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nference統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nference統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nference統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nference統計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類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是運用「理性」,找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而去認識環境、發展關係、解決問題。 這篇來自【立場新聞】上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的文章,帶我們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理解何謂「理性」?也讓我們進一步想想自己有沒有好好運用這個寶貴的器官? ------------------...

inference統計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8:46:23

跟巫師一起學思辨(假的  有病就要看醫生,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病?尤其是考慮到:  1)疾病可是源自於連幻海也看不見的微小病原體。 2)幫你做診斷的醫生,自己也不見得有看過那些病原體。  我們沒真的看過病原體,也沒真的看到病原體在干擾你的體內運轉,但我們還是可以確認你罹患特定疾病,這...

  • inference統計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30 16:58:22
    有 31 人按讚

    人類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是運用「理性」,找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而去認識環境、發展關係、解決問題。

    這篇來自【立場新聞】上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洪子偉的文章,帶我們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理解何謂「理性」?也讓我們進一步想想自己有沒有好好運用這個寶貴的器官?

    ----------------------------
    理性與推論

    雖然「理性」的定義眾多,但在哲學與認知科學中的主流觀點,則稱之為「理性的標準圖像 (standard picture)」,其定義為:「a 是理性的,若且唯若 a 以符合邏輯和概率規則的方式進行推論」。這個定義受啟蒙運動影響,將邏輯與統計的推論法則當成是人類的推論法則。不論培根的歸納法或笛卡爾的演繹法皆屬之。其中,「推論 (inference) 」成了「理性」定義中的關鍵概念。

    但什麼是推論呢?根據牛津英文字典,「推論」是指從一個命題推導到另一個命題,其同義詞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結」。知識論上,已有豐富文獻在討論推理的本質。例如紐約大學哲學教授 Paul Boghossian (2014) 認為推論是人的心理行動,他提出的 "taking condition" 判準指出人必須以自己的「前提」來支持其「結論」,而這個 taking 的心理行動不必是有意識的,但至少能變成有意識的。這個推論判準曾引發了許多論戰。然而,這些論戰多聚焦於人類行為者「個人層次 (personal level) 」的信念與傾向,它既不涉及非人類,也不討論大腦與計算架構等「次人層次 (subpersonal level) 」的解釋,故不適合當前探究所需。因此,我們需要一新的「推論」定義,而此定義不至於在一開始就排除非人系統與次人層次的處理程序。

    猶幸認知科學提了供我們所需的理論框架:預測編碼假說 (predictive coding hypothesis) 主張,大腦是一功能強大的統計推理引擎,會不斷根據過去的知識來產生對外在世界的預期。預測編碼假說與過去認知科學理論的最大差異,在於它主張人類的知覺並非被動地、由下而上地接受外在刺激。相反的,大腦會主動地、由上而下地產生對知覺內容的預測。此假說有兩個核心概念:一是「預測」,另一是「錯誤」。當大腦根據過去知識產生的先驗預測與當下的刺激有誤差時,大腦必須將此誤差最小化。這種誤差,又被稱作自由能(free energy)。若要降低自由能,則需透過貝氏推論 (Bayesian inference) 來輸出最佳預測假設。如果預測有誤,則錯誤信號將被送回認知系統的前進模型,以產生校正後的外部感受性預測(即 perceptual update),或是產生自體感受性預測(即 motor control),以消彌誤差。大腦這種更新預測並降低誤差的處理程序,又被稱為「主動推理 (active inference) 」(Hohwy 2013; Clark 2015)。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thestandnews.com/philosophy/%E4%BD%95%E8%AC%82%E7%90%86%E6%80%A7-%E5%BE%9E%E5%A4%A7%E8%85%A6%E7%9A%84%E9%A0%90%E6%B8%AC%E7%B7%A8%E7%A2%BC%E8%88%87-ai-%E9%A0%90%E6%B8%AC%E8%AB%87%E8%B5%B7/?fbclid=IwAR09wWwxDQCaoragw6gg2w87T-q9H95bQuUJBciFsRB4-jx1KtTLot9oJ20

  • inference統計 在 哲學哲學雞蛋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30 15:29:04
    有 688 人按讚

    跟巫師一起學思辨(假的

    有病就要看醫生,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病?尤其是考慮到:

    1)疾病可是源自於連幻海也看不見的微小病原體。
    2)幫你做診斷的醫生,自己也不見得有看過那些病原體。

    我們沒真的看過病原體,也沒真的看到病原體在干擾你的體內運轉,但我們還是可以確認你罹患特定疾病,這是因為我們使用 #溯因法 逆推。



    溯因法(abduction),通常又稱最佳說明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常見的結構是:

    1)觀察到現象e
    2)猜想出假說h
    3)主張,要說明e的存在,h是夠好的選擇。

    例如:

    1)觀察:腦闆汗流浹背。
    2)猜想:應該是剛跳了舞。
    3)畢竟,除了舞蹈,世界上不存在其它任何活動能讓腦闆全身投入到汗流浹背。



    溯因法這詞看起來很學術。因為這是學術人用他們的分類來說明人的思考活動,實際上溯因法我們每天都用。

    看到同學上課時走出教室,手上抓了衛生紙,你就知道他是要去廁所。

    因為「這人是打算去廁所」 #最能說明 為什麼他要在上課途中離席,手上還帶了衛生紙。

    B:*上課時走出教室,手上抓了衛生紙

    A:你是要去廁所嗎?

    B:沒,只是我的衛生紙沒辦法再容忍三角函數了。

    這個反諷,就是建立在「不是假說一(上廁所),難道會是假說二嗎?」上面。



    回到疾病診斷。

    醫生看病,通常不是真的看到疾病,而是看到症狀,從症狀和其他線索逆推出診斷。

    有些人會說,這不就是歸納法嗎?因為過去有症狀一二三四五的人都得這個病,所以你也是得這個病。

    我不確定研究醫學診斷的人會怎麼說,不過哲學上有些人認為歸納法跟溯因法還是不同。

    差別在於,在歸納法底下,歸納和統計是唯一的考量,歸納的數量和比例、統計的品質,直接決定了假說可靠的程度。

    但在溯因法底下,還有其它考量會影響假說可靠的程度。這讓溯因法可以應對更複雜的情況,

    例如疾病或殺人案件。

    畢竟你很難找到條件真的一模一樣的兩個病患,更不用說兩個殺人案件了。

    所以,以方法論分類來說,醫生和犯罪調查,在最主要上層用的應該是溯因法而不是歸納法。

    當然,在一個溯因法推理當中,還是可以有奠基於歸納法的前提,例如醫生量體溫,憑什麼體溫計說幾度就幾度?因為歸納法。



    你看得到種種肺炎症狀,但你通常看不到肺炎本身,頂多能看到治療後症狀的變化。

    十七世紀,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做出可以放大兩百倍的顯微鏡,讓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

    但在那之前,歷史上早就有各種關於微小東西讓人染病的假說。

    這些假說都是溯因法,溯因法刺激人發展各種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假說,也刺激人想像各種其他候選假說。



    十世紀的歐洲人:太陽繞地球轉。

    你:你怎麼知道。

    十世紀的歐洲人:因為看起來是這樣,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你:那如果是地球自己轉,看起來會怎樣?



    所以,假設肺炎有一週潛伏期,我們有辦法確定自己 #當下 沒有感染肺炎嗎?

    其實一定程度有。

    如果我們可以從「你在1/22下午去過高雄金巴黎舞廳」推論出你有比較高的機會感染肺炎,那我們當然也可以從「你過去一個月都宅在家打電動,除了自己囤積的罐頭沒吃其他東西」推論出你大概沒感染肺炎,而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



    最後,另一個熱門使用溯因法的領域,是陰謀論。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的延伸圖形是五芒星而不是六芒星,這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如果我是掌控美國國防部的撒旦崇拜組織,我也會知道不要真的把辦公室蓋成六芒星,太高調了。

    以下兩個假說,哪個比較能說明五角大廈的形狀?

    1)上面那個。

    2)五角大廈最初的選址之一是阿靈頓農場,阿靈頓農場接近五角型,而更改設計很貴。

    了解溯因法的結構,就了解我們可以怎麼評估各種溯因推論,以及各種陰謀論。

  • inference統計 在 哲學哲學雞蛋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30 15:29:04
    有 689 人按讚


    跟巫師一起學思辨(假的

    有病就要看醫生,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病?尤其是考慮到:

    1)疾病可是源自於連幻海也看不見的微小病原體。
    2)幫你做診斷的醫生,自己也不見得有看過那些病原體。

    我們沒真的看過病原體,也沒真的看到病原體在干擾你的體內運轉,但我們還是可以確認你罹患特定疾病,這是因為我們使用 #溯因法 逆推。



    溯因法(abduction),通常又稱最佳說明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常見的結構是:

    1)觀察到現象e
    2)猜想出假說h
    3)主張,要說明e的存在,h是夠好的選擇。

    例如:

    1)觀察:腦闆汗流浹背。
    2)猜想:應該是剛跳了舞。
    3)畢竟,除了舞蹈,世界上不存在其它任何活動能讓腦闆全身投入到汗流浹背。



    溯因法這詞看起來很學術。因為這是學術人用他們的分類來說明人的思考活動,實際上溯因法我們每天都用。

    看到同學上課時走出教室,手上抓了衛生紙,你就知道他是要去廁所。

    因為「這人是打算去廁所」 #最能說明 為什麼他要在上課途中離席,手上還帶了衛生紙。

    B:*上課時走出教室,手上抓了衛生紙

    A:你是要去廁所嗎?

    B:沒,只是我的衛生紙沒辦法再容忍三角函數了。

    這個反諷,就是建立在「不是假說一(上廁所),難道會是假說二嗎?」上面。



    回到疾病診斷。

    醫生看病,通常不是真的看到疾病,而是看到症狀,從症狀和其他線索逆推出診斷。

    有些人會說,這不就是歸納法嗎?因為過去有症狀一二三四五的人都得這個病,所以你也是得這個病。

    我不確定研究醫學診斷的人會怎麼說,不過哲學上有些人認為歸納法跟溯因法還是不同。

    差別在於,在歸納法底下,歸納和統計是唯一的考量,歸納的數量和比例、統計的品質,直接決定了假說可靠的程度。

    但在溯因法底下,還有其它考量會影響假說可靠的程度。這讓溯因法可以應對更複雜的情況,

    例如疾病或殺人案件。

    畢竟你很難找到條件真的一模一樣的兩個病患,更不用說兩個殺人案件了。

    所以,以方法論分類來說,醫生和犯罪調查,在最主要上層用的應該是溯因法而不是歸納法。

    當然,在一個溯因法推理當中,還是可以有奠基於歸納法的前提,例如醫生量體溫,憑什麼體溫計說幾度就幾度?因為歸納法。



    你看得到種種肺炎症狀,但你通常看不到肺炎本身,頂多能看到治療後症狀的變化。

    十七世紀,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做出可以放大兩百倍的顯微鏡,讓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

    但在那之前,歷史上早就有各種關於微小東西讓人染病的假說。

    這些假說都是溯因法,溯因法刺激人發展各種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假說,也刺激人想像各種其他候選假說。



    十世紀的歐洲人:太陽繞地球轉。

    你:你怎麼知道。

    十世紀的歐洲人:因為看起來是這樣,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你:那如果是地球自己轉,看起來會怎樣?



    所以,假設肺炎有一週潛伏期,我們有辦法確定自己 #當下 沒有感染肺炎嗎?

    其實一定程度有。

    如果我們可以從「你在1/22下午去過高雄金巴黎舞廳」推論出你有比較高的機會感染肺炎,那我們當然也可以從「你過去一個月都宅在家打電動,除了自己囤積的罐頭沒吃其他東西」推論出你大概沒感染肺炎,而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



    最後,另一個熱門使用溯因法的領域,是陰謀論。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的延伸圖形是五芒星而不是六芒星,這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如果我是掌控美國國防部的撒旦崇拜組織,我也會知道不要真的把辦公室蓋成六芒星,太高調了。

    以下兩個假說,哪個比較能說明五角大廈的形狀?

    1)上面那個。

    2)五角大廈最初的選址之一是阿靈頓農場,阿靈頓農場接近五角型,而更改設計很貴。

    了解溯因法的結構,就了解我們可以怎麼評估各種溯因推論,以及各種陰謀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