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os跳過廣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os跳過廣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os跳過廣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os跳過廣告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7的網紅Jeff Machine 黃育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二) 上星期分享了(一)大加速(二)強者恆強(三)現金為王,我們一起來接著看看其他幾個觀點: 四、大分散 不只區塊鏈帶來了去中心化,COVID-19帶來的疫情也讓我們的世界愈來愈分散。 Amazon奪走實體商店再把店家分散到我們家門口,疫情加強也加速大家在網路上購物的行為; N...

  • ios跳過廣告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19:04:35
    有 144 人按讚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二)

    上星期分享了(一)大加速(二)強者恆強(三)現金為王,我們一起來接著看看其他幾個觀點:

    四、大分散
    不只區塊鏈帶來了去中心化,COVID-19帶來的疫情也讓我們的世界愈來愈分散。
    Amazon奪走實體商店再把店家分散到我們家門口,疫情加強也加速大家在網路上購物的行為;
    Netflix與或其它影音串流平台接下電影院的地位,把電影院放在我們的客廳與房間;
    醫療照護產業,在美國,過去不被保險規定支持的遠距離醫療、遠距離開立處方,已經在疫情的影響下被接受了,而這樣的規定未來被改回來的機會不大;
    食品雜貨業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朝向分散的趨勢轉型,從2020年三月初到四月中,線上雜貨的銷售大約增加90%,食品運送的銷售額則成長50%,這個轉變帶來基礎設備的更新,從倉儲到客戶關係的深化,都不會隨疫情結束而消失,並且將改變食品運銷系統。(前陣子三級警戒期間,我老婆為了兼顧安全與健康,堅持餐餐自己下廚,對新鮮食材的需求大增,所以我們上網訂購了蔬果箱:選好自已想買的新鮮的蔬菜水果,由廠商幫忙挑貨然後直接送到家。而我們並不是少數這樣做的家庭,很顯然大家已經接受這樣的食物配送方式,而不再堅持一定要自已親手挑揀蔬菜水果)這樣的分散在未來會出現在更多產業。
    另外像家具用品、行動裝置的銷售也會因為大分散這個趨勢而大幅度成長,如果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不管是工作或是娛樂,我都希望自已有更舒適的沙發、更好的音響與電視、更棒的居家空間。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Covid-19在美國的致死率是0.5~1%,在美國的媒體產業,公司淘汰率是它的十倍以上。」被淘汰、面臨危機或是衰退的都是品牌時代的大師。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Google問世之前,創造合於一般水準、大量生產的產品,為它注入一些無形的聯想;接著透過廉價的廣電媒體來鞏固這些聯想……品牌時代從令人喘不過氣的製造業手中奪下指揮棒……創造出廣告大師、行銷部門、以及行銷長的職務……這套演算法在平庸的產品(美國汽車、淡啤酒、廉價食物)裡注入情感,為利害關係人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價值。」
    而品牌時代在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因素中,如Google、臉書的出現,加上把財富從廣告中解放出來的科技...等,也終於來到尾聲
    還有人記得Tivo嗎?可以讓你預先設定好時間錄下想看的電視節目的數位錄放影機,只要你擁有它然後願意花一點點時間完成計畫,除了可以在任何時間看自已想看的電視節目外,你也不用再看到廣告。
    Tivo標誌著從品牌時代轉移到產品時代的開始(花再多錢做廣告,都無法提升平庸產品的形象了,因為可以直接被跳過),2020年夏天則是品牌時代的結束。
    「在品牌時代,剛到一個新城市的有錢旅人會吩咐他的司機送至麗思酒店(Ritz),因為這是他認識的品牌。然而,在產品時代,這位有價值的消費者一下飛機先查自已的手機,她知道麗思酒店才剛翻新過,評論者認為它的房價太高,於是她透過眾籌推薦改選一家位在時髦地段的精品酒店」(甚至我們更愛從Airbnb找到自已更喜歡的住宿地點,連品牌都不用了)
    「在這場轉變中的輸家,是在品牌時代裡為打造品牌廣告提供平台的媒體公司,以憑藉創意製作這些廣告的廣告代理商。」
    臉書和Google在股市裡的表現證明了這個事實: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臉書成長174%,Google成長114%,其它老牌廣告行銷公司像IPG、陽獅集團Publicis、WPP集團等是-9%到-63%不等。
    景氣黯淡的時候,廣告預算會縮水,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事,但是當景氣復甦,錢潮重新回流,只會流向產品時代的廣告媒體公司,所以未來Google和臉書這對雙巨頭在數位廣告市場勢必會繼續輾壓品牌時代的廣告老兵們。在2020年公佈的數位廣告預算分配比例,臉書加上Google,就拿下了61%。(不過深入探討這個數字,會發現這個趨勢造成更嚴重打擊的的其實是臉書或Google之外的數位行銷公司。BuzzFeed和Yelp在2020年的展示型廣告比起2019年衰退40~70%,Vice跟其它類似的公司也會跟進,只有一些,能撐過加護病房活下來。)

    六、紅與藍
    數據vs隱私;販賣隱私權vs付費保護隱私
    「基本商業模式有兩種:(一)公司用高於製造成本的價格把東西賣出去(二)公司的產品可以免費送人,或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去,然後跟取用產品的其他公司收費,這裡的產品指的是:消費者的行為數據。」
    這也就是在現代商業世界中不可忽視的規則:當你在免費使用某項產品/服務時,你自已其實就是被賣出去的產品。
    但是現在愈來愈多隱私外流、資安問題的新聞出現(好萊塢女星私密照外流、劍橋分析事件…等),越來越多人重視跟保護自已的隱私,甚至願意付費保護這些被證明非常珍貴的無形價值。
    「過去我們用我們的時間交易價值,如今我們用我們的隱私來交易價值」
    「安卓手機每天向使用者收集1200個數據點,傳回Google數據挖掘的母艦。iPhone手機擷取200個,同時蘋果不厭其煩強調它的數據不是用於謀利」
    「安卓的使用者是以隱私交易價值的芸芸大眾,iOS則是享受隱私和地位的有錢人,以砸下含稅1249美元的費用(超過匈牙利人一個月的平均家庭收入)來換取價值443美元(製造一台iPhone的成本)的感應器和晶片組。」
    安卓是紅色,iOS是藍色。

    「你可以在YouTube上得到免費的影視娛樂,不過它的內容是個大雜燴……十之八九你會收到一些煽動、挑釁的內容……。另一方面,Netflix的運作取用『藍色』/iOS的模式:你付費,你得到內容;你是客戶,內容很精彩。」YouTube是紅色,Netflix是藍色。

    以社群媒體來說,目前幾乎都是紅色,Facebook、TikTok是紅色:免費的服務,大量榨取我們的個人資料,甚至是用我們不理解的方式巧取豪奪。
    「2020年六月,TikTok被揭露它每隔幾秒就掃描使用者的剪貼簿,甚至連它的app只在背景運作時也照掃不誤。這家公司已經承諾停止這種作法(在它的動作被iOS的新安全系統抓個正著之後)。使用臉書或許不會讓你的個人數據被上傳到中國共產黨的數據雲裡,但是臉書過去保護使用者隱私的不良紀錄來看,這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喊價輸給了一個烏克蘭青少年,……」

    搜尋引擎也一直是紅色的,但是藍色的搜尋引擎也即將登場。
    「蘋果專有的iOS搜尋勢不可當,你可以期待蘋果很快就會買下DuckDuckGo,或是推出它們自已的搜尋引擎。除此之外,Google廣告部門的前主管斯里達爾.拉瑪斯瓦米(Sridhar Ramaswamy)不久之前推出Neeva,這是採用訂閱模式的Google新對手。」
    「同樣的,過去十年來最創新的公司也抓住亞馬遜剝削它的客戶(第三方零售商)的機會。Shopify的價值主張很簡單有力:我們是你的合夥人。你可以掌控自已的數據、品牌、以及消費者的監護權。」
    「越來越多產業會出現這種紅藍分野的融合。從航空業到速食業,一些低成本的賽局參與者將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數據,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它們的『廣告資源位』上頭--抱歉,我的意思就是『消費者』。至於頂級的參賽者,則會高舉保護隱私的隱私大旗,藉由不濫用消費者的數據而收取優渥的利潤。」
    有人願意犧牲隱私把自已當產品賣掉換取免費的服務,但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支付合理的費用保有自已一切的所有權。就像「駭客任務」裡墨菲斯給尼歐選擇的紅藍藥丸,只不過藥丸裡包著的是你的隱私。

    七、四巨頭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FAANG」或「FAAMG」,沒聽過至少也用過他們的產品,科技巨頭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了,我們現在是活在大型科技公司的世界中。而這些巨頭們在疫情期間或是疫後的未來,會是什麼光景?
    「2020年3月到7月,五個月的時間裡,九家主要的科技公司市值增加1.9兆美元:Google、微軟、Netflix、臉書、蘋果、亞馬遜、Paypal、特斯拉、Shopify。」
    「這類產業裡的龍頭大哥,『四巨頭』,亞馬遜、蘋果、臉書、Google,加上微軟,這五家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股市成長了24%,總計市值增長超過1兆美元。到了八月中,它們從年初到現在的這段時間獲利成長47%,達2.3兆美元。……這五家公司,占了美國所有公開上市公司市值的21%。」
    「去掉一些科技業龍頭公司之後,主要股市指數在2020年中其實是下跌。在科技股之外,眾多美國資本主義的雄獅也都被拔了爪: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可口可樂(Coca Cola)、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波音(Boeing)、迪士尼(Disney)以及3M公司,它們半年的股價約下跌30#,市值損失總計將近五千億美元。」
    作者的第一本書對這個論點已經有很精彩的探討,在本書中進一步更新了現況並進一步分析未來,簡單來說,就是巨頭們會利用自已的地位與資源竭盡所能保護自已的優勢。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獨占寡頭們打敗了體制,反托拉斯警察跟輿論也不是對手。它們能把自已的企業核心打造成「飛輪」:物理學裡一個可以利用自已旋轉動能儲存能量的系統,把能量傳導到附近的引擎,讓企業可以隨著飛輪的旋轉,不需增加輸入(也就是成本),就能不斷增加輸出(也就是營收)。亞馬遜的Prime就是個終極飛輪,蘋果的手機電腦與品牌旗下其它穿戴式裝置(手錶、耳機)也是它的無敵飛輪(光是在2019年,蘋果的可穿戴式裝置包括Apple Watch、AirPods耳機和子公司Beats,就創造了超過兩百億美元的營收,比麥當勞還更多),其它巨頭們也都有自已的飛輪可以強化各自的寡占優勢。剛且別忘了,巨頭們可以用極低的資金成本取得它們需要的錢,因為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四巨頭也開始出現無所不在的擴張,像是派送服務、可穿戴式裝置、串流媒體,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至於「反托辣斯法案」能不能打破他們的寡占?作者針對現況說了一句貼切卻無奈的事實:「藉著燃媒動力的亮光寫出的法律,對數位化的寡頭公司起不了作用」

    八、破壞性創新
    「在一個產業裡,破壞性創新的機會可能和一些因素相關—稱之為可破壞指數(disruptability index)。它的關鍵信號,是在價值或創新沒有相伴增加的情況下價格明顯增加。」
    在美國,兩個準備出現破壞性創新的產業:高等教育產業與醫療衛生產業。
    美國高等教育的破壞性創新指數已經爆表。過去四十年大學學費增加1400%,(消費者物價指數只增加了294%,一向在價格上歐被批評的美國醫療保險也「只」增加了600%),但是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並沒有相對應的上升,甚至已經不再是提供階級流動機會的助力,菁英大學甚至變成傲慢的奢侈品牌與一套種姓制度,一個把特權傳遞給一代的管道。學生貸款也因此總額達到1.6兆美元,遠超過信用貸款或汽車貸款的金額。
    疫情會催化高等教育的演進,而轉型的核心在於科技—線上課程。因為線上課程可以大量招收學生而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因此能減低學費並提升入學率,並恢復大學擔任美國社會向上流動的潤滑劑角色。
    在高等教育與醫療產業外外,許多公司賣的,基本上是同樣大量生產、平庸水準的產品,在品牌時代,它們因為投資在行銷與打造品牌上的投資而得以溢價出售。不過轉變到產品時代後,許多二十世紀主導企業的競爭優勢將被侵蝕,因為消費者對品牌資產的依賴,已經出現變化:「如果你的公司欠缺電子商務競爭力,則已經開始受創,因為相隔十年後的世界(也就是—現在)對於不符水準的『直接面對消費者』模式毫不留情。」
    Airbnb是破壞創新者、Netflix是破壞創新者、羅賓漢(Robinhood,金融服務企業,主要提供服務散戶的股票app與網站,在網上提供的服務完全免費,推出免佣金交易時讓其化參與者也不得不跟進,2020年時有1300萬用戶)、Shopify是破壞創新者(類似亞馬遜Pay和亞馬遜物流,為第三方零售商提供支付和物流,但沒有使用收集三方零售商的數據來挖取它自身競爭產品的銷售)、Spotify是破壞創新者、特斯拉是破壞創新者(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另一位教授亞斯華斯.達摩德仁Aswath Damodaran,有著「估值大師」的封號,曾說過:「如果你根據預期獲利或現金流來交易特斯拉股票,那你買賣它的股票理由就不對了。人們是靠氣氛和氣勢在交易特斯拉股票。」)、Uber是破壞創新者。(達拉.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bi接任執行長後已做出莫大的改善,持續修復前任執行長造成的品牌形象巨大損傷,雖然還需要時間而且目前尚未有盈利,但是利潤正持續提升中)。許多新的機會在加速十年的這段期間出現,未來看世界的思維與角度,勢必在疫情過後的未來要重新建構。

    在300頁的篇幅中滿滿的觀點,認同不認同,至少是作者自己親身經歷萃取出的營養,內容精純,含金量高,沒有太多老掉牙或是象牙塔裡的視角。有些趨勢或許我們已經隱約知道,但是透過作者的分析,我們能更清楚的看到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的世界樣貌。
    跟大家分享的只是一小部份的個人摘錄重點,想更深入了解作者實務經驗與看法,除了《疫後大未來》之外,《四騎士主宰的未來》可以當成前傳閱讀。

    #jeffmachine #postcorona #newworld #deusexmachina #deustaiwan
    (照片是去年拍的,經歷疫情大加速前的我😆)

  • ios跳過廣告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6 09:00:39
    有 72 人按讚

    【2020年12月新上市手機遊戲回顧📱】
      
    12月共有25款新品上市,其中MMORPG就多達9款,但我對手遊MMORPG已無感,因此沒特別下載來玩,諷刺的是,這個月擠進暢銷前20名的都是MMORPG,看來我的口味已和市場脫離...我要檢討...
      
    🔎新品點評如下:
      
    🎯《王國 Kingdom:戰爭餘燼》11月就開始被廣告打到,遊戲主打無規則PK,迎合台灣玩家喜歡PvP的口味,又請施文彬和張帝推薦、又主打掉寶機率比照韓版(台灣特別版錯了嗎XD),上市前營造出來的聲量頗大。
     
    👉就營收來看,上市首月iOS都在前30名內,Andriod更在前10名內,算是有好的開始。但目前面臨到外掛與工作室開分身塞爆伺服器、以及誤鎖帳號問題,搞得玩家怨聲四起,怎麼善後與補償攸關後續的留存與營收。
     
    👉題外話,這種營運事故如果全怪台灣營運團隊我覺得也不盡然,很多時候其實這些問題韓國也有發生,但偏偏到台灣災情就會被放大,即使當地營運團隊已經先示警,但韓國原廠也不見得聽得進去,非得要事情發生了才相信台灣玩家真得「與眾不同」,如果當下營運事故又處理得不好,那無疑是火上加油。
     
    🎯《執劍之刻》先前台灣有代理上市過,但成績不太理想,現在重新上市營運,遊戲類型是卡牌RPG,戰鬥上採用目前比較少見的1~3消玩法,跟《克魯賽德戰記》一樣,但我個人認為《克魯賽德戰記》整個戰鬥節奏比較刺激,打起來爽感更佳就是。
     
    🎯《我的英雄學院:最強英雄》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款遊戲,畢竟動漫如此熱血,很想知道做成遊戲後效果如何,整個遊戲體感上戰鬥非常流暢,有將動漫招式完整還原,打起來還蠻爽的,只是各招式的出招時間長短不一,一開始在接技上會有點手忙腳亂。12月底改版推出「歐爾麥特」限定卡池,相信有玩這款遊戲的玩家會忍不住抽一下試試手氣。
     
    🎯《英雄聯盟:激鬥峽谷》應該是12月聲量最強的一款遊戲,上市後成績也不俗,先前有提到亞洲地區以台灣營收最高,大家一定也很好奇到底有沒有威脅到《傳說對決》的地位。
     
    👉以台灣市場來看,我看了這兩款遊戲在App Annie上的表現,《傳說對決》在《英雄聯盟:激鬥峽谷》12/8上市後,雙平台看起來並沒有影響到排名甚劇,Andriod是在12/17往下掉,如果將時間軸拉長從11/1開始看的話,排名有掉到11月中的27名左右,但隨後就開始爬升;而iOS則一直起起伏伏,看不太出明顯下滑,倒是12/17也是有個低點,下探到22名,我在想可能是12/17有什麼遊戲改版的關係所致(或是傳說對決自己停機維護之類)。
     
    👉總結來說,我認為《英雄聯盟:激鬥峽谷》多少有影響到《傳說對決》營收,但沒到撼動的地步,我自己問了身邊朋友,有些人仍偏好《傳說對決》,理由是已經累積了許多經驗,懶得再重新記裝備和理解各角色技能與操作,這些遊戲資產已成為跳過去玩的門檻。
     
    也有人覺得《英雄聯盟:激鬥峽谷》節奏仍過慢,且角色、技能和電腦版差異不大下,沒必要跳去玩手遊。
       
    但也有已經是《傳說對決》上傳說戰場的玩家,卻毅然決然跳入《英雄聯盟:激鬥峽谷》不再玩《傳說對決》。
     
    因此看下來,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就看大家著重的點在哪裡。
     
    🎯《精靈之境》我是被他的畫面吸引到,精靈球的設計相當吸睛,上市時除了在香堤大道展出夢幻珍奶實體精靈球外,還跟生活工場、黑丸嫩仙草、甘樂鮮果實軟糖等進行一系列上市異業合作,只要購買線下商品,就能獲得遊戲內相對應的家具或虛寶,算是蠻深度的合作。
     
    🎯《天空守護龍 英雄戰場》是com2us旗下另一款卡牌RPG,大家對其比較熟悉的遊戲是《魔靈召喚》,這款《天空守護龍 英雄戰場》是以歐美經典IP寶貝龍世界(Skylanders)所衍生的作品,因為同是com2us出品,整個遊戲內容滿滿的《魔靈召喚》影子,美式畫風在亞洲市場比較吃虧,加上遊戲跳脫不出卡牌RPG傳統框架以及《魔靈召喚》的符文系統,除非對該IP有愛,不然找不到玩這款遊戲的理由。
     
    👉但我認為有一點值得稱讚,就是在地營運團隊在預算有限下,仍盡力把握每個行銷資源做曝光,光看巴哈新聞稿就能看出人家發得非常勤快。
     
    👉遊戲沒太多預算,這種免費曝光機會就更要把握,很多遊戲上市時連公關新聞稿都沒在經營,巴哈姆特上遊戲介紹寫得稀稀落落,一篇上市新聞稿就沒了,甚至連巴哈討論版版頭也不換、一片空白,實在很難讓玩家感受到營運團隊有要認真經營遊戲的誠意。
     
    🎯《妖仙劫》12/15先上了Android,iOS直到現在都沒消沒息,然後粉絲團沒更新、巴哈也沒進一步的改版內容與進度,這操作頗詭異。
     
    👉當初《天堂M》因為iOS版本送審等待官方通知,寧願延後上市也不願意讓Android先跑,因為MMORPG玩家很care開服起跑點,如果開局不一致,除了引發眾怒外,後進者也可能沒興趣再加入課金行列,即使開新伺服器效果也有限,畢竟聲量最高通常就在上市這個moment。
     
    另外現在開服活動先跑,那ios之後再跑嗎?所以兩個平台是不相通,且版本不一致嗎?這一系列操作我實在是看不懂,總覺得這款遊戲就這樣默默被放生了。
     
    🎯《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魔物之王》為動漫改編的卡牌RPG,一開始玩整個劇情過場和滿滿的戰鬥動畫,讓我感覺有點《七大罪》的Fu,但以戰鬥來說,這款遊戲比較側重戰前的佈陣以及角色連攜,必殺技反而不太是重點,同時因為必殺技無法skip掉的緣故,所以打久了會覺得戰鬥有點冗長。
     
    🎯《英雄棋士團》是繼黑白棋、西洋棋後,將象棋玩法帶入遊戲內的手遊,加上一開始有四個種族可以選,開局玩起來頗新鮮,我覺得應該是會有一批忠誠度高的玩家留在遊戲內。
     
    👉如果要說缺點的話,我是覺得找代言人沒差,但別把代言人作成遊戲icon咩...一方面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誰,二方面開遊戲時覺得超怪,整個看起來頗有廉價感,我真心不覺得icon放代言人可以增加下載機會...
     
    這次新品部分說太多了,舊品就稍微點一下就好...
    🔎12月雙平台前10名遊戲點評:
     
    🎯《神魔之塔》在12/21推出聖誕節年末限定雙黑金與1/4推出跟《ROCKMAN X DiVE》的聯動合作,成功將人氣與營收拉抬回升,iOS甚至搶進單日榜首的好成績。
     
    🎯《金幣大師 coin master》先前也分享過了,在遊戲有了黏度極高的PvP城鎮攻擊系統後,有效將人流轉為金流,目前營收相當好,雙平台均在前10名內。
      
    🎯《灌籃高手 SLAM DUNK》12/31加入了全新中鋒「花形透」下,也有效帶動營收成長。
     
    🎯《神魔三國志》繼「魔‧關羽」後,12月初推出了「魔‧曹操」,這波三國武將神魔化操作也讓他在12月新品環伺下,穩穩坐在雙平台前10名上。
     
    以上就是12月新上市手遊點評,我們下個月見!
     
    文章同步部落格:https://bit.ly/2MBfQTP

  • ios跳過廣告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6 22:15:41
    有 1,041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我們全在追趕一家根本
    不太賺錢的公司」
    ——某好萊塢片廠主管
    ─────────────

    前有Netflix兵臨城下,後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壓制,好萊塢各片廠一年來各個兵荒馬亂地啟動業務調整和組織再造。這個過程中難道沒有人意志動搖過嗎?


    Apple大到成為周處
     ̄ ̄ ̄ ̄ ̄ ̄ ̄ ̄ ̄
    Apple在兩週內成為遊戲產業的全民公敵,原因就是他們太大,而且大到有害。

    雖然很少人將Apple視為一家遊戲產業的公司,但該公司確實經營了最大的遊戲平台——App Store。而且就像電視機上盒正在試圖攔阻新串流服務HBO Max和Peacock上架一樣,Apple也正在濫用他們的市場力量阻止來自Microsoft和Facebook的雲端遊戲平台上架道App Store上(Facebook的雲端遊戲App最後在拿掉所有遊戲內容之後才獲得Apple核准)。

    Apple在兩家公司不約而同對外譴責Apple之後,對外提出的說法是Apple作為平台管理者難以審查這些遊戲平台上的不特定遊戲以便確保所有iOS用戶的優質體驗。這個說法顯然是推託之詞,因為App Store早存在有類似的平台式App。

    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分析認為Apple真正的理由很可能只是想挾持全世界9億iPhone用戶來阻擋競爭對手進入雲端遊戲的市場。作者認為就像多年前App Store的免費下載應用程式內購功能遭到家長提起集體訴訟事件一樣,Apple作為平台經營者並沒有把用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結果幾天後,中國騰訊集團擁有40%股權的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立刻趕上了挑戰Apple霸權的戰線,先後將Apple和Google告上法院。

    該公司旗下廣受歡迎的線上遊戲《Fortnite 要塞英雄》幾天前透過App更新做了挑釁意味十足的動作,繞過App Store和Goole Play兩大應用程式市集的付費機制,讓使用者直接在程式裡頭付費,並可以因為跳過兩大市集可能高達30%的抽成而大方地額外賞給玩家20%的回饋折扣。《要塞英雄》隨即被Apple和Google下架,而Epic Games也隨即備妥訴訟文件向法院提告。

    Epic Games顯然有備而來,他們甚至早就拍好一部仿Apple1984年的廣告,嘲弄Apple當年想要打破壟斷,如今淪為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本人的下場。

    Epic這場仗會打得比Facebook或是Google好看,主因是後兩家本身也是被社會認為大到有害的科技巨人,而且他們的遊戲服務還沒有累積太多玩家。而《要塞英雄》已經有高達3.5億的玩家。Epic Games顯然試圖利用3.5億玩家的力量改變遊戲產業的不公平遊戲規則。

    上週另外一個Apple的大新聞是:

    繼從Paramount那兒接手主投Martin Scorsese的新片《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之後,Apple進一步與Scorsese的製片公司Sikelia簽下電影跟電視的優先合作協議。

    Apple似乎想要借用收買重量級兵馬(圍事)的方式來替他們家雷聲大、雨點小的串流服務Apple TV+扳回一城。因為包含Leonardo DiCaprio、Ridley Scott、Idris Elba、Oprah Winfrey、 Alfonso Cuarón、Julia Louis-Dreyfus和林詣彬等好萊塢大咖紛紛和Apple簽下個人或製片公司的合作協議。問題在於這些協議取得的是一定年限內的製作案有優先洽商權的準空白協議,可能連案子哪一天生得出來都還不知道。要讓Apple TV+扭轉劣勢恐怕還需要一點時間。

    現在擔心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太早,不過如果有一天Apple作為一個影視內容平台的影響力也大到有害時我們怎麼辦?


    Warner和DC大裁員
     ̄ ̄ ̄ ̄ ̄ ̄ ̄ ̄ ̄
    AT&T併購Warner之後啟動新一波改組,也包含了幅度不小的裁員。

    從Hulu來的新任WarnerMedia執行長Jason Kilar一週前搬走了幾顆前朝留下來的石頭,包含原本監管HBO等頻道的WarnerMedia Entertainment董事長Bob Greenblatt 和HBO Max首席內容長 Kevin Reilly兩位資深電視高層都將離職。Kilar將派自己在Hulu的左右手Andy Forssell監管整個AT&T集團最看重的HBO Max。

    執行長Kilar在記者會上沒說的是,他們也正在進行幅度不小的另一波裁員,至少會有800名員工失去工作。上週一開始,各部門裁員的細節陸續被走漏風聲給不同媒體:

    電影部門的Warner Bros會裁員650人,電視部門的HBO會裁員150~175人,DC Comics包含主編Bob Harris在內DC的漫畫編輯部門有大量高級主管走人,據說裁員幅度高達三分之一。更慘烈的是2018年才啟動的DC Universe串流服務幾乎整個部門被裁。

    在新東家AT&T入主之後,DC Universe上的多個節目面臨改動,有的被腰斬,有的被賣給其他頻道,有的則同時出現在WarnerMedia自家的新串流服務HBO Max上頭。這也顯示在AT&T入主之前,Warner內部的串流策略簡直是漫不經心,包含HBO Go、HBO Now、DC Universe等等平台,完全遍地開花地亂長一通。

    留任的DC發行人同時也是資深漫畫家Jim Lee在另外一次媒體訪談中向記者釐清,外界傳聞母公司AT&T討厭漫畫並非屬實,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DC繼續出漫畫。只是未來DC將會更著重在國際內容上,也會更著重數位平台的發行。數位漫畫的最大優勢是可以面向全球的讀者。這種不受地理限制的發行方式在疫情的年代是非常有意義的。

    雖然WarnerMedia這一波裁員不無可能是出自疫情之後的撙節營運成本,但更大的可能是為了打破平台框架,讓集團中每一個人都變成替新串流服務HBO Max打工的戰鬥團隊。WarnerMedia執行長Jason Kilar的改組計畫中還包括要成立一個新的部門,一口氣統整包含Warner Bros、HBO、HBO Max、TNT等多個部門的內容製作業務,而且該部門的最優先任務是確保這些新內容可以讓HBO Max能在全球市場更加成功。

    AT&T正在將所有的糧草兵馬統統搬運到他們心目中唯一的戰場,劍指Netflix的的鐵王座。


    這樣的追趕到底對不對
     ̄ ̄ ̄ ̄ ̄ ̄ ̄ ̄ ̄ ̄
    WarnerMedia、NBCUniversal和Disney等傳統好萊塢片廠在過去一年先後兵荒馬亂地重組、換手、重新配置資源,一切都只為了在串流的道路上追上Netflix。

    難道沒有人曾經自我懷疑或是動搖過?

    娛樂媒體Hollywood Reporter訪問到了在改組過程中抱持懷疑或是已經被踢出家門的片廠主管。剛剛被掃地出門的HBO Max內容長Kevin Reilly說:「我們還在用Nielsen落伍的L3統計方式(首播加三天重播)來監測每一集的時候,人家早就把一整季不帶廣告的節目放上架,而且沒有任何人去監測收視數據。請問我們要如何跟人家競爭?」

    一名不具名的片廠主管則對Netflix的商業模式仍心存疑慮:「我們全在追趕一家根本不太賺錢的公司!」另外一名片廠主管則預測無論追還是不追,未來這一陣子對於所有人將會是一場非常顛簸而且非常難堪的過程。

    然而華爾街顯然沒有動搖。

    曾說出「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這句好萊塢名言的媒體大亨Sumner Redstone近日過世後,不僅沒有影響ViacomCBS股價,甚至還小漲了5%。理由就是他們對串流業務的信心。

    彭博新聞將Sumner Redstone稱作是Elon Musk、Mark Zuckerberg 和 Jeff Bezos三位科技大亨的祖師爺,因為這三位性格鮮明的科技大亨充滿個人化色彩的管理風格完全就是源自Sumner Redstone。Redstone本人和集團幾乎化成等號的關係,卻在過世的消息傳出後未導致華爾街信心動搖,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齡97歲的Sumner Redstone已經多年未再參與公司決策,另一方面他過世後Redstone家族紛爭應該會變少,讓大家更專注在ViacomCBS的競爭力上頭。

    Sumner Redstone的一生以精妙的財務操作不斷併購各家電視台而聞名,然而她女兒Shari Redstone接班後不再把併購電視頻道這個平台當成第一優先。她推動ViacomCBS整併,以便集中力量在串流大戰之上,直接服務消費者。他們已經開始大幅擴張既有付費串流服務CBS All Acess的節目數量,同時去年還併購了帶有廣告的免費串流服務Pluto TV。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創辦人過世後ViacomCBS的雙管齊下串流發展方向並不會有所搖擺。內容終究還是王道,只是道路不再經過電視台家。

    其他的投資人則在這波好萊塢動盪之中,找到了新利基:

    私募基金Blakcstone黑石集團最近買下了三個好萊塢攝影棚的49%股權,並預計在未來繼續在溫哥華、紐約和倫敦這三個全球影視工業拍攝中心繼續投資相關攝影棚地產項目。令人狐疑的是明明疫情導致電影院關閉,不管電影、電視劇組都還緩慢地摸索開工的可能,這些投資人哪來的信心覺得攝影棚是個希望無窮的投資標的?

    關鍵就在於即便是Netflix可以在雲端放映、雲端行銷、雲端後製,但無論如何仍然必須在扎扎實實地站在地面上拍攝。

    黑石預言現在打得火熱的串流大戰會使全球在內容製作的投資在三年內翻倍。所以在疫情導致旅館地產、商業地產、住宅地產等等項目的前景都一片迷霧的時候,攝影棚地產這個過去很少人注意到的利基市場終於出頭天了。


    |新聞出處|

    Apple goes to war with the gaming industry(https://tcrn.ch/33QG9vX)

    WarnerMedia Layoffs Expected to Hit Warner Bros., HBO(https://bit.ly/2XKohyX)

    DC Comics, DC Universe Hit By Major Layoffs(https://bit.ly/3aqSrwl)

    Blackstone Snaps Up Studio Lots for a Slice of Streaming Riches(https://bloom.bg/2PKj0D8)

    Martin Scorsese Inks First-Look TV, Film Deal With Apple(https://bit.ly/31KPQZZ)

    Behind Hollywood's Executive Ousters: "It's the Great Reckoning Now"(https://bit.ly/3gSYJXX)

    WarnerMedia Layoffs Expected to Hit Warner Bros., HBO(https://bit.ly/2XKohyX)

    Sumner Redstone Paved the Way for Zuckerberg, Bezos and Musk(https://bloom.bg/343xKVN)

    Post-Sumner, ViacomCBS Charts Path Led by Shari Redstone(https://bit.ly/3iKl9uK)

    DC's Jim Lee on the Company's Future: "We Are Still in the Business of Publishing Comics"(https://bit.ly/2FiRs5B)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