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近期Apple有Back to school方案(買指定ipad或macbook會送airpod,詳細內容可再看 @med_llstudy 整理超清楚)
應有許多同學或新生觀望是否要買平板,因此分享自己使用狀況供參考。
使用配件:
iPad pro2020+
apple pencil2+
m...
-
因近期Apple有Back to school方案(買指定ipad或macbook會送airpod,詳細內容可再看 @med_llstudy 整理超清楚)
應有許多同學或新生觀望是否要買平板,因此分享自己使用狀況供參考。
使用配件:
iPad pro2020+
apple pencil2+
magic keyboard (一年)/
MacBook Pro 2020m1 (半年)
🕊平板經驗分享:
一、學習方面:
彩圖畫面:可根據課程需求,看清楚學習內容。
資料可調整比例大小:對圖、字體需要看細節的人而言我想這很重要。
可立即拉分頁多工並行:最多同時三頁(部份軟體只能開全頁,但還是可以拉個小頁面)。
筆記資料:容易修改,省去多樣筆類的成本(可以上網查喜歡的色號,來當作自己常用的筆),也可搭配鍵盤做簡單文書處理。
即時分享:發、收資料自在,若有資料影音圖文想分享,除了AiRDROP可一次分享給多人外。
雲端共享備份:可利用網路(通常校內免費)與蘋果帳號,在ICould幫助下,蘋果產品共享資料及時處理,不用在隨身碟插來插去(這是蘋果生態系強大處之一,推薦看電獺少女蘋果生態系yt介紹)。
多元程式輔助:大致類別可分為自律提醒(共同讀書、提醒讀書)、計劃型(與團隊組員可共編共看進度)、生產型(word/ppt/excel等等,但功能上較少,且建議搭配鍵盤)、學習型(筆記程式:有的可錄音與筆記軌跡同步,有的可自套模板設計喜歡的筆記本)、互動型(視訊開會、線上學習、共編白板)
當然,以上大部分功能,用手機也可做到,但就螢幕差別,還有筆與鍵盤的搭配(備註:第三方鍵盤可藍芽連到手機,巧控鍵盤是磁吸,太厚會吸不到,慈禧太后(誤))。
二、休閒、娛樂與創作:
遊戲體驗:畫面大、音質好,感覺爽快(但介面大手容易酸),ipad pro還有提供VR實境功能(我自己是沒常用這個就是了)
影音享受:成也平板,敗也平板,常人言「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我想就不用多說平板可以帶給你anywhere anytime任何你想的體驗了。
藝文創作:ipad pro可剪片,這點在YT上有人分享,但大部分好用剪輯軟體需付款,素材上當然還是沒有筆電好剪多樣,且ipad無Mac上的Final cut pro。
更好的體驗會是搭配apple pencil2的繪圖創作, 看看佛系醫學生 @buddhalike_med 就知道惹
pro的靈敏度更好一些(電獺少女有實測,也可去信義A13或台北101內比較看看,朋友是說有差)
我個人是有拿筆來修照片過啦,是真的可修到滿細的(至少我外行我看得還行XD)。
備註:apple pencil2是搭配iPad Air, iPad pro的新代筆,特點是磁吸充電(掛在平板側邊)以及點側邊兩下可切換成擦筆,第一代則是插在平板充電處(就是那麼突兀),無磁吸跟轉換擦筆功能。
三、其他:
容量備胎:airdrop一次可丟大量資料,我個人曾拍攝影片(搭配巧控鍵盤)長達兩小時,傳送也沒問題,出門玩時如果拍照拍影片太多,我也會暫時放平板,想玩容量大的遊戲也可。
配件組合:iPad Pro 除了可搭配筆與鍵盤還可搭配滑鼠。
巧控鍵盤是磁吸式,不用連藍芽,有觸控板以及快捷鍵指引,角度可微調整並拍影片,另外提供無線為平板充電的插孔,所以可同時為平板與手機充電(我個人很喜歡這點)。如果有外接hub,也可擴充隨身碟、記憶卡、大螢幕分享等等功能。
增加自身生產力:除了有藝文創作空間,我本身有透過平板遠距教學來賺錢的經驗,如何善用平板,就看使用者想怎麼使用它。
🕊綜合考量:
考量自身在醫藥學群學習上以彩印會更好些,而且醫學院的學習常有共筆制以及資源分享與傳承,大部分老師也會錄製上課影片,為學習更方便些,入學前果斷存好錢就買了。
紙張成本:
相較於讀完就收起來的紙本,電子資料更容易收納複習。大學老師搭配電子教材是常有的事,不印出來已是趨勢,敝校注重著作權,更把教學資料綁在特定程式或網頁上,不可下載,如要更友善的學習,除了筆電外,平板不失為一選擇。
有些老師上課一堂可能有上百頁PPT,就算四格一張(圖小字小黑白),也要25張,一個禮拜若有六種這類的課,一個月花個六百是可能的,還得考慮題目練習、參考資料作業列印,一台平板從一萬到三萬,你認為省這錢還多些快樂值不值得?
時間成本:老師可能教材上傳較晚,早八的課你要去排隊列印,不然就要扛著筆電去上課,不過用筆電上課就比較難在教材上做你喜歡的筆記形式,以我自己四年前大學經驗是開了WORD紀錄但文件整理麻煩,比較難完整對到上課內容。
意外成本:學校公共電腦常常是毒窟,我自己隨身碟就中毒過兩次,是同學幫我解毒的T_T(後來改用雲端)。
🕊整體評價:
平板非必要,但是會方便很多的東西!
但如果有要寫程式,一定要筆電或桌電
我習慣利用iCloud,大部分可在同一程式上透過手機、平板、筆電切換做,但在大部分考試前,我還是習慣有「紙本」小筆記重點複習。
平板資料多,但要找就不像翻一本講義、一本書、幾張紙那麼來的直覺,有時會找到煩躁。
之後還會分享使用配件體驗跟程式分享,有任何想知道的主題可以私訊跟我說!
mac使用者照片找不到照片 在 Linzin 阿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之前在滑臉書的時候,就有被某個產品吸引到眼球而點了進去。
而今天,我也很高興能在這裡親自體驗這款產品,並分享給大家。
沒有錯啦,就是透過廠商之力 (・ω´・ )
它叫做"ACASIS 10-in-1 SSD 集線盒",也是一款能讓你筆電的Type-C接頭發揮到極致的酷東西。
之前在買那台M1 Mac mini之前,其實就在"Type-C的擴充槽配件選擇"上面苦惱了許久。因為Type-C雖然強大、幾乎什麼都可以轉接,但我在市面上卻一時找不到一個真正符合我連接需求的產品(不是接頭數量不夠,就是HDMI版本太舊...等等的)。
結果最後我還是往Thunderbolt擴充槽去做選擇了,雖然滿足了我的需要,但...我其實也用不到Thunderbolt那樣的傳輸速度,而且它當然也沒辦法接在我其他不支援Thunderbolt的裝置上,重點是還花了一堆錢 _(:з」∠)_
那今天這款ACASIS 10-in-1 SSD 集線盒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插槽之豐富。包含兩個全尺寸USB(一個3.0一個3.1)、一個Type-C 3.1、一個3.5mm耳麥孔、SD與Micro SD記憶卡插槽(這很重要)、支援4K 60Hz的HDMI(這更重要)、乙太網路孔、PD 100W充電孔,還有M.2 SSD的插槽!
而且這一切不需要透過Thunderbolt,一般的Type-C裝置即可享有。
假如你有需要在手機上外接3個硬碟、HDMI、喇叭、滑鼠,還要順便快充的話,它也是辦得到的,我用我的S21 Ultra幫你實測過了。
如果是接在電腦上的話,相容性就更不用說了。只要你的SSD速度夠快,它確實是可以跑上接近USB 3.1 Gen 2的10Gbps理論速度。
不過畢竟USB 3.1還是有它的天花板在嘛,如果多個接口同時傳輸,多少還是會互搶頻寬的。有高度傳輸需求的使用者,建議還是選擇Thunderbolt擴充槽比較穩定。
此外因為它體積真的蠻小巧的,加上用了鋁合金機身來幫助散熱,造成只要連接的裝置一多,就很容易變得燙手。雖然我這樣試用下來,速度都還算正常,不過運作的時候還是別拿在手上,乖乖放在桌上吧。而且記得別放在筆電的散熱口或是太陽底下。
不過總體來講,ACASIS 10-in-1 SSD 集線盒的確擁有了蠻全面的支援度與實用度,無論筆電、平板還是手機,都能單靠一條線,讓它們能做出更多的事情,並提高你的生產力。
那目前ACASIS 10-in-1 SSD 集線盒還是個正在募資中的產品,有分黑、灰兩種顏色。
募資期間享有限時優惠,如果有興趣的話就點這個網址吧:https://pse.is/3jds9m
此外,照片中的那個矽膠保護套是募資平台預購達一定金額後才會解鎖的項目哦。
總之就給大家參考一下了,報告完畢~
mac使用者照片找不到照片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挖出了好多我們的歷史啊~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本文來自杭派工程師。撰文 | 猛哥;視頻 | 阿竜
…………………………………………………………………
21年前,他是學界翹楚,比爾·蓋茨最信任的人之一。
11年前,他受馬雲之托,在阿裡掀起技術革命。
從“騙子”到“雲計算開拓者”,十年一覺“飛天”夢。
他就是王堅,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
1
那年,李開復37歲,受比爾·蓋茨之托,帶著一項使命飛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處尋找電腦使用者介面領域的頂尖人才,跑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沒有。後來,北京大學電腦系圖形學老師董士海給他指了條道。
董士海在視覺化領域深耕多年,熟諳學界,他想了想,說,“有一個,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堅。
李開復又多方打聽,大家都說王堅是國內研究“人機界面”最優秀的一個人。
人機界面,是人與電腦之間傳遞、交換資訊的媒介和對話介面,是電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癡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電腦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交互和多通道使用者介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交互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太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不過,李開復一門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為這些頭銜,而是另有緣由。他給王堅發出郵件,邀請他來京參加一個典禮。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氣蕭瑟,長安街兩邊的白楊樹正在凋零。
但與北京火車站相去不遠的國際俱樂部門庭若市,來了300餘人,均為中國電腦業的翹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學校長、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員、7位所長、1個總工程師、1個高級工程師和1個總裁。
此外,還有29個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1位外交官。
王堅沒有到場。但這個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李開復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長及教育部副部長先後登臺致辭,此外資訊產業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機構都贈送了花籃。
這些官員和學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微軟CTO 奈森·梅爾沃德是敦促比爾·蓋茨做出此項決議的“推手”。當天,他在祝賀視頻中說:“因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決條件,我們決意追隨人才,到人才濟濟的地方開設研究院。”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初衷是“彙聚中國本地的優秀人才和微軟公司自己的專業人才,彙集其思想。”
此話當日與會者都未給予足夠的注意。只有王選(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電腦漢字雷射排版技術創始人)隱約覺得微軟志不在此,“有眼光”,還有“遠大戰略。”
1999年春節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大規模招攬人才,觸角幾乎覆蓋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經濟日報》說微軟中國研究院“一網”就“網”了十幾位拔尖人才。
3
儘管1998年的秋天,李開復和王堅沒能見面,但兩人在通了五封郵件後,再次約定見面。
李開復出差時,曾專門去浙江大學找王堅,沒見上,後來微軟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剛宣佈從微軟離職。此前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學做演講,李開復囑託他去與王堅見一面,仍然緣慳一面。
李開復只好在郵件上邀請王堅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如此執著,這令王堅既驚訝又感動,他回信說:“我來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終於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使用者介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以潘雲鶴的身份和學養,自然不能阻攔王堅的出走。
那個夏天和潘雲鶴一樣心情複雜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黨委書記李生,他是哈工大電腦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候選人(因為選擇提副教授沒有繼續讀博,張大鵬遂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
李開復給李生寫了一封信,說要挖走三個人,即:荀恩東、王海峰和劉挺。
荀恩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研究機器翻譯和語法分析。
劉挺,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書,現在是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峰,是中國最早做搜索的一撥人,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李開復親自帶他。一年多後,跳槽到東芝中國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彥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所涉專業為“人工智慧”方向的候選人共有五位,分別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軟中國),楊強(微眾銀行),莊越挺(浙江大學),鄭慶華(西安交通大學)。
候選名單中還有兩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和王堅,均位元列工程管理學部“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
一個月後,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佈,李彥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選,王堅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證明王堅的卓越,此時他的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年前,當王堅離開杭州來到北京時,創業失敗的馬雲正帶領一幫人從北京折返杭州,希冀東山再起;當王堅正式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馬雲與“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辦了阿裡巴巴。
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學術明星,一個是屢敗屢戰的創業者,誰能想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有交集,並作出驚天之事。
機緣就是這麼神奇。
4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彙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佈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資料處理系統、數位墨水、支援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使用者介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5
劉振飛,現阿裡巴巴合夥人、高德總裁,不過2008年他找到王堅時,還是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他因為資料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
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專案正和資料相關,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瞭解使用者習慣、優化軟體反覆運算。有人寫郵件給王堅,描述了他在比爾·蓋茨面前提到軟體的資料分析,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劉振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是王選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謂毒辣。
那年夏天,阿裡巴巴CPO彭蕾(阿裡巴巴創始人、合夥人,現任Lazada董事長)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裡巴巴的“登月計畫”。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裡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資料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裡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裡巴巴的資料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裡巴巴宣佈,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裡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彼時,阿裡巴巴高管中不乏技術牛人,比如中國開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碩博均就讀於國防科大,師從電腦學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國第一台億次銀河巨型電腦研製的設計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98年創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會出現上千萬條記錄,2009年加入淘寶後,帶動了一系列開源運動。
但為何馬雲偏偏如此相信王堅?
除了都充滿理想主義氣息之外,在阿裡巴巴安全團隊負責人吳翰清看來,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個能把技術講得連馬雲都能聽懂的人。阿裡有很多技術VP,但他們都沒有王博士這本事,所以他們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馬雲任命為CTO是王堅加入阿裡巴巴差不多四年後的事情,卻招致了這家公司史上最強烈的反彈。
阿裡巴巴已很長時間沒有CTO,上一任CTO還是吳炯。
吳炯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1989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96年加入美國雅虎,負責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1997年結識馬雲,2000年初成為阿裡巴巴的天使投資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裡巴巴,擔任CTO,領導開發了阿裡B2B網站,淘寶網以及相關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2005年阿裡巴巴合併雅虎中國後,他還主持了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的工作。2008 年離職,專做投資人。
兩相對照,吳炯的光環太矚目了,而王堅進入阿裡巴巴後,卻成了名噪一時的“騙子”。
6
一切皆因阿裡雲所起。
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全世界宣佈:“美國要在十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將使他重新回到地面。”從此,美國雄心勃勃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實施,共分為“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及“土星計畫”三步。
雖然沒有關於阿裡巴巴“登月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但顯然也採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裡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裡雲成立了,它要為阿裡巴巴“登上月球“提供無盡的算力。
王堅擔任阿裡雲首任總裁,他對400多名團隊成員說:“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雲計算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專案,要求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雲”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2003-2006年Google發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分散式檔案系統(GFS),平行計算(MapReduce),資料管理(Big Table)和分散式資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雲計算發展的基礎。
2006-2008年,亞馬遜、Google、微軟、IBM等巨頭相繼推出雲服務生態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樣看來,中國雲計算起步並不算晚。但先行者註定孤獨。阿裡雲成立之初,雲計算在中國還是個新名詞,外界充滿不解。
一個令阿裡雲老員工們記憶猶新的細節是,公司剛成立的前兩年,他們出差用餐時,開發票的服務員總是“好心”地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加一個字“阿裡雲電腦有限公司”。
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過來的林晨曦等人成為阿裡雲乃至中國雲計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亞洲第一個ACM全球大賽總冠軍,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和同事們“每天思考著全人類命運這樣的宏大未來,從不為經費擔心。“ 有一天,王堅把他和孫冰(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冠軍)叫到辦公室,說他和馬雲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裡,準備做雲計算,如果他們有興趣,可以一起去。
王堅的遊說很具有鼓舞性,他說,“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資訊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
林晨曦和孫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其實很簡單,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選擇相信。“
儘管阿裡雲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佈成立,實際上早幾個月前就開始運轉了。林晨曦記得很清楚,阿裡雲第一個員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職,正好是1024。“冥冥註定,阿裡雲和代碼脫不開關係。”
林晨曦成為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入職後“兵荒馬亂,十幾個人邊寫代碼邊四處招人。”
阿裡雲當時辦公室在北京上地,沒有空調,夏天很慘,工程師們只好買來一堆冰塊,放在臉盆裡降溫。此外,辦公室還經常停電。
有次馬雲來京,專門去阿裡雲辦公室,想看看工程師們到底在做什麼。林晨曦打開電腦想給馬老師看看,不巧還停電了,馬雲只好坐在辦公室等了半個小時,直到電力恢復。
環境確實太差了。許多工程師來面試,一看樓裡這麼破,就不想來了。林晨曦趕緊解釋,這只是暫時的,新的寫字樓還在裝修。
饒是如此,在那個破舊辦公室裡,2009年2月1日,阿裡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
“飛天”是阿裡雲為了“登月計畫”而做的分散式運算系統,其英文名是Apsara——吳哥王朝的阿僕薩羅飛天仙女,寓意希望為人帶來幸福。
“飛天”是想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電腦,讓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計算能力。
關於“飛天”,林晨曦有個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散式系統,好比大家把腳綁在一起,單、雙報數,然後同時邁步。人數少時,這很簡單。但是當人足夠多時,就不簡單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邁腳,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同時性具有相對性;有人邁左腳,有人邁右腳,有些人兩隻腳一起邁,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會把邊上的人帶著摔倒,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異構,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長得矮,步伐不一樣,就會帶來困難;還有很多動態環境下帶來的不確定性,路面有石頭,或者颳風下雨……最後還是走到了終點。
可誰也沒想到,“終點”那麼遠,“走”得好辛苦。
7
馬雲對王堅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給人、要槍給槍,阿裡巴巴內部各路精兵強將都彙集到阿裡雲。
有一次元旦年會上,王堅把馬雲叫來給工程師們打氣。馬雲說他不懂技術,但很尊敬搞技術的人,認為技術大牛都是俠客,還說“程式都是bug 組成的”,贏得了全場的掌聲。接著,馬雲更是豪氣的說“登月計畫”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個億,不夠再砸10 個億,直到做出來為止,再次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一開始大家都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覺得一群技術牛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但現實是,沒有先例可循,阿裡雲得從零開始。
在林晨曦看來,“阿裡雲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佔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衝鋒者倒下了,下一批衝鋒者接著頂上。其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師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年,不願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種爭吵和懷疑出現。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團隊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追隨王堅而來的人也在放棄。2010年,一位老部下離開阿裡雲時,深情又失落地對王堅說,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裡雲最艱難的時候。
在阿裡巴巴外部,業界都不看好雲計算。中國IT 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佈局為時過早。"
在阿裡巴巴內部,大家都在看王堅的笑話,譏諷他是糊弄馬雲的“騙子”。其它部門的技術leader們都虎視眈眈,就等阿裡雲解散,然後去“瓜分”工程師。
有一次一群人吃飯,劉振飛問王堅,外面那麼多人罵你不靠譜,看你好像不在乎。眾人都愣住了。王堅埋著頭,想了半天說了一句,“我這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當王堅被燙的體無完膚時,馬雲又添了一桶開水。2012年8月14日,他發文任命王堅為CTO,全面負責規劃、制定和實施集團技術發展戰略。
阿裡巴巴內網徹底炸了,反對之聲洶湧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浪費資源無數,不被追責,反而高升,難以服眾。
沒人知道那段時間王堅承受了多少壓力。“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
關鍵時刻,又是馬雲撐了王堅和阿裡雲一把。他在內網公開回應:“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裡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為此,王堅對馬雲無比感激,後來寫書時,把這段話作為前序。
8
因為“理想主義”和“太執著”,王堅被認為是阿裡巴巴最像約伯斯的人,他的書架上也有一本沃爾特·以撒森寫的《約伯斯傳》。
約伯斯不好相處,以“現實扭曲力場”著稱。無獨有偶,王堅身邊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幾年,阿裡雲的工程師們一旦決定留下來,就會成為王堅的“腦殘粉”,他們堅信王堅的方向永遠正確。即使錯了,也是他們這些執行者錯了,“能力無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堅極具感染力,總喜歡給部下講雷達的故事。在二戰勝利前夕,《時代》週刊封面本來要刊登雷達的照片,都已經通知發明雷達的團隊了,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結果發行前,改為刊登原子彈的照片。雷達團隊非常沮喪,因為從整場戰爭來說雷達的意義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堅講這個故事時,聽眾都很興奮。他總會用“你們在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不要怕犯錯”一類的話來鼓勵大家,然後眾人就覺得在做著一份無比光榮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裡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那年下半年,淘寶系“去IOE”完成,“飛天”已經跑得比較順暢,林晨曦可以放心離開了,“我在阿裡四年,其實相當於呆了十年。阿裡雲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發兩年半的路。人的頻率調快了兩倍半。”
離職那天,他和同事們在西湖國際旁邊的一家小館子聚餐,氣氛有點沉重。王堅開玩笑,“我們不應該這麼自私,晨曦不只屬於阿裡。”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林晨曦覺得不是傷感,不是難過,恍惚覺得:“在阿裡雲的四年,像是過完了一輩子。以後的事情,都是下輩子的。”
榮光時刻到底來臨。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提供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單個集群超過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這種能力的公司。
阿裡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同年12月,啟動“登月計畫”。
“去IOE”完成後,阿裡雲沉澱了一套“商業-開源-自主” 軟體交互反覆運算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務國內關鍵行業客戶超過20萬家,推動了國內企業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
後來,那些早年離開的工程師,一直在想,阿裡雲最終能成功,王堅的堅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們聚會,為這個問題一直聊到淩晨3點,結論是:“如果換一個人,也許早就掛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裡雲年會上,王堅走上台,他緊攥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裡雲,現在不在阿裡雲了。”
這其中就包括吳翰清,2012年9月離職創業,就在“飛天”即將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堅約他長談,臨別時,他流淚說:“博士,其實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兩人相對,淚眼凝噎。
當吳翰清創業後,才深深體會到王堅的不易。“現在我回想起來,王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經驗,僅憑著一腔熱忱帶領著一群同樣熱忱的工程師們在做世界上最難的技術之一。走了很多彎路,也傷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樹,讓後人乘了涼。”
9
乘涼者甚多。
阿裡雲趟出一條路後,國內雲計算熱潮興起,2013年就此成為中國雲計算的轉捩點。UCloud和七牛雲等協力廠商雲計算企業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AWS高調入華。
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裡巴巴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雲”和大資料,業務戰略是“雲+端”。這個基於“雲”的宏大敘事,正是始於六年前王堅掀起的內部技術革命。
技術底座已經構築,接下來就是高歌猛進。
馬雲再次展現了善於點將的本領,用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現為螞蟻金服總裁)接替王堅,擔任阿裡雲新CEO,給這家技術公司注入商業基因。
到2016年,阿裡雲營收規模已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連續數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同年,王堅卸去阿裡雲總裁及阿裡巴巴CTO兩職,專任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目前,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裡雲的客戶。
在阿裡巴巴內網,王堅被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出現頻次最高的有:“遠見”、“先知”、“堅定”、“堂吉訶德”……
但這個被稱為中國10年來最成功CTO的男人卻說,“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堅受邀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回憶起阿裡雲的創業史。
他對董卿說,計算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因為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相信。
在阿裡雲出現之前,國內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能推動社會進步。
王堅說,他願意做那個引水的人。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2017年,中國電子資訊技術年會上,王堅代表“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中國電子學會鑒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對我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有人在知乎上寫下這樣幾句話:“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我覺得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10
道不孤,必有鄰。
王堅現在更多扮演的是阿裡巴巴技術先驅的角色,當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腦”,開闢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的城市發展路徑。
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帶了“城市病”。在王堅看來,“城市大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城市的資料流程動起來,產生價值。
解決交通問題,並不是“城市大腦”的唯一功效,它是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資料、雲計算,這三者始終讓王堅念茲在茲,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陸和電,足以改變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尋。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覆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裡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裡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裡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譭謗也好,讚歎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雲煙。他撰有《線上》,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淩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裡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
mac使用者照片找不到照片 在 VINE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VINEM 的習慣是 #週末發廢文 ,但這週來認真一下。
我經常收到很多小朋友的私訊,其中有一個問題經常被問到,大概就是:「我也想要學製作音樂,筆電該買哪一台?」
我不是個專家,我只能依照自己過來人經驗,為各位提供小小的建議。
我相信你買筆電,絕對「不只」拿來製作音樂。尤其很多人都還是學生,電腦一定會拿來上網、做報告、追劇、寫程式、看A片、打電動等等,在如此多工的情況下,你買新電腦就要顧慮不少。硬體效能、耐用度、系統選擇、外觀、etc...
但簡單來說,如果你:
懂得照顧電腦 -> Windows 筆電(高階)
不懂得照顧電腦 -> MacBook (Pro) 系列
再來就是花費。
Apple 筆電就是出了名的貴,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兩台效能差不多的 Windows 筆電。但是很多人沒有考慮到的是「購入筆電之後的後續花費」。
舉個例,你要製作音樂,總要買個 DAW 吧?目前主流製作 EDM 的 DAW 分別是 Ableton Live, FL Studio 與 Logic Pro 。在 Mac 專屬的 Logic Pro X 整套的價格才 200 美金(6,000新台幣),而在 Windows 上, FL Studio 或 Ableton Live 整套各要價 900 美金(27,000新台幣)!貴了整整 4 倍!影片剪接雖然選項比較多,但我看到現在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在 Final Cut vs Premiere。 Mac 專屬的 Final Cut Pro X 整套 300 美金,而 Windows 上雖然有 Sony Vegas 之類比較便宜的選項,但大部分的人還是用 Adobe Premiere Pro ,這樣的話每個月是 20 美金,15個月後就超過了 Final Cut Pro X 的價格。更別提每一台 Mac 電腦內都內建了免費的入門音樂製作軟體(GarageBand)、影片剪接軟體(iMovie)、與照片整理+半專業修圖軟體(OS X Photos App),你可以在自己確定花錢買專業軟體之前,無限期試用上述軟體,確定自己對這方面有興趣才買。順帶一提, Mac 上的辦公軟體是免費的,而 Office 365 在各個平台上都要 60 元美金(每年支付),或是 120 美金(單次支付)。我個人就偏好 iWork 系列,遠遠大於 MS Office 。
接下來則是使用者體驗。
Mac vs Windows 的使用者體驗各位應該在網路上都看到爛了,但是我現在來說個真實案例。某次週六夜晚,我一如往常帶著 MacBook Pro + DJ 控制器,要去小酒吧放歌。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電腦老舊,開機後過沒幾分鐘就會自動關機。距離演出開始只剩半小時不到。我當下立刻衝去附近的 Apple 經銷商,隨便刷卡買了一台最便宜的 MacBook Air + 幾百塊的外接硬碟盒。拔下舊筆電的硬碟,直接透過USB在新買的筆電上「外接硬碟開機」,所有資料一個都沒少。當天晚上音樂照放,薪水照領,老闆與客人都開開心心,危機便安全化解。這是 Mac 系統的一大優勢。我甚至曾經遇過我的上一班 DJ 的 MacBook 突然掛彩,臨時借我的 MacBook 來外接硬碟開機放歌。事後他有請我喝一瓶啤酒。
這也是為什麼 deadmau5 這個大宅宅,電腦都是使用 Windows ,但是巡演的時候帶 Mac 的原因之一(他本人親自說過)。
再來是外觀。
坊間流傳一句話:「在公開場合,亮一顆蘋果就是潮。」我覺得,會這麼想的人大概也不值得當你的觀眾。不得不承認,過去幾年前, MacBook 系列的外觀真的無人能及。但現在漸漸的有不少 Windows 筆電也設計的很帥,像是 Razor 、 Asus ROG 系列 、 Dell XPS 系列等等。外觀方面真的很主觀,我唯一建議留意的是「耐用」,尤其如果你想要在台灣的酒吧夜店當個 DJ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還是很不長進的愛抽煙,放歌多次下來,筆電上難免會被二手煙影響,甚至還看過會被腐蝕甚至塑膠脆化的。此時金屬、碳纖維等等容易清洗的材質製作成的筆電就佔上風。
我用 Mac 將近10年了。當年買 MacBook 只是因為 Windows 筆電都好醜。這十年間,我換了3台 MacBook ,手機也從 HTC 換成 iPhone ,也購入了 iPad ,連家中的路由器也是用 Airport Express 。 Apple 的東西的確比較貴,但換來的是漂亮的硬體以及整合的軟體。
我在 2016 年的時候買了一台 Asus 筆電( OOCtv 開始初期)。說實話我很滿意 Windows 10 的流暢與俐落,做音樂剪影片都很順利,但我還是受不了「外觀太醜/觸控板太弱」,便換回 MacBook Pro 了。
在 2017 年初,我在朋友的幫忙之下組了一台 Windows 桌機,因為真的太愛打電動。三萬元新台幣,效能屌打所有 Mac (骨灰罈除外)。現在我大部分吃效能的 tasks 都是在這台 Windows 桌機上執行,但我製作音樂、放歌、外出旅遊等等,都還是帶著我的 MacBook Pro 。
Mac 與 Windows 各有各的好,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我希望我的經驗可以幫助各位做決定。
以上, #週末發廢文
VIN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