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nfographic是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nfographic是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nfographic是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nfographic是什麼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柳廣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Day 2 笑什麼 你也是Sequential Art (上篇) 少時專心琢磨技藝,長大後發現創作者最需要克服的是既定認知、刻板印象。 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個媒介苦修打滾多時,自然而然會走出自己的軌道。但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地走在這條路軌上,就會只專注看著自己軌道的正前方,不經意放...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夢境一直是人們在探討的話題,因為畢竟人類每天都要睡覺嘛。當一睡覺,基本上都會做夢。有些人做的夢少,有些人經常做夢。不管你夢多夢少,有些夢在你一生中一定有做過。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夢」這個主題。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Triple.cell | 插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9:14:39

如果把事情具象化變成字體, 那會是什麼樣子勒? 這變成這系列字體設計的方向 日常就是偶爾需要腦洞大開一下 才會變出新東西~~ 上個月開始的牙科資訊設計的系列作品 雖然一開始想著重於資訊的部分 但腦中突然浮現 如果把洗牙這件事具象化變成字體 搭配圖像變成一頁式刊物 說不定會滿有趣的~ 不過第一篇洗...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14 04:21:39

#福島核災十週年|在有輻射外洩的地方工作,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 今天是 311 日本大地震十週年,當時地震與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廠引起核災,而至今核電廠內仍進行著廢爐除役作業。在這個有輻射外洩的地方工作,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 平均一天大約會有 6500 到 7000 人進出核電廠工作。從整體來看...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21 07:07:26

#關鍵圖表|⚡️有雷⚡️《天能》看不懂?跟著主角過逆轉門走一次時間軸 🔺內有滿滿劇透,可先收藏,觀影後再看🔺 已經上映第三週,還是讓許多觀眾腦袋運轉到幾乎快燒掉的《天能》,即使看完也似懂非懂。不過,了解這幾點可以幫助你進入主角的世界: #電影時間軸如何進行 若以主角觀點來切入,可以發現他的時...

  •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柳廣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5 20:56:33
    有 255 人按讚

    Day 2 笑什麼 你也是Sequential Art (上篇)
    少時專心琢磨技藝,長大後發現創作者最需要克服的是既定認知、刻板印象。
    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個媒介苦修打滾多時,自然而然會走出自己的軌道。但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地走在這條路軌上,就會只專注看著自己軌道的正前方,不經意放棄了觀看其他路軌的景色,甚至還以為那些景色根本沒什麼好看的。

    我是個由漫畫出發了解藝術的人,所以今天容我從漫畫講起。

    如 Day 1 所說,可能因為日本成長的緣故,自人生有記憶起,我就每天在看漫畫,尤其是少年Jump。隨著漸漸長大,我也變得喜歡解構集英社旗下的漫畫。什麼每頁平均5-7格分鏡、黑白色比例、玄幻打鬥漫畫的武器一定有劍、男女角色數目的比例等等。聽起來像是個專家。

    那時全中大Fine Art Undergraduates只有我一個在畫漫畫,(江記黃照達等人都早就畢業了)心想,該沒什麼人challenge到我關於漫畫的認知吧。突然一句。

    「喂,你覺得漫畫是什麼呀?」

    聽起來多簡單的問題,我卻支吾以對地答辯著。

    用「答辯」,是因為我發現自己不懂得回答,卻又不想被看穿。即使看著那提問者純粹出於好奇的誠懇臉色,那毫無敵意的請教,我還是選擇砌詞答辯。那刻即使真的成功說服了他,也讓我內心誤以為足夠堅牢的漫畫知識庫像國人玻璃心般輕聲敲碎。

    隨著多年對漫畫漸漸深入的認知,鞏固下來的是對漫畫的既定認知。且這種既定認知在內心刻劃得愈深,就愈難以接受其他形式的漫畫,甚至拒絕理解,把不熟知的漫畫歸類為邪魔外道。

    幸好我未算病入膏肓,仍能就自己對一種媒介輕妄、粗糙的觀念提出質疑。

    然後我就認真地想「漫畫是什麼」。

    我嘗試把視野拉遠來看。但一旦把視野拉寬,什麼影像藝術、動畫、舞蹈等等的,都映入視線。媽啊。我只是想思考漫畫是什麼。為什麼你們都走進來了?

    「因為你剛才在想『漫畫是有序的圖像排列』啊」。

    錄像 動畫 舞蹈 etc has joined the chat。

    「我也是有序的圖像排列。」

    「我們也是。」

    「那我們都是漫畫囉?」

    「不是吧。」

    「為什麼不是?」

    「那你們是何時開始出現分野的啊?」

    「圖像排列的邏輯、媒介、方法。」

    我嘗試扒開來看它們之間出現分區的界線。但發現界線很糢糊,糢糊得像是形容顏色的詞語,什麼「藍綠色」、「綠藍色」、「青色」、「鴨綠色」、「青玉色」、「綠松色」、「碧綠色」。但後者要定義區別,其實可以用光波長、Hex Color Code等賦予每個詞彙絕對且可量化的定義。可是,藝術媒介又可以嗎?或許硬要在藝術形式上找出絕對量化的定義並不可行,但透過思考媒介間微妙的區別及共享之處,就能更理解自己處理不同媒介時,腦袋究竟出現過怎樣的思維轉換。

    於是,媒介之間的糢糊界線、未明之處,變成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也開始在這些地方鑽起牛角尖,用另一種心態重新畫起漫畫來,還把一批Copic Marker,G筆頭擺進蘋果迷你倉封印起來(說起來,有人想要嗎?可dm我,還有很多哦)。

    如果真的深究這道問題,需要大量實驗及閱讀經驗。於是就傾家蕩產買起書來。還記得,第一年受邀參展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時,我花了10000多元港幣買了一個行李箱份量的書。因為那時覺得當地的書,錯過就沒了,因為我活在被港漫、英雄美漫、日漫當道的香港,生怕回來後就再也找不到這些書。所以當時的想法就是有殺錯無放過,要買下一眼間看不透是什麼東西的書,回港再慢慢研究。
    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將介紹我自己在一些作品的嘗試,以及不同藝術家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
    此Post第2、3、4張:Cube Escape Paradox (柳廣成)
    _________________
    我在腦海內的漫畫VS動畫之思辯:Frame Rate vs Panel
    年少時買過漫畫化的寵物小精靈劇場版:《超夢夢的逆襲》、《利基亞爆誕》、《結晶塔的帝王》、《穿梭時空的相遇》。發現內文都是電影動畫幀格的截圖,排列成漫畫形式印作紙本漫畫書。後來我在想一個顯而易見但卻耐人尋味的問題:

    是否把上述電影的Frame Rate 調至平均On 90(不是粗口哦),就看起來像漫畫了?

    (得出on 90的根據:90分鐘電影有129,600幀(24FPS),用一頁漫畫平均7 Panel,一本書200頁的算法來算,129,600/(7x200)≈90)
    影片需要高frame rate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讓圖像連續變化、運動(播放)的速度而導致肉眼的視覺殘象產生的錯覺,而誤以為圖畫或物體(畫面)正在活動。漫畫的Panel間的提示因不需要考慮殘象運動錯覺的事實,令腦袋足以腦補Panel間的缺失即可。

    自4年前畫起動畫後,我就在想如何把畫作的frame rate變得尷尬,慢得既不像動畫,快得又不像漫畫。於是在此書,就試試看了。動畫裏上一個幀格映入你的眼球後,就是下一個幀格的事了。上一幀格消失,下一幀格出現,如此輪替。但漫畫就是要所有畫面乖乖地印在紙上讓人一覽無遺。那不如讓onion skin更透徹些、延伸得更遠些幀格,全畫出來好了?(哈哈,literally OnionGhost)

    在我這次作品上,我覺得漫畫可以玩的是發生於頁面上的圖像排列,不是輪流替換單一幀格畫面。但又可以應用在處理動畫會思考的事。

    這時你可能會說,漫畫就非得是平面紙本不可了?
    很好的提問。所以,下一個。
    _________________
    此Post第5、6、7張:Here(Richard Mcguire)
    _________________
    要在電子熒幕介紹這本書的魅力,恐怕有點難。因為Here作出的嘗試,是有意圖地讓漫畫書作為立體、具厚度的印刷品,如何藉其物理性與內文的空間感巧妙呼應。但它不是pop up立體書,因為它還是以完全平面的紙本製作而成,圖像的解讀仍然依賴平面紙張的表達。我說的立體,意思是指作者賦予書本在釘裝上的立體空間意義,令書本的釘裝不流於紙本書籍純粹的物理特徵。

    Here是左揭書,封面是從外界視覺看到的屋子窗口,封底則同樣是從外界視覺看到的牆壁。內頁則是由屋內視覺向外看的景象。亦即,內頁左頁一定是向窗戶外看的,右頁一定是向牆壁看的。以90度角翻閱,就會構成封面、封底是屋外空間,內頁則是屋內空間。Here這本書的原則,就是空間上的視點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Here內文近300頁,透過漫畫鏡框再加標明的年份,由固定的視覺,持續變化的時間,交代這一空間發生過的人和事。

    內文最初較在想像範圍內,就是屋內在數十年間換過不同的租客,有過長期租客,看著家人數目多了起來。還有數頁這樣的場景:在相隔甚遠的時間說過的各種話語,硬被漫畫的分鏡力量截下來,放在同一畫面。彼此間的語句本應毫無關聯,但卻因為漫畫的力量而被安排在同一空間重遇,使得兩者間的話語像在交談般。

    後來,時間的尺度開始拉闊。時間延伸至房屋仍未被蓋起來的時代,剛好有個獵人經過,他射出的箭,剛好擦過漫畫內永恆不變的視點;還有城市化的經過、築屋的過程、工人等,都被這絕對不變的視點映下來。漫畫中後段還來到未來的時光、以及遙遠的過去:地球剛誕生,仍無大氣層之際,漫天星星、隕石的場景。
    _________________
    我發現自己寫太長了。要分兩天寫。明天會進入動畫世界多一點。
    另外,介紹多點在漫畫媒介的既定語言、概念上大作發揮的藝術家及作品,可以google,還可以上網買買他們的書看:

    (此Post第8、9、10張)

    榮念曾 天天向上

    Tobias Schalken Balthazar

    Chris Ware (我推薦他所有書,算是Infographic x comics的始祖)
    _________________
    老實說,愈是探索,就愈不知道漫畫是什麼。但我樂在其中,如Day 1 所說,這並不是一種迷失的狀態,而是令我雀躍的事情。就像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般,發現在宏觀世界行得通的物理定律,在微觀世界卻莫明其妙地一一被推翻否定。量子力學像是有意識般地對你說,「再想清楚才嘗試定義『規則』吧。」

    漫畫的全貌是什麼,就算是手塚治虫,我也不覺得他會知道。他也只是漫畫作為藝術形式的始祖發現者。像是物理學的…愛因斯坦吧。愛因斯坦發現了很多事,卻也帶著對量子力學的種種不解,歸入塵土了。不是他們渺小,而是世界太宏大了。

    漫畫的世界還有什麼未被發現,其實真的還有很多人不想停留在已知的既定形式,貫徹實驗精神,務實地用創作探索著。就算眾人不一定關心,作品不一定出名。

    動畫也是吧。

    隨著在藝術的造藝及年齡的增長,就更得提醒自己要謙卑。

    謙卑不是說在公眾形象上盡量以禮待人、說話盡量客氣謙遜,而是指對藝術保持謙卑。才能看得更清,藝術史的接龍遊戲才能玩得下去。於我而言,藝術是一種思考訓練,要對自己的創作時刻保持質疑,不能只苦修技藝,被自己畫作的視覺之美矇騙。

    我覺得對藝術形式愈是Judgemental的人,他們對藝術媒介的既定認知就愈深,就愈需要否定,以捍衛他們內心對於藝術媒介片面的認知。因為如我經歷般,這種認知好歹也是用歲月建構出來的,就算被據理力爭地挑戰了,也會害怕信念失守,於是需要死守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才不會令長年建構出的自我搖搖欲墜。

    Artist Statement 常見的語句「向____提出挑戰」雖有被濫用之嫌,但考慮適當的Context,其實本身的說法並沒有錯。

    挑戰的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作品會證明某些認知是過時的,此時我們就得承認這些認知已不合時宜。而這種不合時宜,與今期流行什麼東西無大關聯,因其否定來自創作上實驗結果的推敲。經不起推敲的觀念就捨棄吧。若此觀念出自你心,就更需要虛心捨棄。

    打了四小時字,發現打子4000字,見諒lol
    下篇明天出!再會!

    #onionghost #onionghosthk #動畫 #動畫推薦 #插畫 #illustration #animation #illustrationartists #animator #happynewyear #newyear #drawing #art #artist #pencil #comic #manga #bd #bandedessinee #柳廣成

  •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8 21:24:08
    有 13 人按讚

    [#台泰交流|學生設計師也能搞社運?]

    在近期泰國反政府運動中,以 "What's happening in Thailand" 為名的 #政治資訊設計 在年輕人的 Twitter 和 Instagram 廣為流傳,並且迅速在五天內累積 10,000 名 Instagram 追蹤者,到底是什麼樣的 #設計 與 #社群媒體傳播,能讓這群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原本都只看韓流、綜藝的泰國年輕人,轉而關注當前政治問題?

    泰國青年設計組織( YDFD ),一群以大學生為核心的自發團體,以好看的版面設計、引人注目的用色搭配、即時的抗爭現場資訊,用泰英雙語的文字資訊與社群媒體傳播推廣,減少大眾資訊的落差,讓更多人了解抗爭行動的緣起、遭遇困難、與歷歷在目的受壓迫現場。

    這股對於政治體制的不滿,也終於在看似對於政治冷漠的年輕族群裡發酵。

    「對我們而言,民主意味著平等,使得任何人的意見都能夠被聽見;我們想透過設計的力量,為弱勢發聲。」—— YDFD 創辦人
    ﹏﹏﹏﹏﹏﹏﹏﹏﹏﹏﹏﹏﹏﹏
    ❍ 學生設計師也能搞社運? ❍
    ﹋﹋﹋﹋﹋﹋﹋﹋﹋﹋﹋﹋﹋﹋
    不論在台灣、或是在泰國,都有學生設計師正在努力用設計推廣社會議題,包含香港反送中運動、泰國反政府運動,讓更多人看見公共事務,甚至願意參與其中。

    台泰設計交流論壇邀請關注街頭抗爭的 Detopia 和推進泰國社運資訊傳遞的 YDFD 來分享

    ⇉ 台灣| Detopia|吳煥庭(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 泰國|青年民主設計組織(Young Designer for Democracy, YDFD)
    Proudfa Suntiasvaraporn(YDFD 編輯)
    Peeraya Kaewhanam(YDFD 國際事務)
    ﹏﹏﹏﹏﹏﹏
    ❍ 論壇資訊 ❍
    ﹋﹋﹋﹋﹋﹋
    時間|2021年1月16日(六)13:45 - 16:00
    地點|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報名表單|https://bit.ly/0116_TWTHseminar_studentdesign
    主辦單位|台泰設計交流媒體——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
    協辦單位|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臺大領導學程
    ﹏﹏﹏﹏﹏﹏﹏﹏﹏﹏﹏﹏﹏﹏
    ❍ 台灣泰國設計需要舞台交流 ❍
    ﹋﹋﹋﹋﹋﹋﹋﹋﹋﹋﹋﹋﹋﹋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 致力於台灣泰國雙邊設計交流與推廣的自媒體,期待能夠喚起設計圈、乃至於跨領域背景、一般大眾,對於設計的意識。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itissaidtobedanger/

    #台泰設計 #泰國設計 #TWTHDesign #detopia #開源設計 #opendesign #香港 #反送中 #香港反送中 #YDFD #whathappeninthailand #infographic

  • infographic是什麼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7 19:43:00
    有 928 人按讚


    《壞蛋家族—HPV與他們的剋星》子宮頸癌與疫苗篇 (中)

    很多讀者都對HPV和HPV疫苗有很多疑慮,到底HPV是什麼?子宮頸癌值不值得打? 今天帶你深度探討!

    《——以下內容經過重大簡化以供讀者理解——》

    在了解HPV疫苗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何謂HPV,HPV是一個惡名昭彰的家族,有超過100個家族成員。不過就如所有家族一樣,總有幾個成員特別出色,以下為大家簡介

    👻致癌達人:16和18 (佔70%子宮頸癌)

    🌼菜花兄弟:6和11 (佔大部分的椰菜花)

    🐒夢想成為致癌達人但致癌性較低的流氓:31, 33, 45, 52, 58 (佔約20%子宮頸癌)

    而剩下的一百多個HPV家族成員由於在子宮頸癌方面是Losers,目前被人類和藥廠無視。

    好了,了解完這群出色的HPV惡棍,到底他們怎樣讓我們感染再導致癌症?

    【感染途徑】

    👁親密的皮膚接觸

    🖖🏻講到親密的皮膚接觸很多人會聯想到抱抱或愛撫。不過其實這些並不是醫學定義的親密接觸

    親密接觸的例子如下
    🖖🏻男女或男男或女女性交
    🖖🏻男女或男男或女女口交
    🖖🏻男女或男男或女女以性器官激烈磨擦的行為

    值得留意的是,要感染必須有其中一方帶有HPV病毒,所以一個處男/處女跟一個處男/處女無論怎樣做愛都不會感染到HPV。但是,你不可能確定一個聲稱自己是處男/處女的是不是真的是處男/處女,所以你必須假設每次的性交都有感染HPV的風險。

    *不同形式的性愛scenario太多,如有疑問請諮詢醫生

    同時,請跟我講三次,安全套不能防止HPV感染,安全套不能防止HPV感染,安全套不能防止HPV感染。

    由於HPV能夠於性器官或口腔深喉位置存在,而安全套不能完全把陰莖所有皮膚表面包圍著,在抽插的過程中安全套亦有機會上下移動,故安全套不是有效防止感染HPV的保護措施。

    【HPV的癌變過程】
    由於感染HPV實在是太容易了,只要你是sexually active,就有感染的風險。絕大部分的子宮頸癌由HPV感染引起,但絕大部分的HPV感染並不會導致子宮頸癌,所以即使感染亦非等同患癌。

    感染HPV後,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反應,但不同人的免疫力都不一樣。

    💁🏻‍♀️絕大部分的女性會於2年內消滅HPV
    🙅🏻‍♀️亦有部分的女性未能消除HPV,令HPV在子宮頸長期存在
    🤡有趣的是即使身體成功消滅了HPV,仍可以再次感染。

    反覆的感染或長期的HPV感染可導致細胞突變,當細胞突變超過人體可修復的地步時,癌症便會出現。

    最常見的子宮頸癌為於Transition Zone的Squamous Cell Carcinoma。陰道的盡頭便是子宮頸,由於陰道的作用是讓外來物體抽插,所以陰道的細胞為Squamous Cell,是一種相當堅毅能夠承受外來壓力、創傷、磨擦等等的細胞,跟我們的皮膚和嘴巴很類似。

    而子宮頸往上便是子宮,子宮內膜的細胞為Columnar Cell,其作用跟陰道的Squamous Cell不一樣。由於人體非常嚮往「循序漸進」這個意識形態,所以人體組織甚少突然從一種細胞跳到另一種細胞,在這個轉換細胞種類的地方,我們叫做Transitional Zone。

    Transitional Zone充滿著大量的細胞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本來就有出錯的風險,如果在這個地方再加上壞蛋家族的致癌達人HPV16&18,就會令出錯機會大增,長期出錯超出身體修復的能耐,子宮頸癌便會出現。

    【子宮頸癌的種類】

    雖然說到致癌達人HPV16&18很厲害,但身體亦有很強大的修復機制,所以子宮頸癌並非一中HPV便會出現。而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出錯、突變、惡化和入侵才會變成癌細胞。這些變化,我們叫使癌前病變(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可幸的是,這些病變需時良久,只要在完全變化成癌症前介入治療,便可以防止癌變出現。

    這種癌前病變分為三級,數字愈高代表愈嚴重:CIN1, CIN2, CIN3,當到達CIN3的時候,代表下一步便會惡化至癌症,所以絕不能輕視。

    *往後再跟大家深入探討不同的子宮頸病變

    【預防子宮癌】

    要預防子宮頸癌,目前最有效的做法是接種疫苗,下篇會跟大家深入探討HPV疫苗。

    另一方面,所以女性,無論有否接種HPV疫苗,只要是sexually active,都需要進行子宮頸細胞檢查,如柏氏抹片檢查或HPV感染測試。下下篇跟大家深入探討柏氏抹片檢查和HPV感染測試。

    踏入2020的今日,惡名昭彰的壞蛋家族HPV不再是以往那麼恐怖,我們要不斷推廣HPV,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打擊壞蛋家族,保護婦女們的子宮頸。

    —————————————
    最後,以下為infographic設計師的Patreon Link,設計師用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為大家製作圖像,讓深奧的醫學概念變得更易理解,大家可自行選擇支持她啊🤗 https://www.patreon.com/Meltoo

    而文科生的Patreon依舊是寫故事、偽科學和分析真科學和保健產品。https://www.patreon.com/munforsun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