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藍家古厝②】210823
藍家古厝最初建成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認為藍雲錦在朱一貴事件之後至雍正年間來臺(1721-1735間),在永春村福德祠碑記中記載為雍正七年(1729)所建;但其父藍鼎元於1733年逝世,藍雲錦守孝三年後才在臺灣定居;(另據阿里港文化協會創會會長陳瑞慶描述,因藍鼎元...
【里港藍家古厝②】210823
藍家古厝最初建成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認為藍雲錦在朱一貴事件之後至雍正年間來臺(1721-1735間),在永春村福德祠碑記中記載為雍正七年(1729)所建;但其父藍鼎元於1733年逝世,藍雲錦守孝三年後才在臺灣定居;(另據阿里港文化協會創會會長陳瑞慶描述,因藍鼎元在任職廣州知府時遭人構陷,雍正皇帝下令將其財產充公,在臺灣阿里港地區的族親亦轉趨低調,直到雍正皇帝駕崩後,冤獄破解,乾隆年間藍家才恢復其名聲),故藍雲錦定居建此宅應該是乾隆元年(1736)年之後的事;保守推斷,藍家古厝初建於乾隆初年,但不晚於乾隆二十年,時間落在1735到1755年間。
其主要建材皆來自福建漳州,格局為傳統閩南式四合院,建基為九包五二進式,正廳面寬五開間,與廂房間皆有走廊貫串,方便宅內族親往來,雨天也不愁淋雨,因為代代相繼擴建,至清末已經有三進三護龍,規模儼然。
大正十二年(1923),得知裕仁皇太子要來臺行啟視察,藍家第八代嫡孫藍高川(1872-1940)與弟弟藍高全為了歡迎裕仁皇太子的到來,將古厝進行改建而成為現貌。當年4月22日裕仁皇太子確曾到訪屏東車站及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工場(屏東糖廠),但是否到訪此處在文獻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此次改建中,藍高川拆掉原有的正廳,興建當代最流行的歷史式樣洋樓。建築格局為凸字形,玄關突出,上方設有碩大的三角形山牆,內含勳章飾及花草紋飾,頂端還外掛一個貝殼形飾,建築物的八個端點在女兒牆上皆設有圓球裝飾;建物外觀大部分柱體使用辰野式的紅白相間方柱,玄關處的柱體則使用三柱式角隅柱,在方柱兩側加飾有渦捲的愛奧尼克柱(Ionic order),建築正面設有半戶外的走廊,柱體在倚走廊一側則改以牛腿代替,走廊的紅磚柱間設有洗石子的欄杆,主入口則仿傳統三關六開門樣式,建築外觀兩側還各設有兩個大鳥踏(雨庇),托架上使用雷紋裝飾,下方近地處再開兩個通氣孔保持空氣流通。
—————————————————
↓篇幅緣故,這裡先放一半的人物篇↓
—————————————————
藍氏源流有二,其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其二出自清代東南地區(閩粵浙湘贛黔)的「畲族」,畲族自稱山哈,在唐代則稱為蠻獠,使用的語言為接近客家話的「畲話」,與本族語畲語(苗語支)有別,因多以漢化而取漢姓,姓氏以鍾、藍、盤、雷四者為主。
里港藍家即源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的「畲族」一支,在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貴事件之後來臺定居。本篇來介紹幾位里港藍家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蹟:
◆藍廷珍
字荊璞,諡襄毅,生於康熙二年(1663),福建省漳浦湖西人。少時在家務農,稍長有志從軍,前往舟山投效時任定海總兵的族中長輩藍理(1647-1719),勤習兵器與戰法,擅長火攻,深得器重。自康熙卅四年起歷任浙江定海鎮標右營把總、中營千總、浙江溫州鎮標右營守備、左營遊擊、中營遊擊,康熙五十六年緝捕關東大盜孫森之後,在五十八年晉升閩粵南澳鎮總兵官及福建臺灣澎湖協副將。康熙六十年奉命來臺平定朱一貴事變,署理福建水師提督,任福建臺灣鎮總兵官,並奉迎藍興媽來臺,在臺中創建今萬春宮。雍正元年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隔年創立「藍張興」墾號,開墾臺中盆地南緣。雍正七年(1730)逝世,死後贈太子少保。
◆藍鼎元
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十九日。十歲喪父(藍斌),家境艱苦,靠母親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不倦,十七歲即泛舟遊歷閩浙、廣東沿海,見識廣博。康熙卌二年23歲拔童子試第一,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及福建巡撫張伯行,四年後受張之聘到福州鰲峰書院擔任講學,再兩年後辭聘歸家,在家鄉教書及著述,此後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康熙五十七年,上書數千言給堂兄藍廷珍,直指南澳一地之重要,並建議七大方向供其參酌,令藍廷珍嘆為觀止;六十年隨堂兄藍廷珍來臺平定朱一貴事變,遍歷台灣西部、熟悉地形、協助調度指揮、功不可沒,舉凡軍務、善後、備防等事皆有參與,為藍廷珍相當倚重之左右手。雍正元年(1723)入選優貢生進京,兩年後分修《大清一統志》,再兩年後條奏經理臺灣、河漕海運興革等,雍正六年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並將任內段案過程寫下編成《鹿洲公案》(藍公案),雍正十一年(1733)應潮州府知府胡恂之邀共同編纂《潮州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同年夏天到任後月餘,於八月一日逝世,享年54歲。一生著作除上述之外,還有《藍鹿洲集》、《修史試筆》、《東征集》、《平臺紀略》、《鹿洲初集》、《女學》、《棉陽學準》等,其中《東征集》在乾隆皇帝批閱後,大譽其為「籌臺宗匠」。
#屏東 #pingtung #里港 #阿里港 #屏東里港 #屏東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建築 #architecture #屏東老屋 #老屋 #古厝 #oldhouse #oldbuilding #藍家古厝 #洋樓 #洋式建築 #歷史式樣建築 #historicism #勳章飾 #cartouche #山牆 #ionicorder #閩洋混搭 #三合院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ionic建築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威菲路軍營的今生: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
早前介紹的威菲路軍營不但被活化成香港文物探知館,其中一座亦被活化成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而餘下的一座則為香港考古學會的會址。
踏出尖沙咀地鐵站(A出口),就可見左邊有一座以紅磚建成的建築。紅磚與白色外牆形成強烈對比,驟眼一看彷彿重回舊香港。中心門外更保留兩條原位於中環舊余仁生總店的愛奧尼(Ionic Order)柱式石柱,別具建築價值。
1997年,建築被重新啟用,以用作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供公眾參觀。館內分上下兩層,有多達4500本書刊,室外更有戶外衞生教育花園,擺放不同展品。
建築於2009年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在如今看似和平的香港其實埋藏許多昔日重要的軍事用地,這些地方雖陸續被活化成不同用途的新建築,但它們的存在確實訴說著不能被抹滅的歷史。
ionic建築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利樓建築特色:砌積木般的建築重建】
現時位於赤柱的美利樓由中環搬移過來後,仍可見建築保留有其維多利亞時期色彩,是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惟根據紀錄,美利樓的現貌跟原貌有一定的差異,一些建築部分而不是原來的模樣。除此之外,美利樓的文化環境、地區價值已有所改變。因此,美利樓原本所獲的一級歷史建築評級,於遷移後被降至不予評級。
美利樓的建築設計於香港殖民地時期初期最為常見,以花崗岩建成,共三層高,揉合了中式和西式的建築設計,採用了西式多利期式(Doric)及愛奧尼亞式(Ionic)圓柱,以及中式的金字瓦頂。為了讓使用軍營的英軍適應香港炎熱的天氣,露台及地下檐廊的空間較為寬闊,有助納涼。
各位仔細留意的話,會看到一些磚石上記有編碼。當年美利樓被拆卸前,香港政府計劃將整座美利樓搬移重置,便在建築的三千多件樑柱和磚石都被逐一編碼,以便分拆後亦能根據編碼如砌積木般拼湊,盡量回復原貌。惟一些部分在拆卸時遺失,屋頂用作通風的煙卥,是來自同期建成的高街精神病院的八個煙卥;大樓外的旗桿,則是原屬於二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添馬艦海軍基地。不過疑惑的是,不知為何美利樓旁還置有「同昌大押」石柱,來自上海街的重建項目。除此之外,重建後大樓建築內部亦有作改動,增設電動扶手電梯、升降機、照明系統、走火通道等設施,柱廊上亦加設了圓拱天花。
【由旺角搬至赤柱:「同昌大押」石柱】
https://hong-kong-heritage.com/tongchang/
ionic建築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走在台灣的路上,應該不難發現某些建築運用了古希臘時期風格的柱式。🏛🏛🏛典型的例子如豪宅帝寶的門口的設計,採用古希臘柯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的柱子,具有層層葉子相疊的柱頭,也採用了具有雙螺旋狀柱頭的古希臘愛奧尼克式(Ionic Order)的柱子。古希臘建築裝飾在台灣的再現歷史背景為何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撰稿人:許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