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缷妝產品分享
由左開始
1. #Bifesta cleasing gel (未用)
2. #iherb #natureway extravirgin organic coconutoil
3. #bifesta 缷妝水
4. #aromatica cleansing sherbet (未用...
#缷妝產品分享
由左開始
1. #Bifesta cleasing gel (未用)
2. #iherb #natureway extravirgin organic coconutoil
3. #bifesta 缷妝水
4. #aromatica cleansing sherbet (未用)
5. #physiogel gentle cream cleanser
個人夏天會較喜歡用gel 狀 擁有油狀優點 易推和潔力較強 也有水狀既優點 清爽 比較喜歡cleasing gel的品牌有#atorrege #adplus 和#satys 但價錢稍貴 很多人喜歡的#cruel 則一般 偏油膩 對bifesta 也很期待喔!
-
油狀則較適合冬天乾肌使用 不過我宜家因為要清貨都用梗 初榨冷壓椰子油有好多用途 之前YouTube 話可以用黎落妝 油漱 煮食 所以買左 我習慣 乾手 乾面上推勻 再用暖毛巾抹走(用凍水沖走無咁乾淨) 再用洗面產品洗走 椰子油被坊間既落妝油成份更天然 無礦物油(#shuumera )所以更安心 我自己都易出粒粒 但我無事 -
Bifesta 落妝水(我揀增加彈性款 感覺無清楚咁dry👍) 又平又好用(聲稱三無) 但要額外買落妝面 同埋要抹多幾次 如果只單塗防曬既你 呢枝應該幾岩 -
Cleansing balm 用過#emmahardie 上年冬天買過 用完太油 我唔係咁鐘意(我內乾外油) 但用落感覺係舒服既 香味係好relaxing 都試過當mask 咁敷但無乜舒緩效果 其實我幾鐘意用balm 因為可以按摩下 好有spa 既感覺 所以都好期待aromatica (我當時會員價買只需160hkd 超抵 )
-
Cleansing cream 用過#lizearle 之前好鐘意架 洗面過程好舒服 滋潤度岩岩好 我用過起碼五枝 但好似有paraben 定礦物油 所以無用lu 呢枝physiogel (#用光光) 都唔錯 係落眼好乸 (我唔會分開落既 😂) 但用既方法都係按摩完 用暖毛巾 抹走( 用水係沖唔走架!) 再用洗面產品 落妝力同椰子油差不多 但佢唔可以當洗面奶 會好lump ! 用法正確就無生粒粒!
lump用法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情低落覺得藍瘦香菇?英文除了「I am sad.」還有這些用法】
心情低落,除了像56神曲,用「我難過」表達以外,中文的新興用語還有「覺得藍瘦香菇」。而英文其實也有很有趣的用法,例如,「down in the dumps」 用「身處垃圾堆中」來比喻心情的低落。
另外,如果你想表達哽咽,可以說「I have a lump in my throat」,有腫塊卡在喉嚨裡,引申為哽咽。如果朋友把情緒全寫在臉上,英文則會用「他的臉在下雨」來形容:
#英文 #口說 #片語 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
lump用法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一陣子,山水米包裝標示不清的事件,把東南亞的米和台灣米混著賣。我覺得多數的麵粉廠牌也有相似的問題,號稱法國粉的麵粉,就是法國種的小麥?說是日本粉,就是種植在日本的小麥?以我的理解,答案是否定。這裡談的法國或日本,應該是一種規格、製粉公司或是行銷手法,而不是小麥的栽種地點。
雖然有點混亂,卻不表示這些麵粉廠標示不清,而是麵粉和稻米的使用法和觀點不同。
如果是以學術角度探討麵粉,我喜歡由品種、磨法、製粉法探討,但回到教授高職學生,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他們,如何選擇市面上的麵粉,我只能攤手說聲很抱歉,因為麵粉廠能提供的資料太少了。
每次拿到麵粉袋,上頭或許會標示麥子的出處,譬如加拿大麥,或許會講述季節,譬如冬麥和春麥,有了季節和產地,大抵可以判斷新麥和舊麥,有些會註明顏色,譬如紅麥和白麥,通常美國硬質小麥為紅麥,蛋白質較高,澳洲為白麥,蛋白質較低,但這些資訊都和品種無關。
我談的品種,是如稻米般,講究著高雄145和高雄139號,先有了品種資訊,在考慮產地、季節(一期米和二期米)、種植方式(慣行或友善)、種植人(農夫的技巧)、磨米廠。這是第一階段的考慮,接著會看米的食味值、蛋白質含量、含水率,最後決定怎樣烹煮。
回到麵粉,為何麵粉包裝袋上不提供小麥品種,不提供足夠的訊息呢?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麵粉品牌少有講究單一麥種,多是由麵粉廠依著不同品種特性調配。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麥子可以契作可以收購,大型的麵粉廠會四處購買小麥,因此法國的麵粉廠,或許會採用加拿大種植的小麥,此時就算指定品種,但不同產地依舊會讓麵粉品質不穩定,譬如都是高雄145的米種,在台東池上和高雄大寮的口感就不同。
那該怎麼維持品質?
於是先用科學初步分析,譬如測量蛋白質,再做組合搭配,相同的歸一類,譬如我們常見的高筋、中筋、低筋麵粉,就是這類基本分類。既然可以用科學歸類,品種的意涵就可降低,不同品種的蛋白質含量都不同,但只要找出相近蛋白質的品種,歸類後就能成衣品牌,因此你可能難以想像,當麵粉袋上寫了十多款麥子品種名,會如何讓人眼花撩亂。
蛋白質含量不絕對代表筋度,有些其蛋白質含量最低,但麵筋指數卻最高,此與其麵粉中高分子量之麥穀蛋白(F1*及F1)含量較多有關。
雖然如此,蛋白質還是一個基本的歸類法,因此麵粉廠會在袋上註明,但我認為同學應該多了解,沒在袋上註明的數字,通常找廠商要,廠商會給,譬如灰份量(ash),這攸關於磨粉技巧,我們明天再講。另外還有降落值(falling number),還有P值、L值、P/L值和W值等,那關於製粉,咱慢慢講。
Ps要講得似乎太多,下面提供一個國外分析麵粉的網站,可看一下。
(未完待續,我發現我太囉嗦了)
http://www.theartisan.net/flour_criteria_judg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