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03/01/2020的舊文,重新翻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觀點與思維,同時懷念不用戴口罩的時光。
本週末是大部份ㄧ級聯盟ㄧ年ㄧ度的室內冠軍賽包括ACC, SEC⋯等,還有我們隸屬的Big12。
第三次參加Big12室內聯盟冠軍賽,再過兩週則是去New Mexico參加室內全美冠軍賽,參賽資格是本季全...
寫在03/01/2020的舊文,重新翻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觀點與思維,同時懷念不用戴口罩的時光。
本週末是大部份ㄧ級聯盟ㄧ年ㄧ度的室內冠軍賽包括ACC, SEC⋯等,還有我們隸屬的Big12。
第三次參加Big12室內聯盟冠軍賽,再過兩週則是去New Mexico參加室內全美冠軍賽,參賽資格是本季全美前16。
---
說到這裡我認為有一個完整的成績資料庫是推動ㄧ項運動的必備條件,任何地方的比賽,24小時內都會立刻更新上傳排行,而且還能看到前面每年的資料,這無疑對於選手、教練都有極大的幫助。(其他項目也都有,橄欖球甚至有每個球員整季累計傳了幾碼、跑了幾碼、得了幾分、撞倒幾個人)
---
再來想說的是國內室內場地增設與整體賽季重新規劃的重要性,增加室內季除了讓選手在天冷時仍然可以進行強度刺激、增加趣味性、增加比賽機會,還能讓賽季規劃跟上國際腳步,例如剛被取消的室內世錦賽,也本該在現階段進行。
如此除了能跟上國際賽季,從年底開訓、年後室內(當做訓練週期規劃內的正式賽季、雙峰週期、或是當為了室外賽準備的專項期,兩種都是很好的選項)然後進入室外季並銜接夏季奧運或世錦賽。
目前看來全運兩年才一次,其他港都盃、青年盃、秋季盃、全中運...等,賽季實在沒有規律,也讓許多教練在訓練設計上容易迷失方向,而選手也可能從暑假一路練到港都盃才比一次比賽,因此失去興趣、失去熱忱。
---
還有,各運動項目的籌組與推行,應該考量是否有可修正的地方,或是用錢方式需更謹慎,根據我的經驗與了解,目前還是習慣拿中央的錢,略改過去的行事曆跟預算表,然後無限輪迴的在差不多的時間點辦著上一個承辦人留下來的活動。只要是完全拿著中央的錢,除非領導階層意識清晰、對運動區塊足夠瞭解,否則,運動賽事對他們來說只是一次拿納稅錢增加自己曝光、為自己行銷的機會,重點全部在開幕與閉幕?
在這裡從小到大的比賽,從來,一次也沒有見過所謂長官致詞,只有短短幾分鐘的國歌安插在比賽中間。
主體完全都是在“運動”。
制式化像軍隊一樣的上到下模式,除了反客為主,更參雜濃濃的軍管味道在內。
---
科技、科學參與的重要性,許多國內教練從沒有手機的年代執教到現在手裡拿著iPhone,為何比賽之後的成績總是要等半天才會出現在網頁上,或是要選手們大老遠跑到某個地方像看古人看榜單是否上榜ㄧ樣,而且如果有人讀到這裡可以去試試看,找找數年前的全運、全中運網站,大部分都在一定時間後就消失,即使有留成積也多是各別建置或紙本(這跟剛剛講的統一便捷的資料庫部分相關)
這次比賽,選手的號碼布內面有個小口袋,檢錄時可以拿晶片、跑完後立刻歸還,就連接力棒上面都有晶片...這些晶片主要用來顯示分段成績,如此可以大大的幫助教練做紀錄。
姑且不說場地的大螢幕、直播、或晶片,就單說成績公布的部分,手機頁面不需要更新,就能自動刷出成績,有沒有Q馬上知道,好讓選手、教練做下一步計劃。
這一點...我不信有錢放煙火,沒錢改進,我也不信有錢燒基訓站,沒錢投資。
---
運動項目的管理單位應該像企業模式一樣來經營,如此一來大家的皮才會繃得更緊,尋求突破、尋找更多中央以外的資源、尋找更多與民間合作、產業合作的機會,如此配合更完整的賽制建立,可以規律的刺激活動區域的消費,當民間產業看到運動帶給他們的幫助,他們才更願意資助與提入運動,另一方面,擁有一定數量的賽事活動就是一種激發市場行銷的機會。
---
其實還有許多想法,但先這樣,Period
iphone螢幕中間出現時間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許多人在旅途上,都會冒出一種旁人難以理解,但也不求他人理解的執著。其中一個是無論去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心中總有一個必去「踩點」的地方。踩點類型多采多姿,而我是Apple Store蘋果直營店。只要是那座城市有蘋果公司直營的Apple Store,我就會忍不住繞過去看一看。
為了要買什麼嗎?並沒有。因為該有的都有了。每一間蘋果商店有迥異的建築造型嗎?其實也沒有。因為基本上每間店面的設計都大同小異。那麼,肯定是像星巴克一樣,有販賣該店才有的限定商品吧?呃,真不好意思,這部分也沒包括。
那到底為什麼要去呢?我的朋友常滿懷好奇地問我,而我那一連串不太有說服力的回答,總令他們不太滿意。
然而這世界上瘋狂的愛,大抵都不是用理智所能說清的吧?所以理由很簡單,就是我愛去,我想去,就算不買什麼也不做什麼,只要走進店裡晃一晃,就覺得神清氣爽,正面能量爆表。
我的果粉資歷,迄今上看二十年。最先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的,是第一台筆記型電腦。那一年是2001年。當時筆電的普及率沒像現在這麼高,雖然想要,可始終缺乏正當理由。後來,為了期許自己多寫稿,去到哪裡都能寫,於是找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藉口來催眠自己。
剛開始完全沒想到蘋果電腦的存在。尋訪許多的電腦專賣店,內心雖有幾個候選,但始終沒有特別心動的外型。等等,買電腦不是要看效能才對嗎?理論上我也是明白的,但情感上還是難以逃脫天秤座「外貌協會會長」的魔咒。畢竟,光看造型就沒興趣了,實在很難愛不釋手。不愛的話,我要怎麼全神貫注抱著它投入寫作呢?
幾天後去誠品敦南店,經過當時一樓有間蘋果電腦經銷商時,忽然才想到這世界還有一個電腦品牌叫蘋果。我突然被陳列台上的iBook筆電給吸引住目光了。純白帶著透明的色澤,流線型的極簡造型,真的好美!看著店員操作,整個螢幕介面的設計也太可愛了吧!可是,電腦用的系統與慣用的微軟視窗全然迥異。蘋果的麥金塔系統,我完全不懂,這一點令人卻步。店員細心解釋,蘋果電腦很容易上手,而且我最常用的Word也有Mac版本,當下解決了我的擔憂。那一天「刻意」空手回家,藉以假裝自己夠理智,然後沒過兩天我就堂堂正正的去把iBook買回家了。
2001年秋天,蘋果發售第一世代iPod。那時候MP3數位隨身聽還不流行,iPod作為純聽音樂的播放器,銷售乏人問津。我因為用了iBook以後,開始對蘋果的各式商品充滿濃厚的興趣,於是禁不住誘惑去買了。當時周遭的朋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我逢人詢問就解說,台詞熟練到簡直可以去當銷售員。
我所購買的第二世代iPod(2002年生產)非常珍貴。首先它是現在不可能存在的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機種,再者是它背面光亮亮的銀鋁材質,來自於日本新潟縣燕三條地區的「鏡面打磨加工」工廠。據說是Steve Jobs親自挑選的,當年他認為想要的品質,只有日本新潟縣的金屬加工職人才能辦到。
iBook用了好一陣子以後,決定把家裡桌上型PC微軟系統的拼裝電腦也替換掉。2003年我買了一體成型蘋果桌機iMac。當年的iMac跟現在的造型不同,主機和螢幕中間,只用一根可動式圓柱支撐,外型特殊,被業界暱稱為向日葵或檯燈機種,創下了工藝設計的里程碑。這台電腦現在放在台北的家裡,直到我2008年搬到日本前都一直在用。雖然現在回台北,都是帶筆電回去用了,很少開機,但還是捨不得丟。就是放在桌上有紀念價值,當個裝置藝術也過癮。
擁有iBook、iMac和iPod,正式揭開了我的「果粉」追尋之旅。之後的數十年間,大概只要蘋果有出品新的玩意兒,八、九成都會入手。
面對蘋果,有時候覺得自己還滿沒骨氣的。iPhone剛推出時,我的好友問我何時會買?我斬釘截鐵告訴他,我不會買。因為特地在日本生活,當然要用日劇裡常常出現的那種折疊式日本手機!日本手機這麼漂亮,選一款有個性的來用,幹嘛要用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結果,等到iPhone在日本正式上市,我買得比誰都快。Apple Watch也是。推出時,我好友又問,何時會戴在手上?我說,已經有iPhone看時間了,早就不習慣戴手錶,畫蛇添足,不會買。結果,我又是我們這群朋友圈裡,第一個戴起Apple Watch的人。2019年現在,我最新擁有的,是蘋果出的AI智慧型音箱HomePod。不久以後,AppleTV要推出像是Netfliex一樣的月租影集頻道,在此先行預告,我也會訂閱的。
漸漸的,旅行的時候,蒐集各地的Apple Store成為我的樂事之一。
世界上去過的Apple Store當中,我對東京銀座店最富感情。銀座店是美國本土以外,海外第一間直營店,開幕於2003年,同時也是我第一間踏進的蘋果直營店。
十多年前跟媽媽來東京旅遊,受姊姊之託,在銀座尋找一間鞋店。那年代沒google map,找了半天都未果。最後腳步停在銀座店前,只好拿著紙上抄寫的店家資訊,詢問在店門前等人的陌生女子。當時日文根本不會講,只能用英文,對方英文不好,卻仍努力幫忙,打電話向商家確認地點,甚至最後乾脆直接帶我們去,相當感人。現在經過那間蘋果銀座店,還是會想起這件事。我不知道她是誰,當然也不記得她的長相,但陌生人的好意,卻一直留存在心底,提醒我,每當有陌生人向我伸手求援時,也不該冷漠拒絕。
台北是在最近這幾年,才終於擁有了Apple Store直營店。每次回台北時,逛街若逛到那兒,也會繞進去走走。
在信義區的兩間蘋果直營店之間,那一帶在我離開台北後變化得很多。從前叫作「紐約‧紐約」而現在稱為「Att for Fun」的後面,一樓曾有間咖啡店,平日晚沒什麼人,十幾年前,我常抱著我的iBook,下班後窩在這裡。
那時候的我生活圈狹窄,絕少飯局,沒什麼朋友。下班後若還不想回家,除了到健身房運動,常不知道該晃蕩去哪裡。我有點寂寞,想要有一些懂我的人陪我,但是我沒有。我只能面對我的蘋果,創造出一群人,跟我活在同一座台北城,讓他們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不孤單。我想要陪伴他們也想要他們陪伴我,所以開始寫了長篇小說。
到底為何如此在意蘋果呢?仔細想想,說不定正是因為那段日子,一起經歷過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吧。
在那之後,小說寫了一本又一本。可惜書是越來越難賣了,小說讀者在哪裡?網路上隨便一則貼文也夠精采的,誰還在乎虛構的故事,花力氣閱讀文字呢?最近偶爾會這麼想。可是,面對電腦之際,我的蘋果彷彿就會提醒我,別忘記最初是因為想寫而寫的衝動。
寫小說曾經陪伴過寂寞的我,而現在我也應該反過來陪伴寂寞的小說。
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兩兩相對的陪伴,我和我的蘋果。
http://bit.ly/2SrQtTH
#新文首刊 #張維中 #散文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