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onsanto股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onsanto股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onsanto股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onsanto股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凱基樂活理財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控制全人類超過 1/4 糧食的農業化工巨獸-孟山都 】 貨幣、能源、糧食,誰能掌握這三個,往往就能掌握全世界。 上個月有樁併購大事:德國著名藥廠「拜耳」(Bayer,德股代號:BAYN)花了625億美元併購了美國的著名種子廠商-孟山都(Monsanto,股票代號:MON,現已消逝) ...

  • monsanto股價 在 凱基樂活理財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23 21:00:01
    有 43 人按讚


    【 控制全人類超過 1/4 糧食的農業化工巨獸-孟山都 】

    貨幣、能源、糧食,誰能掌握這三個,往往就能掌握全世界。
    上個月有樁併購大事:德國著名藥廠「拜耳」(Bayer,德股代號:BAYN)花了625億美元併購了美國的著名種子廠商-孟山都(Monsanto,股票代號:MON,現已消逝)
    (美股市場,一家公司被購併後技術線圖資料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怎麼找都找不到。個人猜想,或許是因為公司下市後再也沒有責任對大眾公布股價訊息,因此一下市後立刻把過往資料一併封存)。

    對於一般讀者或消費者來說,可能覺得這些種子公司或者科學農業離我們很遠,其實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樁收購案是有條件的,歐盟當局要求拜耳,把價值90億美元的「種子和殺蟲劑(農業化學)」業務賣給總部同在德國的巴斯夫集團(德股代號:BASF),等到賣掉後才准買孟山都。這個條件的目的,是為了讓拜耳不會壟斷種子市場。

    (簡單來說,為了因應超級大怪獸的誕生,至少先約定怪獸要自拔兩顆牙齒,當然也有一說,美國司法部刻意開了一個後門給拜耳與孟山都,這樣才能順利合併。)

    這兩間公司我們都不太熟,但對於重視食安的台灣人來說,他們卻從根源處掌握了我們的食安,而且我們還無從查起。(現在孟山都被併購後資料更少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簡單介紹這幾家公司吧!

    全球農藥肥料與種子是由六大廠商所霸佔,
    分別是

    1.拜耳(Bayer)
    2.孟山都(Monsanto)
    3.陶氏化學(Dow)
    4.杜邦(DuPont)
    5.先正達(Syngenta)
    6.巴斯夫(BASF)

    首先在2015年12月時,陶氏與杜邦已合併成「陶氏杜邦(股票代號:DWDP)」,當時專欄文章也有特地寫了一篇介紹:
    世界級化工巨獸誕生--杜邦與陶氏超大合併案,存在套利空間?
    同時也是道瓊工業指數30檔成分股之一。目前權重排名第23,約1.78%。

    🔥(請參考圖一)

    陶氏杜邦公司目前的市值約1500億美元,
    約4.5兆新台幣。

    🔥(請參考圖二:道瓊工業指數權重排行表)

    現在拜耳(Bayer)又把市佔比較低的種子部門賣給巴斯夫BASF自己吃了孟山都(Monsanto),整個產業又進入新的局面。

    上述介紹的6大跨國農業化工企業,掌握75%的農藥市場與63%的種子市場。

    拜耳和孟山都合併後,將會掌握這兩大市場超過25%的市占率,成為全球最大農藥、種子供應商。

    雖然拜耳通過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法」審核,並依照歐美政府要求,出售相關業務以降低市場重疊性,不過很多人擔心這次的併購案完成,會導致農化產品選擇變少,導致價格上漲或品質下降。

    站在投資人的立場,我們比較關心的是:「這會讓它變成好的投資標的嗎?」聽起來似乎變成了寡佔,那投資陶氏杜邦(股票代號:DWDP)或者拜耳(股票代號:BAYN),似乎可以得到不錯的利潤?

    在繼續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拜耳」和「孟山都」。

    拜耳與孟山都的邪惡聯姻
    拜耳(Bayer,德股代號:BAYN)是德國大藥廠,歷史紀錄毀譽參半。譽的地方是,他們發明了阿斯匹靈,拯救了世界無數生命;

    但現在我們聞之色變的「海洛英」也是拜耳在西元1896年發明的。當時拜耳(Bayer,德股代號:BAYN)認為這是一種能取代嗎啡的止痛劑,它幾乎能治癒所有的疾病,又不會讓人上癮,
    所以取名為「海洛英」(德語中的英雄之意)。可是醫生開的劑量很低,又是口服,病人自然不會上癮;但拿大劑量注射進血管就不同了。

    很快的,就有毒蟲發現海洛因可以帶來快感,因此海洛因的名聲慢慢下滑,就變成我們現在知道的毒品了。

    孟山都(股票代號:MON已下市)則一直都以農業科技著稱,包括我們都曾聽過的「多氯磷苯」(或者你聽過「DDT」?)還有糖精「阿斯巴甜」,都是孟山都的產品。

    再來,就是它著名的「基因改造種子」。孟山都的基改種子可以在三代之內擴大農作物的產量,可是三代之後產量會銳減。

    此時,已經習慣大產量又賺飽飽的農民,就會想要再跟孟山都買種子。這樣聽來好像還不錯?好像掌握了金雞母?但如果孟山都真掌握了金雞母,怎麼可能會同意讓拜耳併購、還從此不再用孟山都的名字?就是因為產量反而過剩,拖累了整體農產品的價格。

    這同時也回到前面說的:「購併後是否值得投資」的問題。

    拜ETF的發明所賜,現在我們更容易瞭解農產品價格了。有一檔ETF叫做「PowerShares DB Agriculture Fund」(股票代號:DBA),專門投資在玉米、小麥、黃豆等農產品期貨。年初至今,美股大盤上揚2.9%,這檔ETF卻跌了7.9% ;

    🔥(請參考圖三)

    而且不只是今年衰退,過去五年,美股大盤漲了66.44%,這檔ETF卻跌了將近30%。

    🔥(請參考圖四)

    而當農產品價格走低,農民賺得錢就變少了。農民賺得錢變少,買種子、買農藥的錢也就變少了,就以黃豆來說,目前已經快跌破十年來低點,黃豆期貨報價為850.25美元。

    🔥(請參考圖五:黃豆期貨十年走勢圖)

    利用科技破壞基因,進而產生更大的產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山都一味刺激產量的方針是自食惡果。所以,雖然併購案成真,市場卻沒買單。拜耳藥廠的股價年初迄今仍然下跌了10.7%,併購成功的消息沒有激勵到股價。

    🔥(請參考圖六)

    因此,雖然併購成功後的拜耳對整體種子市場的掌控度更強了,但在農產品價格尚未回升的狀況下,股價要因此上漲看來還得等一段日子。或許有朋友會問:那現在適合逢低佈局嗎?

    我們的想法是,可以去選美國的強勢標的(而且還有好多檔,科技類股最近漲很兇),現階段不一定非得投資這個弱勢產業。

    另外給我們學到的一課,即便是成為該產業的前三強公司,也不一定代表股票就會很強勢的上漲,因為股票玩的是一個預期,如果公司明年或後年的獲利沒辦法比現在更賺,那今年賺錢,股價一樣跌。

    相反的,公司原本虧損,變成損益兩平,股價往往就能漲上一大段。

    💰立即購買:https://goo.gl/GFQcMW

    👉備註:本文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 立即加入凱基官方帳號 📢
    ⭐LINE凱基樂活投資人:https://goo.gl/SIzVsD

  • monsanto股價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5-19 13:10:13
    有 223 人按讚


    Joe:「孟山都(Monsanto)在2013年10月斥資9.3億美元收購,美國舊金山氣候(Climate Corporation),創下全球首例「農業大數據」技術的大規模併購,如果這次成功併購全球最大農藥生產商,那麼全球最大的農藥以及種子生產商,搭配大數據技術,數十年內,全球傳統農業勢必全面改觀,孟山都(Monsanto)將在人類農業科技上寫下一個新里程碑。」

    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Monsanto)和全球最大農藥生產商瑞士先正達(Syngenta AG)據稱正分別聘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處理併購事宜,兩者若合併,將成為一家年營業額達310億美元的農業生技龐然巨獸。

    從Monsanto的角度而言,合併在穀物科技上進行大量研發的Syngenta公司後,將可增加Monsanto自家玉米、大豆、甘蔗和穀物的平均產量。Monsanto在2013年和2014年的研發支出分別為15億和17億美元,兩家公司併購有策略上的綜效,Syngenta公司是唯一在農作物保護上具有利基的標的,也難怪Monsanto一直覬覦該公司,有利於Monsanto的基因改造穀物進入歐盟國家。

    兩家公司如果合併的話,將會催生出全球最大的農藥以及種子生產商,同時也將成為拜耳(Bayer AG)、巴斯夫(BASF SE)、道氏化學(Dow Chemical Co.)與杜邦(DuPont Co.)等公司的強大競爭對手,此一併購傳聞已讓Syngenta的股價在5月4日創下351法朗歷史新高,Monsanto去年開始接觸Syngenta公司,除了有意擴展瑞士的業務版圖外,也希望藉此降低稅賦。

    由於美國財政部嚴禁「稅負倒置」(tax inversion)的企業避稅行為,Monsanto可能在併購Syngenta公司時採用現金交易,而非無法遷冊瑞士的股票交易,由於併購金額高達400億美元,Monsanto可能需要找到其他合夥人共同出資,然而此併購案可能遭受反托拉斯主管機關(尤其是北美)的阻撓,Syngenta公司可能先必須撤離美國的玉米和大豆市場。

    除了Monsanto之外,其他覬覦Syngenta公司的競爭者還包括德國化學大廠巴斯夫(BASF)和美國石化集團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此外,中國化工集團也很有興趣購買歐洲企業,但Syngenta公司可能不願賣給亞洲競爭對手。

    http://agbio.coa.gov.tw/information_detail.aspx…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

  • monsanto股價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07-29 17:15:23
    有 139 人按讚


    Joe:「中國的農產品又被基因改造的農產品入侵,稻米恐怕已經淪陷。」

    中國上海某食品加工企業總經理說,根據他們瞭解的情況:轉基因(基因改造)大米(稻米)已經擴散,很難收回,一發不可收拾。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一帶的米,大部分都被轉基因汙染。因為市場上大米來源眾多,儘管有檢測環節,企業也是防不勝防。

    湖北武漢地區周邊市場上銷售的大米中含有轉基因成分,中國出口歐洲的大米製品也被頻繁檢出含有轉基因成分。事實上,中國政府迄今並未批准任何一種轉基因大米的商業化種植,也沒有批准轉基因大米的進口。換言之,市場上出現的轉基因大米和米製品都是非法的。

    在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通報裡,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製品中,僅2013年就有25次被查出含有轉基因成分。從2012年開始,歐盟開始針對中國出口的米製品實施更為嚴苛的入境檢查。

    記者在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隨機購買5種大米,隨後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令人吃驚:在這五種大米中,有三種含有轉基因成分,歐盟預警系統顯示的轉基因成分也大都是同一類型:BT63。

    BT63是由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發的專利轉基因抗蟲水稻,1999年研製成功,2009年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並沒有得到商業化種植的許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轉基因作物在沒有獲得許可之前是不允許被商業化種植的,然而在江夏區段嶺廟的金星村,有不少農民正在種植轉基因水稻,他們以40元一斤的價格在金星村的種子銷售點買來。

    1990年代,國家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並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定,許多科研成果都是大家共享,直到2001年國務院發佈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才變得規範起來,在此之前,種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拿到BT63轉基因抗蟲稻種,然後自行育種,進而流入市場。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d31bf5c7-1596-11e4-8645-…/…

    回顧當年的歷史

    1970年代以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産國和出口國,擁有世界上已知野生大豆90%的品種,孟山都(Monsanto)是美國基因改造農作物種子最大規模的企業,從北京小黑豆中篩選出抗囊孢線蟲病的基因與美國當地品種雜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黃病的新品種,1997年中國開放國際大豆進口,開放後,美國這種基因改造後的大豆,透過大規模機械化量產,價格比中國本土大豆便宜,出油量又夠多,很快的打敗了中國東北的黃金大豆,迅速地搶佔了市場,2003年,美國和歐洲出現熱浪,大豆產量減少,美國大豆在該年出口像和庫存都達到波段低點,華爾街的金融家眼見有機可趁,立刻進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炒做大豆期貨,從2003年8月份持續炒做,大豆價格2個月內從US$5.25/BU上漲到US$7.25/BU,[1BU大豆的重量是60lb(磅)或27.2154公斤],在向中國正常進口大豆中斷兩年後,2004年2月23日Monsanto公司終於獲得了中國農業部發放的五個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合法向中國兜售大豆。

    資料來源COT
    美國金融炒家擅長利用一種資訊不對的方式製造另一種假象的「供需法則」,供需法則常被人拿來解釋價格漲跌,但有個前提,那就是消費大眾必須知道「市場真實的供需資訊」,消費者自己知道買貴以後,才會去比較價格避免買貴的東西,買氣減少改變供需平衡然後導致價格下跌,如果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市場背後的供需數據,或者只知道少部份價格資訊,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怎麼會知道自己到底買貴了沒?(Joe在第二本書中4-4有另外說明)

    大多數人買貴的產品只能抱怨:「早知道去別家買!」,因為一般民眾缺乏市場供需資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算知道供給大於需求,消費者還是一樣被剝皮,像現在的台灣房地產一樣,明明知道供給遠大於需求,因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大多數民眾又缺乏求證的心態,有心人知道民眾缺乏資訊來源,就能把商品價格炒上天,引誘中產階級的資產,丟到市場來讓賭,然後洗出場,當年的中國大豆市場也是一樣原理,2004年3月份,華爾街炒家透過他們所控制的中國媒體造謠,散播大豆即將暴漲,民眾要趕快購買,大豆要漲囉,至少US$12.00/BU哦!

    中國當地的油脂壓榨工廠嚇個半死,該月份4月份以平均至少US$9.25/BU的價格搶進了800多萬噸大豆,5月份大豆漲到US$10.25/BU,6月份華爾街的炒家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開始拋售大豆期貨,當時中國許多日照壓榨工廠才剛剛建好,在US$9.25/BU的時候從美國進口了許多大豆,船還沒有靠岸就跌到US$8.25/BU以下,三個月內剩下US$5.75/BU,工廠還沒有開工就倒了一半!最後70%的中國油脂壓榨工廠全線倒閉。

    大豆價格暴跌且重傷中國大豆產商和農民以後,農民改種價值提升的玉米,中國大豆需求急需,國際四大糧商趁此機為進入中國,低價收購當時倒閉的壓榨工廠,國際糧商在中國大張旗鼓推廣小包裝精煉油,中國居民及餐飲業逐漸習慣使用小包裝精煉油,2011年,中國糧油市場的85%以上都是上述所說四大糧商所控制,中國就從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諷刺的是,打敗中國的大豆種子,竟然是源自於中國的優良大豆品種改良而成。

    稻米的故事也是如此,四大糧商先買進泰國、越南、印尼最大米生產公司與出口公司的股票,接著在大米期貨市場囤積稻米,然後再使用資訊不對等這套供需不平衡,向歐美大眾散布,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經濟起飛,民眾飲食消費能力大增,數十億的人口可以讓稻米需求大暴漲,大多數歐美民眾經過這種資訊頻繁洗禮之後,連周圍的朋友都陸續接受這種想法,但歐美人哪裡知道中國人和印度人一餐能吃多少飯,只知道中國和印度正在崛起,要吃很多飯,原本不信的人也跟著改變想法,透過當地的理專或媒體渲染,只要少部分引發羊群效應,全球各地,甚至是中國和印度的民眾也會不由自主地相信,因為稻米價格在飆漲,東南亞穀物公司的股市和商品價格逐漸上漲

    印尼、泰國和越南以外的稻米進口商看見稻米價格持續上漲在成本上升和各種稻米價格上漲的資訊壓力疲勞轟炸之下,會陸續向印尼、泰 國、越南或國內能產稻米的廠商提前購買大量稻米以降低成本,稻米出口的產國看到國際市場米價上漲,中國和印度又大量買米,這些國家擔心稻米輸出太多會影響 國內稻米價格暴漲,導致國內通貨膨脹,所以稻米產國政府會減少供應稻米輸出確保國家糧食供給無問題,但這會導致稻米價格爆漲

    如此一來自然是美國華爾街的農產品期貨炒家得利,糧食相關金融產品價格大漲,等中國、印度、泰國、越南、印尼等國稻米公司與出口商股價、稻米期貨開始泡沫化,這些炒家大量脫手相關股票與期貨,對沖基金進入農產品市場,開始放空稻米公司股票與期貨,亞洲熱錢恐慌大量拋售持有稻米公司股票與稻米期貨,稻米價格出現崩盤,中國糧食生產商因為產能過剩,稻米價格暴跌而大幅虧損,糧食進口商因為囤貨太多且成本太高,四大糧商進駐稻米生產國,低價收購資金週轉不良宣佈破產的公司進行重組與併購,中國中小型糧食生產商與糧食出口商大量逐漸被兼併與掃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