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ntervention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ntervention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ntervention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ntervention醫學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是「螞蟻人」嗎? 提醒您注意「糖上癮」的危害?】 上班族壓力大,休息時間來點甜食、手搖飲,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很紓壓,糖分一下肚感覺精神瞬間都來了。不過您知道嗎?糖分其實會對身體產生慢性傷害,長期下來不但會引發疲憊和注意力下降,還會成癮!這也就是為什麼「螞蟻人」(嗜甜者)比一般人容易覺得累的原因...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加油!《第115故事(突擊測驗)分享及每天應做的三件事》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錄影日期: 2019年8月7日(星期三) 11:30am 聯絡李根興 Edwin whatsapp +852 90361143 依家係 Boston 哈佛讀緊書,令我諗起從前有個大學...

intervention醫學 在 James Au, PT, CSC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2:43:17

💥2020 New Year Resolution(附中文) “Active movement always wins” - I am the absolute advocate of active intervention in modern physical therapy. Don’t tak...

  • intervention醫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07:30:27
    有 50 人按讚

    【你是「螞蟻人」嗎? 提醒您注意「糖上癮」的危害?】
    上班族壓力大,休息時間來點甜食、手搖飲,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很紓壓,糖分一下肚感覺精神瞬間都來了。不過您知道嗎?糖分其實會對身體產生慢性傷害,長期下來不但會引發疲憊和注意力下降,還會成癮!這也就是為什麼「螞蟻人」(嗜甜者)比一般人容易覺得累的原因[1]。
     
    為什麼每次都對自己說:「我只吃一塊餅乾就好。」但卻不知不覺地一塊接著一塊,有時候甚至把整包的糖果餅乾都吃完了?是因為吃甜食會讓你心情愉悅嗎?如果甜食真的能讓你心情變好,那一開始為什麼要限制自己只能吃一塊?是因為害怕吃太多造成身體的負擔?還是因為你擔心整包餅乾吃個精光後,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讓你懊悔不已,責怪自己如此缺乏自制力。
     
    我們會刻意控制甜食的食用量,不敢大口大口地吃,就是因為我們早就知道攝取過多糖分對身體不好。你可能會心存懷疑,吃甜食明明就能讓心情變好。若糖分並不能讓人感到開心或滿足,為什麼每次吃糖果餅乾總是一塊接著一塊[2]?
     
    ■小心!別不知不覺就對糖上癮
    吃太多含添加糖的食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又喝含糖飲料,會讓身體處在一個因血糖過高而興奮的狀態,過多的糖會衝到血液中,胰島素就會要肝臟合成肝醣,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和身體的脂肪細胞裡,形成脂肪肝,甚至會溢到血液中,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臟病的風險[3]。
     
    ■攝取過量的糖,恐會造成身體健康極大危害
    糖在體內會產生類鴉片物質及多巴胺,「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吃糖就像吃嗎啡一樣,它會讓你有愉悅感,當吃糖變習慣之後,就會習慣要透過吃糖來刺激愉悅感,就像毒品上癮,容易愈吃愈多,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健康[4]」
     
    ■攝取過多糖的壞處?
    糖攝取過多,除了容易蛀牙外,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並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速身體老化,並被懷疑可能也會增加癌症風險[5]。
     
    ■怎麼樣算是吃太多糖呢?
    根據WHO每日糖攝取量的指導方針,每日的糖攝取量應減少到當日熱量攝取的10%,低於5%更好。有關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上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之建議。
     
    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包括黑糖、蔗糖、糖霜、葡萄糖、砂糖、白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例如牛奶和水果中的糖。
     
    喝1杯含糖飲料,添加糖攝取量就容易超過每日上限參考值。若每日攝取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6]。
     
    ■糖吃太多,會發生什麼事?
    1. 體重增加、肥胖
    攝取過多糖就會增加過多熱量,由於糖是「空熱量」,沒有蛋白質或纖維,無法攝取到營養,也沒辦法給你飽足感。《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篇研究[7]也發現,飲用含糖飲料會促進成人和兒童的體重增加。
     
    高糖份的人工食物,能讓血糖快速劇烈變化,因此能很快帶來飽足感,但也很快會餓,很有可能會讓人渴求更多高糖份食物,進而使人對糖的依賴加劇。
     
    柳朋馳醫師指出,吃糖一定會增加熱量,造成體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發胖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容易疲倦、肝功能異常,甚至會增加心血管風險,這些也是糖吃太多,對身體帶來的影響。
     
    2.影響認知功能、情緒
    攝入過多的糖,也會讓你感覺情緒低落,尤其是當你吃高糖、加工的零食。不含蛋白質或脂肪的高糖食物會讓血糖飆升,讓你感到疲倦、煩躁和憂鬱,甚至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高血糖對認知有負面影響。
     
    柳朋馳醫師指出,高嗜糖的民眾確實會影響認知功能,也會對於記憶有影響,可以從糖尿病病人身上發現,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都會提高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甚至進展成失智症。若是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下,也會影響到腦血管健康。
     
    柳朋馳醫師提醒「長期吃糖,可能會引發糖尿病,產生這些風險,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3. 皮膚冒粉刺、痘痘
    造成粉刺、痘痘的原因很多,吃糖就是其中一個。《美國醫學會皮膚病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一項研究發現,富含糖的食物及牛奶、脂肪食物的飲食和成人皮膚問題有關。
     
    糖會影響皮膚健康,吃太多糖,容易影響胰島素、荷爾蒙,造成皮膚問題,且還會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會讓皮膚失去彈性、下垂,斑點與皺紋也會變多。
     
    4.影響消化系統
    柳朋馳醫師說「長期血糖偏高的情況下,可能會影響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失衡,容易導致便秘,另外,也有研究發現,糖份攝取也和腸內菌相改變有關係,這些都會影響腸道健康,甚至透過腸腦軸線等,引發憂鬱等狀況」
     
    另一方面,如果攝取添加大量糖分的食物,很可能會減少攝取對於有益腸道、身體健康的蔬果,缺乏重要營養素[8]。
     
    ■糖與糖尿病真有關係?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蓉」表示,很多人以為,吃太多的糖就會得糖尿病,其實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食用過多的糖,會促成三酸甘油脂過高,增加熱量的攝取,增加肥胖的機率,甚至產生「代謝症候群」,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若本身有糖尿病,卻不加以控制糖的攝取量,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造成疾病的起因,除了家族遺傳,多半與肥胖、少運動、BMI值過高、不均衡飲食等後天習慣有關,而糖的熱量高,太常吃會導致肥胖,大家還是要適可而止。
     
    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吃到的糖多為蔗糖,經由轉換一部分分解為葡萄糖,成為血糖的來源;另一部分則轉為果糖,長期累積會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脂肪肝等慢性問題,不容小覷。針對腹部肥胖或三餐飲食不規律又愛吃糖的人,更是要特別小心,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更高[9]。
     
    ■「控制額外添加精製糖」:戒糖後的身體變化,好處多多
    無論是麵包烘焙品、醬料、糖飲等含糖的食物,最好是適可而止,一般飲食建議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攝取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更明確,希望女性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在25克以內,男性在37克以下。然而,統計上看起來成人攝取的糖量常常超標兩、三倍以上。
     
    剛開始大家可能對「添加糖有幾克」是沒什麼概念的,而這時就要多多讀食物的成分標示。當食物標示上面有寫到「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都是指添加糖份。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含糖量小於5克的食物。
     
    精緻糖的陷阱 如果認真看食物成分你會發現一罐330cc的可樂,總糖份就是35克。一天喝一瓶就接近添加糖超標了。而許多人認為很健康的乳酸菌飲料,糖份比例也極高,每100毫升常含有15克左右的糖,千萬不要以為上面寫著零脂肪或幫助消化就是健康飲品。
     
    另外,一杯大杯700cc的珍珠奶茶,就算你很客氣的點了微糖版本,總糖量也是將近40克,全糖的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是超過60克的糖。為了健康著想,這些都是少碰為妙[10]。
     
    ■七招減糖大作戰
    肥胖、代謝症候群、心臟病、三高(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發炎、非酒精性的脂肪肝、牙菌斑和蛀牙等等眾多疾病,都與「糖」有關!
     
    「減糖該怎麼做?」總令人很困惑。畢竟飲食習慣不是說變就能變的,我們得先意識到糖帶來的健康影響,了解哪些食物對健康不利,並找到面對的方式。接下來我們就提供幾個方法,讓你一步步減糖。
     
    ➤不要喝含糖飲料
    沒錯,雖然街上每走幾步就有一家飲料店,賣著甜滋滋還不給調甜度的大杯茶飲,但這些含糖飲料真的是健康殺手。另外超商裡充斥著可樂、汽水、能量飲料也都是含糖飲料,還有些人以為果汁、奶昔很健康,其實裡面含的糖份還是過量。記得都要避免。
     
    你可能會很狐疑「不喝飲料要喝什麼?」,嗯,喝白開水最好。但如果你真的還無法一步到位,你可以試試看喝氣泡水,氣泡水帶有汽水的口感,但不含糖,如果你還想要更多味道,可以加一點原味檸檬汁和冰塊,在白天就很清涼醒腦了。
     
    咖啡與茶同樣是萬年不敗的飲品,只是你最好選擇喝不加甜味劑也不加糖的,不要習慣「加一匙XX糖漿」這樣的喝法,要的話就加天然的肉桂、薄荷葉等,增添風味。
     
    ➤從明顯含糖高的食物的開始減糖
    哪些食物的含糖量很高呢?蛋糕、麵包、甜甜圈、冰淇淋之中的糖份大概都佔了三分之一強,並不是好的食物選擇。吃愈多,你會愈喜歡吃甜的東西,但身體感到愈累,也不容易覺得飽,反正就愈吃愈多。而且這一類的食物營養成分其實都不高,對身體壞處大於好處。
     
    ➤不吃加工食物
    不管口味是甜的還是鹹的,加工食物總是不可避免的加了不少糖,讓我們覺得肉鬆、肉乾、火鍋料怎麼這麼鹹甜有味,愈吃愈停不下來。愈精緻的食物,添加愈多合成物、顏色、乳化劑、口味,都不利於我們的健康,營養成分少,卻稱增加身體負擔。
     
    ➤學會看標示
    購買食物時,養成看標示的習慣。了解每一百克這個食物裡面,含了幾克的糖。目前建議每天女性不要攝取超過25克的糖,男性不要超過35克。
     
    ➤減少精緻澱粉
    麵粉、白米飯算是精緻澱粉類的食物,本身已經是單醣形式,我們吃下肚後很快變成糖影響血糖值,因此最好是選擇全穀類的主食。
     
    ➤事先計畫好食物選擇
    如果你突然覺得肚子很餓,就很容易亂吃東西,順手抓一把巧克力棒、餅乾什麼的,反正能止住肚子餓的就好。就算你是吃市面上標著「健康」取向的餅乾,像是雜糧棒、蛋白質補充包等,不一定真的健康喔!
     
    但如果你先想好,準備好一盒切好的芭樂帶到公司,就不用在點心時間吃零食。或者在家準備蒸熟無調味的花生、無調味的堅果、不加糖的果乾、水煮蛋、新鮮水果等,作為嘴饞時的點心選擇,就比較能揚棄各種甜滋滋但不健康的食物喔!
     
    ➤盡量睡飽
    睡眠不足時我們會心情不好,免疫力下降,做事難以專心,人會變胖,同時也會影響自己選擇的食物種類,更不可能對高熱量的甜食說「不」。另外愈晚上床睡覺,愈需要零食消夜,因此,還是早早睡覺睡飽飽,最不傷害健康。
     
    一般我們的生活模式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一堆糖,因此你必須先意識到糖的危害與減糖的重要性,再一步步往減糖邁進[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Yahoo 新聞)沒生病卻常喊累?你可能是「螞蟻人」:https://bit.ly/3lwEKBB
    [2](什麼是糖上癮?: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17091216593707262)
    [3](康健雜誌)「小心!別不知不覺就對糖上癮」: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test/index/147
    [4](康健)「糖吃太多,會發生什麼事?」: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585
    [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攝取過多糖的壞處?」: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8&sid=9709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糖攝取量上限」: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9
    [7]
    Maria Maersk, Anita Belza, Hans Stødkilde-Jørgensen, Steffen Ringgaard, Elizaveta Chabanova, Henrik Thomsen, Steen B Pedersen, Arne Astrup, Bjørn Richelsen, Sucrose-sweetened beverages increase fat storage in the liver, muscle, and visceral fat depot: a 6-mo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95, Issue 2, February 2012, Pages 283–289, https://doi.org/10.3945/ajcn.111.022533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95/2/283/4576708
    [8](康健)「糖吃太多,會發生什麼事?」: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585
    [9](翻轉醫療x長照喵) 「愛吃糖,就會得糖尿病嗎?」:https://bit.ly/3AiRl1z
    [10](良醫健康網)「你以為「黑糖、蜂蜜」比糖健康嗎?想要皮膚變好、不再失眠...外科醫師破除「戒糖」2大迷思」: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3136&p=2
    [11](照護線上)「七招減糖大作戰(懶人包)」: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9/04/sugar.html
      
    ➤➤照片
    [8]
    [7]:FIGURE 1. Mean (±SEM) relative changes in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VAT, liver, and skeletal muscle.
    [7]:FIGURE 2. Mean (6SEM) relative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螞蟻人 #糖上癮 #手搖飲 #糖尿病 #失智症 #代謝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食用玩家-食藥署 / 新光醫院家醫科 /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intervention醫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5 10:16:41
    有 740 人按讚

    [鹽水漱口可以治COVID 19?]
    這幾天被媒體問針對新冠肺炎的偏方
    其中一個就是問用鹽水漱口有沒有用?

    『鹽水漱口』

    這感覺是個古早的配方
    我問過一些我自己的朋友
    竟然也有人有用過這個方式
    (通常都是小時候在阿嬤家、或爸媽叫他做的)

    我本人只有試過感冒喝鹽水加沙士
    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那次真的喝完不久就好了
    但因為我本人真的非常不迷信偏方,
    所以感冒就只試過一次「鹽巴加沙士」

    但之前在功能醫學的文章針對COVID19
    曾提過平日建議可用鹽水漱口
    因此當有媒體來問我這
    突然激發我了解這件事完整性
    到底一些古早建議的方式有沒有用?

    結果一上網搜尋,真有學者在討論此事
    不過,要先聲明,所有針對病毒都不是COVID19
    是一般的冠狀病毒跟鼻病毒

    這是一篇2019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
    (Edinburgh and Lothians Viral Intervention Study (Elvis)
    他找了六十幾位帶有上呼吸道症狀的成年人
    測試者在感冒期間用鹽水漱口和清潔鼻子

    結果發現許多感冒症狀
    用鹽水漱口和清潔鼻子的參與者報告咳嗽和鼻塞較少
    感冒的時間縮短了約兩天
    這篇文章有優點缺點
    優點是,還真的這種文章來印證老一輩鹽水漱口的做法 ><
    缺點是,測試人數太少了...還不足以完全相信

    但確實在疫情期間,有一些人引用此文
    發想是否也可提供COVID19患者,便宜方便的方式在家自我調理
    據我所知,目前同一個研究單位正在
    英國招募最近出現 COVID-19 症狀或確診 COVID-19 病例的成年人

    期待未來會有驚喜的結果
    這樣大家就不用瘋搶酒精、口罩
    (因為食鹽應該大家家裡都有吧!)

    不過,要特別提醒的事情是
    鹽水漱口,可千萬別把鹽巴水順口喝下去
    鹽巴成分是NaCl,攝取過多的鈉
    可是會讓血壓上升、心血管風險上升的!

    #新奇小偏方分享
    #鹽巴漱口 #不要看錯不是喝鹽水
    #下方留言處放一個連結醫師在講鹽水漱口的原理

  • intervention醫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8 19:30:00
    有 214 人按讚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恭喜《#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吳爵宏醫師。
    🚩 【立即報名】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3 位講師用超過 240 篇 SCI 的發表經驗,帶你用「最好的寫法」快速寫出自己的論文!

    #文章介紹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其中一種方式,是以超音波導引,在正中神經旁注射 5% 的葡萄糖水,以改善疼痛症狀與活動度。不過,究竟應該注射多少體積的葡萄糖水,目前並沒有定論。吳爵宏醫師,預計使用之前所做的隨機對照研究資料,做事後分析。

    在隨機對照研究中,患者分三組,分別為 14、14、17 人,注射了 1mL、2mL、4mL 葡萄糖水,並追蹤之後的活動度、超音波彈性、神經截面積、及各種量表數據。追蹤並包括了第 1、4、12、24 周等時間點。結果發現,神經截面積在 2mL 與 4mL 組有顯著下降,活動度在 4mL 組第一周追蹤時改善最多。

    作者認為,較高的體積如 4mL,對於患者的神經活動度以及正中神經截面積的降低,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對於超音波偵測的神經彈性來說,沒有明顯的差別。

    有經驗的研究者,在自己常做的臨床治療,取得 IRB 與同意書後,加上一個隨機對照研究設計,能取得很有分析價值的資料,是進階研究者開發系列研究的常見方式之一。

    恭喜吳醫師!

    #期刊介紹

    Diagnostics 創刊於 2011 年,是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旗下的 open access 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1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1(39/165) 期刊。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講師張凱閔醫師,曾獲邀擔任 Diagnositcs 期刊 special issue 的 guest editor,在網頁上即可看到其資歷、網頁連結與發刊詞。

    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

    Special Issue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Guided Intervention of Musculoskeletal/Neuromuscular Pathology”

    MDPI 集團,近年致力於期刊數據透明化,主動公布許多期刊經營數據,如:審閱時間、刊登文章數、文章接受率、文章閱覽量、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等,非常迅速積極。
    ⠀⠀
    🔥 眾多校友突破困境:

    「最高單月 96 篇,單月 11 位跨越從 0 到 1,解開生涯第一篇成就,甚至登上 45.54 分的 JAMA!」

    與其將寶貴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讓您寫作功力大增,跑統計不再求人!

    年中幫自己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現在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疫情會過去,論文技能會留下。
    ➠ 2021 / 7 / 1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才是自己的。

  • intervention醫學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8-08 03:17:39

    香港加油!《第115故事(突擊測驗)分享及每天應做的三件事》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錄影日期: 2019年8月7日(星期三) 11:30am

    聯絡李根興 Edwin whatsapp +852 90361143

    依家係 Boston 哈佛讀緊書,令我諗起從前有個大學教授, 學期完之前突然有個 pop quiz 突擊測驗。佢話:「呢個就係你哋畢業前最後一個考試,亦都係最重要一個。無得準備,咁先至真正測試到你哋學到幾多嘢! 」

    「馬上派卷。 當我話開始,先反轉張券。 」

    大家學生都好驚訝, 唔知佢今次考啲乜呢? 反轉張卷, 大家仲驚訝? 見到張捲入面,無問題,只係得一個灰色一點。

    你眼望我眼。教授見到大家都唔知點算好,就話:「總之寫低你見到乜啦。」同學只好無奈照做。

    測驗完畢後, 教授就逐一逐一讀出答案。所有學生都用各種唔同嘅方式形容個灰點, 有啲人寫幾大粒、 有啲人寫咩形狀、有啲人寫邊個位置。 所有答案讀曬之後, 全部學生哥 都啞口無言望住教授, 咁即係點呀? 教授點答? 

    教授話:「今次我唔計分。 我只係想畢業前大家思考下,我哋學幾多嘢都好,最重要嘅就你點睇嘢。 你哋所有人都聚焦喺個灰點,點解無人形容過白色嗰part呢? 」

    「同做人一樣,我哋活着,每天都係個blessing。 上面嘅藍天白雲,身邊嘅家人朋友,自己嘅學業工作健康,所有加起來每天都係個奇蹟。就好似呢張白紙一樣,填滿咗我哋嘅生命... 」

    「...咁又為何每天我哋都把精力聚焦咗喺個灰點到啦? 個灰點可能係身體有啲毛病,朋友之間嘅爭執,社會出現咗啲問題, 或者受到啲不公平嘅待遇,但退一步諗一諗,嗰一點,對於所有其他嘢嚟講其實係相對好細。大家何必「咁灰」呢。畢業前,大家係唔係應該學懂感恩我哋大圍有嘅嘢呢?! 生命係充滿奇蹟㗎!」

    香港最近好多社會衝突, 可能都令到大家都好灰。大家都係想為香港好。香港係個福地,有好多好嘢,有呢班街坊,有呢班朋友,有呢班同事,你同我住喺度都好幸運。

    Harvard 醫學院指出,giving thanks can make you happier. 佢話,如果你問三班人, 一班寫低嗰個禮拜發生咗影響佢好嘅嘢,第二班寫低嗰個禮拜發生影響佢哋差嘅嘢, 第三班總之寫低一啲好或者差影響佢哋嘅嘢。好嘢,差嘢,乜嘢都寫。 十個禮拜後, 第一班寫好嘢嘅人,比起另外兩班會樂觀好多,對生活都更滿足,開心。 Surprisingly, 佢哋做運動都多咗,睇醫生都少咗。

    UPenn 著名 Positive Psychology 心理學教授 Martin Seligman 研究過411個人,叫佢哋做兩樣嘢。(1) 寫低過去發生過嘅事情 write down some early memories (2) 親手寫封信,送過去多謝佢哋未properly (恰當地)多謝過嘅人。

    結果發現,後者(寫封信)佢哋嘅開心程度馬上大幅提升, 大過所有其他嘅行為改變 (intervention) ,仲足足 last for a whole month 持續咗一個月。佢建議想開心,嘗試每日:

    (1) 最少親筆寫信或親口多謝一個人
    (2) 最少寫低一樣發生咗係你身上值得感恩嘅事
    (3) 最少做一件日常生活以外,啱嘅「份外事」。例如扶個阿婆過馬路, 或者幫條街清理一下啲垃圾。

    多謝一個人,感恩一件事,做多一件啱嘅份外事,咁樣你張紙會大好多。Believe me.....  focus on the good, say the good, feel the good, do the good.  做人會開心好多。我琴日就同我公司同事們感恩咗呢三樣嘢,身體健康,同事嘅好建議,同愛老婆多咗.... 你呢? 

    Summary 總結: 

    記住每日:
    (1) 最少親筆寫信或親口多謝一個人
    (2) 最少寫低一樣發展咗係你身上值得感恩嘅事
    (3) 最少做一件日常生活以外,啱嘅「份外事」。

    #哈佛知識分享,#樂觀人生,#做人開心的三件事

    盛滙商舖基金 Bridgeway 網頁  www.bwfund.com

    李根興創業之友 https://www.facebook.com/EdwinNetwork/

    李根興商舖之友 https://www.facebook.com/edwinprimeshop/

    李根興 youtube 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N66AnLghXESgCDIsz-3Nw

  • intervention醫學[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07 13:04:26

    認知障礙症 - 李常威腦神經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善忘=認知障礙症? 00:08

    (二)認知障礙是什麼? 00:51
    症狀 00:51
    成因 01:24

    (三)如何改善認知障礙症? 01:57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hiu et al. (1998)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 Neurology 50(4): 1002-1009.
    2. 基本認識. (n.d.). https://www.jccpa.org.hk/tc/facts_on_dementia/what_is_dementia/index.html
    3.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 intervention醫學[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19 14:54:20

    認知障礙症 - 曾偉然老人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食豬腦,以形補形?食核桃,一定補腦? 00:31

    (二)認知障礙是什麼?單靠食物吸收,足夠補腦嗎? 01:21

    (三)如想從飲食入手,市面上補腦產品有幫助嗎?應如何選擇? 02:57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hiu et al. (1998)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 Neurology 50(4): 1002-1009.
    2. Bianchetti, A., Perotta, D., Cravello, L., Ranieri, P., &Trabucchi, M. (2018). Effectiveness of a specific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cognitive ,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symptom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 ’ s dementia : caregivers judgments . 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survey, 68–74.
    3. Soininen, H., Solomon, A., Visser, P. J., Hendrix, S. B., Blennow, K., Kivipelto, M., &Hartmann, T. (2017). Articles 24-month intervention with a specific multinutrient in people with prodromal Alzheimer ’ s disease ( LipiDiDiet ): a randomised , double-blind , controlled trial, 4422(17), 1–11.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