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 老師:成功故事人人愛聽,但何謂成功?何謂失敗?
#POPAim 受訪者:米奇老師(老師,20+年資)
◤「老師做到咁上下年資,自然要兼顧其他野。當時副校長畀兩條路我揀,一係訓導,一係喺學校做 SEN 學生。做訓導要有個氣勢,我肯定做唔黎,就揀左 SEN。」20年年資的老師不一定古板嚴肅,訪...
SEN 老師:成功故事人人愛聽,但何謂成功?何謂失敗?
#POPAim 受訪者:米奇老師(老師,20+年資)
◤「老師做到咁上下年資,自然要兼顧其他野。當時副校長畀兩條路我揀,一係訓導,一係喺學校做 SEN 學生。做訓導要有個氣勢,我肯定做唔黎,就揀左 SEN。」20年年資的老師不一定古板嚴肅,訪問當日,米奇老師塗了紅色指甲油,梳起了一頭爽直的短髮,快人快語。
擔起學校 SEN 學生資源分配的工作,她說是揀剩的選擇,卻實實在在的一當七、八年。
由當初無甚資源,同事都未必明白學生的情況,到現在政府開設常額資助,大眾認識更加多,她見證著許多學生乃至於他們的家庭的故事,不一定是社會心目中的「成功案例」,卻都有血有肉,有笑有淚。
▌誰為智能劃界線?#從津校到特殊學校
「呢個女仔入學校嗰陣屬於有限智能加上中度語障,但我地老師多少會感覺到佢嘅情況可能更加嚴重。只是佢好安靜,唔出聲其他人便不會發現。」
在現行融合教育的政策下,教育局建議一般有限智能,甚或輕度智障的學生也亦可在主流學校就讀,前者可以說是正常智能中,最弱的一群;後者則跌進社署的保護網,可入讀特殊學校,領取傷殘津貼。
評估報告上的數字:IQ69 或 70,一分之差,兩種人生。但米奇老師著緊的從來不是數字,而是學生爾後的人生。
「我地見到媽媽其實好著緊個小朋友。佢中二、三都唔識得自己去陸運會場地,媽媽會花幾日時間,日日同佢去,等佢先熟習。眼見呢個學生要升中四,我地問媽媽『你希望佢坐喺課室度三年,渾渾噩噩咁捱埋個 DSE,但最後咩都唔識,定係同佢重新評估,等佢有機會去合適嘅環境,學習技能?』」
有些人或許始終擺脫不了,「特殊需要」是污名。米奇老師還一心把這孩子推到特殊學校,豈非毀了她一生?米奇老師卻認為,孩子都有其本質,如果只以社會定義的成功去論斷孩子,只會令他們更看不見前路。
花了點時間跟媽媽討論解釋,最後終於得到媽媽首肯。「我地決定向教育局申請為佢開『個別學習計劃』(IEP),重點就係為佢重新評估智力。我好記得評估報告出嗰日,呢位一向好冷靜嘅媽媽喊住同我地講,『其實我知我個女係咁,比起份報告,我更加怕見到教育心理學家,因為以前同阿女做評估嘅專家,係咁同我講佢自己個女有幾叻,而我個女就係有問題,但原來唔係個個都好似佢咁。』」得到救贖的原來不只孩子,還有媽媽。
孩子重新評估後,轉到特殊學校。往後重遇,米奇老師聽到了過去這學生說過的話的總和,不,也許比這總和還要多!
當孩子放到了對的土壤,方能成長,而且是自發而茁壯。
▌翻案有理:#擺脫了不屬於她的標籤
「呢個女仔就調返轉。小學二、三年級做嘅評估話佢係輕度弱智,但佢對答如流,而且數學可以喺自己班頭幾名,我地覺得事有蹊蹺。」米奇老師以她的專業做判斷,孩子有需要,不用怕跌進保護網,但若她能力所及,為什麼要背上不屬她的標籤?
「後來知道原來呢個學生家庭背景較複雜,細個時跟婆婆住,因為婆婆講鄉下話,又唔係好識同小朋友互動,佢好大個先識講野。到媽媽知道左佢發展落後於人,就即刻接返佢一齊住,仲做埋全職媽媽,跟住阿女嘅情況已有好大嘅改善。」然而這改善也許來得有點遲,孩子已被評為輕度弱智。
直到中六那年,米奇老師提出重新評估的建議,孩子終於甩掉不屬她的標籤。
從智障到智力正常,仿如奇蹟的故事,米奇老師卻說:不了。「成功故事人人都想聽,但我地點去定義何謂『成功』?變返『正常』?人生好長,佢地將來嘅轉變有誰會知?我地只係 facilitator,做到就好,但唔好下下諗住即時會有回報。但如果你真係去聆聽佢地,有時會出現啲好靚嘅畫面。」
▌他買了鹹的糖果做手信
「呢個細路好經典。佢本身係資優生,但同時有自閉症加上對抗性反抗症,佢唔會自言自語,但係有好典型嘅自閉特質,好難同人建立connection,好固執。佢試過真係咬損自己手指寫血書,放入老師信箱,初中嘅時候老師都買佢怕。」
校方當時還為了要不要這學生退學,上演了一場激辯。最後,邀請米奇老師加入SEN工作的副校長作出「擔保」,學生得以繼續升學,現在已是一名大學生。
這故事夠勵志吧,但米奇老師提醒我們,他的本質沒變:資優同時自閉。他仍是個不會交朋友的孩子,獨個兒去旅行的獨行俠,然而他卻不是教而不善。
一次,他回校探望老師和現屆的師弟妹,遞上了一包鹹味的糖果手信,說:「你知啦,我地SEN食左糖份會嚴重啲。」雖然甜食同SEN是否真的有關,醫學界也未有定論,但米奇老師覺得他為了師弟妹所花的心思,比什麼成就都美麗。
▌回憶中的美麗故事尚有許多
米奇老師確信沒有一位孩子會想自己被人視為怪誕、沒有一位孩子會希望自己要依賴別人,他們的行為背後總有原因,只欠我們有沒有聆聽。「其實每個人都有缺損,只係佢地嘅缺損令佢地適應唔到個主流,但咩先係主流?」
問米奇老師接觸這些孩子多了,有沒有改變她什麼。她輕描一句:「千萬唔好有一個心態覺得自己係要黎打救你,好偉大,我地唔係聖人。Right time Right person do the Right thing,好多事需要醞釀,更多事急不來。只係做自己該做嘅事。」
圖片:Unsplash
iep定義 在 老梁媽媽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午在社區樓下巧遇女兒跟我孩子唸同校的媽媽,她的孩子初次上學,因為發展都很超前,適應上完全沒問題,甚至做得比要求的更好很多。
但上午她跟我說,孩子上週開始哭了。
我以為是發生什麼事,了解之後,原來是屬於「哭後面」的類型。
發展好,所有動作都能跟上,還能有餘裕觀察四周,把教室玩具都玩過一遍,然後呢?這些大概花一個月,一個月把環境摸熟以後,就開始覺得,還是跟媽媽在一起比較好玩。
從此每天哭著要求媽媽一起跟她去上學。
每個母親的煩惱真的都不一樣,能力好的也有她們不同的壓力,我聽她談到「減輕孩子的痛苦」。
孩子在群體遇到挫折,身為母親一定義無反顧先捍衛孩子,因為我們理解,所以能無條件包容,因為我們的包容,而不理解為何群體裡的他人無法包容,於是產生衝擊跟碰撞。
栗寶剛上這間學校時,我很老實交代他的分心狀況,跟老師溝通,申請巡輔,開iep,我想,都這樣做了,校方跟老師,應該都很理解並且能支援了吧。
但他在校依舊風風雨雨,中班時有陣子我都好怕翻開聯絡本。
社團裡很多家長會抱怨,我開學前就跟老師和輔導室開過會議,很詳細告知孩子狀況了!老師卻還是無法多一點同理,還是嚴格要求......
其實很簡單:
我們要求這個世界格外包容,是基於什麼條件?真覺得手上拿一本手冊或評估單,全世界就會自動讓開借過?
這不是一個友善弱勢的環境,所以不要真的讓自己以弱勢的姿態應對世界。
小班時,我會跟老師溝通,擔心她沒有與分心孩子互動的經驗,還在聯絡本,用信紙,寫很多教戰守則,希望老師能快速掌握要訣,讓孩子能進步。
我做這些,其實只是一個目的:就是剛剛在樓下遇到那位家長所說的「減輕孩子的痛苦」。
到底有沒有減輕?
或多或少吧。
我覺得,更多是安自己的心而已。
孩子沒有因為我寫的「情書」而更快進步多少。
親師溝通絕對是孩子成長過程裡,家長必修的一個學分,尤其是一個分心的孩子的家長。
像我這樣駑鈍之輩,沒有經歷過失敗的路,就不會甘心走正確的路,天生毛多難搞不聽話,註定要多辛苦。
幸好還沒笨到堅持錯誤到底,孩子上大班以後,狀況好很多,我跟老師之間也建立了一種良性互動,媽媽不再懼怕聯絡本,就算有寫字,大部份也都是正面的評語。
上週,久違的看見老師落下負面評判,文末表示,需要請媽媽協助。
這類讓媽媽心蹦蹦跳的評語,我有分等級,小班是10級,天崩地裂;中班是7級,南亞海嘯;到了大班,約莫3級,無災小型颱風。顯示媽媽的心臟越來越強,其實也是孩子越來越進步。
好,回歸正題,老師主要訴求是,孩子中午午睡時間玩衛生紙,撕成小塊丟得到處都是,老師講過,隔天又再犯。
第一時間,媽媽覺得,他就睡不著啊!
從小班不是跟你們說了?為什麼不幫忙想辦法,而是一再而再要拿他不午睡事情來說事?
因為不午睡延伸的問題很多,小班是會掀被子打擾同學,會說話干擾,會跟同學玩,跑來跑去,到躺著自己玩,但說話吵到人,現在又是撕衛生紙。
我以一個母親的立場,會覺得,孩子睡不著,他也很辛苦,芬蘭的孩子不午睡,有專任老師陪伴去操場玩,學校無法好好處理睡不著的孩子,就只會數落他們不午睡又做了什麼,真不人道。
看看以上,是多巨大的負面能量?
這樣的負面想法,讓我在內心翻轉了兩天,我覺得撕衛生紙已經是孩子能想到最不吵人的辦法了,還要他怎樣?四處丟就請他清理好就好,不是嗎?
所以才說,母親的愛是自私。
不知為什麼,第三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不是陳X中的媽媽,如果我是其他孩子的媽媽,我怎麼看這件事?
我女兒在學校都好好午睡,但他們班有一個男生總是不睡覺一直搗蛋,老師拿他沒辦法,家長好像也不管的。
很遺憾,這裡不是芬蘭,而且我們一輩子也都不會去芬蘭就學,我們就讀學校的資源,就是這樣,所以多想別人有多好我們多不好,都是沒必要的。
今天我們把孩子送進這個群體,就是要適應跟尊重這個群體的規則,如果每個人都搞一點特別,何須要群體規則。
再說到撕衛生紙,好好的衛生紙,拿來浪費,本來就是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我不準備罵我的小孩,我是這樣跟小孩切入⬇️
我當時很親愛的抱著他,跟他說:
栗寶啊,你在學校有時候中午睡不著,很無聊齁?
對呀!
那怎麼辦?你中午很無聊都做什麼?
我都拿東西玩啊!拿棉被玩戰鬥遊戲啊....
是喔,這樣不就會不小心太大聲,同學會聽到吧?
對啊!
那你有想到不發出聲音的遊戲嗎?
沒有。
都沒有嗎?
沒有沒有,都沒有。
不是有撕衛生紙玩?撕衛生沒聲音,你好聰明。
哈哈,對啊!
只是地球快死掉了捏,衛生紙拿來浪費有點不太好捏......,你可以想到其他沒有聲音的玩法嗎?
嗯......(很努力想.....)
我們一起來想想還有什麼玩法可以沒有聲音。
麻麻我想到了,我跟他們玩(伸十指)。
嗯,手指頭不會出聲音,那有沒有可能你的嘴巴會幫他們配音,配太大聲啊?
小孩氣音說話:那我這樣說,她們就聽不到,可是我自己還聽得到....,嘻嘻......
我說他好棒,然後就結束談話了。
孩子大班,我學會了承接老師拋擲出一個訊息時,不需要太放大成是在指責我孩子不好,更不需要因此遷怒孩子,責罵孩子。老師只是告知事實,我們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跟態度跟孩子互動,那是我們要為親子關係努力多少的選擇。
跟孩子談完,我在聯絡本輕輕寫上:
有跟X中溝通了喔~😊
老師回覆:謝謝媽咪協助喲!😃
只有孩子自己成長了,才有可能真正「減輕他的痛苦」。
放手不容易,它是繞過千山萬水後的心甘情願。
記者老梁:成長就是一場痛.....,報導。
iep定義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旦匯豐專題🔆
▍地上權法制之研究 | 謝哲勝.蔡明誠.李福隆.陳榮傳.林俊廷.陳立夫.邱玟惠.陳洸岳.吳光陸.許政賢.溫豐文.張瑋心.黃健彰.謝在全等教授
完整介紹 http://qr.angle.tw/8m1
more➔ http://qr.angle.tw/iep
✔隨著社會發展所需,地上權的使用方式亦不再侷限於傳統定義而有更多形貌,如區分地上權即為一例。為發揮土地最大之經濟效用,法定地上權制度保障地上權人不輕易被土地所有權人要求拆屋還地。此外地上權人與承租人、其他物權人之關係為何,是另一值得探究之問題。本次選錄文章囊括過去二十多年之相關重要文獻,鑑往知來,得以一覽地上權法制之全貌。
【收錄專題】
◼普通地上權
🔹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普通地上權)綜合評析 │ 謝哲勝
🔹民法普通地上權修正之評析 │ 蔡明誠
🔹物權法現代化之終章或序曲──論普通地上權之實務爭議及新法評析 │ 李福隆
🔹地上權的目的變更 │ 陳榮傳
🔹地上權的權利金 │ 謝哲勝
🔹法院判決終止地上權與建築物存續之問題 │ 林俊廷
🔹應有部分設定地上權 │ 謝哲勝
🔹論耕地可否設定地上權 │ 陳立夫
◼法定地上權
🔹論民法第八七六條法定地上權「同屬於一人」要件之解釋與界限 │ 邱玟惠
🔹法定地上權 │ 陳洸岳
🔹法定地上權的成立與消滅 │ 蔡明誠
🔹論法定地上權之轉讓 │ 吳光陸
◼地上權之期限
🔹未定期限無償地上權之終止──最高法院一○○年度台上字第五九九號判決 │ 陳洸岳
🔹地上權過短期限約定之效力 │ 蔡明誠
◼地上權與時效取得
🔹時效取得地上權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 許政賢
🔹時效取得地上權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 溫豐文
🔹論美國法地上權的時效限制 │ 張瑋心
◼地上權與其他法律關係
🔹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地上權設定之商榷 │ 吳光陸
🔹地上權人與物上請求權 │ 蔡明誠
🔹租地建屋之地上權登記 │ 溫豐文
🔹地上權設定人或土地出租人的法定優先權 │ 黃健彰
🔹地上權併同抵押權登記 │ 謝哲勝
🔹抵押權人並用地上權之效力──最高法院八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二三八五號民事判決評釋 │ 謝在全
🔹先次序抵押權消滅原因對法定地上權成否之影響 │ 陳洸岳
◼區分地上權
🔹論區分地上權──以探討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之規定為主 │ 溫豐文
🔹民法物權編區分地上權增訂條文綜合評析 │ 謝哲勝
🔹區分地上權與地上權同時存在 │ 謝哲勝
🔹區分地上權之登記 │ 陳立夫
完整介紹 http://qr.angle.tw/8m1
more➔ http://qr.angle.tw/iep
iep定義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榮幸今天可以來到法國最崇高的政治領袖搖籃──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國際研究中心(CERI)來演講,主題是「軟實力外交:重新定義台灣當代的外交戰略」。作為台灣近年來,第一位受邀至此民主殿堂演講的國會議員,我將會分享,如何利用軟實力來突破台灣的外交困境。也希望可以落實國會外交,將台灣的文化軟實力,透過這個法國最高政治領袖搖籃,行銷至歐洲,甚至是全球。
巴黎高等政治學院(IEP,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簡稱Sciences Po)創立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是法國總統的搖籃,至今已培養出29位法語系國家的總統,包括前總統希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以及日前話題性極高的現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著名校友也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兩位歐洲議會主席,4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以及無數跨國集團CEO等。
不同於軍事、經濟等硬實力(Hard Power),作為一種柔性權力的概念,軟實力(Soft Power)是一種能夠產生吸引力的資產。文化與政治,不該是相互對立的存在,文化可以作為外交的助力,而台灣應嘗試跳脫以往撒錢與對岸角力的外交策略,將自己定位為「亞洲的台灣」而非「台灣的台灣」。透過文化軟實力,將台灣的進步價值、影視音甚至於美食等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作為形塑具有創意、可發展性的新外交戰略的元素。
「過去我們出口的是硬體(電腦),現在我們輸出的要是軟體(文化)。」發展台灣獨特的「軟實力」,重整台灣的外交戰略性資源,這當然是挑戰,但也是機會。而我也會在法國最高政治學院重申我的理念,讓歐洲未來的政治領袖們有機會可以看見台灣不一樣的文化外交新理念。
#文化軟實力 #外交新策略 #Sciences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