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l-17a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l-17a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l-17a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l-17a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由內而外的美~~腸-皮膚軸(gut-skin axis)] 有人問我:「王醫師,皮膚漂亮跟腸道菌有關嗎?」 當然有關!!而且「吃進去」的影響遠大於「擦的」 許多人類和動物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範圍超出了腸道,是導致許多遠處器官系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皮膚是僅次於腸道第二個微生物居民最多的...

  • il-17a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8 13:49:16
    有 377 人按讚

    [由內而外的美~~腸-皮膚軸(gut-skin axis)]

    有人問我:「王醫師,皮膚漂亮跟腸道菌有關嗎?」

    當然有關!!而且「吃進去」的影響遠大於「擦的」
    許多人類和動物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範圍超出了腸道,是導致許多遠處器官系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皮膚是僅次於腸道第二個微生物居民最多的地方,腸道跟皮膚也是最大的兩個免疫系統跟神經內分泌器官,腸道菌(例如:雙歧桿菌)跟他們的代謝產物(例如:丁酸)調控身體的T淋巴球,走向不同移除抗原的路徑,包括對抗病毒跟細胞內感染的Th1, 跟過敏還有寄生蟲感染相關的Th2, 還有細胞外細菌跟組織間平衡跟自體免疫相關的Th17。

    就像第一型糖尿病被發現跟「腸道菌失衡」(dysbiosis)有關,這些小朋友在病發前,腸道菌不知為何「意見衝突」「溝通失調」(disconnection)造成身體開始攻擊自己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

    這也就是為何「飲食」跟皮膚有很大的關係,以痤瘡(青春痘,acne vulgaris)來說,研究發現高飽和脂肪跟高糖的西式飲食會使腸道的菌相異常發生、致病菌增加造成內毒素上升、好菌下降導致腸道屏障出現破洞,於是發炎訊號從腸道壁跑到全身引起發炎,在皮膚的表現就是透過「SREBP-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增加了皮脂腺內游離脂肪酸跟三酸甘油脂的形成,助長了痤瘡桿菌的生長跟發炎性痘痘的形成。

    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在皮膚表面屏障有缺陷的情況下,吃到致腸道菌紊亂的食物,就會讓發炎更嚴重。

    近期許多乾癬(psoriasis)的標靶藥物,跟Th-17的路徑有關,其實很多好菌都會 #適當呈現抗原給我們的腸道,維持一定的免疫活性(inflammatory tone),所以即使腸道充滿了常在細菌,但都沒有感染的發生,但當 #致病菌有不正常增生的機會(例如不健康的飲食造成致病菌容易滋生的環境、破壞腸胃的無氧狀態跟酸鹼性),免疫系統就會從低度反應變成大量激活,造成器官組織的傷害。

    這也就是為何乾癬治療上抑制介白素17(IL-17A)的藥物,有少數報告顯示會讓發炎性大腸炎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惡化或是增加其他感染風險,就是因為Th-17這個跟免疫相關的路徑其實有著保衛腸道屏障的功用,過度抑制也會弱化腸道正常免疫機制。

    十八世紀法國政治家兼評論家薩瓦諾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告訴你,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吃什麼,相什麼」,病從口入影響的不只是內在健康跟外在身型,還有妳的皮膚健康,除了個人的先天基因,更多要考慮的,是飲食跟腸道菌互動的後天基因。

    #吃甜就冒痘對我而言屢試不爽
    World J Dermatol. Nov 2, 2017; 6(4): 52-58
    Front Microbiol. 2018; 9: 1459.
    Published online 2018 Jul 10.

  • il-17a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2 19:30:01
    有 20 人按讚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從累積的病例分析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是感染COVID-19患者中最常見的共病(comorbidities),而且這些病患感染後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


    血管收縮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是一種很強的升壓賀爾蒙,Ang II上升會導致高血壓、心衰竭、肺及腎功能受損。經由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作用,Ang II會被代謝成具有保護血管效用的另一種胜肽血管收縮素1-7 (Ang 1-7),負向調控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及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


    目前已知SARS-CoV-2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會與細胞表面的ACE2結合進入細胞,並且進一步抑制ACE2的表現、活化RAS而造成肺部傷害。同時,病人血中大量上升的Ang II與體內的病毒量及肺部損傷有關。


    因此,學者認為由於對新冠病毒的內吞作用(endocytosis)導致細胞表面的ACE2減少,進而會增強COVID-19重症病患Ang II的病理作用,引起高血壓、心肌病變及腎病變。


    使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ARBs)等藥物治療高血壓,會造成ACE2上升。


    目前尚不清楚COVID-19感染是否確實影響ARB / ACE作用機制。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除非出現不利的臨床適應症,否則建議不要改變COVID-19患者正在使用的RAS阻斷劑。


    ACE2在心臟組織中表現量很高,所以病毒很可能會直接感染心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明顯的發炎反應,但兩個獨立的解剖檢查卻都沒有發現病毒感染心臟組織或在組織中複製的跡象。所以在這些嚴重的患者中,病毒感染和複製不太可能是直接導致或加重心臟損傷的原因。


    學者注意到,巨噬細胞和T細胞會因高血壓而浸潤入心臟組織,而器官的損害有部分是由這些滲入細胞的活化所引發的。本文作者的實驗室發現,缺乏CD8+ T細胞的小鼠可以有效地預防高血壓引起的心臟損傷。CD8+ T細胞可以不經由T細胞受體而感知高血壓。更重要的是,巨噬細胞浸潤至心肌必須有CD8+ T細胞參與,而隨後也需要透過CD8+ T細胞分泌的IFN-γ來活化。


    CD8+ T細胞對高血壓有何反應?有研究指出,CD8+ T細胞上的鹽皮質激素受體(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可直接感知血壓並分泌IFN-γ促進發炎反應。


    此外,高血壓可透過高度活化的氧化脂質γ-醛酮(isoketals異縮酮)觸發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簡稱DC)中蛋白質的氧化修飾,並進一步激活DC產生IL-6、IL-1β和IL-23;活化的DC又促進T細胞(特別是CD8 + T細胞)的增殖和分泌IFN-γ、IL-17A。


    特別的是,歐洲加護病房中的COVID-19患者被發現繼發性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
    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與大量的CD8 + T細胞和巨噬細胞活化相關,但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活性卻降低。綜上所述,CD8 + T細胞可能扮演關鍵的高血壓反應細胞,驅使巨噬細胞引發心臟損害。


    嚴重的COVID-19患者也會出現IL-6,IL-1β和IFN-γ升高的現象。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即是研究阻斷IL-6或IL-1β是否能抑制CD8 + T細胞、巨噬細胞的浸潤和過度活化而減輕心臟損傷。


    此外,作者也建議還應該密切監測ICU患者的糖皮質激素治療對CD8 + T細胞的活化具有潛在有益或有害的作用。最後,CCR5是CD8 + T細胞上主要的化學趨化受體,參與包括病毒感染等多種病原體的致病機制。以CCR5為標的的抗病毒藥物,諸如Selzentry(maraviroc)和Leronlimab(PRO 140)等已經成功用於治療愛滋病。


    因此,作者認為非常值得研究這些藥物是否可以阻斷CD8 + T細胞的心臟浸潤從而減輕COVID-19患者的高血壓性心臟損傷。(「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 摘要整理 ➥https://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980/ )


    📋 Is aberrant CD8+ T cell activation b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injury in severe cases of COVID-19? (2020/05/12)+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Chao Zhang, Fu-Sheng Wang, Jean-Sébastien Silvestre, et al.
    ■ Link: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0-0454-3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論壇COVID-19學術專區】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il-17a 在 阿賊RJ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08 11:42:19
    有 208 人按讚

    譚澤華、國衛院助研究員莊懷佳的研究團隊歷經 7 年探索,透過小鼠實驗成功解開 IL-17A 細胞激素產生的關鍵機制,更精準鎖定 IL-17A 上游細胞內專一性關鍵開關的因子「AhR-RORγt 蛋白質複合體」,直接從源頭關掉使 IL-17A 無法產生。研究在今年 9 月發表於 Science 雜誌系列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