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gpio控制led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gpio控制led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gpio控制led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電路設計 #LED流星燈條 #LED降雪燈帶 #脈寬調制PWM 【簡單實現LED流星燈條電路設計】 LED具有省電功能且使用效期長特性——耗電量約傳統日光燈三分之一、能有效將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不會產生高溫高熱,而壽命約為傳統日光燈的十倍;加上它不含汞或螢光粉、不易破裂,不會污染環...
gpio控制led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路設計 #LED流星燈條 #LED降雪燈帶 #脈寬調制PWM
【簡單實現LED流星燈條電路設計】
LED具有省電功能且使用效期長特性——耗電量約傳統日光燈三分之一、能有效將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不會產生高溫高熱,而壽命約為傳統日光燈的十倍;加上它不含汞或螢光粉、不易破裂,不會污染環境且光源不具紫外線光害卻色域豐富,早已成為節能照明首選。其中,LED流星燈條 (又稱「降雪燈帶」) 因為使用壽命長,正常使用狀況下可達800〜1,000小時,既亮麗又兼顧環保,逐漸在照明、裝飾、方向指示燈及廣告顯示應用蔚為風潮。
若想實現 64 顆 LED 流星燈條效果,只需使用一顆簡單的可編程混合訊號IC便可產生連續亮度的「平緩過度」移動光條效果。為了讓有限可配置通用輸入輸出 (GPIO) 接口足以供應 64 顆 LED 燈所需,可使用動態掃描方式、將 64 顆LED 分成8組再依序點亮。此種設計包括一個 6位元的計數器 (來自 6 個 D 型觸發器),可從 0 計數到 63;再由 8 個查找表組成的系統透過高 3 位的數據,來決定 8 組 LED 中的哪一組連接到元件的電源端。
另一組查找表則透過低 3 位數據來控制對應的 LED 到地連接,便可決定哪個 LED 燈會逐一切換,形成一排中所有 LED 依序點亮的效果。如果將 LED 接地的一端連接到「脈寬調制」(PWM) 發生器,便可得到沿著一個方向均勻移動、且前後沿柔和的光條。
延伸閱讀:
《LED 降雪效果燈應用實例》
http://compotechasia.com/a/ji___yong/2016/0215/31132.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圖檔取材:pixabay.com
#Silego #SLG46620V #GreenPAK
gpio控制led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慧科教育:與需求無縫對接的物聯網教育
北京新浪網 (2013-11-19 18:09)
大部分HR都清醒的知道,學校扎堆開設某個看似企業急需的專業未必是一件能夠讓他們喘口氣的事情。以物聯網專業為例,目前多數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如出一轍,只是將其他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拼湊,如此培養出的學生自然無法符合市場對物聯網人才的實際需求。更有甚者,一些物聯網專業畢業的學生進入企業之後,甚至無法辨識基本的感測器,更遑論熟悉企業架構的研發環境,還需要從頭開始熟悉企業正在使用的最新技術,無法直接上手。在這樣的現狀下,今年9月,慧科教育於物聯網專業教育解決方案發布會中所提出的「在大學中模擬企業實操環境」的理念就顯得愈發重要。
軟硬兼備,架構全方位實驗環境
在慧科教育最新發布的《物聯網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實驗教學大綱)中,體現出一種科研「土豪」的氣質。在慧科物聯網實驗室中,硬體整合了上百款感測器、支持多種主流協議的通訊模塊、顯示設備、機械和驅動裝置,讓學員對物聯網產業的各種基礎產品硬體的認知從抽象認知上升至具象認知。軟體上,則引進Visual Studio 2005和Windows CE 6.0等當下時興的完全匹配企業研發的軟體來構建開發環境。並且軟硬體結合建立的感測器雲應用實驗室,從物聯網產業的感知層到傳輸層再到應用層和決策反饋進行全面覆蓋,讓學員對物聯網產業的各種產品都有實戰性的了解,讓學生在短時間能夠快速成長,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應用型人才。
循序漸進,從單一到綜合
在實操教學方面,慧科教育認為應該充分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首先以感測器STM32和RFID為基礎實驗,通過GPIO控制led燈的交替亮滅和通過I/O口控制低頻閱讀器,讀取數據,令學生掌握IAR Embedded Workbench的基本用法並通過I/O口控制低頻閱讀器,讀取數據,進行非操作系統下軟體開發流程,即熟悉感測器的基本應用。其次,通過構建WinCE6.0的嵌入式開發環境來熟悉Visual Studio2005和WinCE6.0這類企業常用的開發環境。之後,再將軟體環境配合感測器實現無現通信。這些軟硬體單一操作與簡單組合操作的熟悉為隨後基於這些感測器與開發環境所設立的物聯網應用綜合實驗奠定了操作基礎。就像更多高深的化學研究依賴於最基礎的化學元素與組合反應,即使第一次接觸物聯網的學生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感測器的基礎原理並與開發環境自主結合,並在綜合實驗中發揮自主創新思路並將其落地至執行開發。物聯網書本上的原理,在這些實驗中轉換成生動而紮實的可實現方案。
產業分層區別對待,實操培養目標清晰
在物聯網企業中,人才有不同的分工位置。一個完善的物聯網企業團隊包括硬體工程師、應用軟體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和技術支持,其中的人才比例大約為1:2:1:1。針對不同的產業人才分級,慧科教育的物聯網專業培養方案也對專、本、碩的培養目標與所需技能進行了清晰化。
專科類學生可通過了解物聯網基礎知識,能夠辨識感測器,掌握基礎感測器的使用,偏重動手實戰,使得專科生畢業能從事高級技工類以及營銷類工作。而本科類學生則是通過了解物聯網軟體、硬體、雲服務,通過學習嵌入式開發、客戶端軟體開發、基礎的雲計算,對物聯網有一個全面認識,側重軟體開發與硬體開髮結合,使得本科生畢業后成為物聯網領域的綜合性人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更高,需要通過了解晶元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結合實際應用領域,包括智能城市、車聯網、可穿戴計算,使研究生不僅對物聯網系統開發有深入了解,而且對構建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有了全面認識,具備設計物聯網解決方案的能力,使研究生畢業后將成為物聯網的高端專業人才。在清晰培養與實操目標之後,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在產業中明確自身的職位發展曲線,也為物聯網產業輸送完整人才鏈條。
當然,封閉于傳統教育體制下的高校物聯網人才培養體系,要想與行業實現良好對接還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慧科教育和它的物聯網教育實操解決方案的出現或許能夠刺激下物聯網現有的教育環境。但無論如何的解決方案,都應該將企業的需求擺在最明顯的位置,只有真正解決了企業對口人才需求,尋找物聯網精英的HR們應該可以真正地喘口氣。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119/1115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