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google關鍵字分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google關鍵字分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google關鍵字分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google關鍵字分析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導入 Appier 精準行銷,cama café 用 AI 為顧客量身打造天氣專屬咖啡! 新聞快訊 2021-08-24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今年 5 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進入第三級警戒,也觸發商業模式的劇變,導入 AI、雲端成了企業數位轉型的大趨勢。成立於 2012 年的 Appi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google關鍵字分析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3:17:25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李長潔 🙏 (可以去FB #偽學術 看看)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

  • google關鍵字分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1 12:28:09
    有 0 人按讚

    導入 Appier 精準行銷,cama café 用 AI 為顧客量身打造天氣專屬咖啡!

    新聞快訊
    2021-08-24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今年 5 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進入第三級警戒,也觸發商業模式的劇變,導入 AI、雲端成了企業數位轉型的大趨勢。成立於 2012 年的 Appier 是出身於台灣的獨角獸,也是唯一成功赴日 IPO 的台灣新創,它過去曾運用 AI 解決方案為家樂福、資生堂等品牌創造不少疫情新商機。這次我們來看看 Appier 怎麼在疫情下幫助 cama café 超越去年的營收?(責任編輯:陳宜伶)

    以人工智慧(AI)與軟體即服務(SaaS)為核心的沛星互動科技(以下簡稱 Appier)持續協助企業化解不同類型的商業挑戰。有鑒於全球經濟模式自 2020 年起因應疫情進入新常態,實體零售業者在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時也採取積極行動,強化自身的數位競爭力。

    cama café(咖碼咖啡)2020 年年中便啟動一系列會員忠誠度提升計畫,並採用 Appier 解決方案,分析線上與線下數據,以實現自動化精準行銷,吸引對咖啡有不同偏好的消費者成為會員並且持續消費;而在掌握更全面的用戶輪廓與線上行為後,cama café 進一步完善其用戶旅程,提升會員訂閱數與轉換率,並利用 AI 模型和大數據發掘商業機會、強化商業決策。

    截至目前 Appier 的解決方案已為 cama café 創下亮眼好成績:

    網頁 / App 訂閱率提升 3 倍
    站內應用程式推播 CTR 增加 4.5 倍
    天氣推播 CTR 增加 2.2 倍

    cama café 成立於 2006 年,為台灣知名連鎖咖啡品牌,商品涵蓋咖啡與茶類飲品、濾掛式咖啡與咖啡豆。基於會員所展現的高營收貢獻率、高消費忠誠度,cama café 於 2018 年 10 月推出 cama App,截至目前會員所貢獻的營收最高可達 6 成,cama café 陸續推出的咖啡豆訂閱制也適時滿足會員的個人化需求,獲得好評。

    cama café 提前佈局數位策略,強化實體門市營收

    今年五月,台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因全台發布三級警戒,前往實體門市消費的顧客人數大減;幸而 cama café 在去年就已提前預警,結合數位策略強化實體門市的銷售,因而在這波疫情衝擊下得以逆勢成長。根據 cama café 數據顯示,門市五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提升 38.8%,自有電商平台(含訂閱制)的交易筆數成長 10 倍。

    近年來 cama café 會員數量快速成長,然而會員的快速增長也讓行銷人員難以全面掌握用戶的輪廓與興趣,採取清晰且明快的行銷作為。具體而言,cama café 面臨的挑戰有兩點:

    難以建立 360 度用戶輪廓:缺乏足夠的 IT 與資料科學資源與人才整合並分析大數據,全面了解用戶的興趣、交易與線上數位行為,建立全方位用戶輪廓,發掘更多的商業機會。

    難以建立完整的用戶旅程:缺乏完整的用戶輪廓與自動化行銷工具,以跨渠道經營會員關係,在各個客戶接觸點精準投放行銷內容,最終提升會員訂閱數與轉換率。

    運用 AI 模型、一站式平台實現精準行銷:cama café 會依天氣推薦適合的咖啡

    基於 cama café 經營的型態與行銷目標,Appier 採取的做法是運用 AI 模型整合用戶興趣,並透過一站式平台實現精準行銷:

    1. 部署 AI 模型,整合線上與線下數據分析用戶興趣:透過 Appier 特有 AI 技術,整合線下交易資料、線上網頁和 App 行為數據,豐富既有的 CRM 資料,建立 360 度的用戶輪廓。同時,行銷人員可以利用 AIXON 的「分析與區隔用戶 AI 模型」,客製化彈性訂定競爭者與異業合作之關鍵字,分析用戶興趣,制定以數據為導向的異業合作與線下通路策略。例如自訂卡通人物關鍵字並分析用戶喜好後,選擇用戶最喜愛且符合品牌形象之人物,作為異業合作洽談之決策依據;或自訂通路關鍵字並分析用戶喜好的線下通路後,驗證用戶最感興趣之通路,強化營運競爭力。

    2. 一站式管理多元渠道,輕鬆實現精準行銷:透過 AIQUA 行銷自動化的觸發推播,cama café 能無縫進行 App 內推播與一般網頁內推播,深度與用戶溝通,投放精準的行銷內容與之互動。同時針對雙 11 大型購物檔期,多渠道、多波段設計用戶旅程,並客製化設計「倒數計時」網頁內推播吸引用戶加速購買,強化轉換率與訂閱數。根據觸發推播的概念,cama café 也利用網頁發送「天氣推播」,透過 AI 精準預測用戶位置,客製化推薦用戶適合當日/當地天氣之飲品,連結Google地圖,強化線上與線下 OMO 串聯,增加用戶到實體通路購買飲品之意願。

    cama café 行銷團隊表示:「cama café 致力於提供最真誠的咖啡賞味體驗。從一顆生豆到一杯咖啡,以最透明的製作流程,端出杯杯國際級的咖啡。與 Appier 合作更能精準地與用戶做溝通。透過 AIQUA 顧客互動行銷平台不但能精準預測分眾、自動推進行銷活動,增加行銷團隊效率;運用 AIXON 資料科學平台還能將門市線下數據整合,結合線上行為數據及用戶資料,讓行銷團隊能快速了解用戶輪廓以制定商業策略並採取行動,讓 cama café 更快速實現數位轉型!」

    附圖:圖一:配合當季活動,cama café 深度與用戶溝通,以提升會員忠誠度,圖片來源:Appier
    圖二:cama café 利用 AI 制定以數據為導向的異業合作策略,圖片來源:Appier
    圖三:透過 AI 精準預測用戶位置,客製化推薦適合該天氣之飲品,圖片來源:Appier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8/24/cama-cafe-appier-martech/?fbclid=IwAR2-iJn1rv7NNV8Rsx6iNV8nFP-uWMmZn5JU5CnaD8eBNoER3FLxbMO9SnY

  • google關鍵字分析 在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4:00:17
    有 12 人按讚

    【#iBuzzVOC產業透視鏡 】WFH、遠距教學成日常,線上會議軟體討論熱!

    台灣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居家辦公、遠端上課已成為日常,i-Buzz分析網友相關於遠距上班、教學的相關討論後,討論的面向大致可分為三類:線上會議軟體使用心得、硬體相關討論及在家上班上課的心理感受。

    而最多網友討論的是到底哪個線上會議軟體比較好用,i-Buzz發現網友大多都有使用兩個線上會議軟體的經驗,如『上課用Google Meet,公司開會用Teams』,而ZOOM因中資疑雲及政府限制使用的公告引起熱議!

    看更多過去i-Buzz遠距軟體分析案例?
    👉https://bit.ly/3ht9wt6

    #居家辦公 #WFH #遠距教學 #線上會議軟體 Google Meet Webex Microsoft Teams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疫情 #VOC+ #分析平台 #分析工具 #iBuzz #口碑分析 #網路口碑 #社群分析 #數據分析 #關鍵字分析 #網路大數據 #口碑調查 #口碑報告 #口碑監看 #危機監看 #消費者調查 #消費者Insight #消費者洞察

  • google關鍵字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6 14:11:14
    有 51 人按讚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 李長潔 🙏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 google關鍵字分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19 18:41:42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