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媽媽我想嫁去台南!,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桑妮團購】秋冬必備款,洗澡穿衣服不再冷颼颼! 🔥下單網址:https://meim.ai/c91a05 (12/3收單)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困擾?? 其實以大人自己來說,在寒流來的時候.. 還可以忍一下! 但... 自從當了爸媽,自從有小朋友以後... 就發現不行😳 寒流來的時候真的太冷!...

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 在 HOOKorea正韓手機殼代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21:31:02

- ⭐️ KAKAOFRIENDS 4in1 TYPE-C多功能轉接頭 ⭐️  - 蘋果電腦的救星來了!! 只有一個TYPE-C接頭的你 就是需要一個兼具功能和可愛的多功能轉接器  一次升級多四個接頭,包括TYPE-C*1、HDMI*1、USB*1、音源耳機孔*1  📍1.超輕薄...

  • 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 在 媽媽我想嫁去台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7 15:07:26
    有 108 人按讚

    【#桑妮團購】秋冬必備款,洗澡穿衣服不再冷颼颼!
    🔥下單網址:https://meim.ai/c91a05 (12/3收單)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困擾??
    其實以大人自己來說,在寒流來的時候.. 還可以忍一下!
    但... 自從當了爸媽,自從有小朋友以後...
    就發現不行😳 寒流來的時候真的太冷! 浴室真的太冷😭
    很容易感冒阿....🥺🥺🥺
    所以我們在當初入住新家時,直接花萬把元裝了浴室的暖風機‼️
    但,畢竟不便宜,我們當初只有裝一個浴室!!🤣🤣🤣
    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不是浴室想裝就可以裝,還必須要有線路!
    像是原本舊家也很想裝的...
    但因為線路關係,如果要裝..會是大工程😱
    後來就看到小叔小嬸有特別買可移動式的暖風機放著~
    看是要去哪個浴室洗澡? 去哪裡穿衣服,都很溫暖不怕冷到😍

    今天就來開團這台‼️‼️‼️
    有IP24防潑水,浴室可以擺放!!(提醒,防潑水不是整台防水喔)
    這台我們一開始先在大賣場看到!! 覺得很不錯~才去找廠商開團😆
    (當然,價格也比大賣場便宜阿🤩 我們開的還是升級款)
    如果在浴室洗完澡,要穿衣服的時候~~~
    這台可以開著,不怕穿衣服的時候冷到!(有IP24防潑水設計)
    更別說是晚上睡覺了~
    睡前可以先設定時開關,溫暖入睡~
    而且這台不僅僅是可以當暖氣使用...
    新款還有附上附上毛巾架、烘鞋架,
    可以用來烘毛巾、鞋子喔!!🥳

    勸敗優點:
    📍智慧型自動恆溫
    📍IP24防潑水設計,浴室臥房兩用型
    📍表面防燙植絨處理
    📍遠紅外線即熱效能,不耗氧、不乾燥
    📍雙重安全保護裝置:防傾倒斷電設計、過熱斷電設計
    📍18小時預約關機
    📍過熱斷電設計
    📍全新升級:附上毛巾架、烘鞋架

    🔥團購時間:即日起~12/3
    🔥下單網址:https://meim.ai/c91a05
    🔥出貨時間:預計出貨付款完成後,七日內會依訂單順序,依序出貨(不含例假日)。
    🔥運費:本島免運(本方案無法配送外島,限台灣本島配送)
    🔥保固:商品一年保固

    【客服聯繫方式】
    客服時間:週一至週五09:30-18:30(例假日休息)
    美賣官方粉絲專頁:http://bit.ly/2Qpj4HA
    Line ID:@meimaii(或按此加好友:http://bit.ly/2PnUsgH

  • 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 在 林佩遙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8 22:00:40
    有 25 人按讚

    主持活動—臺博館「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記者會
    🌱在孩子心中種下關於這片土地的種子
    守護精靈「如雲」萌推臺博館兒童探索展
     
    「臺灣.我的家」是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別為5到10歲兒童觀眾規劃的探索展。此展以臺灣作為生物及環境共生共存的舞臺,分為陸地、海洋、天空、改變四幕,各種生物與族群是舞臺上的角色,演出他們的生命故事,部分單元運用戲劇概念,設定兒童容易理解的情境場景,展現臺灣豐富多彩的生命多樣性。今(2)日臺博館重要典藏臺灣雲豹化身為守護精靈「如雲」,來到臺博館與大家見面,並陪同兒童觀眾參觀「臺灣.我的家」,一同探索臺灣豐富的自然與人文。
     
    臺灣這片土地有動有靜,有大有小,先來後到,大家都是小島的一份子。展覽內容從臺灣自然史與人文史的角度切入,分為「石頭會說話」、「森林遊樂園」、「候鳥的小島旅行」、「小島的從前從前」、「海島的輪廓」,以及「生生不息」六個單元。藉由故事性的敘事、貼近生活的語言和多層次的感官互動,引導兒童在體驗、探索、玩耍的觀展過程中,加深孩子們對這塊土地的瞭解,埋下懂得欣賞差異、尊重生命的種子。
     
    此展特別為兒童觀眾挑選動物、植物、礦石及化石標本約150餘件,並設計多組數位式及機械式的互動裝置,希望透過展示素材鼓勵孩童盡情探索學習,提升學習的樂趣。展區內最受歡迎的「森林遊樂園」展區,以「動物餐桌」為主題,餐桌邊大型的臺灣黑熊、臺灣彌猴、野豬、石虎、山羌、鼴鼠、藍鵲、莫式樹蛙及麗紋石龍子等木雕動物模型,引導觀眾近距離的觀察自然事物,認識動物們的生理特徵、飲食形態等各種生態知識,以及背後隱藏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生存演化的差異,進而引發兒童讀者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為鼓勵孩童觀眾探索學習,「生生不息」展區設計了一組與兒童觀眾共同創作的藝術裝置,利用簡單的連續動畫播放原理,讓小朋友在「花、樹、鳥」線稿上進行繪圖,集結而成手翻書動畫森林,觀展的小朋友可經由轉動裝置細細觀賞大家的共同創作。博物館期望參與式、延續性的創作,在孩童心中播下小小種子並帶來獨特且深刻的感動,且能逐漸長大茁壯成繁盛大樹,終成為森林,生生不息。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為推廣臺博系統及深化典藏,特別挑選鎮館之寶與臺灣特有或特有亞種,如:藍地黃虎旗、臺灣雲豹、臺灣水鹿、黑長尾雉、臺灣狐蝠、銅牛,以及樟樹花等,讓經典館藏化身為七隻守護精靈,成為臺博館的新助力,傳遞文化及生物多樣性的理念。臺博館守護精靈即將在十二月與大家相見,並透過「吉祥物見面會」、「跟偶去遊行」、「吉祥物定目劇」、「剪紙動畫親子工作坊」等寓教於樂的活動串聯臺博系統。
     
    為歡慶兒童探索展開展,臺博館館長洪世佑今日特別致贈見面禮,與大家分享博物館設計的原創貼圖,邀請大家加臺博館LINE官方帳號(@ntmuseum),免費下載「超臺博物館精靈」,成為本館銅牛、古生物館狐蝠,還有南門館老樟及鐵道部園區小角色們的好友。牠們幽默風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迫不及待想跟觀眾們分享臺灣動植物的秘密,以及展覽的微知識與好康活動。
     
    為豐富兒童探索展「生生不息」展區藝術裝置的創作內容,博物館歡迎兒童觀眾參與徵件活動,與大眾分享自然生態的多元樣貌。另臺博館也將於12月6日辦理「剪紙動畫親子工作坊」,讓孩童挑選喜愛的吉祥物,使用生活中的裝備,拍出趣味又獨特的臺博吉祥物動畫影片。
     
    💕相關徵件資訊及活動詳情請至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查詢。
     
    🥳 超臺博物館精靈在哪裡?
    加入國立臺灣博物館line官方帳號(@ntmuseum),即可免費下載原創貼圖!
    網址:https://line.me/S/sticker/18929?lang=zh-Hant&ref=lsh_stickerDetail

    (轉發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 line的裝置設定在哪裡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0-30 20:30:00
    有 257 人按讚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4

    相較於與幾位音樂夥伴一起到中、小型展演場地去演出,其實,在校園內參加『民歌比賽』,似乎更貼近音樂歷程的起步;甚至,對很多人來說,那個『舞台』,很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面對陌生群眾的初體驗,更不用說周遭那種強敵環伺、緊張得快要不能呼吸的窘迫感。而等到上了台之後,才發現一切的聽覺經驗都與想像的不一樣,所有的聲音都像泡在汪洋大海,主唱聽不到吉他、吉他聽不到木箱鼓(Cajon)之類的,說實話,一整個大腦就是一片空白,就算下台之後,也根本無法意識到剛才的五分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別擔心!這很正常。

    『可是…有一些參賽者好像就處理得很從容,不像我……』

    也對!除了某些『獎金獵人』型的參賽者,因為他們適應了這樣的環境,『經驗』告訴他們該怎麼臨場反應的這種因素之外,有一些『物理條件式』的外在調整,也許可以讓你參考一下。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4]

    在我想要整理這個筆記之前,我google了『如何準備民歌比賽』,很意外的,其實還蠻多人或單位已經在網路上無私地分享了許多相關意見,這一篇的彙總整理,我覺得可以先閱讀一下:http://narrative.nhcue.edu.tw/105material/g10525715/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用邏輯的方式來分別介紹關於『比賽』這種事情的交戰守則;不過,我也想從另外幾個務實的觀點,來說明一些我的想法:

    1. 場地。在我參與過的校園民歌比賽,大概有過半的機率,這個比賽會辦在學生活動中心---就是那種一定要容得下全校師生來集會的大會堂,高、大、亮,但就是不適合音樂競賽。如果我們在第一篇用『聲學條件不良』來描述小型的練團室,那麼,學生活動中心基本上就根本沒有任何聲學的設計要求;這類型巨大堂音的環境,很可能只適合提琴類的絃樂器組,或是合唱團那種比較綿長聲線的音樂表現,任何『具顆粒感』或是打擊式的樂器,在這裡都會被聲波暢快的折射、反射給處理得毫無章法。

    如果你的比賽場地的確就是這種條件,其實今天你的聆聽狀況應該是好不到哪裡去了。但你還是可以試著這樣處理一下:

    A. 在可行的舞台準備時間裡,挪動你的地板監聽,而且,就樂手來說,如果能坐著,就千萬別站著,唯一的最高原則,就是你的耳朵一定要在地板監聽的有效扇形角度裡。如果你去到的舞台,地板監聽就是一整排貼放在舞台最前緣,那麼,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定位設放在舞台中段(雖然你下意識的不安全感一定會這樣做),而當你做小幅度挪動地板監聽時,請把它往琴身音孔的相對位置、琴頭的約莫九十度方位來斜放,並試著用一只耳朵來聆聽。

    許多人會下意識認為地板監聽的揚聲器應該要正面照顧到兩耳的聽覺,但以我的實戰經驗,斜放在一側其實工作效率更高。

    反之,以人聲主唱來說,我比較希望你能站著而別坐著,除了這比較有利於你身體共鳴的運用之外,其實是希望讓你的麥克風能離開地板監聽的揚聲角度以避免回授的發生。說到這兒,我還是要在強調,做為歌手的鍛鍊,應該是要記憶自己身體的共鳴位置的各種震動,而地板監聽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已。

    B. 不同於在中、小型展演場地,在大禮堂式的比賽地點,我會希望你的監聽音量要以『能大於外場反射回來』的基準來調整。因為要服務來觀看比賽的觀眾,音響工程人員不得不在觀眾席做PA的工作,但那往往只會讓整個會場的聲音一直在嚴重地漫射;在這樣的混亂條件中,在台上的你,一定要想辦法去找到地板監聽的直接音,唯一的選擇,就是用相對比較大的監聽音量來『抵制』外場反射回來、具有時間差的聲音訊號。

    C. 因為上述兩個不得不然的因應方式,我希望你的樂器器材中,要能有『抑制回授』(Anti-Feedback)的功能;同時,類似像Chorus調變類、Reverb, Delay時空類的效果器請勿濫用。

    但有些學校,會很貼心地將比賽場地設定在比較類似音樂廳的環境,這當然會比在學生活動中心好上許多;但我還是建議,當你走進場地,還是拍拍手、聽一下整個聲音反射的狀況,這除了會決定你要採用的監聽音量之外,也會影響今天你在這個場地所應該要調整的聲音頻率。

    2. 在你要參加比賽,選好了曲目,要開始做編曲與配器的設想時,我想請你先冷靜地思考一件事:這是一個比賽,可能有二、三十組的參賽者,我如果是一位音響工程人員,我能記得住每一組所需要的樂器嗎?

    你不能。

    即使拜器材進步之賜,現在的數位式音控台的確能記憶非常多的設定,但還是取決於兩個因素:A. 有足夠充裕的場佈拉線與Sound Check時間,B. 現場的確是數位式音控台。但以我的近距離觀察,這兩個因素都能滿足的機率實在不是太高,所以,在音樂的呈現上,我更傾向建議用比較少的配器、比較精準的樂器編寫,會好過找更多的同伴上台,製造更混亂的頻率與失誤。

    你可以想像,音響工程人員會對哪一種方案更有信心?更何況,他同一個時間是要照顧舞台與外場的所有聲音平衡。
    但這就牽涉到一個比賽最常見的核心問題:你覺得在比賽過程中,評審們究竟最在意什麼呢?

    3. 如你所知,『比賽』這種事情,根本就是評審們主觀意識的交集點而已。以我的觀察,每一位評審『最在意』的重點不盡然相同,但我注意到,所有評審對『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卻很一致:『糟糕的音樂判斷』。

    最常見的,譬如選曲策略的錯誤,譬如定Key的錯誤,譬如夾了Capo但忘記再次調音的低級錯誤,譬如不需要的音樂元素但硬要出現的錯誤。

    如果可以用兩個音樂元素(特別是配器的選擇)就處理好的,就千萬不要硬加第三個以上的元素來增加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負荷;而以我來說,雖然簡樸,但顆粒飽滿、時間感穩定的彈奏,絕對大勝技巧華麗但音色虛浮的彈奏。

    如果你想『贏』,就先求『不要輸』。

    4. 這就又會牽涉到一個在比賽過程中常常會感知到的一種狀況:許多吉他手在處理吉他時,會不自覺地加強高音弦、高把位的彈奏,而忽略了低音弦、中低把位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會因為若干指彈名家使用了『水晶指甲』、而在自己還不是很確知自己的指撥力度正確與否的狀況下,也採用了類似的裝置來追求一種『水晶』的音色。

    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在比賽的現場因為環境因素不良,許多音響工程人員會先『過度』地砍掉外場的低頻來試著做出比較乾淨的聲音(雖然成效實在不大),也就是說,在外場所聽到的你的吉他,本來就已經偏『薄』,加上你不論在指撥或刷奏都只注意到高音弦的聲響,其實最後在外場,真的會只剩下一片過度氾濫的高頻,也因此必然會失去對於人聲旋律線的支撐功能,這樣的搭配,其實就音樂性的平衡來說,應該是很難會讓也在外場的評審給予高分。

    我自己的實際經驗是:如果選擇了正確的『和絃聲響』(Voicing),在四、五、六弦中配置的『兩個音』,往往效能還大過一到四弦整片的彈奏,而且還更能有顆粒感。

    5.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曲目會很需要表現出『Groove』的感受,也因此,一種新型態的配置越來越常見:負責節奏的木箱鼓(Cajon)、負責低音的電貝斯,加上一或兩把的木吉他來搭配人聲主唱。說實話,我覺得這是非常理想的『Unplugged』形式(如果先不考慮場地問題),但相當高的機率,當這樣的配置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往往會非常嚴重地頻率失衡而讓音樂表現扣分,大致的因素是:

    A. Cajon~這個在18世紀晚期就存在的打擊樂器在近年的某些音樂型態中,成功地取代了整個鼓組,來提供節奏的低音、高音以及打擊樂器的豐富音色,我非常欣賞這個樂器簡單而高效能的組成,但往往在音樂比賽的現場,會因為收音不良而帶來許多低頻的轟鳴。關於這一點,我很建議Cajon手與音響工程人員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qO6FxWRHSI

    這樣的收音方式應該會比用一隻收大鼓的麥克風堵在Cajon的音孔要來得更有效:節制不必要的低頻與增加正面拍擊的音色與量感。

    B. 木吉他~因為這個配置已經是一個樂團的形制,我推測你應該會更想要在器材方面有所要求;而如果你的確是用Line out的方式來處理你的吉他訊號,那麼,如同電貝斯一般,你應該將『吉他+DI Box』視為一組完整的樂器。通常現場音響工程人員所準備的DI Box只是為了將非平衡訊號轉換為平衡訊號,來使訊號的傳遞耗損降低,但不太具備音色修飾的能力;我會建議你應該要選購一個自己的吉他專用DI Box來修整自己的音色。晚近的吉他專用DI Box,除了有傳統的Preamp線路來放大訊號與較好的EQ功能來修整頻率之外,還有類似IR技術(Impulse Response)的木吉他箱體模擬,來讓你也許原本不是太理想的木吉他音色可以模擬出其他較高級的吉他型號的收音反應,這對於如果現場你需要不同筒身的頻率響應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工具,同時,它們也都大多具備了抑制回授(Anti-Feedback)的自動搜尋能力,來快速找到造成回授的頻率做出砍除的反應。

    但於此同時,你還是會很需要對於你所彈奏的內容與把位,做出更仔細的編排。

    C. 電貝斯~我看到很多年輕朋友就直接將貝斯訊號送進DI Box,交由音響工程人員來放大…同樣的,這對於音色的修整其實很有限。我會建議你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Preamp,不論是裝在琴身線路裡或是外接的形式,因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你需要非常快速就能從手邊去調整你的音色,而不是等音響工程人員終於照顧到你的時候。

    6. 我想,不用我多說,如果主辦單位能安排出Sound Check的時間,請千萬一定要去試音;而當你或你的夥伴終於把訊號都接好了,在開始之前,請不要害羞地,一定要試唱一段,來確認與熟悉接下來的五分鐘,究竟自己會聽到什麼。如果你必須與音響工程人員做必要的聲音平衡或頻率的調整,也請不要害怕地一定要說出來,因為,所有的評審也都希望看到你們可以在相對比較好的工作狀況下,盡力展現你們的才華。

    我到現在都還能回憶起與我的高中好友Geddy第一次去參加淡江大學金韶獎、站在台邊等著下一組上場比賽的那種緊張感;即使在我後來的音樂歷程裡,我曾經與臺灣最好的歌手在非常瘋狂的舞台上玩耍過許多回,但對於幾天之後的另外一場音樂演出,我知道,當我站在台邊準備開演之前,我的那種緊張感,還是不會比你高明到哪裡去。

    所以~一起加油吧!

    後記~

    根據我在華語流行音樂產業工作過程中與所有音樂界前輩、同儕與新血的交流經驗,可以觀察出幾乎所有人都曾在高中、大學階段,參加過不同品牌傳統、但性質相似的音樂競賽;反過來說:這種音樂競賽的舞台,很大程度地影響了這些音樂人後來選擇走進音樂產業的決定。這大概也就是---不論是哪一個世代,各大專院校的『民歌比賽』,都是當屆管理幹部最重要的年度任務,而年復一年地,總是會有這麼多的參賽者躍躍欲試、一展身手---的原因所在。

    而近十來年,這種音樂競賽逐漸演進成為跨校際的盛事,甚至因此每兩、三年,就可以發現一代一代『獎金獵人』型的參賽者,在臺灣北、中、南各區稱霸一時。但就如同現下的選秀節目一樣,這些獲勝的佼佼者,其實與真實的音樂產業並沒能建立起直接的等號關係;這中間除了產業結構的改變所衍生『供給大於需求』的病灶之外,其實,社會人文因素,譬如社群媒體興盛所造成的分眾、同溫層現象,導致『共同性』的音樂訴求取向越來越難有交集,而年輕音樂人感知到對於現況改變的無力,於是普遍性地選擇『做自己想做的,因為反正也不會有更多人認同』的厭世傾向,做為評審的我,很容易看到,特別是『民歌比賽』中非常重要的『原創歌曲』中,文字(歌詞)所展現出來的『自我陷溺』的極大化。

    這個現象的事實是:『翻唱組』(獨唱、重唱)的音樂詮釋能力,隨著資訊普及、學習資源容易獲取,而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他們唱的都是『市場已經成立』的舊有作品;但在『原創組』,即便因為同樣上述的原因,而讓新世代的旋律能力越來越好,但詞意卻是越來越個人表述而越來越難以取得閱聽人的共鳴。用一句白話文:『唱得好的人沒有新的好歌可以唱』,這大概可以用來解釋這些『獎金獵人』型的優勝者,為什麼沒能有效地為音樂產業發揮作用,而只能在校際之間服務一個又一個的比賽了。

    『好的原創才能帶動音樂產業』。我們都懂,但我在這類型音樂育成的第一前線,觀察到的趨勢,令人憂心忡忡……

    一點感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