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rlstyle.mag 】Apple HomePod Mini第二代迷你版登場!
.
【Apple HomePod Mini】Apple發佈會在昨晚舉行!推出讓人驚喜的iPhone12之餘,另一亮點落在Apple HomePod Mini身上~蘋果般大小智慧型音響登場,價錢與功能相對起來C...
【 @girlstyle.mag 】Apple HomePod Mini第二代迷你版登場!
.
【Apple HomePod Mini】Apple發佈會在昨晚舉行!推出讓人驚喜的iPhone12之餘,另一亮點落在Apple HomePod Mini身上~蘋果般大小智慧型音響登場,價錢與功能相對起來CP值也頗高,以下同大家對比一下新舊兩款HomePod和其他牌子,如Google Nest Mini, Amazon Echo Dot等等同類型的款式那款抵買!
.
Apple HomePod Mini 的推出讓全城嘩然!皆因它的形狀猶如一個蘋果般大小卻保持了優質的音質!新增了許多新功能的它,同時價格非常超值!如此高的性價比成為了大眾下一樣入手的Apple產品!也許Apple希望大推未來的智慧型家居生活,切合香港忙碌的生活,個個也可以像Iron Man一樣隨時隨地方便地叫出智慧助理?
.
Apple HomePod Mini高8.43cm,寬9.79cm,一個手掌心完全可以容納的尺寸!顏色方面有太空灰跟白色兩款,價錢方面售港幣$749,於11月6日起開始接受訂購,16日起市面發售。
.
智慧型的家居音響基本功能就有可以透過語音操控,來控制家裏的Home Kit家品電器,例如冷氣,電視等等。作為一個音響,它也具備Siri,隨時協助播歌,查詢天氣等等的小幫手功能,來看看有何特別的新配備和新功能吧!
.
#音質
Mini的尺寸比第一代的HomePod 小很多,由長型圓柱體的形狀縮小指圓球體形狀,所以大眾最為關心就是音質的問題,但是Apple揚言靠新技術做到了360度音響播放,雖然體積變細了,但是音質也保持最佳,音量也可以很浩大,足夠播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Apple也擔心追求高音質大眾的需求,所以建議它們可以配一對立體聲喇叭組合。只要購入兩部HomePod mini,加以配對,並建立左右聲道,就可營造立體環迴的音場。
.
#廣播功能
廣播功能是本次大推的賣點,這個廣播的設置雖然不新,一代HomePod也具備這個功能,但是Mini不高的價格非常惹人心動,Apple建議一個家庭入手幾部HomePod Mini,在每一個房間也配備一個,增加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效率跟質素。廣播功能其實是指幾部HomePod Mini可以共同連線,例如在廚房的人可透過廣播功能,輕鬆通知家人「可以準備出來吃晚飯了」!每一部也可以透過廣播功能傳達至家中的個别房間,各人亦可輕易回應。另外,其他 Apple裝置亦可以使用廣播功能,例如利用iPhone可以在駕駛時透過 CarPlay, AirPods,Apple Watch廣播收發訊息,通訊方便程度又上一層樓!
.
#喂,Siri
Siri的智慧型助理當然在Mini中配備,功能更強勁,除了一般的播歌,加入備忘錄,傳送訊息和控制家居智能配件之外。Siri在HomePod Mini的進化也強化了一家多部的功能,在播放音樂時,它也能識辨到「喂,Siri」的呼叫,而且它可以辨識到不同家庭成員的聲音。
.
另一個為「大頭蝦」而設的甜心功能就是可幫助你尋找電話/Ipad。不少人在家裏也可以掉失電話,出門時要花10分鐘找回電話實在很麻煩,HomePod Mini就可以幫助你快速尋找電話,讓電話發出呼叫訊號,讓你節省不必要花的時間!
.
#歌曲從不同裝置中接力播放
這個新技術可以方便你從HomePod mini切換到iPhone繼續聽,例如趕著要出門時,只需將你的 iPhone 放近 ,就可輕鬆接力播放,一個音也不遺漏!不過此技術還要等今年內的免費軟件技術更新取得!
.
#個人化建議歌曲
個人化聆聽建議也同樣是新功能,只要將 iPhone 放近 HomePod mini,建議歌曲就會自動在 iPhone 上出現。不用解鎖即可控制!另外,在Siri的幫手,它在識辨不同家庭成員的聲音時,也可以透過不同成員的愛好,提供個人不同的歌曲建議!此技術也要等今年內的免費軟件技術更新取得。
.
迷你版的HomePod 比第一代HomePod除了音質單個比較上可能相對降低了之外,它亦沒有HomePod的空間感應和配備Apple TV 4K 的家庭影院支援。不過HomePod售價賣港幣$2399,始終性能上也是較佳。除了和第一代HomePod比較之外,想要入手的還可以看看其他牌子的比對了~
.
#女生gossip熱話
.
鍾嘉欣「關關難過 關關過」
Cover story vol.10 👉 link in bio 👈
.
FB: GirlStyle 女生日常⠀
『 💌如果妳都有打卡靚相/情侶甜蜜照想同讀者分享 📷即刻 #GirlStyle女生日常 或tag我哋或inbox比小編!我哋會係女生日常嘅IG同大家分享💕 』⠀
.⠀⠀
#hkig #hkgirls #beauty #lyrics #hkiger #love #sisters #lovemygirls #mygirls #hklife #hkboy #hkgirl #hkboys #hkgirls #852 #hkcouples #hkstore #hkonlineshop #hklover
iphone切換控制關不掉 在 APPLE FANS 蘋果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抱怨控制中心的 Wi-Fi 和藍牙開關不會真的完全關閉,所以今天就是介紹一個可以讓你一鍵關閉的捷徑,希望大家會喜歡~
#其實WiFi開著不怎麼耗電
#藍牙5也非常省電
#沒必要關掉真心不騙
iphone切換控制關不掉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比你想得還要著迷、你失去的比想像的更多》
暑假過了一半,參加營隊的女兒回來分享點點滴滴,她告訴我,有些同學上課低頭打遊戲傳訊息,下課話題也都圍繞在電玩上;實際上我帶營隊時的確也必須花時間、花更多的力氣「把孩子拉回來」,習慣長時間都在「情緒高點」、「重度刺激」的孩子們,學習口味也越來越重,彷彿每分每秒都必須讓人大笑才能讓他們回神。
手機、網路、社群、電玩..這些一體共生的科技改變的不是只有生活方式而已。向大家推薦這本沒有要你丟掉手機的一本好書,搭配前兩則的上癮影片,相信會有想要嘗試新生活的衝動才對...。
*****************************************************************
【推薦文】
不知道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從手機或平板上瀏覽點閱、還是正拿著這本書呢?或者有點諷刺的是,你從網路社群裡得知這本書,然後現在正準備照著建議下定決心和手機分手?
這年頭事事充滿矛盾,正如作者開宗明義點出:我們越難專心、就變得越有價值--社群媒體公司和廣告主正忙著讓人分心點閱,然後成功售出注意力。對於這樣的行銷趨勢,大人世界玩得樂此不疲,透過各種促銷加強這種行為模式,然而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孩子在學齡前就被診斷鑑定為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準備接受各式各樣的評鑑輔導。
嗯,到底我們想要專心還是分心?人畢竟不能像機器一樣隨意切換模式。
不只如此,最注重同儕關係、期待融入朋友群體的青少年,在iPhone問世的2007年之後,各類生活行為與寂寞指數卻呈現大幅度的變化。一只手中裝置不僅讓應該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提早品嘗「喧鬧中的孤獨」,現實中因為無力抵抗失衡而導致憂鬱、自殺、用藥比例也急速增加。
以往我們總期待不說一句話就有人能猜到自己的喜好,但當社群媒體透過大數據演算做到「了解」每個人,為何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寂寞?
最令人震撼的發現,莫過於當我們滑手機瀏覽著好朋友的生活或者世界新聞時,或許不到五分鐘就能體驗完喜怒哀樂。這種「淺層體驗」可能讓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們誤讀自己的感受、錯估情緒的深度,只要不喜歡不想看,可以馬上關掉視窗轉換心情,我們不僅容易耽溺於同溫層裡,甚至不自覺創造網路烏托邦逃避現實。
我們並非毫無察覺這些矛盾,當父母們急著想停止3C裝置對孩子造成的誘惑和傷害,第一件事很可能便是上網搜尋「如何不讓孩子著迷3C」的建議;即使父母們不想承認,也不得不正視自己已經上癮的事實。《跟手機分手的智慧》一書提供「智慧型手機強迫症測驗」,別再假裝都是別人或孩子才有這個問題,一個已經成癮而不自知的人,可能在臉書上公告「我要跟手機分手」贏得上百個讚而感到一絲成就感。
三十天與手機分手的實作紀錄,集結150位過來人的血淚經驗,過程裡可能有的心情掙扎、自我對話、想逃避的各種理由,藉由其他讀者的回饋一一攤現在你我眼前;當我們擔憂是否會遺漏甚麼重要資訊,作者一語道破:如果真的是大事,你一定會從別的地方聽到那件事;當我們又開始懷疑緊急時刻沒有手機無法應變,作者一句話就能完美解決:記住萬一發生什麼事,旁邊每一個人都有手機。
《跟手機分手的智慧》作者像是個充滿同理、耐心的心理學家,對於沉迷上癮的芸芸眾生沒有半句苛責,還替我們蒐集各種有趣的研究數據、腦神經運作的方式,原來人性的需求是這樣有心地「被設計」成數位行為;別忘了,手機最「聰明」之處便是讓我們以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那種按下各種表情以示評論的習慣,可是讓我們付出不少代價。
那麼在這個不可能完全脫離FB、LINE、IG、TWITTER、EMAIL…的生活裡,到底要怎麼控制手機、重新取得生活主導權?幽默的作者再次發揮功力,把網址中的WWW轉化為三個提問:「為了什麼」、「為什麼是現在」、「還可以做什麼」,打開手機前運用這三個問題留意自己的行為,就能有目標的、有意識的、安心的使用這項工具。
這三個步驟也很適合親子共作,身為數位世代的孩子們更需要家長們的親身示範,透過簡單的步驟覺察自己的行為和選擇,3C議題不再是親子關係的引爆點,而是創造與手機「無痛分手」的共同經驗,說不定也能寫成一份三十天奮鬥日記?!
iphone切換控制關不掉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剪接課堂:辛德勒的名單】
這次的剪接課案例是經典老片《辛德勒的名單》。
內容關鍵字是「互文性剪輯」─電影劇情反映另一個故事(或現實社會)風貌的方式。
上面描述有點抽象,不多說,直接來看志穎老師的分析吧。
-
辛德勒的名單的剪接 / Fa Lou
什麼是「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我的詮釋:「雖然講的是不同時空的故事,但其實是在打臉現代(有些故事則是讚揚)。」
更多的是,你還可以看到故事裡還有其他故事的影子。
比方說,在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裡,你會有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記》的既視感,或是在吉勒摩戴托羅的《水底情深》裡,你會想起安徒生的《美人魚》。
那麼,我們再接近核心一點,到底什麼是「故事」?
2017年,有個令人動容又十分簡潔的註解:「過去的人事物。」
但這樣講,《星際大戰》就不是故事了嗎?
它是發生在「虛構的未來」呢!
這裡的「過去」不存在於紙張上、電影銀幕上。
「過去」是存在觀眾的「腦海」裡。
還記得人們常說的那段話嗎?
「你在電影院流的每一滴眼淚,都不是因為劇情、也不是因為角色,更不是因為台詞,而是你自己的回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沒有iphone、現代人類社會也沒有絕地武士,為什麼我們還是超愛看電影、超愛聽故事?
因為不論是歷史事件還是科幻片,只要能「喚起」你回憶的,就是在撫慰你的心靈。
這個,就是故事——過去的人事物。
但那是在2017年的詮釋,現在呢?對於2018年的我們,有更多可供參考的角度嗎?
我很喜歡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的解剖》一書中,提到對「故事」的定義:
「這個世界對於你的行動所做出的回應,你・並・不・滿・意。」
真是一語道破。
你不滿意,接著你就會有兩種選項:
1. 擺爛(如同榮哲老師常在編劇課說的:「讓你的角色狗改不了吃屎!」)。
2. 改變行為模式。
不管是1還是2,這個世界依然會對你的行動做出「新的」回應。
然後你又有「新的」不滿意了,接著再面臨1、2選項。
接下來,你知道我要講什麼了,就是在「回應」與「不滿」之間反覆衝撞。
直到主角「學會了」、「成長了」,始達到「新的平衡」。
我常言道:「心理學的書教我寫劇本;教我寫劇本的書,教我心理輔導、心理諮商。」
《故事的解剖》中提到:「人生最美的,是你勇於面對那些回應。」
今天的電影是1993年史蒂芬史匹柏所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故事是關於一位在二戰為德國納粹製造軍用品的商人,講述他如何從商、如何圖利,最後卻又如何拯救一大批險被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的過程。
範例片段是,德國戰敗了,身為曾是納粹黨員的辛德勒必須逃亡了。但是他工廠裡的猶太人都前來與他道謝、道別。
本日主題是:「互文性剪輯」。
互文性剪輯,本是運用「互文性」的文學概念,讓觀眾藉由電影劇情(A文本),來反省自身社會或另一個故事的真實面貌(B文本)。
重點永遠是「喚起」。
那麼該如何做到呢?
剪接的強大武器就是鏡頭選擇,我們分兩大類:
(1) 劇情描述。
(2) 情感展露。
鏡頭選擇可不能亂選擇,是根據你的「故事」而得來的。
還記得羅伯特麥基對故事的定義嗎?
「這個世界對於你的行動所做出的回應,你・並・不・滿・意。」
「互文性剪輯」會著重於這個世界對你做出的回應,觀眾真正在意的是這個,因為這才是讓他們在心中說出「我也是/我也有經驗/這我懂」的心疼吶喊(過去的人事物)。
依羅伯特麥基的定義,「這個世界」分成三個內容:
A. 你自己。
B. 你與他人。
C. 你與外界(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你自己。
我們都有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時候,手滑東西掉、口誤、緊張等。
一如辛德勒戒指掉了(02:33),原是遠景,意味著我們也是人群裡的一員,但撿起來時(02:38)切換成中景(入點人還在景框外,讓觀眾依照自行的經驗與回憶,去揣摩辛德勒的表情及心情),這個距離從遠至近,表明我們越能感受到辛德勒對眾人的感謝還有不捨。
客觀越接近主觀,是為了讓觀眾在腦中執行兩件事情:「墜入回憶」、「誘發想像」。
B. 你與他人。
當辛德勒與會計師史登對望之際,給了我們一個特寫,手的特寫(02:58)。
兩人握手時,辛德勒再用另一隻手交疊上去後,接上一個入點:「辛德勒看著彼此的手」。
這個入點很重要,因為這橫跨了僱傭關係。
當你超越了威權式的社會定義,進一步建立更深層的關係之後,你才能放下所有司空見慣的固定角色,與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擁有更緊密的情感。
一樣的方式,客觀更接近主觀(又再加上看手這種私密情緒的入點)。
C. 你與外界。
當辛德勒無法控制自己崩潰大哭時(burst into tears),它沒有讓辛德勒的情緒四溢又氾濫得不可收拾。
它接了一個撫慰人心的方式,拉到群眾畫面(外界)裡的一位女性(05:00),衝上前去擁抱辛德勒;同時大家也一起擁抱他。
為什麼?
因為單單只宣洩情緒,是無法讓觀眾從A文本連結到B文本的。
知名自傳型小說《項塔蘭》曾說:「愛是治癒孤單、羞愧、悲傷的唯一解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愛、渴求愛了。
因此,它「喚起」觀眾孤單、羞愧、悲傷的經驗。
你還可以看到它加強感人的方式,是運用不合理(05:07),讓大家又重新上前抱辛德勒一次(一如05:39大家又再一次走上軌道,望向駛離的車子)。
*「我喜歡的」金句時間:
辛德勒(連恩尼遜飾演)對會計師史登(班金斯利飾演)說:「把這份名單打完後,下面留一處空白。」
“Finish the page and leave a space at the bottom.” said Schin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