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巳沒有頻密地寫香港小店,謝謝台灣 @toastliving 邀稿,讓我抽離一個下午,亦終於有機會跟北角 @brewnotecoffee 的Vincent坐下聊天,原以為談的是咖啡,結果還是不自覺地把香港話題扯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歲那一年,...
(這兩年巳沒有頻密地寫香港小店,謝謝台灣 @toastliving 邀稿,讓我抽離一個下午,亦終於有機會跟北角 @brewnotecoffee 的Vincent坐下聊天,原以為談的是咖啡,結果還是不自覺地把香港話題扯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歲那一年,你在忙甚麼?
.
當許多青年還在懵懂地亂撞,17歲的Vincent已經有了人生目標:開一家咖啡店。
.
「當時也不真的因為很愛喝咖啡,純粹覺得要創造一個空間,有自己的氛圍,有人流動,已經很好。」唸書時整天流連獨立咖啡小店的他,如是形容。
.
那一年他唸完中學,有人選擇老遠飛到外國進行working holiday,他的「工作假期」是獨個兒搬進大嶼山小漁村大澳,成為村民,並在棚屋咖啡店「蘇廬」工作,開始用虹吸壺來做咖啡。
.
一年後返回城市,加入香港第一所咖啡學校Coffee Pro,一邊進修一邊工作,接受正統的烘焙與杯測訓練,同時鑽研咖啡的不同沖泡方法。
.
2011年,他參加首屆「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摘下香港區冠軍,及後考取其他專業資格,包括歐洲精品咖啡協會認可的培訓導師,以及Coffee Quality Institute(CQI)Q Grader認證的杯測師。
.
直到2014年終於開設第一家咖啡店Brew Note Coffee Roaster,「前後花了四年時間預備,由純學院派講理論,到漸漸強調實際技巧。」那年他不過24歲。
.
畢竟這是租金吃人的香港,當Vincent喜孜孜的宣佈要在北角開店,幾乎所有人也不敢樂觀——尤其那是前所未見的經營手法,另闢蹊徑:以淺焙為主,提供單品手沖咖啡,強調花香、果香等不同層次風味,有別於大部分咖啡店主打的中深焙義式咖啡。
.
加上小店位於傳統舊式住宅區,茶餐廳及連鎖食店林立,一直沒有所謂咖啡文化,Brew Note Coffee Roaster的出現,顯得格格不入。
.
只是沒想到,店子意外地打開一條路,附近白領和中產家庭喜見該區有講究品質的咖啡,口耳相傳下,召來更多咖啡友;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咖啡店,也會定期舉辦文化沙龍,政治民生金庸小說性別議題……統統都可放在檯面說,每次座無虛席。
.
還會破格地辦音樂會——Vincent本來就是爵士樂迷,Brew Note的名字源自Blue Note,而爵士樂為這空間添上新的涵義和功能。
.
「香港人常嚷著土地問題,但其實空間不是死的。」他這麼認為:「就看我們怎樣詮釋,怎樣令它變得最大。」
.
店子開始上軌道,去年夏天開設二號店,走進中文大學校園,以相對廉宜的價錢提供單品手沖咖啡,以及著重健康的食物。
.
室內設計是大學食肆少見的講究,日式簡潔,設有榻榻米座位,落地玻璃寫著新詩,較市面許多咖啡店還要清新漂亮。
.
「我看不慣大學食堂一定跟無品味掛鉤,食物一定無營養……美學應該從小培育,讓學生早一點接觸有質素的東西,不是很好嗎?」
.
剛打開大門,還在試業的三號店,站在尚未完全落成的西九文化區,維港城市景觀作背幕,前面一塊草地,先天條件無可挑剔。
.
相比首兩家店,這回又走了更遠的路,不再一買一賣,而是提供體驗:不設餐牌,客人來到,先在櫃台挑選當天的單品咖啡,再決定要做手沖,還是製成espresso、flat white或latte等,之後再揀一隻合眼緣的杯子,用個人嗅覺、味覺與視覺去做決定,這做法在香港咖啡店絕無僅有。
.
「我希望新店能夠容得下慢活,這嘗試是目前的社會課題,也是個人心態的轉變。」做咖啡可以不是一種純專業的單向推介,請客人用身體去感覺,構成店與人,以及店員與客人之間的一種尊重——而這尊重,一般咖啡店少有觸及。
.
新店藏著密碼一般的細節,都關乎香港:水泥吧檯由設計匠人團隊「Moldflip倒模」負責,店員制服交由大嶼山藍染職人「片藍造」人手紮染,外賣紙杯亦然。
.
陶瓷杯同樣出自香港藝術家之手,就連三文治調味用的蜜糖,亦產自新界林村養蜂人;種種增加經營成本的元素,無非為了帶來質感,一種虛無的概念,留待前來的人自行感受。
.
咖啡沖泡工具也不容忽略,反複嘗試,從中找出最理想的。這天Vincent用的是DRIPDROP玻璃沖泡壺,濾杯是不常見的全透明雙層設計,杯口也較一般的略大。
.
「這濾杯杯口不小,不過肋條設計得夠高,剛好加以補足,讓水流不會過急,用起來很順暢,做中焙咖啡豆應該不錯。」
.
新店日間是咖啡店,晚上變成酒吧,提供以茶葉調校的雞尾酒,白晝與晚上,將有截然不同的情調。
.
Vincent渴望,人們走進來,可以先放下防備,願意停留,感受時間流動,聽聽別人聊甚麼,也不妨參與討論,與空間交流。
.
這家與海港對望的店,身處風景之中,努力試著成為另一道風景,一個香港難得擁有的畫面,為那些想要找回生活的人,提供一個驛站。
grader中文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The Man in the Arena是一本討論柏格先生(John C. Bogle)成就的書。它主要由兩部份來討論,第一是柏格先生自身的文字與演講。第二部分是他人對柏格的看法。
Allan Roth,他是How A Second Grader Beats Wall Street 的作者。
他說,自己曾問過許多人,”金錢對你代表什麼?”。答案很多,包括自由、安全感。但沒有人說”快樂”。
既然金錢不等於快樂,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金錢?
因為金錢給我們選擇要做什麼的自由,也就是一個可以去追尋快樂的可能。
而柏格先生六十年在業界付出與努力代表什麼?
首先,這個過程,為柏格自己帶來快樂。宣傳費用的重要、主動投資的徒勞無功、業界的不良生態、投資人如何自保等等,他樂在其中。
而藉由幫助其他投資人,讓投資人享受到低成本投資工具,充份獲取市場報酬,柏格讓其他投資人有了錢,有了追求快樂的可能。
換句話說,柏格自己的快樂,帶來他所服務對象的快樂。
這是所有專業所能追尋的最高境界。從事者本身樂在其中,而被服務者也因為接受了正確有用的幫助,感到快樂。
這個境界,中文有個簡單的形容詞,那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