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時代中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時代中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時代中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時代中和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Alvinist / 艾爾文的生活紀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 @ASUS 的邀約,讓我有機會體驗全球大缺貨的 ZenBook Duo 14 (UX482)。 我覺得最神奇的是雙螢幕的應用, 把筆電下方的空間用好用滿。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多一塊 ScreenPad Plus,工作效率翻倍。 雖然幾年前 ASUS 就推出了雙螢幕筆電, 但實際使用起來還是...

i時代中和 在 新竹美食 台北/台中/苗栗 ✍?阿華田的美食日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13 16:22:21

#咖樂迪咖啡農場 #下方有門市資訊 「咖樂迪咖啡農場」是一間來自日本的食品選貨店,開業至今,在日本已超過480家分店,在台灣也有10家分店!我自己平常就會買他們家的產品,現在無法出國旅遊,非常想念在日本血拼的日子😭 今天來介紹幾款「咖樂迪咖啡農場」推薦必買的品項給各位🙌🏻 🔺MOHEJI 九州豚...

i時代中和 在 Eddie H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15 15:49:41

[唱片烘]小弟係一個無乜購物慾既人,唯一一個嗜好係儲唱片。上過我地Band房既朋友都知,我有個CD Library 💽 (見圖,上下仲有一兩格)呢度大概係我2/3 Collection,屋企其實仲有🙊,都唔係太知自己其實總共有幾多隻(I think 1xxx),讀書嗰陣時就開始儲,以前中學嗰啲廣東歌...

  • i時代中和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6 14:02:12
    有 4,730 人按讚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 i時代中和 在 無良護理師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6 10:54:56
    有 22 人按讚

    張凱銘醫師(美國紐約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
    5月14日下午1:21 發表於【COVID-19 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
    (原文在「Covid-19醫療人員防疫戰術戰技交流中心」作者有留言說沒有版權,歡迎可以直接複製轉貼)
    ***所以請不要分享我的文章,用複製轉貼,請必須註明是張凱銘醫師的文章。非常感謝他願意無私整理這些分享給我們。
    **文章最後面補充以下章節:兒童,孕婦,COVID後遺症,COVID傳染途徑,疫苗副作用處置**
    *再補充DVT prophylasix, ivermectin, 非嚴重COVID病人*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一年後再發一篇review。
    (註:本文特別是治療方法寫的很粗淺,以綱要提醒重點為主,裡面講的東西你如果搜尋多半有論文佐證,細節東西還是以有公信力的來源為主,此文非醫療建議)
    .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
    *************************
    .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目前僅有美國Pfzier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他們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去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
    #深部靜脈栓塞預防(DVT prophylasix):
    在美國不管什麼原因住院,沒有明顯禁忌症基本上都會每天皮下注射抗凝血劑enoxaparin SQ 40 mg daily預防DVT,這個是在COVID疫情之前就一直這樣。COVID的其中一個致病機轉是因為他容易形成微血栓microthrombi堵塞肺部導致缺氧甚至是到處形成DVT或肺栓塞PE。然而研究顯示,給治療DVT/PET的劑量enoxaparin 1 mg/kg BID一天兩次的高劑量用於COVID住院病人,對於預後並沒有顯著差異,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每個COVID病人都給抗凝血劑的治療劑量,建議一般住院病人給預防劑量就可以。然而我知道台灣或者說東方人的血栓機率本來就低於西方人,因此本來在台灣住院病人就沒有用enoxaparin DVT ppx的習慣,但我還是會建議要定期檢查病人有沒有什麼症狀,驗d-dimer,如果有升高可能要小心DVT or PE,如果真的有還是要給治療劑量。另外有研究指出,COVID病人可以給aspirin,算是輕度的抗凝血劑,對預後也許有幫助,這可能需要更多證據。
    .
    #Ivermectin:
    Ivermectin是用來治療寄生蟲的藥,有些人腦筋動到ivermectin做研究有小部份說對COVID有幫助,但是美國感染科(IDSA)的建議是不要例行性的使用ivermectin治療COVID,只建議用在臨床試驗的情況。個人覺得用治療寄生蟲的藥來對抗病毒學理好像沒什麼道理應該不會有用。
    .
    #非嚴重COVID病人:
    我不知道之後疫情會怎麼變化,但如果疫情非常嚴重在社區散開,那輕重症分流就會很重要, 多半人感染了實際上只有輕症而已,COVID不是黑死症!!希望台灣可以不要有獵巫的行為對患者指指點點。台灣醫療器材法規似乎很嚴格?在美國藥局或網路上隨便很容易可以買到手指的血氧機(pulse oximetry)一台很便20-30美金而已,因為COVID本身是病毒,意思是大部分還是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沒有缺氧hypoxia,那其實就沒什麼醫療治療可以做了,所以發燒等症狀還是吃退燒藥為,那在家用血氧機監測自己氧氣濃度,沒有缺氧其實就可以不用擔心。不過高危險族群還是會建議給單株抗體看能不能趕快中和病毒導致不會演變嚴重。如果嚴重病人在ICU插管住院甚至一個月以上,其實也跟COVID無關了,因為肺部已經嚴重受損, 高品質的ICU照護就會是關鍵(回歸到一般內科的基本治療)
    .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
    #感謝張凱銘醫師無私分享
    #必讀好文

  • i時代中和 在 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6 11:59:37
    有 581 人按讚

    以往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新的地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衛星地圖的影像以及不斷嘗試及失敗。
    現在有非常多有內容的創作者,他們把許多地點的路線及細節交代的非常清楚,所以我現在也會透過其他人的頻道或平台去確認我想前往的地點。我近期最常觀看的頻道就是OutDoorBoyZ (最近是看馬海濮)而且也在馬凌溫泉很開心能遇上他們(如果你也常常溯溪,我們一定也會遇到)
    我在馬凌溫泉也拍攝了另一部影片,但他們搶先發佈囉!我發布影片的時候,可能已經過了溫泉季了~
    你們可以先看看outdoors的影片,除了馬凌溫泉之外他們也有很多其他很棒的影片可以觀看,有些他們去過的地方甚至也不在我的網站上😆
    在台灣這些新時代的探險家數量不斷在成長,而看著這樣子的成長很酷也令人興奮。

    It used to be that when I needed to find out how to get to a location online, my only option was satellite imagery and a lot of trial and error. Nowadays 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content creators who are making really clear and detailed travel content. It find myself looking at others content more and more often. And I've used outdoorboys videos before when going to places for the first time (most recently mahaipo), and finally had the pleasure of bumping into them in a river. (Eventually all rivers lead to xiaofei). I made a video in Maling Hot Spring too, but I'm slow. By the time I post the weather will already be too hot! Check out OutdoorBoyz video first, and while you're at it check out their other videos as well. There's quite a few places that aren't on my website... ^^ Taiwan is growing a new generation of explorers. It's pretty cool to watch it happen.

  • i時代中和 在 Alvinist / 艾爾文的生活紀錄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8:30:05

    感謝 @ASUS 的邀約,讓我有機會體驗全球大缺貨的 ZenBook Duo 14 (UX482)。
    我覺得最神奇的是雙螢幕的應用,
    把筆電下方的空間用好用滿。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多一塊 ScreenPad Plus,工作效率翻倍。

    雖然幾年前 ASUS 就推出了雙螢幕筆電,
    但實際使用起來還是為之驚艷。

    外觀設計質感爆棚、
    效能表現足以應付 1080P 的輕度創作者、
    豐富的 I/O 連接埠包括 Micro SD、Thunderbolt 4 等,
    14 吋 16.9mm 1.6kg 方便攜帶、
    完全針對輕度創作斜槓青年推出的輕薄筆電。

    詳細使用體驗分享,歡迎觀看完整版影片 =)
    #ASUS #ZenBook_Duo_14 #雙螢幕筆電 #雙倍效率 #斜槓青年

    【產品規格】
    - 最高搭載Intel® Core™ i7 處理
    - NVIDIA® GeForce® MX450 獨立顯示卡
    - AAS雙風扇設計
    - 32G RAM
    - 1Tb PCIe SSD

    【產品資訊】
    品牌:ASUS
    型號:ZenBook Duo 14 (UX482)
    了解更多:https://bit.ly/3i0yjG3

    00:00 前言
    00:58 特寫畫面
    01:07 外觀設計
    02:54 I/O 連接埠
    04:31 規格
    05:37 使用體驗
    07:56 ScreenPad Plus 功能
    10:38 效能使用心得
    11:27 其他功能
    11:54 結論

    ►歡迎加入 Telegram ►
    打倒演算法的高牆? https://t.me/alvinist

    ►本集使用音樂►
    * 行動派艾草之後可以到「社群」查看專屬貼文下載音樂。

    ▶行動派艾草▶ 頻道會員持續募集中
    ▉「行動派艾草」是什麼?
    這是 YouTube 推出的「定期型群眾募資」。
    俗氣的說,就是:用錢支持喜歡的創作者。
    可依照自己的能力,選擇支持方案。
    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75 元(新台幣);
    銀級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450 元(新台幣);
    金級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900 元(新台幣);
    尊爵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1,600 元(新台幣)。

    YouTube 將抽取三成費用。
    其餘的將提供給創作者,(希望可以)無憂無慮的創作、添購設備器材等。

    點選以下網址,綁定信用卡即可:
    https://www.youtube.com/alvinist/join

    ►艾爾文的社群 / 歡迎追蹤►
    ▎所有社群平台連結:https://linktr.ee/Alvinist
    ▎Telegram 官方公告頻道: https://t.me/alvinist
    ▎YouTube 子頻道:http://youtube.com/coopaler
    ▎Instagram 很精彩: http://www.instagram.com/alvinist
    ▎Facebook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alvinistvlog
    ▎Twitter 偶爾更新: http://www.twitter.com/alvinist

    ►艾耳聞 Podcast 博客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2RVWA36
    ▎Spotify Podcasts: https://spoti.fi/3eDkytP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3bxKkgS
    ▎SoundOn 及 KKbox 請搜尋「艾爾文」

    ►我的器材 / My Gear►
    https://kit.co/Alvinist

    ►合作請洽►
    alviniststudio@gmail.com

    ►親愛的艾爾文時間► 信件及包裹寄送地址
    【中文】23599 中和宜安郵局第 171 號信箱
    【英文】P.O.BOX 171 Zhonghe Yi-an, New Taipei City, 23599 Taiwan (R.O.C)

  • i時代中和 在 王大喜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4-16 08:14:57

    2021/04/14生命紀實
    「時空環繞金球紀實系列」
    2626、
    「夢婆的古銅鏡
    (照妖鏡;新時代形為相機)」、
    「申根、日月重置術」
    /.原著及超自然現象紀實 王大喜(Rasta Wang)

    *夢窗戶打不開,周遭環境關閉,沒有在使用自己的天賦。 /.原著 王大喜
    *Dream of window doesn’t open, not In the right elements path close because of the surrounding. /.Rasta Wang

    ✨✨🐝🥇🤩👇
    今日特別代班貴賓:憤怒尊(又稱不動明王)

    *=Chakra resetting + Time resetting work. /.Origin Nicole Marks


    (時空背景、協助周遭、一位在監獄、一位為媒體人,兩位正經歷桃花劫的朋友, 釋放周遭的仿生獸重量,直接影響客戶深層夢境。)
    (Back ground、help with two of my friends , one in jail, the other is a comedian who both encountered disaster in their life both hurt from love circle, releasing the mimicking monster in their surrounding, it shows direct affect client dream and subconscious mind)

    2021/04/03(生命紀錄)
    「夢婆來與鬼敘舊」、
    來看看我神棍老友的「高情商與綜藝道行」!🤩😲😉🏆🏆🥇🤩🤩
    當時當紅節目「大學生了沒」的固定班底阿Land, 蕭勤倫當時曾多次創下電視台的高收視率!綜藝能力!創造力!高情商寶刀未老!
    *需要開懷大笑的朋友歡迎訂閱!👇

    ⭐️綜藝節目主持人:阿Land
    ✨特別來賓與老友: 王大喜 x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626598066/posts/3729788673785316/?d=n

    *註:
    「要遠避無知的辯論和家譜 的空談 ,以及紛爭,並因律法而起的爭競,因為這都是虛妄無益的。 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
    你要趕緊給律師 西納 和 亞波羅 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 並且我們的人要學習正經事業 ,預備所需用的,免得不結果子。 同我在一處的人都問你安。請代問那些因有信心愛我們的人安。願恩惠 常 與你們眾人同在!」
    ‭‭提多書‬ ‭3:9-10, 13-15‬ ‭CUNP-神‬‬

    「This is a trustworthy saying. And I want you to stress these things, so that those who have trusted in God may be careful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doing what is good. These things are excellent and profitable for everyone. But avoid foolish controversies and genealogies and arguments and quarrels about the law, because these are unprofitable and useless. Warn a divisive person once, and then warn them a second time. After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You may be sure that such people are warped and sinful; they are self-condemned.
    Our people must learn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doing what is good,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urgent needs and not live unproductive lives. Everyone with me sends you greetings. Greet those who love us in the faith. Grace be with you all.」
    ‭‭Titus‬ ‭3:8-11, 14-15‬ ‭NIV‬‬


    「這事以後, 埃及 王的酒政和膳長得罪了他們的主- 埃及 王, 法老就惱怒酒政和膳長這二臣,

    到了早晨, 約瑟 進到他們那裏,見他們有愁悶的樣子。

    他們對他說:「我們各人做了一夢,沒有人能解。」 約瑟 說:「解夢不是出於神嗎?請你們將夢告訴我。」 酒政便將他的夢告訴 約瑟 說:「我夢見在我面前有一棵葡萄樹, 樹上有三根枝子,好像發了芽,開了花,上頭的葡萄都成熟了。

    約瑟 對他說:「你所做的夢是這樣解:三根枝子就是三天; 三天之內,法老必提你出監,叫你官復原職,你仍要遞杯在法老的手中,和先前作他的酒政一樣。 但你得好處的時候,求你記念我,施恩與我,在法老面前提說我,救我出這監牢。 我實在是從 希伯來 人之地被拐來的;我在這裏也沒有做過甚麼,叫他們把我下在監裏。」 膳長見夢解得好,就對 約瑟 說:「我在夢中見我頭上頂着三筐白餅; 極上的筐子裏有為法老烤的各樣食物,有飛鳥來吃我頭上筐子裏的食物。」 約瑟 說:「你的夢是這樣解:三個筐子就是三天; 三天之內,法老必斬斷你的頭,把你掛在木頭上,必有飛鳥來吃你身上的肉。」 到了第三天,是法老的生日,他為眾臣僕設擺筵席,把酒政和膳長提出監來, 使酒政官復原職,他仍舊遞杯在法老手中; 但把膳長掛起來,正如 約瑟 向他們所解的話。 酒政卻不記念 約瑟 ,竟忘了他。」
    ‭‭創世記‬ ‭40:1-2, 6, 8-10, 12-23‬ ‭CUNP-神‬‬

    ‬‬ (目前專注於療癒及生命紀錄,也恢復線上諮詢及捐款,如需手術請至以下官網詳閱。☀️🙏)

    資訊如下
    台幣帳號:
    戶名:王大囍
    銀行代號:808
    銀行名稱:玉山銀行內湖分行
    帳號:0462968127363

    銀行代號:048
    銀行名稱:王道銀行
    帳號:01000115473288

    美元帳號:
    戶名:王大囍
    E.SUN Multi-Currency Deposit
    存戶帳號:0015879086033

    Dream Walker™: RastaWang.com
    (夢行者,™,醒夢人)

  • i時代中和 在 AlexanderLamTakShu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06 22:54:06

    I was angry and grumpy like all the time but now looking back! What a incredible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有不少看了《獅子山上》優先場的朋友都十分喜歡片尾曲《獅吼記》?大家又知唔知歌詞中的動物代表邊個角色呢?立即去片??
    《#獅吼記》See The Lion Howl
    作曲 : 張匡佑
    填詞 : 梁栢堅
    編曲 : 張匡佑 、吳俊穎
    主唱 : 張匡佑
    誰也沒猜想到有這一日
    這敗戰的雄獅
    曾風光 獅子吼一下 震山河
    像穩坐這寶座 絕不議和
    胡不歸 唏噓多 歡笑也中和
    內傷也更多 這生似虛脫靜臥
    海角到天邊 太偏遠
    往日理想 今天都變 低壓原地轉
    難平那崎嶇 走獸如在大混戰
    似被判死 再沒法起
    早已習慣 每天低頭 利刀於咽喉 一世的傷口
    心知道 沒法要求 始終要放手
    我想過 面對急流 最終得漂流 被時代沖走
    只不過留在我心 初衷一個
    橫豎要走 走得不朽 已經足夠
    我夢見樹林曾好幾晚
    奇幻到 遇見虎和熊 一起交鋒與拔河
    鹿也很兇惡 然後被殺
    牛被狠狠剝削 一生剝削 太坎坷
    貓亦不瞅也從不睬我
    然後有 斷角的狂牛 哭崩於鮮血躺臥
    鵝站起高叫 然後略過
    然後天都光了 一刻醒了 彷似半生磋跎
    醒覺 要改變 要改變
    往日理想 今天總要 一戰難倖免
    暮垂那身軀 總要懸崖上拔劍
    發力去吼 我未怕死
    早已受夠 每天低頭 利刀於咽喉 不理這傷口
    心知道 我的要求 我不要放手
    再衝過 面對急流 幾多的激流 不怕會沖走
    不枉過 留在我心 初衷一個
    橫豎要走 走得不朽
    不朽只因開了口
    發力憤怒咆哮 因我沒有死
    今天我 一臉怒火 愈來愈多
    險要全躍過
    今天我 不枉這生 聲線雄渾
    我在頂峰 覓我靈魂 ?預告片:https://youtu.be/mg7_D_KEI3s
    ?第16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HKAFF 2019) 開幕電影?
    ⭐️香港包山王暨亞洲冠軍攀石運動員黎志偉先生真實故事改編⭐️
    ?百份百獅子山精神?
    ⭐️林德信、衛詩雅、朱鑑然、袁澧林傾力主演⭐️
    #梁國斌 導演| #林德信 #衛詩雅 #朱鑑然 #袁澧林 領銜主演|#杜麗莎 #張松枝 #林嘉華 #車婉婉 #李麗蕊 #樓南光 #邵音音 #盧覓雪 #崔碧珈 #劉以達 #梁靖琪 #吳浣儀 #河國榮 #小肥 #雷深如 #陳安瑩 主演|

    Golden Scene Co. Ltd. - Film Alex Lam 林德信 衛詩雅 Michelle Wai Kevin Chu Kam Yin(朱鑑然) Angela Yuen 袁澧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