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 Chai 暑期網上特訓課程*
化繁為簡,真材實學。
追回進度,刻不容緩。
⭐️暑期網上特訓課程包括三個課題:
1. Topic 6 - Microscopic World 2 微觀世界 2
2. Topic 8 - Chemical Reactions and Energy 化學...
-
*Sam Chai 暑期網上特訓課程*
化繁為簡,真材實學。
追回進度,刻不容緩。
⭐️暑期網上特訓課程包括三個課題:
1. Topic 6 - Microscopic World 2 微觀世界 2
2. Topic 8 - Chemical Reactions and Energy 化學反應與能量
3. Topic 9 - Rate of Reaction 反應速率
🚨一些學生常犯謬誤和常見問題
❌誤以為需要學習 bond angles(鍵角)、VSEPR、electronegativity values(電負值)等 out-syll 內容
❌誤以為需要利用 dipole moment(偶極矩)、dispersion forces(分散力)、dipole-dipole forces(偶極間引力)等 out-syll 字眼答題
❌誤以為一個 polar molecule(極性分子)的 boiling point(沸點)必定較一個 non-polar molecule(非極性分子)的為高
❌誤以為 van der Waals’ forces(范德華力)與 molecular mass(分子質量)有關
❌不懂得計算 hydrogen bond(氫鍵)的平均數目
❌不知道如何計算 ethanol(乙醇)分子間 hydrogen bond(氫鍵)的強度
❌誤以為所有涉及 strong acids(強酸)的反應都必定是 exothermic(放熱)
❌誤以為 enthalpy change(焓變)與 heat change(熱變)相同
❌誤以為計算 heat(熱)時一定要包括固體的 mass(質量)
❌混淆了 extrapolation method(外推法)和 thermometric titration(熱量滴定)
❌誤以為計算所有 Hess’s Law(赫斯定律)的題目時,都必須靠繪畫 enthalpy change cycle(焓變循環)
❌誤以為 rate of consumption(消耗速率)與 rate of reaction(反應速率)相同
❌誤以為 concentration against time(濃度對時間)的比較圖線只有一種「頭尾相連」的畫法
❌誤以為 initial rate(初速)的定義就是 rate at the time = 0(時間 = 0 的速率)
❌誤以為協助 H2O2 分解的化學催化劑只有 MnO2
⭐️報讀建議:
升中六而 aim at level 5+ 的同學,可以考慮topics 6 + 8 + 9 ($ 2370,共 20 堂,超過 2200 分鐘上課時間)。
升中五的同學,可以暫時選擇報讀一個課題。
⭐️報名方法:
Link in Bio ☺️☺️
請同學填寫 google form 後再 inbox @samsonlsc 通知我。
#2021dse #dsechem #hkdse2021 #samchaichem #samchai #samchaichemistry #exampro
molecule定義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命科學閱讀之 3***
物理,化學,生物學,三者的發現碰撞在一起時,會如何改變製藥的方式,以及生命科學研究的推進呢?
“Physicists tell us what’s conceivable, chemists tell us what’s possible, and biologists tell us what actually happened.” Nobel laureate Frank Wilczek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化學家告訴我們其中的可能性,而生物學家告訴我們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諾貝爾物理學家 Frank Wilczek
這本書是我追蹤的矽谷新創公司 a16z ,提到生技業蓬勃的創新能量時,建議閱讀的書籍之一。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在90年初期,一個在知名製藥公司默克工作的科學家,看見人們對於疾病的分析越來越精準,同時又有龐大數據處理的電腦,大膽的預言藥物的製作方式必須被更新。在眾人一片驚訝和不看好中,他離開了製藥界巨頭的老東家,找到一些認同這個理念的科學家們一同創立了 Vertex (福泰製藥)。
他所倡導的製藥方式是所謂 「結構分子設計」。在這之前最好的方式是從大自然裡面去找尋各種微生物然後逐一比對淘汰,一直找到適合治療某種藥物的成分,然後用化學的方式去人工合成這樣的成份,再大規模量產。而結構分子設計的藥物設計理念,是針對病症或是病毒的分子結構清楚分析,然後再把原子當成單位一點一滴,量身訂做的製造出相對應的解方,有點像是為一個鎖頭量身訂製出鑰匙一般,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啟動該啟動的,但減少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聽起來很棒,但要投資時間精力卻是巨大的風險。裡面延伸提到一個抑制免疫的重要應用領域 -- 器官移植, 和這個領域的先鋒 Thomas Starzl 史塔哲醫師的故事。看到器官移植初期各種難以想像的實驗,平常人很好但在手術室裡像個暴君的史塔哲醫師,如何抵擋各種的道德爭議性,各式謠言攻擊,甚至自己的許多錯誤,就是想要讓器官移植可以成真。也因為這樣他不斷找尋可以抑制免疫系統避免身體在移植初期,排斥新器官的藥物,也奠定了本書這個新創公司的研究啟蒙基礎。
雖然我不是相關領域的,但從當中一窺他們如何定義什麼是值得解決的問題,然後如何定義挑選首要目標的想法,同時組織適合這個理念的團隊,真的還蠻有收穫的,畢竟不管任何行業任何組織這樣的能力,都是關鍵的。他們最開始挑選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就是因為這個話題並不是大公司競相追逐的,但卻有廣泛的應用 (當時大公司追逐的都是愛滋病藥物,但後來抑制免疫藥物的設計,不免還是跟愛滋病藥物研究領域有所碰撞)。除了募資找錢諸多的挑戰,和創始團隊超級強大的心臟之外,也可以看見因著找來一票明星科學家極有專業度和自信,所以管理起來,需要領袖能夠讓人服氣的氣場。他們在沒有產品的時候看準最後一波生物科技投資風潮,硬是要上市籌募夠多的資金,造成實驗室裡面因著壓力的各種瘋狂故事。壓力極大又疲憊不堪的科學家們,把自己推到極限,也開始讓辦公室內火藥味十足,有人有精神崩潰自殺的傾向,有人用暴力威脅,還有一位科學家在餐廳裡把椅子砸爛了。這樣的狀態下還能夠持續研究工作,只能說他們想要事情成功的信念,真的很強大。
這本書雖然不是很容易讀,但我覺得最棒的一點是,作者忠實地描述了一個新興產業中創業的戲劇性和壓力,不是把它形塑成一個成功範例或是勵志故事。很佩服這位作者不是相關專業出身,與福泰製藥的員工們朝夕相處3年左右,透過無數的對談,採訪,和觀察,寫出了這個深刻的故事。最後會看到,這位新創公司的創始人,最終想要贏得的冠冕就是他的觀點被證明是對的,讓他願意承受所有的壓力,每一次的危機,在一片阻力當中堅持到最後的決心。雖然說意志力和決心很重要,但成功從來就不是保證。我不禁在想,有什麼樣的價值值得如此追求,不管最後結果如何,仍然能夠覺得心滿意足呢?
延伸閱讀:
"Inflamed Mind"
身體的免疫系統-- 以及它對精神狀態的影響
"Billion Dollar Burger"
人造肉-- 分子科學的另外應用
全文與延伸閱讀和相關文章都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billion-dollar-molecule-%e5%8d%81%e5%84%84%e7%be%8e%e5%85%83%e7%9a%84%e5%88%86%e5%ad%90/
#TheBillionDollarMolecule #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