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DJtime
前一篇分享了做為心理師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或是不在這個領域到人下意識地問著:「啊你們做這種聽人家心事的工作也會遇到困難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接納自己的限制,回應對方確實會遇到困難,接下來,對方就會進一步說:「那這樣心情不好怎麼繼續跟個案工作?」。
這個問...
#木的DJtime
前一篇分享了做為心理師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或是不在這個領域到人下意識地問著:「啊你們做這種聽人家心事的工作也會遇到困難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接納自己的限制,回應對方確實會遇到困難,接下來,對方就會進一步說:「那這樣心情不好怎麼繼續跟個案工作?」。
這個問題常常出現,「心情不好怎麼繼續工作」,其實放在各行各業上,大家心情不好時,在應付工作上多少會受到影響,不單只是諮商輔導領域才會碰到。
🙋🏻♀️所以,要想的是
「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我們,如何穩住自己?」
不過今天不是要分享上面這個命題,而是要來講一講Molly跟Min在作為諮商輔導工作者時,曾經遭遇過的困難...
⭐️Molly
1️⃣理解一個人很難
人是複雜的、不同的,諮商技術時常會強調同理的重要,但我卻覺得是最困難的一點。要去了解一個人、理解他的內在世界一直都不容易。需要心理師不斷的進修、督導,也才可能每一次更靠近個案一點點。
2️⃣接案的過程中也要有足夠的敏感度覺察自己
有時候在接案時可能因為談的主題、個案的特質行為等感覺到生氣、難過,甚至是當有個人議題在(心理師的生活遇到不順遂的事情、失戀、吵架等)的時候,在接案的當下也只能先把這些標記、但好好的收起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感受,而不是讓這些感覺進一步影響個案。
3️⃣你看到了、但你不能說
「這個時候應該反映給他嗎?」「他承受的住嗎?」「如果他不舒服了怎麼辦?」
接案時一直都有這樣的矛盾和猶豫,明明知道這對個案來說是不舒服的、辛苦的,也很希望能夠繼續扮演個案期待自己扮演的角色,但又知道繼續這麼下去會讓治療陷入困境、沒有進展。
這些評估、決定、看見,有時候心理師看見了、但也礙於時機點不能輕易的說,或有時候就這麼錯過時機點了...
⭐️Min
1️⃣個案帶來的問題往往與系統密不可分
有一種受限的感受是覺得只能跟眼前的個案工作很有限(如果只以個別諮商而言),常覺得問題更多時候來自系統,而系統中的問題又可以更有結構性的去拆解。小至家人,大至整個家庭經濟、價值觀。常會覺得,眼前的人雖然帶來的是一個問題,然而在他背後卻是10個人的問題。
長期下來這種跟個案一起單打獨鬥的感覺,其實有些挫折,所以也會促使諮商工作者開始選擇想要在哪個領域工作、跟哪些夥伴合作。
2️⃣關於療效這件事
「療效」這件事從身為學習者到作為工作者的歷程中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次我的個案問我說:「我們能不能夠談四次就有效果?」雖然沒有自費諮商的壓力,但談論到效能的當下讓我滿緊張的。這句話像是把麥克風交給我,要我掌控整個諮商歷程。
不同理論學派看待個案提出對療效的反映有不同的觀點,單就個別主義來說,我覺得,眼前的人對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連結到與心理師的適配性,反而決定了諮商的療效。
3️⃣生死交關的事
之前學習階段時在自殺防治的機構學習,有一通電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她是我個管的個案(註:個案管理是評估個案自殺風險,並協助連結系統資源的角色)。
他打了電話來跟我說著現在正拿著打火機要燒炭,做了風險評估後我的冷汗直流...毅然決然請身旁的夥伴幫忙打了電話給警消單位前往協助。
一段時間後,話筒中的另一端傳來了門鈴聲,電話中的他大罵著我說憑什麼報警...
「是啊,我憑什麼報警?」
如果站在個管師的立場,站在預防自殺的旗幟下,我決定比心理師再多一些主導性跟積極性,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夠尊重個案、每個人的生死操之在己。
但確實以這個個案而言,當天他對我非常氣憤,過了一週後,他卻向我道謝。這就是生命的意外吧。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背後的善意也各有道理。
從上面的分享會發現,在做諮商輔導這樣的工作時,每個人會遇到不同的難題,不同的難題反映了個性、在意的問題。最近的疫情讓居家辦公的我們有時間能夠沈澱一直在工作上累積的情緒。
😷疫情期間心理諮詢服務:
在這邊也分享一個資訊,如果疫情期間你想要找人諮詢,或需要相關心理資源,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了「心宅配,心生活」,提供支持性服務與諮詢。
可至Facebook搜尋「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便可看到表單唷!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疫情 #心情 #生活 #反思 #諮商心理 #學習 #工作 #居家辦公 #WFH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molly憑什麼 在 VOGUE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莫莉20小時太精采豐富了🤩🤩
#數位封面 莫莉 #一日Vlog
molly憑什麼 在 VOGUE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莫莉:「我跟粉絲之間的橋樑永遠不能斷,我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也了解他們。不能只做自己自爽但別人看不懂的東西,如果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怎麼去影響別人又怎麼能成為influencer呢。」
#VOGUEeCover #數位封面 #莫莉
molly憑什麼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市首日,市值近4千億!它只做潮玩、公仔,賣贏樂高、Line Friends】
11日,中國最大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達港幣1千零65億元(約合新台幣3千900億元)。不只資本市場爭相追逐,它至今已獲得8輪融資,背後股東不乏中國知名創投。去年泡泡瑪特在天貓的旗艦店,雙11業績登上天貓玩具類別的冠軍,超過了樂高、萬代、Line Friends等國際知名玩具品牌。
其實,它並非一夕暴紅,而是10年磨一劍的結果。該公司創辦人王寧今年33歲,畢業後先做起小生意,開了一家選物的格子店,但由於定位不明確,連年虧損。於是他決定賭一把,跟公司團隊宣布「從今天開始,所有的品類都不做了,只做潮玩。」他上網詢問網友意見,發現一款名為Molly的IP非常受到年輕人關注…⬇️⬇️⬇️
💡獨家觀點、隨時掌握!下載商周Plus:https://bwnet.pse.is/VGF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