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ichael中文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ichael中文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ichael中文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ichael中文名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Charles Mok 莫乃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 Private War -- 一部超出我預期的電影,比想像更有力!電影故事圍繞著名戰地記者Marie Colvin的採訪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的衝突,除了她在斯里蘭卡、阿富汗、利比亞以至敘利亞等戰地採訪,可謂一鑊大過一鑊,工作也影響她的心理狀態和人際生活,算是Rosamund Pike的突破性角色,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說起葡國菜,很多人就會聯想起澳門,但本地其實也有好吃的。」律師任建峰說。這次他推介的葡國菜,老闆兼主廚Michael Franco是葡萄牙國首任總統家族成員,自小愛跟在祖母身邊,耳濡目染下學懂煮葡國菜,退休後在西貢開餐廳,反應不錯,兩年前搬來尖沙咀。 任建峰由西貢時代開始光顧,不用看餐牌,即柯...

michael中文名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01:36:39

(去年今日刊登的舊文,改咗少少) [威猛的George.纖細的Michael] 當我得悉George Michael的死訊,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 不哭,不代表我不傷心。 傷心,不因為我是George Michael的超級fans,而是感到伴隨、屬於自己成長年代的人,又消失了一個。 曾幾何時,最...

michael中文名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1:36:13

[威猛的George.纖細的Michael] 2016最後一篇,我本以為可以寫啲開心嘢——成個2016,實在太多不開心。 1.當我得悉George Michael的死訊,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 2.不哭,不代表我不傷心。傷心,不因為我是George Michael的超級fans,而是感到伴隨、屬...

  • michael中文名 在 Charles Mok 莫乃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01 08:00:00
    有 3 人按讚

    A Private War -- 一部超出我預期的電影,比想像更有力!電影故事圍繞著名戰地記者Marie Colvin的採訪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的衝突,除了她在斯里蘭卡、阿富汗、利比亞以至敘利亞等戰地採訪,可謂一鑊大過一鑊,工作也影響她的心理狀態和人際生活,算是Rosamund Pike的突破性角色,可惜未能得到奧斯卡提名。從事和支持新聞界的朋友,特別值得一看,算是對記者的犧牲致敬。我一向對不少外國電影的中文譯名有意見,本片叫《第一眼戰線》也是令人失望。好哋哋"A Private War"指的是在私的個人心理爭戰的傷害,對比戰場上的戰爭,中文名就把注意完全轉到主角在戰場上喪失的一隻眼睛,把意義矮化。

    The Mule -- 奇連伊士活這位差不多九十歲的老人家(或者香港政府會說是位中年人?),老而彌堅,越老越可愛,本片又再集監製、導演和男主角於一身,故事敘述一為老年小男人如何為錢運毒,不算是奇連伊士活比較有野心的作品,但他也碌卡找來了不少紅星老友客串,包括Bradley Cooper、Laurence Fishburne、Michael Peña、Dianne Wiest和Andy García,還有他的親女兒Alison Eastwood。

    Take Point -- 南韓影帝河正宇主演、以英語為主的動作電影,你可以當是韓片看,卻不盡然,你也可以當作荷里活電影,但其實也不是。的確,電影是韓國CJ娛樂製作,並非與外國片商合資,但就以英文為主,另我想起那些八九十年代成龍主演的港產英語電影,目的是為其打出國際市場舖路,不是沒有韓星打進荷里活,不過河正宇始終是演技派,雖然他的英文口音有時仍然比較難明,演出算是自然,給我的感覺是:像周潤發。電影故事講述一班國際僱傭兵,協助美國CIA在南北韓邊境的秘道,劫走北韓領導人,當中加入了一些美國政治背景,美國總統選舉日,利用外國軍事衝突影響選情,雖然有點天馬行空,不過,想起特朗普,先有點會心微笑,再有些不寒而慄。

  • michael中文名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19 10:11:24
    有 440 人按讚


    今天不談電影,來談電影的名字。
      
    很多台灣人愛看電影,但是「電影文化」並沒有在台灣真正發揚茁壯起來。別誤會,藝術學府裡仍然有電影系,電影教授仍然在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但是即便是在台灣的電影系中,台灣電影文化的困境仍然存在,這種困境覆蓋著全島,任何一個喜愛電影的人都難以倖免於難。
     
    因為我們不知道電影的名字。
     
    這是很弔詭又很尷尬的一個問題,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這個問題的現況,與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片名,長期以來並沒有被好好地記錄與管理。這導致至今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前的電影片名,已經遺留在當年的報紙戲院版上,而無法為今人所知。
     
    加上許多歐美電影可能在香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電影之都,在台灣未上映的電影很多都在香江上映過--中國與台灣上映過,台灣對院線電影的片名記憶模糊,很容易被香港或中國的譯名替換記憶。當我們不確定這部電影在台灣曾有過的正式譯名為何時,可能會被我們在豆瓣或百度上查到的中文譯名所影響而被取而代之。
     
    當然,這還只是曾經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我們還沒提到只在台灣以DVD等實體媒體發行過的電影或是未公映過的電影。這會讓問題更加複雜:這些台灣沒上過但可能在香港上映過的電影,是不是應該以香港片名為主?事實上當年《龍貓》之所以被稱為《龍貓》,便是香港譯名的影響--台灣其實很晚才在限定影展或院線上有小規模放映。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藉由建立大型資料庫來處理,正如當今的開眼電影網。他們的確可能是台灣自有電影資料庫中目前最齊全的一個系統,但仍然力有未逮,還有一些進步空間;Google搜尋目前的「知識面板」功能,有時也可以讓你快速地找出片名,但很明顯地這些片名資訊通常來自維基,而如今繁中版的維基在內容維護上仍然不足,而且很容易淪為少數人自滿的管道--正如遊戲《five nights at freddy's》在台灣維基被翻譯為大陸充滿戲謔風格的《玩具熊的五夜後宮》。
    https://zh.wikipedia.org/…/%E7%8E%A9%E5%85%B7%E7%86%8A%E7%9…

     
    我們台灣欠缺有組織性的系統,來整理這些曾經在某個台灣人心中停留過的美好電影回憶,導致我們在指稱過去的電影時常有雞同鴨講之誤。近來一個例子便是傳影代理的《Suspiria》,傳影甚至在粉絲頁上詢問這部1977年出品的電影當時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什麼,而你可以從網友的留言中看出那種不確定感:是《坐立不安》還是《陰風陣陣》?這樣的問題似乎在恐怖電影中屢見不鮮:《Halloween 3》應該是《月光光心慌慌3》或是《月光光心慌慌:巫法巫天》?
     
    事實上台灣在譯名文化上一直有很大的問題....講白了,我們根本沒有譯名文化。沒人幫我們記住電影片名已經很麻煩了,台灣的電影代理公司在取片名時也絲毫不尊重原片名的意義。請別誤會,我沒有批評把《Colombiana》翻成《黑蘭嬌》這種問題,我講的是把《Paranormal Activity》翻成《靈動:鬼影實錄》後,後續的續集《Paranormal Activity 2》改名為《鬼入鏡》.....這也沒有問題,也許《靈動:鬼影實錄》看起來太文謅謅了...但最爆笑的狀況是,當第三集《Paranormal Activity 3》上映時,台灣片商非常靈動地把電影片名改為《鬼入鏡3》--《鬼入鏡2》永遠消失了。
     
    這種問題還有更出名的例子:《衝鋒飛車隊》事實上是系列作的第二集(Mad Max),而《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其實是第三集。這些取名背後也許都有事關緊要的商業考量,但對於數年後有志於研究電影的人們來說是個容易誤判的問題。
     
    我們沒有譯名文化所產生更大的問題,發生在電影裡的那些傢伙身上:我們對演員導演等人的譯名缺乏統一的命名規則。光是一個Michael就可以有麥克與麥可的翻譯差異--別忘了以前我們稱呼Michael Keaton都是「米高」基頓。為什麼如今環球在發行《月光光新荒荒》時要把Michael Myers稱為「麥克」邁爾斯,但是Michael Jackson卻是「麥可」傑克森呢?而相同的英文單字,還會因為當事人的性別而改變中文名稱。史嘉蕾(Scarlett Johansson)還有過「嬌韓森」的天才譯名,這些例子相信大家已經屢見不鮮。
     
    當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像日文那樣衍生出一套制式的翻譯規則(但其實日文裡也經常會有例外,像是Va在日文裡可能會翻成ヴァ或是バァ),這可能是語言上的天生限制。但我們如今看到更多的狀況卻是來自片商自己,別忘了馬克華伯格在台灣的幾次「轉生」:他在台灣有時被稱為馬克華堡(但這應該是港譯)、最好笑是還有馬克阿寶這樣淘氣的名字。而這些都是片商的無限創意。不同電影公司之間不會有這種對相同演員的相同譯名默契,我偏是要取一個標新立異的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讓我的電影賺錢,誰管你們叫他華柏格還是華堡。
     
    漠視、忽略、不在意,正正是扼殺文化的三大因素--看看那些無人聞問而後來總會燒起來的舊屋--而我們的台灣,記不住電影與演員的名字、也不想記住、隨意地給他們新名字,這正像是上帝在很久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如今他們既然能做起這事,以後他們想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
     
    「讓我們下去,在那裡打亂他們的語言,讓他們不能知曉別人的意思。」

  • michael中文名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18 08:00:00
    有 441 人按讚


    今天不談電影,來談電影的名字。
      
    很多台灣人愛看電影,但是「電影文化」並沒有在台灣真正發揚茁壯起來。別誤會,藝術學府裡仍然有電影系,電影教授仍然在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但是即便是在台灣的電影系中,台灣電影文化的困境仍然存在,這種困境覆蓋著全島,任何一個喜愛電影的人都難以倖免於難。
     
    因為我們不知道電影的名字。
     
    這是很弔詭又很尷尬的一個問題,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這個問題的現況,與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片名,長期以來並沒有被好好地記錄與管理。這導致至今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前的電影片名,已經遺留在當年的報紙戲院版上,而無法為今人所知。
     
    加上許多歐美電影可能在香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電影之都,在台灣未上映的電影很多都在香江上映過--中國與台灣上映過,台灣對院線電影的片名記憶模糊,很容易被香港或中國的譯名替換記憶。當我們不確定這部電影在台灣曾有過的正式譯名為何時,可能會被我們在豆瓣或百度上查到的中文譯名所影響而被取而代之。
     
    當然,這還只是曾經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我們還沒提到只在台灣以DVD等實體媒體發行過的電影或是未公映過的電影。這會讓問題更加複雜:這些台灣沒上過但可能在香港上映過的電影,是不是應該以香港片名為主?事實上當年《龍貓》之所以被稱為《龍貓》,便是香港譯名的影響--台灣其實很晚才在限定影展或院線上有小規模放映。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藉由建立大型資料庫來處理,正如當今的開眼電影網。他們的確可能是台灣自有電影資料庫中目前最齊全的一個系統,但仍然力有未逮,還有一些進步空間;Google搜尋目前的「知識面板」功能,有時也可以讓你快速地找出片名,但很明顯地這些片名資訊通常來自維基,而如今繁中版的維基在內容維護上仍然不足,而且很容易淪為少數人自滿的管道--正如遊戲《five nights at freddy's》在台灣維基被翻譯為大陸充滿戲謔風格的《玩具熊的五夜後宮》。
    https://zh.wikipedia.org/…/%E7%8E%A9%E5%85%B7%E7%86%8A%E7%9…

     
    我們台灣欠缺有組織性的系統,來整理這些曾經在某個台灣人心中停留過的美好電影回憶,導致我們在指稱過去的電影時常有雞同鴨講之誤。近來一個例子便是傳影代理的《Suspiria》,傳影甚至在粉絲頁上詢問這部1977年出品的電影當時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什麼,而你可以從網友的留言中看出那種不確定感:是《坐立不安》還是《陰風陣陣》?這樣的問題似乎在恐怖電影中屢見不鮮:《Halloween 3》應該是《月光光心慌慌3》或是《月光光心慌慌:巫法巫天》?
     
    事實上台灣在譯名文化上一直有很大的問題....講白了,我們根本沒有譯名文化。沒人幫我們記住電影片名已經很麻煩了,台灣的電影代理公司在取片名時也絲毫不尊重原片名的意義。請別誤會,我沒有批評把《Colombiana》翻成《黑蘭嬌》這種問題,我講的是把《Paranormal Activity》翻成《靈動:鬼影實錄》後,後續的續集《Paranormal Activity 2》改名為《鬼入鏡》.....這也沒有問題,也許《靈動:鬼影實錄》看起來太文謅謅了...但最爆笑的狀況是,當第三集《Paranormal Activity 3》上映時,台灣片商非常靈動地把電影片名改為《鬼入鏡3》--《鬼入鏡2》永遠消失了。
     
    這種問題還有更出名的例子:《衝鋒飛車隊》事實上是系列作的第二集(Mad Max),而《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其實是第三集。這些取名背後也許都有事關緊要的商業考量,但對於數年後有志於研究電影的人們來說是個容易誤判的問題。
     
    我們沒有譯名文化所產生更大的問題,發生在電影裡的那些傢伙身上:我們對演員導演等人的譯名缺乏統一的命名規則。光是一個Michael就可以有麥克與麥可的翻譯差異--別忘了以前我們稱呼Michael Keaton都是「米高」基頓。為什麼如今環球在發行《月光光新荒荒》時要把Michael Myers稱為「麥克」邁爾斯,但是Michael Jackson卻是「麥可」傑克森呢?而相同的英文單字,還會因為當事人的性別而改變中文名稱。史嘉蕾(Scarlett Johansson)還有過「嬌韓森」的天才譯名,這些例子相信大家已經屢見不鮮。
     
    當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像日文那樣衍生出一套制式的翻譯規則(但其實日文裡也經常會有例外,像是Va在日文裡可能會翻成ヴァ或是バァ),這可能是語言上的天生限制。但我們如今看到更多的狀況卻是來自片商自己,別忘了馬克華伯格在台灣的幾次「轉生」:他在台灣有時被稱為馬克華堡(但這應該是港譯)、最好笑是還有馬克阿寶這樣淘氣的名字。而這些都是片商的無限創意。不同電影公司之間不會有這種對相同演員的相同譯名默契,我偏是要取一個標新立異的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讓我的電影賺錢,誰管你們叫他華柏格還是華堡。
     
    漠視、忽略、不在意,正正是扼殺文化的三大因素--看看那些無人聞問而後來總會燒起來的舊屋--而我們的台灣,記不住電影與演員的名字、也不想記住、隨意地給他們新名字,這正像是上帝在很久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如今他們既然能做起這事,以後他們想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
     
    「讓我們下去,在那裡打亂他們的語言,讓他們不能知曉別人的意思。」

  • michael中文名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23 18:00:04

    「一說起葡國菜,很多人就會聯想起澳門,但本地其實也有好吃的。」律師任建峰說。這次他推介的葡國菜,老闆兼主廚Michael Franco是葡萄牙國首任總統家族成員,自小愛跟在祖母身邊,耳濡目染下學懂煮葡國菜,退休後在西貢開餐廳,反應不錯,兩年前搬來尖沙咀。

    任建峰由西貢時代開始光顧,不用看餐牌,即柯打起招牌菜來。「平日吃沙甸魚,通常很細小,我喜歡這兒的比手掌還長身,下鹽燒得魚皮焦脆。」他連魚頭也不放過,「內裏有魚油,好甘香。」

    另一道慢煮葡式炆牛尾,並非用sous vide那種真空慢煮方式,而是葡國家庭傳統的方法炆足六小時。「期間廚師不停開火熄火,全程加蓋慢慢炆。」煮得肉質鬆化,上桌時不離骨,但用刀叉一按一切,即骨肉分離。「醬汁下了番茄、香草、西芹等,用麵包蘸來吃,不要浪費。」邊說邊吃得津津有味。


    「葡國昔日是歐洲大國,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所以部分葡國菜有非洲影子。」任建峰說的是Piri Piri Chicken,中文名叫霹靂雞。以原隻春雞加上辣醬燒烤,別小看其辣度。「辣得很鮮明,直攻腦門,哇,愈吃愈辣。」說罷,即灌兩啖Sangria降溫。

    至於葡式乳豬,幾乎枱枱必叫。皮脆肉嫩,但任建峰最欣賞是其原味。「中式乳豬雖然好吃,但經過醃製,有的醃到肉味全失,吃不到乳豬應有像蘇蝦的肉味。」

    甜品有許多選擇,酥皮焗香蕉、煮梨子之外,還要這個手打咖啡雪糕都是他所愛。「有咖啡豆、榛子等,還嘗到咖啡酒的香味,令我聯想到年輕時喝coffee liqueur的青春年華,哈哈。」

    這一頓菜式豐盛、味道濃厚,任建峰打趣說,「剛才嘗了很多好rich(濃郁)的菜式,如果銀包都可以這樣rich(富有)就好了。」


    採訪:關廣恩
    攝影:關永浩、黃瑋彤

    Mike’s Chicken Comida de Portugal
    地址:尖沙咀美麗華廣場2期L1樓167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2:30pm,6:00pm-11:00pm
    電話:2392 3328
    詳情: http://bit.ly/2AJDi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