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modernization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odernization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odernization中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書推薦序文 網頁同名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即將出版,依照書籍出版慣例,會找幾位知名人士撰寫序文及簡單書評。然而,我們不願意只流於「客套」「俗套」,我們決定兩點準則來邀請序文及書評撰寫人:一是深刻了解我的背景,二是能仔細審閱書稿。非常感謝幾位老師、前輩、朋友的大力幫忙,不但撰寫序文或書評,也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odernization中文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書推薦序文
網頁同名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即將出版,依照書籍出版慣例,會找幾位知名人士撰寫序文及簡單書評。然而,我們不願意只流於「客套」「俗套」,我們決定兩點準則來邀請序文及書評撰寫人:一是深刻了解我的背景,二是能仔細審閱書稿。非常感謝幾位老師、前輩、朋友的大力幫忙,不但撰寫序文或書評,也給我很多指教、反饋及深入討論。這裡先和讀者分享三篇序文,還有一些序文及書評仍在編輯中。繁體中文版計畫年底前正式出版,簡體中文版正在協商。至於英文版,那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時間仍是個未知數。
=====
李飛飛:古老醫學現代化的挑戰之路
(人工智能專家、美國國家醫學院及國家工程學院雙院士、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講座教授)
我很榮幸地受邀推薦我摯友李宗恩博士的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本書很獨特, 李博士是一位資深的中醫專家和臨床醫生,卻也是一位經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科技人,在大膽蛻變深入中醫之前,他在矽谷有著成功的科技生涯。這本書反映了李博士與眾不同人生歷練下的洞悉力,文字清新流暢,內容時而讓人驚艷,時而讓人深思反省。
中醫和現代科學似乎是無限分開的兩個世界, 然而,李博士個人和他文筆下的討論,為讀者開啟了一個難得的窗口,窺見兩個充滿衝突卻又永遠相互纏繞世界的並存對偶性(duality of existence)。李博士的旅程,象徵著古老醫學現代化的挑戰之路,同時也象徵著對凡事以科技來定義的現代生活之深刻反思。李博士帶領我們尋求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兩個世界,我對李博士帶領我們探索的旅程深深感到興趣,也期許讀者一起參與這趟旅程!
Fei-Fei Li:Challenging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n ancient medicine
(Dr. Fei-Fei Li is a world leading exper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he is the inaugural Sequoia Professor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Co-Director of Stanford’s 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 and elected Member of both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m honored and humbled to be asked to recommend my friend Dr. Andy Lee’s new book. I find this book very unique. The voice of Dr. Lee is that of a deep Chinese Medicine clinician and expert, but also a rigorously trained technologist who has carved a very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heart of Silicon Valley before the daring transition to a new career as a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This book is a pleasantly easy and smooth read, yet oftentimes beautiful and introspective.
The world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science seem to be infinitely apart, just like the worlds of Taiwan and the Silicon Valley. Yet, in Dr. Lee and his words, we the readers are given a rare glimpse into this duality of existence of two possibly conflicting yet eternally revolving worlds. The journey taken by Dr. Lee symbolizes the challenging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n ancient medicine, as well as a soulful refle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ly defined modern lives. Dr. Lee is leading us to seek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both worlds. I’m intrigued by the journey that he is taking, and I sincerely invite the readers to join him on this journey together.
=====
李克明:帶你認識宏觀、科學、邏輯的中醫
(暢銷書《當孔子遇上哈佛》作者、前元大國際資產管理及元大創投公司董事長、由跨國商務律師金融高階經理人斜槓的傳世經典推廣者)
摯友李宗恩醫師的大作《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問市,囑余作序;讓余有機會先睹為快,把書一口氣讀完,深有啟發!
這書可以勵志,宗恩兄生動自述了多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長經歷,讀者會嘆道:有為者亦若是!
這本書記載了寶貴的中醫臨床醫術,以約三十個案例,分享了涉及的療程和依據的奧妙中醫醫理,有心的同道同好可以切磋研究!本書更闡述了宗恩兄所體悟的中醫醫道,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所期許的中醫角色、醫病關係、「西醫檢測、中醫治療」!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人都聽過中醫,許多人也看過中醫,就連外國人也知道針灸,但非中醫專業人員對中醫固然霧裡看花;中醫醫者亦受限於中醫的培育方式、產業結構及強勢西醫,也難免有故步自封、見樹不見林的迷失。
宗恩兄君子不器,斜槓人生,具備跨領域、扎實的專業訓練,故能在親炙倪海廈大師後,以宏觀廣角的視野、嚴謹的科學態度、縝密的邏輯思考,在多年臨床中驗證神奇奧妙的中醫醫理,並據此提出振興中醫的看法,讀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余強力推薦《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嚮往中華文化,想一窺中醫奧妙者該讀;想在治標的西醫之外,找到替代方案的中醫師、中醫同好、病人該讀;掌管國家醫療、公衛政策、中醫發展的領導者更應該閱讀!
=====
張慶瑞:物理忌妒 –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台大特聘教授、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前代理校長)
李宗恩是我剛回台灣任教時的學生,我是他應用數學的老師。台灣大學物理系的數學一直是物理系自己教,主要邏輯是物理系用的數學是要解決物理的工具,這與數學系的數學概念並不相同。宗恩當時是資優保送生,物理系那時有一群非常優秀的高中保送生,同儕互相刺激,要拿到高分非常困難。宗恩不但成績好又很外向,喜歡發問,而且他與他夫人是當時物理系的班對,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畢業後,我斷斷續續由同學口中聽到他的職涯轉變,但並未特別放在心上。一直 到二○○九年,我因為在國科會國合處服務,到美國史丹佛大學訪視當時我參與啟動的Stanford-Taiwan Biotechnology (STB),聽到宗恩居然已經變成灣區的名中醫師,有點訝異,但也不是特別難理解。因為聰明的人,只要有恆心,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後來,我們就一直透過微信聯絡。二○一六年,我擔任台大副校長時,因為參加台大北加州校友會,與宗恩面對面深入交談,才知道他因為困惑於父親的疾病,而深入研究醫學,進而拜入倪海廈門下,成為關門弟子。他那時就告訴我不少神奇故事,我那時由於事務繁忙,對於這類我理解知識以外的事情,基本上是聽了就儲存在腦中,作為日後備用的資料。
二○一九年我離開行政職後,便有許多時間思考,跨領域學問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物理訓練最強大與扎實的是科學邏輯方法論,複雜系統模型簡單化再加上數學預測化。 其實,物理真正的本質訓練就在以簡馭繁,好的物理學家對事物的看法具備強大的簡約能 力。
在一九七○年代,科學界出現一個有趣的名詞叫「物理忌妒」(Physics Envy),就是 生物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學者看到數學在物理學科如此成功,就想要複製物理成功的經驗;奇怪的是,只有在少數有些許成效,但基本上無法像物理一樣成功!也因此忌妒物理可以成功使用數學。物理忌妒不是忌妒物理,而是忌妒為什麼數學工具只能在物理上成功?看起來像是上帝特別寵愛物理,便引起大家忌妒。
領域的互動永遠是新知識的淵藪,現代的斜槓世代就是跨多領域的人才,然而老祖 宗卻告訴我們「鼯鼠五技而窮」,顯然歷史法則指出:沒有專精學門,是不容易出人頭地的。今日由於學問複雜與廣泛性提升,有些學問必須要跨領域互動才能了解與掌握問題所在,進而激發出解決的科學方法。而且這些跨領域互動初期必須沒有目的,才有機會激發出原創想法。
我最近與三創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動「無用論壇」,就是希望利用跨領域對談培養一流人才。宗恩跨多學科的過程,學習動機多以好奇心為出發點,從未想到有用沒用。今天能成為華人界中醫祭酒,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最佳典範。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只是記載宗恩多年來所看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但從書名就知道這裡面其實也傳達了現代跨領域的重要意念,更嘗試由現代科學來看中醫的邏輯。
我最近常與跨領域人談知識論,知識大致可分成:
一、知道的知道:工程
二、知道的不知道:待了解的學問,也是已知與未知的交界
三、不知道的知道:經驗法則,但常可以重現
四、不知道的不知道:怪談與傳說
人類累積的已知愈來愈多,「知道的不知道」就愈多。物理學現有的知識是標準的 「知道的知道」,但是有許多學問我們不斷在使用,也很有效,但卻不完全知其所以然,我稱之為「不知道的知道」。中醫就是其中一種,這就是直覺與經驗的累積。
中醫的重現率不像物理學那般精準,也在於不完全知其所以然,所以急需要累積更多的數據,並有時間由「不知道的知道」發展轉化成「知道的知道」的狀態,這非常需要利用物理學的既有發展經驗來協助加速轉化的過程。宗恩具有充分的跨多領域專業訓練,相信在取得更多的中醫案例後,將有大智慧將中醫推動成「知道的知道」範疇。宗恩傳承東漢張仲景延續至倪海廈的正宗中醫思維,再結合台大物理系的科學邏輯基礎訓練,經歷史丹佛與矽谷應用科技的淬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來必定能真正完成「西醫精準化檢測,中醫客製化治療」的至高無上理想。將宏 觀醫學與微觀醫學並用,強固個體本身,隔絕入侵病毒。
本書是宗恩超越張仲景的起點,胡適的朋友以「我的朋友是胡適之」為榮,我深為 「我的學生是李宗恩」為傲。
=====
(http://andylee.pro/wp/?p=8966)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modernization中文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雖然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長期惡鬥,不過面對共同的敵人,兩黨在2018年通過了許多防止中國滲透美國的法案,沒有其他國家被美國國會如此嚴防,2018年以來的美國國會,可以說是逢中必反。」
美國會參、眾議會通過「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這項獲得兩院跨黨派支持的法案,目的在加強對外國投資、併購敏感科技美國企業的管控;該法案的「外國」焦點是中國,防止中國透過投資、併購、合資等方式,輕鬆取得美國科技界、甚至軍方的前沿技術,共和黨參院黨鞭John Cornyn在參院議事大廳拿出一塊「中國的策略性目標」的看板,逐一介紹中國常用的十種策略,從民間、商界、軍方滲透、竊取數據、新科技,逐漸發揮影響力,中國可以進出美國、大舉投資,美國企業想進軍中國市場,卻得向政府交出鑰匙,這不是公平交易。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3160183
美國國會推出一項防範外國政府干預美國政治及機構的法案草案,這次的目標不是俄羅斯,而是中共,共和黨國會眾議員Chris Smith及民主黨國會眾議員Marcy Kaptur共同出台《反制中國政府及共產黨政治影響力運作法案》(Counter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ommunist Party’s Political Influence Operations Act)草案,以遏止中國「長臂」深入美國。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6/5/n10455542.htm
美國國會眾議員Francis Rooney推出《阻止高等教育間諜及竊盜法》(Stop Higher Education Espionage and Theft Act of 2018),法案旨在防止外國情報單位利用學術交流項目竊取技術、吸收間諜及散播政治宣傳,像是中國這樣的地緣政治對手正竊取美國科技,並濫用美國大學校園開放的研發環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孔子學院,他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前鋒,滲透美國校園,蒐集資訊,盜竊美國科技,我們必須終止外國情報勢力濫用我們的高等教育來偷取我們的技術,法案內容主要包括,允許美國聯邦調查局確定高等教育之外國威脅;要求收受外國捐贈之大學採用更加嚴格的申報條款;為保護公民自由,被指定之情報威脅將可比照外國恐怖組織相關規定起訴。
https://www.storm.mg/article/500099
美國國會通過《 國防授權法案 》,為反制中國量身打造,國會議員表示,這一次對中國的態度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嚴厲,高達7160億美元的《 國防授權法案 》(簡稱NDAA)除增加了軍事開支外,還包括應對中國對美國的全面滲透和不公平經濟行為等方面。NDAA法案在美國參眾兩院分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而且獲得了史上鮮有的兩黨強烈支持。
http://www.epochtimes.com/gb/18/8/3/n10614359.htm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通過一項決定,禁止接受聯邦政府補貼的美國移動通訊公司,購買包括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生產的任何電信設備,眾議員Ruben Gallego表示:我們一再地看到這些公司(華為和中興)及其它許多公司,利用並操縱其在市場上的位置,攻擊美國的敏感通訊、科技行業以及關鍵的基礎設施,禁止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使用中國華為與中興兩家公司的產品,也禁止任何與美國政府有業務關係的實體這樣做,限制美國政府與中興及華為的技術合約,防止國安威脅。
http://www.epochtimes.com/gb/18/8/3/n10614359.htm
NDAA法案譴責中國試圖影響美國的公共言論,尤其是影響美國的媒體、文化機構、商業以及學術和政治團體,法案限制美國國防部對那些有孔子學院的美國大學中文項目的資助,孔子學院教授給學生的是一個(被中共)粉飾過的中國,這些學院已成為中共海外情報網路的前哨,美國有上百所學校接納了孔子學院倡議,這個項目表面上是為了教授中國文化、中文和中國歷史,實際上,中國利用這些倡議來向西方傳播一個被扭曲的中國歷史觀,禁止談論人權侵犯問題及其它敏感問題。
http://www.epochtimes.com/gb/18/8/3/n10614359.htm
NDAA法案擴大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外國投資的權力,收緊了美國對中資交易的國家安全審查,同時修改美國出口管制,加強管理哪些美國技術可以送往國外,CFIUS負責評估外國投資者及公司在美國進行的公司併購和股票交易活動,以確保收購不損害美國國家安全,CFIUS加強審查外商對關鍵技術或關鍵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擁有知識產權的美國科技公司在國內外的合資計劃,中國企業併購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不成比例的風險,因為這些中資企業是直接受控於中共政府,同時接受中國政府的資助。
http://www.epochtimes.com/gb/18/8/3/n10614359.htm
modernization中文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紀錄片分享】
繼2012年《垃圾圍城》,導演王久良再花五年拍攝中國環境另一「絕望真相」:世界最大回收塑料進口國。
塑料回收產業既給「世界工廠」帶來低廉原料,同時亦帶來巨大的環境災難。此紀錄片聚焦在有30多年舊塑料加工歷史的沿海小鎮,人物是「塑料王國」中成長的依姐,她的童年充斥著世界各地的塑膠垃圾。關於她的掙扎,整個故事發生的過程,都有血有肉,非常真實。
影片在各大影展好評如潮,但「塑料王國」四字卻成為大陸網絡的敏感詞。這證明了什麼?又代表了人類的什麼面向?大概入場後能知一二。
‧特別放映 Special Screening of Plastic China
4:10pm – 6:00pm | 2018.04.10
‧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1號演講廳 Lecture Theatre 1, Cheng Yu Tung Building, CUHK
https://www.facebook.com/…/a.17096609492…/2523843824508376/…
《塑料王國》特別放映 Special Screening of Plastic China
4:10pm – 6:00pm | 2018.04.10
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1號演講廳 Lecture Theatre 1, Cheng Yu Tung Building, CUHK
*導演王久良將出席放映會,由胡嘉明教授主持問答環節。
*Followed by a Q & A session with director Wang Jiuliang moderated by Prof. Wu Ka-ming.
網上登記 Online Registration
https://goo.gl/forms/CfwLW2zJTbtf5i3y2
《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
中國 China | 2017 | 82 min
普通話及中國方言對白,英文字幕In Putonghua, with English subtitles
繼2012年《垃圾圍城》,王久良再花五年拍攝中國環境另一「絕望真相」:世界最大回收塑料進口國。塑料回收產業既給「世界工廠」帶來低廉原料,同時亦帶來巨大環境災難。紀錄片聚焦在有30多年舊塑料加工歷史的沿海小鎮,人物是「塑料王國」中成長的依姐,她的童年充斥著世界各地的塑膠垃圾。拍攝四年間,她不斷試圖擺脫眼前困境,渴望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學、交朋友,但她的命運,不像廢塑料有回收重生的機會,卻如同被邊緣化的回收產業一樣,等待某世代的文明良心發現。影片在各大影展好評如潮,但「塑料王國」四字卻成為大陸網絡的敏感詞。
Approximately ten million tons of plastic waste are imported into China annually to be recycled as raw materials for its factories. Plastic China portrays one of the many families that live and work in plastic recycling workshops across China. While her father spends his wages on alcohol, 11-year-old Yijie’s only form of education is learning the English letters on the waste. Meanwhile, the owner of the workshop risks his health by working day and night in order to save money for a car – considered a symbol of success in society. The film raises important and urgent questions about the price of modernization – even if the wealthy and the powerful have no interest in answering them.
活動以普通話進行。歡迎參與。費用全免。敬請於4月8月或以前登記。
Conducted in Putonghua. All are welcome. Free admission. Kindly register by 8 April 2018.
www.cuhk.edu.hk/crs/ccs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研究峰會系列及文學院贊助
Organized by MA in Inter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ponsored by Research Summit Series and Faculty of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