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keep reminding myself - “Remember why you started” from time to time.
行醫的座右銘 (都市日報 2018)
曾經有一位94歲的老先生來找我,希望我幫他脫掉背上一顆突然變大的痣。當我告訴他,突然變大的痣最好除掉之餘也送去化驗...
I keep reminding myself - “Remember why you started” from time to time.
行醫的座右銘 (都市日報 2018)
曾經有一位94歲的老先生來找我,希望我幫他脫掉背上一顆突然變大的痣。當我告訴他,突然變大的痣最好除掉之餘也送去化驗時,他忽地唏噓地答:「都沒有所謂了。」 我再三地技巧地追問,才知道他十多年前,他的太太因癌症過身了,而他,則一直為這件事悲傷。於是,我刻意騰出了一個早上的時間,讓老先生傾訴。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老先生第一次向人表白這事的對象,竟然是我。
當我大讚老先生這麼大年紀還能行動自如,健步如飛時,老先生感嘆自己思想和子女的代溝很大,很難和家人溝通; 而了解自己的太太和好友們,都相繼撒手人寰,剩下孤獨的他。原來,長命百歲,卻煢煢孑立,也是一種苦。
這讓我不禁再次肯定從醫以來的座右銘,那是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的一句格言: “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時常醫治,總是安慰。」) 身為醫者,當然希望能夠治癒每一個患者,但過程中我們有否好好的去了解患者在肉體疾病以外的心理狀況呢?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每個唸完醫科的人都會做的事,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醫生,了解和顧及患者的心理、情緒就更為重要。 「我對不起她,沒有能力給她更好的治療。」十年來,老先生為此梗梗於懷。
這使我想起生死學大師Elisabeth Kübler-Ross所提出的著名觀點,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十年來,老先生仍然未能接受太太已經逝去的事實,卡在討價還價的階段,認為只要自己能給多一些錢,太太就會活到現在。如果自己有多些錢...... 可能他就是要找一個適合的人,向他宣告一句他本應明白的話,而這個人就是我。 「這並不是你的錯啊。人的生命有長有短,並不是第二個人的努力可以左右的。你太太得到你的愛,應該無憾了。」 記得醫學院一位教授曾說過:「穿上白袍,醫生就有了魔力,光用語言或碰觸就能治病的可能再次獲得證明」。世間上有許多現今醫學界無法應付的疾病,但我心中一直緊記,面對傷痛,我總能給予患者和家屬安慰,那怕只是一下微不足道的輕拍,亦足以讓他們感到溫暖和支持!
陳筠華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
英國倫敦大學臨床皮膚學深造文憑
英國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文憑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澳洲悉尼大學兒科文憑
#陳筠華 #陳筠華醫生 #drlisachan #metrodailyhk #metrodaily #doctormotto #motto #medical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