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全職獵人FullTime Headhun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致一直還在努力的你… 有人話「人生就係一場真人show,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幾大」。亦有人話上得台,「怯就輸成世」。 不過單靠有膽未必夠,想從一個舞台,跳到另一個更能令你發光發亮嘅舞台,係你嘅能力未撐得起你嘅野心前,或者可以先學習同練習下點樣可以成功。 想轉工,面試少不免,可以來到面試呢個...

  • 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 在 全職獵人FullTime Headhun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21:08:22
    有 25 人按讚

    致一直還在努力的你…

    有人話「人生就係一場真人show,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幾大」。亦有人話上得台,「怯就輸成世」。

    不過單靠有膽未必夠,想從一個舞台,跳到另一個更能令你發光發亮嘅舞台,係你嘅能力未撐得起你嘅野心前,或者可以先學習同練習下點樣可以成功。

    想轉工,面試少不免,可以來到面試呢個階段,證明你嘅履歷已經符合公司嘅基本要求。但想成功,總要有啲技巧同秘訣。

    有時總覺得自己,明明經驗夠、學歷都相關,但硬係差一步?踏多一步,報呢個求職面試技巧課程,面試嘅技巧同潛規則、考官會問嘅刁鑽問題、點樣問啱問題等等,一一同你拆解!

    Phone In 要點先聲奪人?Group In要點突圍而出?面試官問呢個問題背後有咩含意、要點拆?面試原來考嘅係講故事???

    「哦…原來係咁…」明明知道面試應該要點做、講咩,但硬係差少少🤏

    面試最難嘅係,講你知未必明,明又未必識做,做又未必做得好。

    今次課程針對大家「輸經驗」呢部分,設有網上面試直播,由HR、獵頭,同你來場真面試,一齊睇下interview嘅搶分VS失分位,咩人會有offer,咩人輸邊到少少。參加者甚至有機會被邀請即場同HR對話,考下你嘅真功夫。

    今次有一班專業團隊同你一齊排練,回應 Career Coaching 學員熱烈查詢,FILLTURE Career Coaching Limited推出兩個全新課程。兩個課程皆由久保、獵頭、現職HR及特別嘉賓(包括CEO、CTO、CFO、Line Manager)教導呢個班,同你上演求職面試「真人排練」,並附有精讀筆記。

    📝履歷表「客制強化」課程
    💡求職面試技巧課程

    未拎到面試機會嘅你,記得報埋CV班,用大約半日嘅時間,上呢兩個班,比一個改變嘅機會自己!

    上得舞台,無返少少「演技」點得?起碼要學識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名額有限!報名請到:

    https://wa.me/message/HODW7VGMWFAGL1

    同時報讀六個小時、兩個課程,會有特別優惠!

    🔎待業人士會有半價優惠!

    #未有interview機會嘅快D報埋CV班

  • 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15 12:31:41
    有 94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line對話跳到最上面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13 19:49:42
    有 107 人按讚

    【門徒的心得-神聖舞蹈】

    今年過年期間,
    因為幾個門徒們臨時相邀的聚會,
    開了一場對外不公開的神聖舞蹈課程。

    這其中有一位男性,是門徒的先生,
    他陪他的太太來,並說了一句令人很感動的話
    :「只要是對她好的,我都願意。」

    而且,他在課後,與其他人一樣,
    繳交了他對於這堂課的心得。

    非常樂見到夫妻共修,一起前進,
    以下來欣賞他們的心得,或許你也能有所獲。

    【門徒1】

    原本以為很有用的大腦,
    怎麼連這幾個簡單動作都記不住呢?
    因為你被大腦使用著,
    而不是你在使用大腦。

    大腦自以為很厲害,
    所以總想要掌控每一件事,
    記動作同時還要擔心會不會做錯、
    做錯怎麼辦、有沒有人在看你、
    別人會不會覺得很笨....
    等等根本還沒發生的事情。
    卻忘記最好的夥伴:身體。

    大腦覺得自己最厲害,
    不信任身體可以記住並做好動作,
    所以不停發號施令:1這個、2那個,
    不給身體表現的機會。
    當大腦忙不過來亂掉了,
    身體也就手足無措。
    當大腦願意跟身體一起合作,
    耳朵聽著音樂甚至不用數拍,
    身體自然會知道下一步在哪裡,
    眼睛雖然睜開,但見山不是山,
    就算前面的人動作不一樣也不會慌張。

    不看別人是獨善其身嗎?
    相反,只有把自己做好了,
    才是對團體最大的幫助,
    其他人要不要被影響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我是這樣享受著神聖舞蹈。

    【門徒2】

    神聖舞蹈,跳到最後,
    我的心情,其實是蠻挫折的。

    那晚我獨自在幾乎沒什麼車的國道上,
    飆速回家時,
    心裡除了不但有機會和大王與大家相處一天,
    而且還幸運的能跟到課的開心以外,
    我,其實,還,蠻沮喪的。

    因為沮喪,
    我一直都提不起勁來寫心得或想這些的。

    但為了要感受大王幫我串的手環,
    所要傳達給我的訊息,
    我,還是打起精神來,時不時的,
    打開照片,想要用心去感受訊息。

    可是,我就這樣感受了兩天,還是啥都沒。

    除了看到手環,心會感到一種安定感以外,
    除了紫色水晶,從淺到深以外,
    沒有,啥-都-沒有。

    既然這個功課我也交不了卷,
    只好再回到第一個功課,神聖舞蹈。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把神聖舞蹈,
    當成一個要克服(征服)的問題來對待。

    這是在之後我才理解到的。
    一開始,我其實覺得還蠻有趣的。

    但在我的潛意識裡,
    如同我在現實生活中一樣,
    每一件來到我面前的事情,
    都是我必須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我會想要盡快套用我所熟悉的解題方式,
    在最短的時間裡,「解決」這個問題。

    妳或許現在在網路的那一端覺得,
    這真是太不可思議的荒謬了,
    這根本不是工作相關的事情啊。
    但它對我而言,就是一件很本能和自然的反應。

    而這是我到了課堂的最後,
    才忽然得到的一個結果。

    我把這個世界帶到我面前的事情,
    都當作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到底何時我開始這樣的,我也不知道。

    但如同妳早已知道的答案,
    我的「目標」,就是「解題」。

    我一直都是在用「頭腦」在「解題」,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一樣。

    當我無法「完美的」解題時,
    我會本能的更仰賴頭腦來找出方法解。
    在意別人的眼光當然也是有,
    但我更在意的,
    可能是我無法「解決問題」這個坎。

    尤其當我的腳步從三拍變兩拍時,我已經完全陷在「為何我無法解題」的焦慮和沮喪裡了。

    剛開始或許我還會從中間的過程感到樂趣,但在那之後,我已經完全忽略「過程」可能會帶給我的感受。

    一直到了最後,我只有感受到「無解」所帶來深刻的沮喪和強烈的倦怠。

    而這,確實是我實際人生狀況的縮影。

    那天清晨我一如以往的醒來,
    心裡極想在妳北上前再跟妳見面,
    但我心裡糾結了兩個小時後才按送出。

    我是為什麼在糾結啊?妳問我,我也問我自己。

    到底 NTMD 的有什麼好糾結的。

    那天我在你們外出覓食時,
    也與其他門徒談到這一點。

    我想,怕被拒絕,的確是其中一個原因。
    有時候我也滿玻璃心的。😑

    與其被先拒絕,不如我自己先拒絕我自己。

    聽來也許荒謬,
    但和我為了解決自己在大王出遠門時,
    會感到恐慌的問題一樣,
    當下我自己都覺得這個方法是合理的。

    但是當我在上面寫神聖舞蹈的心得時,
    又得到了另一個可能性。

    那就是我除了想要約大王見面這個想法以外,
    見面後要做什麼,要去那裡吃飯或做什麼的,
    腦袋裡完全都沒有任何想法和計畫。

    這讓我感到很焦慮。

    好像在我開口之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而我是個在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思考和計畫何時做什麼,又該怎麼做的人。

    所以,雖然我只是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想和大王見面」,但因為我預想到許多可能,只是沒辦法讓和妳的見面是「有計畫和完美」,我就開始糾結了。

    如果不能夠「完美」,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沒開口約妳。

    老實說,
    我也不知道最後老闆是怎麼讓我按「送出」的,
    訊息它就是這樣的送出去了。

    雖然在妳說「好」之後,我的確看到了不可思議的「順流」過程,但在那當下,我卻沒有想過「順流」的這個可能性的。

    這跟我在過年期間還巴著大王做的部分課題,「目標和過程到底那一個才是重點」,好像是一樣的。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神聖舞蹈的心得,
    看起來也好像是好幾件事的心得和自言自語,
    反正一如往常地,寫給妳的篇幅都沒在短的... 😑

    光是一個「開口約大王見面」的這個想法,
    都可以挖出我這麼多的課題來。
    那一整天下來,
    讓我這兩天上班都感覺是被追著跑。

    我在猜想,或許只有我在玩攝影和空拍機時,
    腦袋才會比較安靜。
    那個時候似乎就只有我和我自己在對話。

    我只是說,或許。

    【門徒3】

    神聖舞蹈的帶領我去發掘腦袋和心靈與身體的不協調,在過程中,發現自己會因為落後人家而自我放棄,選擇那就這樣吧!
    有種笑笑過人生,你認真就輸了的信念,
    原來存在著心中是這種信念呀!
    但也因為如此,不認真不前進,
    變成我很嚴重的毛病。

    而後續我發現,
    我對於身體的不重視,
    是一個蠻明顯的發現。
    身體的慣性是一個重複性的表態,
    重複的習慣養成一個自動規律的節奏,
    這個身體節奏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回來之後,我想到我好久沒開車了,
    那感覺好像以前開車一樣。
    但這我還需要再突破一些,
    在往內尋找和往外發展時,
    中間的和諧橋樑我可要再加油些。

    雖然這課程難度好高,
    但挫折感不像以前一樣,
    反而有種轉個思維繼續突破繼續前進的感覺。
    看待的角度突然廣了些,
    有些不適應,但~我可以的!

    再來是春節感謝~
    謝謝你這幾天的陪伴,
    你回娘家我獲益良多呀😆😆
    讓我看見勤奮努力,
    製作別人手環也有不同層面的意義,
    開了這麼一個能幫助我突破的課程。
    派大星的腦袋也慢慢轉動,
    我那糾結失眠的朋友,
    也說她回去之後突然好睡了,
    謝謝妳讓我知道我也能陪伴別人,
    我一直活在追求靈性高頻,
    追到天啊!原來大家竟然找不到我!
    這點讓我覺得好笑又驚訝,
    慢慢落地之後原來這麼多人在身邊疼愛著,
    原來大家都還是喜歡我,
    覺得開心 😊
    雖然像個野孩子潑猴子,
    但小學生也還是會長大的。
    謝謝你教會了我重新成長的機會~
    我的大王~我愛妳💕

    【門徒3的老公】
    這次的課程讓我學習到,
    在模擬小型化的社會裡,
    不熟悉的環境中,如何在接收到的指令、
    方向時,學習著努力更上腳步,
    並且不受外界聲音及他人行為的干擾,
    靜下心來達成所要完成的目標;
    也自我發現到,
    自己其實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所影響,
    影響了自己該有的思緒,
    唯有讓自己靜下心來才能做正確的決定。
    感謝Anna老師的指導。

    【門徒5】
    神聖舞蹈是一種動襌。
    跟平常坐著靜心的情況不同,
    他講究邊動邊看,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觀照。

    跳神聖舞蹈的整個過程,
    就是人生的微縮膠片。
    伴隨著高低起伏的背景音樂,
    我們一次又一次重覆一樣/類似的動作。
    那就像我們今天起來吃早餐、工作、休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環。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又是以甚麼心態去面對呢?

    每次音樂結束,象徵一段生命的結束,
    我們很快的體驗了一整個人生。
    剛開始跳或許會有很多的情緒,
    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感到滿滿的襌意。
    每個當下都有每個當下在發生的事,
    我們只要專注在上面就好;
    對過去的悔恨以及對未來的企圖等等,
    都不復存在,人生這種遊戲沒有什麼大不了,
    只是單純的跟自己在一起,活過每個瞬間。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LINE@:http://line.me/ti/p/%40whw5915b
    #IG:annababysy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