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moises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oises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oises中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26的網紅旅行熱炒店Podca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P18補充圖表:客家就是我家】 台灣社會對於「客家」往往有著一些刻板印象,彷彿它就是保守、刻苦、節儉的同義詞;殊不知翻開華人移民歷史,客家人其實是勇闖天涯海角的先鋒!他們不只擴散的範圍遠大於福佬人,而且落地生根之後還成為各國的達官顯要,至今仍左右著許多地方的政治與經濟發展! 由於對這段歷史實...
moises中文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P18補充圖表:客家就是我家】
台灣社會對於「客家」往往有著一些刻板印象,彷彿它就是保守、刻苦、節儉的同義詞;殊不知翻開華人移民歷史,客家人其實是勇闖天涯海角的先鋒!他們不只擴散的範圍遠大於福佬人,而且落地生根之後還成為各國的達官顯要,至今仍左右著許多地方的政治與經濟發展!
由於對這段歷史實在太感興趣,從製作完介紹大溪地客家人與國民黨歷史的ep.18之後,我便斷斷續續地開始收集資料,嘗試拼湊出全球客家移民版圖。由於資料真的不好找(沒有正式的官方統計數據),就這樣搞了快一個月,終於把這套圖表給生出來了(但只包括中南美洲、大洋洲、非洲部分)!迫不及待趕快來分享一下,以下整理幾個比較有趣的點:
➤ 許多客家人在各國身居要職,例如——
- 圭亞那第1任總統鍾亞瑟(Raymond Arthur Chung)
- 蘇利南第2任總統陳亞先(Henk Chin A Sen)
- 古巴共產黨創黨元老邵正和(Moises Sio Wong)
- 模里西斯鈔票上的人物朱梅麟(Moilin Jean Ah-Chuen)
➤ 你以為客家人都很傳統?事實是他們才華洋溢且勇於挑戰,雷鬼音樂之所以能從牙買加走向世界,正是因為一群客家裔音樂人做幕後推手。
➤ 家鄉的恩怨到了海外依然延續著,由於客家人在留尼旺以及模里西斯佔上風、排擠廣府人,於是廣府人只好往馬達加斯加或南非移動,造成早期馬達加斯加華人圈幾乎只有廣府人的情況。
其他更詳細的歷史脈絡,歡迎大家仔細去詳讀圖上的說明唷!
附註:
- 我本人是3/4福佬+1/4外省,但研究這些歷史之後對客家超感興趣XD
- 數字大多取自網路文章,加上自己的交叉驗證,因為沒有正式統計,都只是估計
- 如果你是客家人,或者對這段歷史有更多理解,歡迎在下面補充或指正,讓這套圖變得更好! :)
#全家就是你家
#客家就是我家
🔊 以下各大平台皆可收聽:
Spotify,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所有平台收聽連結請點此 ltsoj.com
或者直接搜尋「旅行熱炒店」
IG: instagram.com/travel.wok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客家 #客家文化 #客家人 #客家話 #海外華人 #華人移民
moises中文 在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權力已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王丹
原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總編輯奈姆(Moises Naim)前年出版的新著 ,英文書名是The End of Power,這應當翻譯為《權力的終結》,2015年商周出版的中文本的標題翻譯為《微權力》。初看起來,似乎中文譯名與英文原意有一些出入,但如果我們通讀全書,也就可以理解譯者為甚麼會故意做這樣的轉換了,因為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告訴我們:當今世界,傳統的權力形態,例如國家,獨裁者,跨國公司等等,已經逐漸失去了對世界的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小的單位,例如黑客組織,社會運動等等。相對而言,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規模:今天的權力競爭,已經是以小搏大的形式。正在崛起的權力,已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我們個人生活的,已經是規模更小的權力,也就是《微權力》。因此,書名《微權力》,其實是點出了本書的最重要的觀點。
事實是不是這樣,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我認為作者提出的觀察,確實從某個層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個啟發帶來的不僅是希望和未來,也是危機和挑戰。原因就在於:當權力已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的時候,我們真的準備好面對了嗎?我認為,這是本書提出的內容中,更為重要的一個思考點。
奈姆並沒有一味地為微權力的崛起叫好,他也對這種新的社會現象提出了一些令人擔憂之處。他指出:權力衰退會引發五個明顯危機:1.失序。在他看來,歐洲無法及時有效地回應惡化的經濟危機,正是權力終結侵蝕效應的結果,正式舊有權力中介之後產生的失序狀態的表心啊。換句話說,美國當世界警察,我們認為這是霸權;當時,當世界沒有警察的時候,國際社會的秩序要如何維持?;2.技術要求降低與知識失傳。他認為,政黨消失,代表專門的重要知識也將隨之而逝。許多新人就如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稱的“可怕的簡化者”,他們是煽動家,只懂得從公眾的憤怒與失望中榨取權力,言語令人痴迷但“簡化得可怕”。我想很多人在現在讀到這一段,大概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美國總統川普的形象和他獲勝的原因。從這點來說,奈何姆真可謂是一個成功的語言者。
3.社會運動的庸俗化。這一點特別值得近幾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香港和台灣的讀者注意。奈姆引用作家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的概念,提出當今世界出現了嶄新的低參與,低影響力的行為,他稱之為“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這樣的行動風險是太沉迷於網路請願,粉絲人數和按贊的數目。所謂“鍵盤革命家”,是不是反倒會終結革命的存在?這也是網絡運動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於此相似的,是第4個危機:人們會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人們的注意力會越來越縮短,使得其他單一議題很難維持公眾的關注,獲得支持的時間不足夠奠定真實且長久的力量。換句話說,微權力固然靈活多變,但會不會也因此而讓人們失去長遠的目標和期待?最後一個危機就是疏離感:當我們不再必須依賴大規模的集體以及由此產生的認同來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的時候,當我們的同溫層其實只是虛擬和不穩定的,隨時可能消失甚至不再“同溫”的時候,當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同儕,一個人也許就有力量做很大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彼此之間的連接是否還有意義?
社會的變化勢不可擋,微權力的崛起已經成為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對這種現象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進行思考,可能是最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