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咖啡 與運動表現
您要知道的事.... #zoe生酮百科
研究顯示:
咖啡因能提升運動表現及促進脂肪燃燒
絕對是我們生酮keep fit 及斷食的好朋友呀!
咖啡因能提升血漿中脂肪酸的濃度,刺激脂肪代謝,增加脂肪的氧化作用,有助於延續耐力、增進運動表現及減脂效果
咖啡因這種天然物質...
關於 #咖啡 與運動表現
您要知道的事.... #zoe生酮百科
研究顯示:
咖啡因能提升運動表現及促進脂肪燃燒
絕對是我們生酮keep fit 及斷食的好朋友呀!
咖啡因能提升血漿中脂肪酸的濃度,刺激脂肪代謝,增加脂肪的氧化作用,有助於延續耐力、增進運動表現及減脂效果
咖啡因這種天然物質,除了有效、取得容易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並不屬於藥物,天然又便宜。
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發表了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ic review),整理了2004年到2018年共405篇咖啡因對各種運動表現影響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研究,最終以11篇整合分析研究歸納出結果。專家發現咖啡因對於運動員有氧運動耐力、肌力、肌耐力、無氧運動功率、垂直跳高度、運動速度有增補效果。
咖啡因如何增加運動表現?
1. 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高大腦專注力、警覺性,讓身體可以快速應付運動中的變化,以及延緩/降低大腦對於疲勞的感覺。(1,2)
2. 改善肌肉的收縮:刺激大腦徵招更多的肌肉,增加肌肉的收縮力,在同樣時間內能有更大的力量產生/輸出。(3,4)
攝取多少咖啡因才有效果?
1. 建議運動前30~60分鐘攝取咖啡因,因為人體吸收咖啡因的速度,需要30~60分鐘才能使血液中咖啡因達最高峰,產生最大的作用。
2. 最佳咖啡因攝取量會依你平常是否有喝含咖啡因的飲品或對咖啡因的敏感度而有所不同,但目前研究發現運動前補充3~6mg/kg( 以70公斤成人而言,約1~2杯480ml冰美式),對於改善運動表現、增加運動至力竭的時間、最大肌力都有良好的效果。
最後提醒大家,每人對於咖啡因的反應不同,建議先了解自己身體是否適合服用,雖然運動前喝一至兩杯咖啡有助於提起精神,但再多量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再多的好處,要提升運動表現,單靠特別的飲品是不可行的,過量飲用甚至會有反效果。要爭取好成績,還是需要透過不斷努力及科學化訓練,循序漸進,注意平時飲食及睡眠狀況,不要把輕重放錯地方了。
參考資料:
1. Exercise and Sport Performance with Low Doses of Caffeine., 2014
2. Low and moderate doses of caffeine late in exercise improve performance in trained cyclists., 2016
3. Caffeine ingestion acutely enhances muscular strength and power but not muscular endurance in resistance-trained men,.2017
4. The Influence of Caffeine Supplementation on Resistance Exercise: A Review,.2019
📺留意我的Youtube : Zoe Sport Diary
📚精選食譜、生酮常見問題: 按IG簡介下的連結
🏋🏻♀️運動記錄: @zoesportdiary
#生酮飲食 #生酮 #斷食 #瘦身 #減重 #減脂 #生酮香港 #減肥 #間竭性斷食 #keto #iherb #生酮食譜 #飲食記錄 #ketodiet #健康餐 #吃貨 #hkfoodie #健康飲食 #瘦肚 #mukbangvideo #ketorecipe #hkfoodblog #hkkol
moderate醫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退稿文章沒人指導?
來教室與講師或助教討論,修改後,讓沉浮四年的論文,重新被 reviewer 看見價值!
⠀
🏆恭喜陳映廷醫師團隊,關於短期空汙與嬰兒猝死症之相關性研究,獲 Chemosphere 刊登!
⠀
▌ 擺脫新手菜味,revision 變 accept。
⠀
在等待最後一家期刊回覆的期間,我報名了新思惟課程,每一堂課都點出新手如我會犯的錯誤,清楚且實際。講師引導我們從投稿者的觀點轉換成審稿者:「如果你是 reviewer,怎樣的稿件你會按下接受的綠燈?」
⠀⠀
換位思考後,從文章架構、排版、字體選擇到表格製作,用實際的舉例來一一破解。其中許多都是過往好幾個晚上,我挑燈熬夜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
【💬 說白話點,在剛入門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樣「接地氣」的攻略傳承,而不是那些打高空的空談。💬】
⠀⠀
課程中,前輩們的經驗分享也讓我鬆一口氣,原來大師們以前也是跟我一樣這般起步,在有限的資源裡頭,安排寫作的時間,一步步扎實的修練上來。這樣的重新 mindset,讓我重振已經被打擊很久的信心。
⠀⠀
「抱著感恩的心,看每一次退稿 reviewer 給予的意見,並把他當作碩士班的指導教授看待。」抱持著校長提出的想法,在課程結束回程的高鐵上,我細細將經手過的論文一篇篇拿出來,跟著講師的脈絡思索著自己不順利的原因,在幾天後,將這篇做 moderate revision 並投出。
⠀⠀
上天眷顧,最終被接受了,才得以有這篇心得文。
⠀⠀
⠀
【全新梯次】#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開放報名!
⠀
🚩今年一定要發自己的 SCI。
➠ 2021 / 8 / 21(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突破從 0 到 1 的困境。
moderate醫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論文努力了四年,被五家期刊退稿、第六家糾纏了七個月,終於在 2020 結束前傳來好消息。
[快訊] 陳映廷醫師團隊,關於短期空汙與嬰兒猝死症之相關性研究,獲 Chemosphere 刊登!
🔔 2021 / 5 / 8(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2021 已有兩梯次額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在等待最後一家期刊回覆的期間,我報名了新思惟課程,每一堂課都點出新手如我會犯的錯誤,清楚且實際。
講師引導我們從投稿者的觀點轉換成審稿者:「如果你是 reviewer,怎樣的稿件你會按下接受的綠燈?」
換位思考後,從文章架構、排版、字體選擇到表格製作,用實際的舉例來一一破解。
其中許多都是過往好幾個晚上,我挑燈熬夜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說白話點,在剛入門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樣「接地氣」的攻略傳承,而不是那些打高空的空談。
在課程結束回程的高鐵上,我細細將經手過的論文一篇篇拿出來,跟著講師的脈絡思索著自己不順利的原因,在幾天後,將這篇做 moderate revision 並投出。
上天眷顧,最終被接受了。
💖 太驚人了!校友發表成績大爆發
🏆一月 84 篇創新高🏆
🏆單月 13 位發表第一篇🏆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greatachievements/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憂鬱與心理危機之關聯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深層頸部感染以連續沖洗法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快訊] 張耕閤醫師團隊,使用自製道具安全移除耳道中的蜈蚣之個案研究,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快訊]陳科廷醫師團隊,關於 EBV-SMT 並有中樞神經侵犯之外科角色的系統性回顧,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最「接地氣」的寫作攻略傳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moderate醫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羥氯奎寧於新冠肺炎輕中症患者的療效】:為了瞭解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及阿奇黴素(azithromycin)於COVID-19輕中症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巴西研究團隊進行一項多中心、隨機分配、開放標示的對照試驗,結果發表於1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試驗共納入504位COVID-19輕中症患者(未接受氧氣或接受4 L/min以下低流量氧氣治療),以1:1:1比例將受試者隨機分派至標準治療、標準治療加上羥氯奎寧(共7天)及標準治療加上羥氯奎寧/阿奇黴素(共7天)三組別,主要療效指標為15天後的臨床狀況(疾病嚴重度)。
臨床狀況分為七級,依序為未住院行動自如、未住院行動受限、住院未使用氧氣、住院使用低流量氧氣、住院使用高流量氧氣或非侵襲性呼吸器、住院使用侵襲性呼吸器及死亡。
試驗結果顯示,三組患者在15天的臨床狀況並沒有顯著的...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452/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20-11-19
Hydroxy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Azithromycin in Mild-to-Moderate Covid-19
■ Author:Alexandre B. Cavalcanti, Fernando G. Zampieri, Regis G. Rosa, et al.
■ Link: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19014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0/12/21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