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idiolect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diolect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diolect中文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Chen Lil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週我非常榮幸受邀回到母校擔任⠀ 「台大中文系職涯發展講座」的講者⠀ 也很高興在講座上認識了 @justfont 的創辦人蘇煒翔學長⠀ 嘖嘖,看看台大中文是不是出人才,哈哈!⠀ ⠀ 我預想很多人最直接的問題會是「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YouTuber? 」⠀ 好似有天我坐家打坐,就發現我想...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Chen Lil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原影片連結】請之前留言過的人搬運,無限感激 https://youtu.be/CRsudgHXUZc 【研究參與同意書下載】 (中) htt...
idiolect中文 在 Chen Lily - 英文學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30 19:28:05
上週我非常榮幸受邀回到母校擔任⠀ 「台大中文系職涯發展講座」的講者⠀ 也很高興在講座上認識了 @justfont 的創辦人蘇煒翔學長⠀ 嘖嘖,看看台大中文是不是出人才,哈哈!⠀ ⠀ 我預想很多人最直接的問題會是「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YouTuber? 」⠀ 好似有天我坐家打坐,就發現我想...
-
idiolect中文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1-25 22:00:03🌲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原影片連結】請之前留言過的人搬運,無限感激
https://youtu.be/CRsudgHXUZc
【研究參與同意書下載】
(中) https://goo.gl/qSW4Cc
(英)https://goo.gl/pYkdjY
* 可自由下載,不需簽名
---
影片最後的結論是我近期才學到的觀點與感悟
其實完全改變了我這麼多年來對語言學習的價值觀!!
希望大家能看到最後~
這次的留言主題:
1. 你覺得「學英文」應該要用中文還是英文?
2. 你的個人語(idiolect)有什麼特色?
3. 你如何利用你的雙語(或多語)的語言資源來學習其他語言?
4. 任何對於這個主題的想法⋯⋯
【影片裡的單字與用法】
1. dialect (n) 方言
2. idio- (prefix) 個人的
Reference:
♣ GarcÌa, O., & Li, W. (2014).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London: Palgrave Pivot.
♣ Otheguy, R., GarcÌa, O., & Reid, W. (2015) Clarifying translanguaging and deconstructing named languages: A perspective from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6(3). 281–307
⁂⁂⁂⁂⁂⁂⁂⁂⁂⁂⁂⁂⁂⁂⁂⁂⁂⁂⁂⁂⁂⁂⁂⁂⁂⁂⁂⁂⁂⁂⁂⁂⁂⁂⁂⁂
ღ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nlilyy/
ღ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lilyy/
ღ 合作邀約:chenlilyofficial@gmail.com
⁂⁂⁂⁂⁂⁂⁂⁂⁂⁂⁂⁂⁂⁂⁂⁂⁂⁂⁂⁂⁂⁂⁂⁂⁂⁂⁂⁂⁂⁂⁂⁂⁂⁂⁂⁂
我是Lily Chen.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語言教育碩士
我的頻道分享語言學習方法、實境生活英文,以及留學、托福相關資訊
希望能藉由應用語言學的知識,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bilingual(雙語者) -
idiolect中文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7-18 22:00:01🌲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學英文」要用中文還是英文一直是一個爭議的話題
不過你有想過你用什麼語言思考嗎?
這個影片和大家聊我用英文及中文學習的經驗
以及我認為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的理論觀點
最後提出我的立場跟結論
影片最後的結論是我近期才學到的觀點與感悟
其實完全改變了我這麼多年來對語言學習的價值觀!!
希望大家能看到最後~
這次的留言主題:
1. 你覺得「學英文」應該要用中文還是英文?
2. 你的個人語(idiolect)有什麼特色?
3. 你如何利用你的雙語(或多語)的語言資源來學習其他語言?
4. 任何對於這個主題的想法⋯⋯
【影片裡的單字與用法】
1. dialect (n) 方言
2. idio- (prefix) 個人的
Reference:
♣ GarcÌa, O., & Li, W. (2014).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London: Palgrave Pivot.
♣ Otheguy, R., GarcÌa, O., & Reid, W. (2015) Clarifying translanguaging and deconstructing named languages: A perspective from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6(3). 281–307
⁂⁂⁂⁂⁂⁂⁂⁂⁂⁂⁂⁂⁂⁂⁂⁂⁂⁂⁂⁂⁂⁂⁂⁂⁂⁂⁂⁂⁂⁂⁂⁂⁂⁂⁂⁂
ღ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nlilyy/
ღ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lilyy/
ღ 合作邀約:chenlilyofficial@gmail.com
⁂⁂⁂⁂⁂⁂⁂⁂⁂⁂⁂⁂⁂⁂⁂⁂⁂⁂⁂⁂⁂⁂⁂⁂⁂⁂⁂⁂⁂⁂⁂⁂⁂⁂⁂⁂
我是Lily Chen.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語言教育碩士
我的頻道分享語言學習方法、實境生活英文,以及留學、托福相關資訊
希望能藉由應用語言學的知識,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bilingual(雙語者)
idiolect中文 在 Chen Li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週我非常榮幸受邀回到母校擔任⠀
「台大中文系職涯發展講座」的講者⠀
也很高興在講座上認識了 @justfont 的創辦人蘇煒翔學長⠀
嘖嘖,看看台大中文是不是出人才,哈哈!⠀
⠀
我預想很多人最直接的問題會是「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YouTuber? 」⠀
好似有天我坐家打坐,就發現我想做自媒體一樣,但完全不是這樣。⠀
我是個內在充滿衝突的人,我每天都在不斷和自己打架,⠀
而我的職涯發展結果是 #長期內在不停的衝突與和解 。⠀
⠀
我最主要的三大內在衝突如下:⠀
🔺中文 v.s. 英文⠀
🔺學者 v.s. 網紅⠀
🔺士人 v.s. 商人⠀
⠀
首先,#中文v.s.英文。⠀
我從中文系畢業,最後卻在英語教學的領域。⠀
當初我選擇中文系並不是因為「分數剛好」這種毫無羈絆的理由。⠀
我是真的很喜歡文學:文學獎、青年社、報紙副刊,⠀
我曾經承載著所有hashtag文青關鍵字。⠀
當年皇冠再版張愛玲,我眼看那封面奇醜,⠀
當年打工又家教的我,居然到各家二手書店,⠀
砸錢供養了一套美麗的舊版張愛玲全集。⠀
就連我住在加拿大,每晚播的也是蔣勳老師講紅樓夢,⠀
蒙特婁市區小公寓被我住成大觀園。⠀
⠀
我雖然喜歡中國文學,但那真的只是一部分的我;⠀
還有一部分的我,非常喜歡 #學英文。⠀
自從我有意識以來,我接收的資訊,⠀
包括書籍、雜誌、音樂、影劇,有一半是英文。⠀
換句話說,我的世界觀有一半由英文這套符號所建構的。⠀
去年我到LA聽Avril Lavigne的演唱會,席間我突然想起:⠀
“Complicated” 這個字,我就是從Avril的歌學到的。⠀
國中時我會拿著隨專輯附贈的歌詞本,一個個字查快譯通⠀
(我到底怎麼可以說出如此顯露年紀的話),只為了聽懂她唱什麼。⠀
十五年後,我在美國/加拿大用英文生活,⠀
而且我聽得懂Avril在台上說的每個字、每句話。⠀
⠀
十多年對學英文的喜歡跟執著,⠀
讓我看清文學不過就是個無法滿足我的情人🌧
⠀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大學到加拿大交換,⠀
接著回台灣工作存錢,又回到加拿大念碩士。⠀
我在溫哥華交換的時間,更認識說英文的自己,⠀
再加上溫哥華有許多華人,我也能繼續說中文。⠀
我看見了 Best of both worlds(兩全其美)的可能,⠀
當時我只有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我住在加拿大,中文 v.s. 英文的衝突就能和解。⠀
⠀
不過世事當然沒那麼粗暴、簡單。🌝⠀
內在衝突若能從物質世界解決,那世界就太平了。⠀
搬到蒙特婁之後,法語區的生活讓我毫無歸屬感。⠀
這讓我我開始對「語言與身份建構的關聯」產生興趣。⠀
過去我總認為我必須在 #中文與英文之間做出選擇:⠀
只能說一種語言、只能做一種語言的自己,下好離手。⠀
不過我在語言學的研究中學到:⠀
其實「語言標籤」,例如中文、英文、法文,⠀
只是「社會」建構的,在「認知上」並不存在。⠀
也就是沒有所謂「中文腦」、「英文腦」。⠀💬
無論一個人會多少語言,在認知上都只有一個系統。⠀
而這個系統就叫 “idiolect” (#個人語)。⠀
雙(多)語者在理解這個世界與創造意義的時候,⠀
是用整個語言的系統,也就是他們的「個人語」。⠀
⠀
換句話說,我的「語言」本來就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
而是我的#個人語⠀
——其中有中文、英文,也有高級中國文學跟低俗英文slang😂
#雙語者並不是兩個Native speaker的總和 #雙語者本身有自己的語言。⠀
至此,中文 v.s. 英文的內在衝突也得到了化解,⠀
我學了20多年的英文,才終於建構了雙語者的身份認同。⠀
⠀
我在頻道常常聊建構雙語者身份認同,⠀
甚至頻道的宗旨是也是「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雙語者」。⠀
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對中英夾雜這麼有興趣,⠀
因為唯有直面討論語言混雜,我們才能化解中文v.s.英文的矛盾。⠀
⠀
只能說:⠀
中國文學給了年輕的我靈魂救贖;語言學給了成年的我生命意義。⠀☺️❤️
⠀
你還在疑惑我為何選中文系?⠀
老實說如果你能看我得下我寫的千字文,我就算學有所成了吧~⠀
以上就是我的第一個衝突的故事,如果想聽我聊 #學者v.s.網紅⠀
留言突破100則,我就改天再來寫!⠀
⠀
#我的天這篇我寫一個半小時 ⠀
#byelingual⠀
#我的本名是珮玲沒想到回去變成lilychen⠀
#沒關係都是我的名字都是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