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messenger已建立聯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messenger已建立聯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messenger已建立聯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messenger已建立聯繫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成就解鎖?#文章被荷蘭農業部全文抄襲 週日晚上,睡前最後一次滑手機。 味正琳師傅(香草騎士 Vanilla Knight)分享他被荷蘭新聞報導的消息攫住了我的目光。 先按了讚,然後點開看了內容,提到味師傅說「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學者與農民不知道市場需求」,「這會導致農民缺乏生產計畫前即進行投資...

messenger已建立聯繫 在 Middl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23:24:43

· 《在線》 · 這夜她發現,他的名字再次出現在臉書的 Messenger 裡。 · 數數,已經有差不多三個月,沒有看見他的名字在線。 · 自己也沒有再傳過訊息給他。 · 本來以前,他們每日都會互相傳短訊。由早上醒來開始的早安,到夜深要睡的晚安;在他吃著晚飯的時候,和他分享各種甜酸苦辣,在她看著電...

  • messenger已建立聯繫 在 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9 23:26:48
    有 1,047 人按讚

    #成就解鎖?#文章被荷蘭農業部全文抄襲

    週日晚上,睡前最後一次滑手機。 味正琳師傅(香草騎士 Vanilla Knight)分享他被荷蘭新聞報導的消息攫住了我的目光。

    先按了讚,然後點開看了內容,提到味師傅說「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學者與農民不知道市場需求」,「這會導致農民缺乏生產計畫前即進行投資、過度生產、或是無法了解該作物的價值」、「味師傅花了八年種植香草,並從世界各地搜集不同品種,目前與台灣研究機構一起進行品種培育」、「味師傅在一個訪問中分享他的看法,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與不同產業間缺乏連結」...等等,#這不就是我在8月6日發表的文章_只是寫成了英文嗎?

    .
    #抄襲何須再解釋?

    再仔細看下去,整個文章的觀點、敘述、內容都是從我的訪問中直接取用,最後我看到了標題:〈Vanilla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 Culture, value and connection〉,這下 100% 確定了 —— #我的文章被抄了_而且是荷蘭農業部抄的(Ministerie van Landbouw, Natuur en Voedselkwaliteit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ture and Food Quality),堂堂正正、公開地抄。

    我的文章標題是:[#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建立文化、建立價值、建立產業間的連結 / Developing cultures, values and connections.

    .
    #404NotFound

    在搬來巴黎之前,我在荷蘭唸書,也待了三年半之久,還保留了許多與荷蘭的連結。我當下就知道,抄襲這篇文章的人,很可能就是我認識的人,或是朋友的朋友。將網頁截圖之後,我立刻 #在自己的個人頁面發表了聲明,接著 #寄信給荷蘭農業部_要求對方道歉並在文章上加註來源。接著我將文章轉至「台灣人在荷蘭」群組,然後 #在荷蘭農業部的官方Twitter頁面中_找到9月10日分享該文的連結_立刻留了言並且分享。全部做完,已經凌晨兩點半,雖然不情願,但我也只好先放下手機。整夜睡得非常不安穩,不到六點半我又開了手機,結果在網友與朋友們的留言中,發現 #該文已經悄悄下架,Not Found。

    .
    #行動總是比言語誠實

    在回覆訊息的過程中,我注意到 Messenger 的陌生信件匣中有一個來訊,一讀之下,讓我瞬間體悟何謂「五味雜陳」、「情緒複雜」。對方自稱是我的粉絲,以朋友的語氣說了許多,如非常喜歡我的文章、並曾經被我的文章燒到之後去排隊品嚐 Cédric Grolet 主廚的甜點,接著才說她在 #辦事處農業組(辦事處即 荷蘭在台辦事處 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工作,那篇香草的文章是她寫的,她「當時看到只想到,這篇講得太好了」,因為她在辦事處農業組,「過去幾年一直在了解台灣農業的困境,希望能想辦法促進台荷農業之間的商業,科學,技術交流,所以當下只想到應該要把這樣好的想法寫出來,也許荷蘭人可以有什麼樣好的想法可以幫助台灣的農業。」—> #不告而取翻譯我的文章並發表不叫寫_請問對寫作這個詞是有什麼誤會?

    在傳完 Cédric 主廚在甜點盒上的簽名照後,她表達希望能夠和我通電話,親自向我解釋道歉。—> #抄襲了還要解釋什麼?

    .
    #抄襲是公開的_道歉卻想私下進行

    由於該文是以荷蘭農業部的官方身分發表在其網站上,我也已經寄出正式信件要求處理,因此決定不再回覆任何私人訊息,不料對方竟拜託共同朋友要求我確認私訊,後續並 #多次以個人身分持續寄信與訊息給我_但官方卻毫無回應。因為當事者是荷蘭在台辦事處的職員,最後我將她的來信直接轉寄給荷蘭在台辦事處的農業與食品處、新聞與文化事務處,以及辦事處對外聯絡信箱,告知他們這位職員承認不告而取我的文章,並要求:

    1. 由官方身分正式公告道歉
    2. 註明文章翻譯自我的原文,並加入我的作者名、粉絲頁名稱與連結、文章原始連結
    3. 支付我的稿費。

    接著我回覆這位自稱的當事者,由於文章是以官方身分公開發表,我認為也需依公務管道正式處理,而我已經回覆至荷蘭駐台辦事處的公務信箱,希望得到它們的正式回覆。

    在那之後,我依然收到這位當事者在粉絲頁的私訊與從私人信箱寄來的信件,其中提到將文章撤下「#是我們公關組同事的建議」,並強調她一整天都非常焦急地希望與我取得聯繫。

    .
    #立即道歉認錯是最好的方式

    對我來說,這件事情非常簡單,毫無模糊之處。事實就是對方直接將我的文章翻譯之後,以荷蘭農業部的官方身分發表。解決方式原本也很簡單,就是立刻以官方身份(包括荷蘭農業部與職員所在的荷蘭在台辦事處)公開道歉,並以官方身分和我聯繫如何處理,無論是要下架或加上出處。但對方一再迴避,#僅願意迂迴地試圖以各種私下的方式取得聯繫。

    在我寄給荷蘭在台辦事處的信件中,要求他們在本週三(9/30)前回覆,而我到目前都沒有收到來自任何官方的回應。#看來只有採取法律途徑一途了。

    .
    #讓台灣被世界看到_不代表應該姑息抄襲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成就解鎖:「哇!文章被國際看到真的好棒!」、「台灣被世界看到真的好棒!」但我的想法是:

    1. 荷蘭不代表世界
    2. 大家應該對自己更有自信,國際關注不需由錯誤的手段與犧牲別人的心血達成

    身為一個每天為了趕稿、改稿、拍照、編輯、發文、分享而焦頭爛額的文字與攝影工作者,我特別重視 #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再冠冕堂皇的理由_都無法掩飾赤裸裸的偷盜事實;無論有任何理由,任何抄襲都不應該被姑息。

    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抄襲,這篇文章也並不是為了要發起對當事人的追殺,所以請大家幫忙,不要去試圖肉搜當事者。但我認為荷蘭農業部與在台辦事處需要負起該有的責任,承擔做錯事的後果。#如果大家願意_請幫我轉發農業部推特_或至荷蘭在台辦事處Facebook頁面留言,我會非常感恩。

    👉👉 傳送門:

    Twitter連結(荷蘭農業部):https://tinyurl.com/yxlbadju

    臉書留言(荷蘭在台辦事處):因為辦事處並沒有轉發那篇文章,所以可能 #請願意幫忙的大家統一留言至它們的置頂文:https://tinyurl.com/yyhucwok

    **********
    2020/09/29 20:25 巴黎時間:#發現荷蘭在台辦事處已經將大家的留言全部隱藏,還請大家盡量移步至農業部的 Twitter、真的沒有 Twitter 帳號才持續在荷蘭在台辦事處臉書置頂文留言,非常感激!
    **********

    .
    📌 #情況更新

    剛剛一直人在外面(是的,我也有我的生活),經過朋友提醒,確認信箱後發現荷蘭在台辦事處農業處處長 G. Nader 女士的來信(2020/09/29 巴黎時間 16:16 收到)。

    信很長,提出了他們「因文章多次編輯與轉手後」出現的疏失,以及將文章下架的原因,並提議了利益交換的解決方式,#但沒有一句道歉_最後並要求我不要將她的信件公布。

    我會與律師商量後再回覆,也非常感謝大家給我的鼓勵和支持!

    .
    🔖 相關連結:

    味師傅訪問原文:https://tinyurl.com/y2mwu765

    荷蘭農業部抄襲文章連結(內容目前已被移除):https://tinyurl.com/y5jvfc2k

    荷蘭農業部 Twitter 官方帳號分享該文:https://tinyurl.com/yxlbadju

    味師傅分享該文截圖:https://tinyurl.com/y22hm6ov

  • messenger已建立聯繫 在 吳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8 10:56:17
    有 547 人按讚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一起對話。
     
    感謝思想坦克 Voicettank刊登:https://reurl.cc/zzZ1Ak
    以下全文:

    -----
     
    近來關於「組織」有不少討論,論者提出我們這個世代以降,在橫向連結上是缺乏、挫折、乃至「失敗」的。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張勝涵、黃守達、藍士博等人都對此提出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與分析,其他還有更多來自異議性社團、校園等不同角度的探問。在這少有的、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彼此伸出觸角,試著摸索與對話的時刻,我嘗試以這篇文章加入。
      
    這系列對話的起點始於張勝涵提出世代「組織的失敗」,張勝涵認為,現在30歲上下的這個世代沒有形成有意義的串聯與集結,導致沒有產出世代性的政治議程,也在政治鬥爭上失利,連具體的思想成果都甚為欠缺。
     
    講出「失敗」二字是對當下自我處境的深刻覺悟。但於我而言,感受到的更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在某種共時性、Stand Alone Complex式的氛圍下,於此時直面了「個人的無力」這件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我對組織這件事其實都是缺乏足夠認識與思想準備。抑或說以一種過於簡化,以藍圖打造機械一樣無機式的理解去看待。因此與其談論失敗,更像是從未真正開始。
     
    在這系列中,士博提到了「人類社群組織的逐漸弱化,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守達也說到「必須要有共同體,才有戰鬥的理由」。我感到我們眼前都浮現一幅共同的視野:破碎的世代、個人的原子化。
     

     
    什麼是人的原子化?我想起我過往的一段生命經驗。
     
    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我國中最好的兩位朋友不約而同都決定要前往美國升學。於是乎考完基測的我突然彷彿有了無窮的時間,本該是期待已久從大考桎梏中解放的雀躍,但沒有了夥伴,每一天的漫漫長日竟都成了不知如何揮霍的資產。
     
    當時還是Yahoo Messenger的年代,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即時與人取得連繫和交流。我當然也試圖以網路維繫以往的關係。但說來奇怪,我們彼此通訊的頻率卻由一開始的聊個不停,慢慢便變成隔幾天一次、再變成幾周、再變成很少。開口時也漸漸感到勉強,好像不知可以說些什麼,但我們明明是那樣好的交情啊?到最後上線的頭像彷彿變成一個略感尷尬又試著忽略的存在,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沒有任何不好,但不知如何以對」的情境。
     
    那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Messenger是不是反而會更容易一點?至少這樣當我們在台灣再碰面時,不用想到這種可以連絡卻又沒有聯絡的微妙尷尬,更自然且熱絡的重溫交情。
     
    這件事雖然起於物理空間的分隔,和時代無關。但我想分享的是,這種藉著網路而存在,一種看似連結卻又疏離的關係,我相信是我們這輩開始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寂寞地打開通訊錄、打開臉書想找個人說話。但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滑過眼前卻又不知到底要敲誰好,最後乾脆默默把手機/電腦關上?
     
    時代的變化無情但公平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網路對過往人類組織與空間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網拍取代實體門市、串流平台取代CD行與漫畫店、美食外送取代餐廳。當演唱會都能轉型搬到線上時,未來還有多少人類活動能免於被網路解構和重組?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間瞬間聯絡任何人、取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但我們卻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共同生活的的經驗與場域。而隨之一起被衝擊的,也包含依附在過去空間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
     
    乍看之下,個人彷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每一天過去我們所受到的空間限制都更少,但傳統的社會連結也越來越薄弱。洗衣、吃飯、清潔、娛樂,種種我們的日常所需幾乎都能外包或在線上處理。「每個人越來越能夠不依賴他人生活」與「每個人越來越孤獨的生活」是幾乎併行發生的現象。
      
    網路能夠媒合各種關係,甚至包含過去不會發生的關係,但只要任一方切斷網路,便也瞬間切斷了這個關係(試想像Tinder)。我們遠較以往的時代更直接暴露在世界的荒野中,有如迷路回不了巢的蜜蜂,不再有群體的勞動義務,不再有六角形的蜂巢框住。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前所未有的脆弱,而眼前正有狂風席捲而來。
     
    「我們所稱之為前進者,正是這場風暴。」(班雅明)
     

      
    政治只是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築,同樣的事自然也在政治中發生。
     
    原子化對整個世代的諸多影響中,我認為其中一個便是使我們產生「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的錯覺。
     
    網路在政治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群政治更是將「分解-重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過去相比,在網路社群的時代中個別政治人物並不需要透過團體,或取得某種團體代表性,依然能夠較過去更容易「被看到」。
      
    只要你夠有料、夠有特色,即便你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是能夠取得相當的聲量與話語權。政治人物就算不經營媒體、政黨等中間平台的關係,還是能直接接觸廣大群眾。組織對團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下降,團結在組織之內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這樣的後果,一來使大家產生一種「我自己就足夠」的錯覺。二來也使每個人好像都成為潛在的競爭者,社群上對眼球停留時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政治人物也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即便政治明星較過去更容易形成,權力的取得更為迅速。但沒有組織的支撐,再強大的明星在退去聲量的外衣後依舊是脆弱的個人。當你心中知道背後沒有其他人會接住你時,你的政治判斷、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你唯一的資產便是你與你所乘著的浪潮,你不能容許自己掉下來,也沒有失敗的餘裕。
     
    一個強大但脆弱的個體,和能夠互相支援的團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無法承擔輸的後果,就無法發起真正的鬥爭。前者看似對一切結構叛逆,其實無力真正挑戰什麼。
     

     
    對以上描述的種種現象,我對勝涵提出「組織失敗」的理解是:這是一份呼告,呼告世代必須奮起、必須突破種種加諸在身上的結構,擺脫「無力者」的處境。而解答大家也都已提出:必須團結、必須逆向對抗解構的作用力、必須重構共同體。
     
    那麼共同體要如何形成?守達以「為彼此而戰的共同體」提出號召:我們必須標示出共同的敵人,以凝聚共同的作戰方向。如果失去了敵人,就會不知為何而戰,便會分化進而裂解。
     
    共同體的形成沒有路線正確與否,只有出現與否。團體的邊界、情感的聯繫、互相幫助的存在都是共同體的標誌。但有件讓我擔憂的事是,這些年我看到我們這個世代在一個又一個出現的事件中,因著眼前的巨大敵人、大義的號召而聚集戰鬥與解散。在這樣的重複動員中,個人往往被排到政治判斷之後的位置,當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大家便在種種巨大的結構衝突中被撕裂。這是很耗損的過程。
     
    當然,並不存在怎麼做的正解,任何嘗試都比沒有嘗試好。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對如何團結只能回到很基本很小的想法,就是「幫助彼此」。
     
    一個共同體如果無法保護成員、無法提供成員需要的幫助,那這個共同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是這麼理解的。所以在大的藍圖以外,我覺得我們其實可以去試著做一些小事,去想有什麼是我們能幫助到彼此的?其實,在現在許多人分處不同政黨、不同團體的情勢下,光這點就很難了,但我覺得就算光是詢問,單單只是開口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就已經踏出很棒的一步,從微小之處開始修復橫向關係。
     
    這些聽起來很像空話,卻是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個人要逆流對抗原子化的趨勢相當困難,撇除政治,我目前在生活中也試著和一些夥伴建立穩定的日常關係,每週固定碰面、固定從事相同活動。短期目標是我們集結到相鄰的地方居住,以類似社區的模式連結我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創造生活、創造意義,這是我個人現在在進行的嘗試。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認出問題。我想感謝勝涵、守達、士博等人在公開的版面拋出這系列討論。我們都嘗試在看到眼前的問題後,回頭對結構做點什麼,而講出來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期待在這之後,我們這個世代也繼續試著摸索與對話,畢竟長路漫漫,有人同行總是比一個人好的。

  • messenger已建立聯繫 在 電商人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20 10:51:53
    有 58 人按讚


    Facebook 聯手 Shopify 發表一系列電商功能

    Facebook 在本日 (5/19) 正式發佈全新 Facebook Shops,由 CEO - Mark Zuckerberg 聯手 Shopify CEO - Tobias Lutke 直播,發佈了包含全新 Facebook Shops、Instagram Shop 並預告直播購物功能。

    🛒 Facebook Shops

    其實 Facebook Shops 是一個從 2016 年甚至更早就開始的測試功能,首先是從 Facebook Pages API 跟早期電商系統合作夥伴所開發出來的一個 beta 產品叫做 Shops API,透過 Shops API 讓電商系統可以代為同步商店的產品至 Facebook 粉專的商店專區。前台效果可以參考台灣唯一取得 Shops API beta 權限的 91APP 臉書商店展示店,跟一般商店專區的主要差異是商品的頁面有 SKU 並能根據 SKU 切換主圖。

    後來 Facebook 同步發展了另一套產品叫做 Facebook Business Extension (FBE) 來協助沒有 Shops API 的電商系統和 WooCommerce、Magento 等開源系統也能快速讓商店啟用 Facebook Shop。

    去年開始,Facebook 也從產品目錄著手,讓任何擁有企業管理平台、粉專的商店能夠從產品目錄去建立出 Facebook Shop,並開始在下半年測試 Commerce Manager 與 Marketplace 等產品的整合。

    這次全新 Facebook Shops 大幅改善了中小企業和實體零售上架商品至 Facebook 的介面與方式,商店可以更為簡易的直接在 Facebook 上架商品或是透過既有的合作夥伴如 Shopify 等快速同步商品至 Facebook。

    在消費者的介面也做了不少翻新,最大的不同是多了「購物車」的機制,讓原本只是單純導流導購的一層皮多了更多可能性,並提供消費者可以透過 Messenger、WhatsApp 和 Instagram 來跟商店聯繫等溝通方式。

    🛍 Instagram Shop

    本次發佈也提到,針對同樣已經推出幾年的 IG Shopping 功能,Facebook 把已經啟用 IG Shopping 的品牌與商品直接做在 IG Shop 這個新入口與功能內方便使用者快速瀏覽選購。

    📱 Live Shopping 直播購物

    我從去年開始就有看到 Facebook 在測試直播購物的計劃,每次跟不同的 Facebook 窗口聊到這個話題他們也都明顯對台灣蓬勃發展的直播購物趨勢感到高度興趣 (但態度也相當神秘)。

    這次 Mark 提到目前已經跟部份品牌在測試 Facebook 與 IG 直播時可以標註他們已經設定在 Facebook Shop 或 IG Shopping 的商品,消費者可以直接瀏覽商品資訊並選購。

    不過,怎麼處理直播當下衝動購物的跳出率及結帳機制目前還沒看到實際流程,加上台灣直播特性跟歐美也略有不同,透過 LIVE API 自己把影音串流加工來放上跑馬燈、字卡等效果我判斷還是有其需求在。

    💎 Facebook Rewards

    中文叫做「集點趣」的點數功能完全是台灣之光,這個功能本質上就是 Facebook 貼著台灣需求做出來的。

    目前從圖片上來看不確定 Mark 發佈的 Rewards 是否就是集點趣,但根據這次提到可以把自己的忠誠度計劃導入這點來看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 Facebook 新聞稿
    https://about.fb.com/news/2020/…/introducing-facebook-shops/

    📢 Shopify 新聞稿
    https://news.shopify.com/shopify-partners-with-facebook-t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