濟上的大右派,比起派錢做慈善,我相信,能夠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係更加難能可貴。尤其是,近年慈善機構非常多呃人醜聞,有效嘅商業模式和製造工作機會,比Charity對社會有更大得益
有一份工,即係代表有持續嘅收入來源。最近網上有一單買樓悲劇,非常慘,兩夫婦本來諗住上車買樓組織家庭,點知因為經濟關係同時失業,首期俾咗,但過唔到壓力測試,冇辦法借到貸款,結果殺訂,買樓不成仲要倒輸80幾萬
Career path個重點係後面嗰隻字,事業係一個梯隊,如果中間斷開咗,你就好難再重新投入返勞動市場,因為每一年都會有新嘅畢業生,有更加年青力壯更加具競爭力嘅市場勞動力
自從拜登上場,我嘅心態亦都改變左,真係學佢話齋,要Strategic Patience。以我嘅能力,炒股票一年搵七位數是OK的,我做得到。將我股票收入一部份攞咗嚟做獎學金比中大嘅師弟妹,我都做到,現在派咗幾十萬出去。
但係呢一種做法係會有極限,我俾獎學金同學仔,當然可以解決咗中大同學仔嘅燃眉之急,但係始終一次性派錢,係唔夠製造就業機會咁可持續發展。
所以最近我都整合左自己嘅資源,做知識內容付費,推出新嘅訂閱計劃,亦都營運網上商店,跑本土工廠和唔同人合作。
現在我有四位助理,兩個全職,兩個兼職,其中三位來自中大。我的網上商店應該可以養活多一個headcount,今年希望可以請多三至四個人,視乎我的商業模式是否可以繼續落去。
認識人都知我唔係一個普通嘅金融人,除非商業需要,否則我不食雪茄、不飲酒,我不買車、不買名錶,每一次見人都是普通T恤爛褲加對爛Air Force。滿足物質慾望一啲都唔有型,我能夠做到一個有效嘅商業模式,養活一大堆中大同學仔,等佢哋可以各自發展,咁樣有型好多。我個人榮辱得失不重要,搵到錢,才能壯大自己的團隊,讓同事各展所長。By the way,我FI Prime黑會員個千萬美股倉今日盤前升近2成,有興趣請訂閱,我跪地多謝各位金主(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muddydirtywater )
我能力有限,最多團隊只能夠擴充到十個八個,但係你未試過逆市請人就永遠唔知,鄭志剛公子作為一個最高決策者,喺逆市做呢一個決定,是非常大膽。呢1000個職位唔係講少,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人家是上市公司,逆市cut人是正確的董事局決定,股東無話可說,相反果斷請人擴張,卻是大將之所為,難能可貴。
招聘會網址:✅ nwjobfair.nwd.com.hk
2月22號可開始登記
當然我都幫自己賣下廣告。如果你唔介意陪我跑山,都可以send你嘅履歷去我電郵muddydirtywater@gmail.com
想知多點金融投資,美股港股的學問,可以訂閱我《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公開1000萬美股實戰倉操作,每日專業財金分析文章,每日金融財經Podcast,每週解答觀眾問題,100萬港股模擬倉投資部署,幫你補補腦
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muddydirtywater
每日金融Podcast、深度金融文章、外聘國際關係專家文章內容、特選國際刊物分析、每月閲讀企劃、平民化A I大數據分析和自己人群組互動,盡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uddywaterfinance
我最新營運的網上書商店試業中 - 渾水書齋
http://gmart.girlsmood.com/web/store/muddydirtywater/
對抗霸權,比自己一個更自由嘅選擇,立即加入Mewe一齊傾偈。
Muddy Water渾水財經Channel
https://mewe.com/p/%E6%B8%BE%E6%B0%B4%E8%B2%A1%E7%B6%93channel
渾水財經Channel x Fortune Insight 獨家眾籌出版《港斃。港完:國際金融中心崩壞史》率先網上預訂:https://muddywater.fortuneinsight.com/web/
你的支持,將會在香港金融史上烙下痕跡。
【對抗霸權】Mewe創作人互助計劃
https://mewe.com/p/渾水財經channel/show/5ffd7fee136ff678cbfd8190
請大家多啲分享,將我呢一個計劃推廣出去
muddy意思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瑞幸案折射出的中國「信賴危機」
在翻譯習慣下,英文的“Credit”、”Trust” 經常被譯成同一個詞 – 「信用」。這是使用漢字者的大不幸。例如,納斯達克上市、來自中國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LK)被爆作假帳,經營層承認後,股票立馬跌到脫褲停牌。漢字媒體稱其陷入「信用危機」,其實並不精確。正如整個中國,瑞幸陷入的不只是「信用危機」(Credit Crisis),而是不折不扣的「信賴危機」(Trust Crisis)。
差別在哪?「信用」危機可以用信用手段解決(如增資、減資、借款、折價出售等等),但「信賴」危機一發生,不管在個人還是企業還是國家身上,事情就算完了,因為,「信賴」(Trust)是千金不換的。
此次爆發於武漢的病毒疫情,日後歷史學家將定位為二戰以來顛覆世界秩序的分水嶺,這點已無疑義。當下的全球金融災難,不過是分水嶺上的一個突出物,中國的瑞幸咖啡爆棚,更只是意外闖出叢林、被專業獵戶「渾水公司」(Muddy Water)一槍斃命的一隻野兔。
大局下,本文並不是一篇談股市的文章,更不是在談個股,甚至不是在談當下的全球金融災難,而希望談的是「信賴」(Trust)這個文化元素在「後疫情世界」中的關鍵角色,以及中共這個政權為何將因為喪失信賴而式微甚至消失,還有台灣如何可以信賴元素佇立於世。
二戰以來的世界經濟秩序由美國主導,其中「無形之手」就是美元體系,加上作為凝固劑的英美法治及會計體系。有人說美元體系是霸權,這點我也不反對,因為它的確就是霸權 –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斷印鈔票(增加信用)以稀釋其他國家貨幣價值的國家就是美國,聯儲局(Fed)的老主席葛林斯潘就有一句名言:聯儲局沒有資本充足率的問題,它本身就是資本產生者。
但是,如果有人說英美法治及會計體系也是霸權,那我就不同意了。法治及會計,在各國規格或有不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不可違背的基礎 – 信賴原則。「信賴」這件事,不是霸權,更不是打出來的,而是經由無數次的實踐,由人心中油然而生出來的。用大家熟悉的「北風和太陽」寓言為比喻,北風力量再大,但能夠讓人自動自願脫掉防護大衣的只有太陽。經濟活動中,能夠讓人自願和你交易的,只有在對法治和會計的信賴下才可持續。
而在中國,秉持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和會計」。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那只是語言的裝飾,其真實的意思是:在我們這裡,沒有可信賴的法治和會計,只有可信賴的腐敗交換原則和可信賴的人際利害關係。
這就是一黨專政下的中國真貌!英美傳統人士因為從16世紀來就逐步被法治和會計的信賴原則浸潤,因此花了很長很長時間才得以理解什麼叫做「社會主義式的信賴」,台灣人士則究竟有些文化上的底子,比較不容易被欺騙,但是也必須實話直說,天真上當的固然有,但也有許多被中國式的法治和會計欺騙的案例,也是在厚利之下自願上當的。
瑞幸咖啡的案例,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我以20年歷經中國崛起的經驗負責得說,今天在美國掛牌的156家、總市值1.2兆美元的中國企業當中,沒有九成也至少有七成,若依照英美的法治會計標準來說,都是騙局,程度大小不同罷了。
中資在美上市企業被揭穿老底,瑞幸不是第一家。但過去的案例,都被當成單純的資本詐騙或金融出槌的殊案處理。而今全球疫情和股災之下,不僅瑞幸,包括以後必然一連串爆雷的案件,勢必會被美國監管機構以「中國企業通案」的態度處理。相信美國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幾近全票的通過相關法案,勒令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提供原始財務會計憑證,並且嚴控在中國執業的國際會計事務所,祭出嚴懲法令。繼之,所有的美國盟國政府,也將如法炮製。換句話說,所有來自中國的外國證卷市場上市公司,都將無所遁形,相信他們當下已如驚弓之鳥。
如果好奇,為何當初這156家企業能夠蒙混過關在美上市?答案其實不令人意外:這是一場巨大的「民不舉、官不糾」的共犯遊戲,乃華爾街巨頭公司與中共家族利益血肉交融的共犯結構,一場歷時十數年的互利陽謀。最大宗的受損者是美歐日的傳統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大學基金等等,而這些單位的資金來源又是數億個打工族及散戶投資人。華爾街巨頭公司的損失不會太大,因為他們早已將風險轉至下家,然而,他們從事共犯機制的對價 – 領頭投資到中國股市以及企業的真金白銀,在當前的中國經濟萎縮及炙熱的美中對峙下,血本無歸的可能性極大。
華爾街巨頭當下正面臨著煎熬,一方面要想方設法維持在美中資公司的門面,以防自身的「信賴度」受到重創,另方面又要為已經沒入中國的資金尋找退場方案。從白宮川普總統一路來想要消滅「地下政府」(deep state)的決心來看,只要選民的損失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內,他是不會顧忌華爾街狼群的生計的。
無論經濟還是金融,靠的都是「信用」,而交易的「信用」靠的是人心對制度的「信賴」。中國過去20年在國際間雖有微薄的信用,但那是靠著腐敗金錢買通、堆積而成的,而不是靠諸如法治和會計準則的制度。此次疫情,勢將打破過去20年的供應鏈1.0版,重整之後出現的供應鏈2.0版,肯定是一個基於「信賴」多過於單純「信用」的生態。
如同我過去所倡議的,台灣在未來世界經濟中的品牌利基叫做「3T」- Taiwan,Trust,Technology。換成漢字,就是 「以科技為本且值得世界信賴的台灣」。台灣已經是個不錯的品牌,而中國呢,小至瑞幸,大至疫情,已經陷入品牌的信賴危機不能自拔。未來兩三年,若說世界各國打的是一場信賴感的戰爭也不為過。台灣的政府、企業、個人,只要能夠聚焦在「可持續信賴」這一件事上,就能走路有風,口袋有錢。
(本文原刊於2020-04-15 財訊雜誌)
muddy意思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瑞幸案折射出的中國「信賴危機」
在翻譯習慣下,英文的“Credit”、”Trust” 經常被譯成同一個詞 – 「信用」。這是使用漢字者的大不幸。例如,納斯達克上市、來自中國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LK)被爆作假帳,經營層承認後,股票立馬跌到脫褲停牌。漢字媒體稱其陷入「信用危機」,其實並不精確。正如整個中國,瑞幸陷入的不只是「信用危機」(Credit Crisis),而是不折不扣的「信賴危機」(Trust Crisis)。
差別在哪?「信用」危機可以用信用手段解決(如增資、減資、借款、折價出售等等),但「信賴」危機一發生,不管在個人還是企業還是國家身上,事情就算完了,因為,「信賴」(Trust)是千金不換的。
此次爆發於武漢的病毒疫情,日後歷史學家將定位為二戰以來顛覆世界秩序的分水嶺,這點已無疑義。當下的全球金融災難,不過是分水嶺上的一個突出物,中國的瑞幸咖啡爆棚,更只是意外闖出叢林、被專業獵戶「渾水公司」(Muddy Water)一槍斃命的一隻野兔。
大局下,本文並不是一篇談股市的文章,更不是在談個股,甚至不是在談當下的全球金融災難,而希望談的是「信賴」(Trust)這個文化元素在「後疫情世界」中的關鍵角色,以及中共這個政權為何將因為喪失信賴而式微甚至消失,還有台灣如何可以信賴元素佇立於世。
二戰以來的世界經濟秩序由美國主導,其中「無形之手」就是美元體系,加上作為凝固劑的英美法治及會計體系。有人說美元體系是霸權,這點我也不反對,因為它的確就是霸權 –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斷印鈔票(增加信用)以稀釋其他國家貨幣價值的國家就是美國,聯儲局(Fed)的老主席葛林斯潘就有一句名言:聯儲局沒有資本充足率的問題,它本身就是資本產生者。
但是,如果有人說英美法治及會計體系也是霸權,那我就不同意了。法治及會計,在各國規格或有不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不可違背的基礎 – 信賴原則。「信賴」這件事,不是霸權,更不是打出來的,而是經由無數次的實踐,由人心中油然而生出來的。用大家熟悉的「北風和太陽」寓言為比喻,北風力量再大,但能夠讓人自動自願脫掉防護大衣的只有太陽。經濟活動中,能夠讓人自願和你交易的,只有在對法治和會計的信賴下才可持續。
而在中國,秉持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和會計」。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那只是語言的裝飾,其真實的意思是:在我們這裡,沒有可信賴的法治和會計,只有可信賴的腐敗交換原則和可信賴的人際利害關係。
這就是一黨專政下的中國真貌!英美傳統人士因為從16世紀來就逐步被法治和會計的信賴原則浸潤,因此花了很長很長時間才得以理解什麼叫做「社會主義式的信賴」,台灣人士則究竟有些文化上的底子,比較不容易被欺騙,但是也必須實話直說,天真上當的固然有,但也有許多被中國式的法治和會計欺騙的案例,也是在厚利之下自願上當的。
瑞幸咖啡的案例,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我以20年歷經中國崛起的經驗負責得說,今天在美國掛牌的156家、總市值1.2兆美元的中國企業當中,沒有九成也至少有七成,若依照英美的法治會計標準來說,都是騙局,程度大小不同罷了。
中資在美上市企業被揭穿老底,瑞幸不是第一家。但過去的案例,都被當成單純的資本詐騙或金融出槌的殊案處理。而今全球疫情和股災之下,不僅瑞幸,包括以後必然一連串爆雷的案件,勢必會被美國監管機構以「中國企業通案」的態度處理。相信美國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幾近全票的通過相關法案,勒令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提供原始財務會計憑證,並且嚴控在中國執業的國際會計事務所,祭出嚴懲法令。繼之,所有的美國盟國政府,也將如法炮製。換句話說,所有來自中國的外國證卷市場上市公司,都將無所遁形,相信他們當下已如驚弓之鳥。
如果好奇,為何當初這156家企業能夠蒙混過關在美上市?答案其實不令人意外:這是一場巨大的「民不舉、官不糾」的共犯遊戲,乃華爾街巨頭公司與中共家族利益血肉交融的共犯結構,一場歷時十數年的互利陽謀。最大宗的受損者是美歐日的傳統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大學基金等等,而這些單位的資金來源又是數億個打工族及散戶投資人。華爾街巨頭公司的損失不會太大,因為他們早已將風險轉至下家,然而,他們從事共犯機制的對價 – 領頭投資到中國股市以及企業的真金白銀,在當前的中國經濟萎縮及炙熱的美中對峙下,血本無歸的可能性極大。
華爾街巨頭當下正面臨著煎熬,一方面要想方設法維持在美中資公司的門面,以防自身的「信賴度」受到重創,另方面又要為已經沒入中國的資金尋找退場方案。從白宮川普總統一路來想要消滅「地下政府」(deep state)的決心來看,只要選民的損失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內,他是不會顧忌華爾街狼群的生計的。
無論經濟還是金融,靠的都是「信用」,而交易的「信用」靠的是人心對制度的「信賴」。中國過去20年在國際間雖有微薄的信用,但那是靠著腐敗金錢買通、堆積而成的,而不是靠諸如法治和會計準則的制度。此次疫情,勢將打破過去20年的供應鏈1.0版,重整之後出現的供應鏈2.0版,肯定是一個基於「信賴」多過於單純「信用」的生態。
如同我過去所倡議的,台灣在未來世界經濟中的品牌利基叫做「3T」- Taiwan,Trust,Technology。換成漢字,就是 「以科技為本且值得世界信賴的台灣」。台灣已經是個不錯的品牌,而中國呢,小至瑞幸,大至疫情,已經陷入品牌的信賴危機不能自拔。未來兩三年,若說世界各國打的是一場信賴感的戰爭也不為過。台灣的政府、企業、個人,只要能夠聚焦在「可持續信賴」這一件事上,就能走路有風,口袋有錢。
(本文原刊於2020-04-15 財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