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ncidence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ncidence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ncidence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ncidence意思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幾天指揮中心拿出一個表格比較各種疫苗之間的好壞,本意是想說AZ其實好棒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但結果表格內容我看了一看之後發現結果MODERNA表現最差,每個不良反應比例都比AZ高,那你買五百萬劑還宣傳個半天幹嘛? 但我還是耐心解釋一下,這張表格做錯了,會導致民眾有錯誤的理解。 第一, 疫苗只要過...

incidence意思 在 闕壯理|醫師 Dr. Joh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1:42:38

「醫界真亂?」 高工時、高壓的工作屬性,讓醫生成為民眾心中離婚也毫不意外的職業。名醫的私生活與愛情史,更是花邊新聞的常客。 敝圈真的這麼亂嗎🤨 本持科學態度的我們,勢必要研究其真實性。 . . . . . ✔︎最早在1976年發表在世界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的研究(1),樣本數太小不夠有代...

  • incidence意思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07:30:00
    有 36 人按讚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incidence意思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5 23:19:14
    有 14 人按讚

    輻射傷害的防護基本理念: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受曝劑量越低越好的合理抑低原則。

    在輻射傷害防護的範疇內,總的來說,LNT(Linear-Non-Threshold)模式對於高劑量、高強度的輻射暴露的情況相對來說,更加的適用。在一般日常生活的狀態來說,避免輻射傷害,普遍採取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也就是越低越好的合理抑低原則,這是人類關於游離輻射防護的基本理念。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越低越好的合理抑低 )原則也是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子保安總署(DOE/NNSA)輻射 緊急事件支援及訓練中心(REAC/TS)出版之「The Medical Aspects of Radiation Incidents (台灣翻譯為:輻射傷害醫療處置)」手冊內容中所提及的輻射防護基本理念。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is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ng people from ionizing radiation.

    It basically means that one should not unnecessarily expose themselves to radiation without the benefit outweighing the risk.

    Time, distance, andshielding are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mary
    concerns. At REAC/TS, we like to add a fourth item to the list - quantity. All four of these concepts are used concurrently with the others. "

    其基本意涵是 : 一個人應該避免不必要且無利益的輻射 曝露風險(這裡指的是非醫療性質的輻射暴露。任何輻射暴露都會造成傷害,但在治療重大疾病的時候,兩害相權取其輕,接受有限度且嚴格控管的輻射照射將體內惡性病變組織破壞,阻止其增生、擴散惡化的潛在利益大於輻射照射所引起的傷害的醫療應用案例,不屬於這裡所指的“不必要且無利益的輻射曝露風險”的範疇)。

    此外,有報導指出:“...... 在日本的實際研究案例中,「餵飲氘水佔1/3的水,經過1個禮拜,老鼠腦部組織裡的氫被替換掉,老鼠變得眼睛上吊,有攻擊性,一直囓咬鐵籠的鐵網,反覆地昏睡或暴躁。」東京工業大學理工特任教授入口紀男(Norio Iriguchi),透過老鼠實驗,提醒福島氚污染水的危害。

    入口紀男教授是日本核磁共振學會委員,透過上述實驗鼠的核磁共振影像,解說老鼠腦部組織內的氫被氘替換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左邊有點突出的是嗅腦(嗅覺發達中樞),右下突起的部份是延髓開端。目前只有腦部明顯地浮腫了。」

    福島核災後,產生大量輻射污染水,其中氚因為無法用過濾去除,又稱為氚污染水。多位專家警告,氚污染水的危害,不只是體內輻射被曝,還有在體內被當成氫嵌入到蛋白質等組織的問題。而入口紀男(用有同樣效果的氘做)的實驗,具體呈現後者的狀況。

    「氚在體內被當成氫嵌入」是什麼意思呢?擁有近40年的放射線治療經驗、北海道癌症中心名譽院長西尾正道詳細解釋道:「氚在人體內會被當成氫來代謝。人體有62%是水(H2O),氚會被當成氫來結合,在種種構成人體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學式裡也一樣。」

    「氚因為有這樣和物質相結合的性質,在體內造成長期被曝。用醫學實驗,可以證明氚會被當成氫攝入到細胞核內。構成DNA的基因的4個鹽基,是靠氫來結合,換成氚進去的話(失去結合力),鹽基化學式產生變化,遺傳情報也會改變。導致健康上的實際損害。」而當被攝入的氚衰變成氦時,也會損傷細胞( http://www.inaco.co.jp/hiroshima_2_demo/pdf/20140103_tori_A4.pdf )。

    對此,西尾正道等專家批判:「不能說自然界本來就有而不考慮,原本自然界裡氚的最大來源就是核試爆跟核電,排放標準也是為了沸水式原子爐把氚排到海裡而制定的,並不是因為有在科學上醫學上檢討健康被害而決定的。」「因為距離極近,即便氚的放射線弱,仍會相當程度地傷害DNA。」

    又,氚水的化學式是HTO,因為氚很容易和生物體內的碳結合,成為有機結合型氚(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簡稱為OBT),跟氚水相比,後者滯留體內時間為20~50倍,被染色體等人體重要部份攝取。「氚水被放流後,經生物攝取變成有機結合型氚,人類去吃這些生物,便會蓄積在體內。」在核食檢測上,有機結合型氚的檢測程序,又比普通的氚來得複雜。

    氚,被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與馬克斯威爾獎(美國物理學會頒發)得主長谷川晃,稱之為劇毒。

    福島核電廠在災後,因為會不斷放出有放射性的蒸氣等污染,入口紀男比喻為「國土百萬年的惡夢」。而這惡夢除了往大氣的污染,還因為地下水流經,每天產生3-400噸的輻射污染水。

    在日本政府規劃的輻射污染水處理方案裡,海放是成本最低的方法,比起地下埋設等耗資千億日圓以上的方法,海放只要17~34億日圓。另一方面民間、在地漁業團體與鄰國,持強烈反對的立場。....."

    也有多項相關的醫學研究報告指出:
    A 1961 experiment showed that mice dosed with 21.5 μCi/g of Cs-137 had a 50% fatality within 30 days (implying an LD50 of 245 μg/kg).

    A similar experiment in 1972 showed that when dogs are subjected to a whole body burden of 3800 μCi/kg (140 MBq/kg, or approximately 44 μg/kg) of caesium-137 (and 950 to 1400 rads), they die within 33 days, while animals with half of that burden all survived for a year.

    Important researches have shown a remarkable concentration of 137Cs in the exocrine cells of the pancreas, which are those most affected by cancer.

    In 2003, in autopsies performed on 6 children dead in the polluted area near Chernobyl where they also report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tumors, Bandazhevsky found a concentration of 137Cs 40-45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ir liver, thus demonstrating that pancreatic tissue is a strong accumulator and secretor in the intestine of radioactive cesium.

    一項重要的醫學研究發現,人體胰腺外分泌細胞中所聚積的137Cs濃度非常高,而胰腺外分泌細胞是受癌症影響最大的人體細胞。

    在2003年由Bandazhevsky研究團隊,對六名生活在靠近車諾比核災污染區附近的兒童的屍體進行醫學檢驗解剖。

    解剖研究發現這六名兒童患胰臟惡性腫瘤的比率,比一般正常狀態下來的更高,經檢驗,研究團隊發現這六名兒童胰臟中所含的Cs-137濃度,竟然是肝臟中所含Cs-137濃度的40-45倍之多。研究證實在人體內Cs-137最容易聚積在胰臟內。

    胰臟癌是指胰臟細胞發生癌變而產生的腫瘤,這些腫瘤細胞具有侵犯其他組織的能力。胰臟癌很少發生在40歲以下的病人,半數以上的患者超過70歲。

    此外,1961年的一項實驗發現對老鼠注射21.5 μCi/g 濃度的Cs-137,在30天之內有一半的受試老鼠死亡,這項實驗的結果等同於半至死劑量為0.000245公克(也就是百萬分之245公克),所謂半至死劑量指的是指在固定濃度下,暴露一定時間(通常1~4 小時)後,觀察14 天, 能使試驗動物組群半數(50 %)死亡的濃度。

    在1972 年有另外一項類似的實驗, 對受試驗的狗群注射3800 μCi/kg (140 MBq/kg, or approximately 44 μg/kg,大約百萬分之44公克濃度)Cs-137,這群受試的狗在33天內全數死亡,而另一群接受一半劑量的受試狗群,則可以存活到為期一年。

    從上述的那些實際醫學研究例證,包括了比較適用於LNT模式的狀態,以及一般日常生活環境下遭遇到低劑量但是長期輻射暴露累積下來的狀態。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合理抑低 )原則在兩種狀態下通通一體適用。

    參考資料:
    https://orise.orau.gov/resources/reacts/documents/medical-aspects-of-radiation-incidents.pdf

    http://www.inaco.co.jp/hiroshima_2_demo/pdf/20140103_tori_A4.pdf

    https://e-info.org.tw/node/221554

    ^Moskalev, Yu. I. (1961). "Biological Effects of Cesium-137". In Lebedinskiĭ, A. V.; Moskalev, Yu. I. (eds.).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Effects, and Migration of Radioactive Isotopes. Translation Series.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published April 1974). p. 220. AEC-tr-7512.

    ^ H.C. Redman; et al. (1972). "Toxicity of 137-CsCl in the Beagle. Early Biological Effects". Radiation Research. 50 (3): 629–648. Bibcode:1972RadR...50..629R. doi:10.2307/3573559. JSTOR 3573559. PMID 5030090.
    ^ Nelson A , Ullberg S, Kristoffersson H, Ronnback C (1961). "Distribution of Radiocesium in Mice". Acta Radiologica. 55, 5 (5): 374–384.
    doi:10.3109/00016926109175132. PMID 13728254.

    ^ Bandazhevsky Y.I. (2003). "Chronic Cs-137 incorporation in children's organs". Swiss Med. Wkly. 133 (35–36): 488–90. PMID 14652805.

    <3

  • incidence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4 09:21:05
    有 911 人按讚

    【#小马四点日记 0524】

    ➊. #发病率与感染率都第一名☝️

    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而是我们需要担心的。

    前卫生部长祖基菲里,引述统计数据,我国的冠病发病率(Incidence Rate),已经超越印度和美国,更成为了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大马每天每100万人中,有200.61宗确诊病例,印度:186.45宗、加拿大:120.05宗、德国:96.63宗,美国:85.62宗。马来西亚是最高的!

    东南亚国家前一周的粗率感染率(Crude Infection Rate),大马以每10万人中,有11.99人染疫,成为感染率最高的东南亚国家。

    这些数字是我们在昨天接近7千宗的时候,已经多少感受到紧迫感了。但,还是很没有概念到底怎么一回事。

    再简单一点就是:「我们都有非常高的几率感染COVID-19」。Wake Up Call ~

    ▪️▪️▪️▪️▪️▪️▪️▪️▪️▪️▪️▪️

    ➋. #单单5月就新增了742宗死亡病例

    昨天新增6976宗确诊病例,再创最高纪录,距离7k也只有24人的数字。

    其他数字也创新高,分别是
    🟥治疗中:5万7022人
    🟥加护病房:681人

    昨天也通报49人不幸离世。单单5月的前23天,国内就多了742宗死亡病例,占过去COVID-19总死亡人数的33%。意思就是:发病率高,致死人数也跟着提高。

    一般周末收集到的筛检人数,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我们数字已经吓死我们了。所以,6976还不能反映真实现况。

    ▪️▪️▪️▪️▪️▪️▪️▪️▪️▪️▪️▪️

    ➌. #英超结束

    2020-21赛季英超落幕。总结一下

    🏆冠军:Man City
    欧冠资格:Man City、Man Utd、Liverpool、Chelsea
    降级:Fulham、WestBrom、Sheff Utd

    Man City主场5比0大胜 Everton。亮点是确定在这个赛就告别的Aguero,65分钟替补出场,连进两球,为自己的英超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下一站,应该就是披上巴萨战袍吧。

    ⚽️Harry Kane:23球14助攻,包办英超最佳射手和助攻王

    今年也是历史第一次,客场赢球多过主场的。客场153胜,主场144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间几次因为有球员中covid而有一些状况,但还是让最多球迷的英超联赛顺利打完38场。这在这个时代,算是一项丰功伟绩了。

    英超结束,接下来寄望NBA季后赛了。我的湖人今早丢掉了第一场,没关系,这是试探敌人的虚实。

    ▪️▪️▪️▪️▪️▪️▪️▪️▪️▪️▪️▪️

    ➍.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早安你好,今天会更好,我是小马。来跟我打声招呼吧~

    昨天看完了韩剧《Move to Heaven》,那句「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只要你记得,就永远不会消失。」很应景,也跟电影《Coco》一样的概念。

    现在发生的一切,都要学会豁达了。

    ▫▫▫▫▫▫

    #看完记得帮我LIKE和SHARE #感恩

  • incidence意思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25 18:49:36

    前幾天指揮中心拿出一個表格比較各種疫苗之間的好壞,本意是想說AZ其實好棒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但結果表格內容我看了一看之後發現結果MODERNA表現最差,每個不良反應比例都比AZ高,那你買五百萬劑還宣傳個半天幹嘛?

    但我還是耐心解釋一下,這張表格做錯了,會導致民眾有錯誤的理解。

    第一, 疫苗只要過了三期以後,真正致死的機率並不高,重點在於防護力好嗎?防護力低,副作用再低也沒有達到效果啊。不然喝符水好不好?沒甚麼防護力,但也沒有副作用啊?把這個副作用拿出來比較真的沒有意義啦~~~談戀愛有沒有可能被劈腿,難道你就不談戀愛嗎?

    第二, 這裡列出來的表格其實是不良反應或是不良事件中的各種症狀的比例,表格做得好像有一半的人打了會有這些反應,這不是嚇死人?所謂的Adverse Event不良事件是在施用藥物產品的患者或臨床研究受試者中發生的任何不利的醫學事件,並且不一定與該治療有因果關係。因此,不良事件可以是與藥品的使用暫時相關的任何不利的和意外的跡象,症狀或疾病,無論是否與藥品有關。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的AE必須報告給研究發起人,必要時可以報告給當地倫理委員會。【來自維基百科】

    第三, 三期實驗的狀況跟實際上臨床的狀況又不一樣啊~~~實驗歸實驗,現實世界的運作回報不良反應的機制有所不同,不是真的很嚴重到回診,其實醫師根本就不會知道,也就不會回報啊,所以要看實際接種的反應才比較準啊。

    像是ADZ的這份資料是來自於WHO的三期實驗報告整理: AZD1222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developed by Oxford University and Astra Zeneca: Background paper (draft),有五十二頁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但實驗的內容其實是去年的三期實驗了,不是實際注射之後的結果。

    我推薦大家看的是美國的CDC所推出來的疫苗施打第一個月報告,二月十九日出版,熱燙燙非常新。First Month of COVID-19 Vaccine Safety Monitoring — United States, 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3, 2021。是他們實際施打疫苗一個月,一千三百萬劑之後的結果,實際上會有不良反應的比例非常低啊,大家不要自己嚇自己~~~

    美國接種13794094劑,ADVERSE EVENT:總數6,994,占比0.000506,萬分之五點零六九。輕微不良反應的有6354,0.0004606,萬分之四點六零六,其中22.4%是頭痛,16.5%是疲倦,16.5%是暈眩。

    嚴重不良反應的有640人。0.00004639,十萬分之四點六三九,其中回報的死亡案例有113件,其中有78件是在長照機構裡面的成員。

    還給你原文夠不夠意思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injection site tenderness (63.7%), injection site pain (54.2%), headache (52.6%), fatigue (53.1%), myalgia (44.0%), malaise (44.2%), pyrexia (includes feverishness (33.6%) and fever >38°C (7.9%)), chills (31.9%), arthralgia (26.4%) and nausea (21.9%). The incidence of subjects with at least one local or systemic solicited event after any vaccination was highest on day 1 following vaccination, decreasing to 4% and 13 %, respectively, by day 7. The most common systemic solicited AEs at day 7 were fatigue, headache and malaise.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