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google帳戶已遭停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google帳戶已遭停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google帳戶已遭停用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北通咁有通?】🧐🧐🧐 今天早上財建委員會進行局處工作報告,我對台北通提出幾項質疑,但柯市長大力推動的台北通,資訊局除了APP會員數之外,每月會員成長數、活躍會員數等資料,無法說明,就連註銷帳號的機制也不完備。這樣的回應實在讓人傻眼。 市府長期迴避台北通的本質,對外總是說是一種便民的市政服...
google帳戶已遭停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通咁有通?】🧐🧐🧐
今天早上財建委員會進行局處工作報告,我對台北通提出幾項質疑,但柯市長大力推動的台北通,資訊局除了APP會員數之外,每月會員成長數、活躍會員數等資料,無法說明,就連註銷帳號的機制也不完備。這樣的回應實在讓人傻眼。
市府長期迴避台北通的本質,對外總是說是一種便民的市政服務整合APP,是一套「台北市民身分憑證系統」。但其實,它本質上就是柯文哲私自發行的 #數位身分證!
1⃣ 台北通美其名為整合服務,實際上恐有個資安全疑慮
數位身分證引起爭議的最大原因,就是相關的法制並不完備,尤其在個人資料的管理及使用。人人一張的身分證,它的法律依據只有《戶籍法》第51條「國民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其效用及於全國。」不只身分證沒有專法規範使用,台灣對於數位資料交換也欠缺相關立法。
相較於有完整立法後才發行數位身分證的歐洲各國,台灣目前仍然欠缺發行數位身分證的法制基礎,台北市當然也沒有這些法制基礎。民眾黨的高虹安委員,也曾質疑數位身分證是拿民眾當 #資安白老鼠。但民眾黨主席柯市長卻在台北市大力推行柯文哲版的數位身分證:台北通。
台北市的資安究竟可不可靠,其實不必我多說,大家隨手google就可以找到一堆局處遭駭,或者市民個資外流的新聞。
2⃣ 一日台北通,一輩子台北通?
台北市的多個卡證如敬老卡、愛心卡、數位學生證都綁定台北通,今年還開始將中低收入戶證明納入台北通之中。民眾們在取得台北市各種票證的同時,也可能默默擁有了台北通帳號。加入很容易,那退出呢?台北通的 #帳號註銷機制 在哪裡?
對於這個問題,呂新科局長回答得相當模糊,一開始說有退出頁面。但有安裝台北通的 潘懷宗 議員 在現場找半天,就是找不到註銷帳號的畫面。局長才說:必須 #打電話停用 。
實際上,根據資訊局的資料回覆:目前註銷會員得民眾來電提出申請,核對身分無誤後,即刪除其會籍;台北通網站另外設有「停用」帳戶功能,目前停用註記共有2,586件。退出真的好困難!市府透過各種手段,迫使民眾使用台北通,蒐集大量的個資,卻沒有提供同樣便利的退出機制,甚至電話撥打之後,是不是有真正刪除帳號,也無從查核。
3⃣ 台北通有多少「 #活躍會員 」?
資訊局今天回應安裝台北通APP的人數有 128萬。但根據我的索資,截至9月13日為止,台北通總會員數達 199 萬。有實質數位身分證能力的 #金質會員 有176萬3,560人,其中有79萬7,897人是 #非台北市民。而在96萬5,663個台北市民中,有 #大約三成 的民眾,是因為申請其他卡證而被迫加入的。尤其是市府的員工。因為柯市長的台北通簽到政策,已經必須人人一個帳號。甚至在最近,連府外委員、一般民眾到台北市府開會也必須申請台北通才能簽到、參與視訊會議。
今天的會議中 林穎孟 台北市議員 苗博雅 MiaoPoya 也針對台北通的「活躍會員」提出詢問,以瞭解使用現況。局長一開始說會再提供資料,大家都以為是現成數據。第二輪我再次詢問,實際上是: #目前沒有資料 。根據資訊局的回覆:「台北通的會員活躍數,是以『認識市民 (KnowYour Citizen,KYC) 』為核心,整合實體悠遊卡及線上會員機制,發展為台北市市政服務會員中心,並提供各項個人化之市政服務,為保護使用者之個人隱私,故未有登入操作之統計。」這麼基礎的台北通使用統計數據都無法提供,不禁令人懷疑,除了衝會員數之外,台北市府到底有沒有真心想要營運台北通,還是只是想要取得民眾的個人資訊?
這些問題,市府必須說清楚,講明白。因為民主國家的數位化,要以保護民眾的個資為前提,而不是以騙取民眾的個資為前提!
google帳戶已遭停用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總共有幾多間公司封殺特朗普?
【國會暴亂】Parler起訴亞馬遜出於政治動機終止服務 已遭蘋果Google下架 (第三版)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848846
google帳戶已遭停用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Zoom為何從科網新寵,變成深陷資安醜聞的眾矢之的?- 方展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遠距工作與網上教學已成為上班族與學生們的日常作息常態,因而令視像會議軟件的需求大增,其中以Zoom最受歡迎,其用戶人數在疫情期間暴増20倍,達至2億之數!但隨著大量用戶湧入,Zoom卻接連被爆出存有資訊安全漏洞,不但遭多國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棄用,更要面對多宗法律訴訟,彷彿一下子從天堂跌落到地獄。到底該公司出了甚麼問題呢?
其實,市面上不乏視像會議軟件,當中更有科技巨擘的出品如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等,為甚麼爆紅的是Zoom呢?只因Zoom使用起來真的非常方便。會議主持人只需向參與者發送一個簡單的連結,點一下連結即可進入會議;又或者發給參與者一組會議ID編號,輸入後就可參與會議。
如此便利的操作方式,自然吸引了一大群因疫情而初次接觸視像會議的人嘗試採用;加上Zoom把免費版本只限40分鐘內10人與會的規定放寬到100人,如是學校用戶的話,更不設40分鐘限制,結果令Zoom火速爆紅起來。除網上授課外,還有人透過Zoom舉行生日會、音樂會、宗教聚會,甚至葬禮等。
不過,便利操作背後卻隱藏了資安問題。Zoom的會議連結或ID很容易被黑客截取,進而闖入會議騷擾與會者,造成一連串「Zoom轟炸(Zoombombing)」事件。較早前,新加坡一群女學生透過Zoom上地理課時,畫面突然顯示猥褻圖像,並有一名奇怪男子叫女同學展示私人部位,致使新加坡教育部一度叫停Zoom教學。
更嚴重的是,Zoom自3月下旬起屢被揭發存有不同的保安漏洞,爆發用戶私隱洩漏危機。3月26日,科技網站Motherboard爆料指,iOS版Zoom軟件在用戶不知情下,將其個人資料傳送給Facebook。
3月31日,網絡安全公司VMRay的研究人員指出,Mac版Zoom軟件在不需用戶作最後確認的情況下,便會自行將軟件安裝到Mac機,做法近似惡意程式。另一網名為「Objective-See」的資安研究人員亦發現,Mac版Zoom軟件竟可偷偷存取Mac機的視像鏡頭和收音咪。新聞網站The Intercept更揭露,Zoom宣稱軟件提供的端對端加密技術,原來僅應用在文字通訊上,視像和聲音通訊反而沒有。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網絡研究機構「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於4月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更對Zoom帶來沉重打擊。Citizen Lab指出,Zoom宣稱軟件採用AES-256加密算法,但測試後發現只是用上規格低一級的AES-128加密金鑰,同時更是在安全性較差的ECB電子密碼本模式下執行。該實驗室又發現,即使Zoom用戶身處北美地區,加密金鑰有機會經由中國的伺服器產生與傳送。因此,Citizen Lab建議,如會議內容涉及高度機密資料,不宜使用Zoom。
面對各方指摘,Zoom創辦人暨執行長袁征也心知不妙,多次親自出面撲火。4月1日,他在官方網誌上親自道歉,承諾在90天內暫停開發新功能,將所有資源調撥至修補資安漏洞。Citizen Lab報告發表後,袁征又即日在網誌上解釋,為應付近期暴增的用戶量,匆忙中「錯誤地」將2個位於中國的數據中心加入到備用伺服器名單,以致出現美國服務連線至中國伺服器的情況,現已修復問題。
儘管袁征積極表現出坦承錯誤的態度,惟對Zoom的不信任已在全球各處遍地開花。美國太空總署、英國國防部、澳洲國防部、德國外交部、台灣政府機構均嚴禁部門人員使用Zoom。私人企業方面,Google母公司Alphabet禁止員工在公司電腦使用Zoom;電動車廠商Tesla與航太科技公司SpaceX也不准員工再用Zoom;更有消息指,渣打銀行以網絡安全為由,已要求員工停用Zoom。
有見及此,Zoom遂宣布成立資訊安全長會議及顧問委員會,找來Netflix、Uber等多家公司的資訊安全長擔任成員,又招攬Facebook前資訊安全長史塔莫斯(Alex Stamos)出任外部資安顧問,以挽回用戶信心。
可是,令用戶難以繼續信任Zoom的狀況,卻又持續發生。以色列網絡安全公司Sixgill發現,有黑客於4月1日在暗網(dark web)討論區貼出352個Zoom帳戶的名單。另一家網絡安全公司Cyble亦追蹤到一名黑客,自4月起在黑客論壇張貼Zoom帳戶資料,包含佛羅里達大學、佛蒙特大學等290間院校的用戶電郵地址與密碼。Cyble更發現,有逾53萬個Zoom帳戶資料在論壇上開賣,於是嘗試買下所有資料,最終以每個帳戶0.002美元(約0.016港元)的價格成功購入,當中竟然有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用戶資料。
除此以外,Zoom還要被多宗官司纏身。美國加州已有首宗基於《消費者私隱法案》,控告Zoom對用戶私隱保護不周的訴訟。另外,Pomerantz律師事務所宣布代表Zoom股東向該公司及部分高層提出集體訴訟,認為Zoom誇大產品的私隱保護標準,隱瞞軟件本身設計漏洞,結果被傳媒揭發後公司股價大跌,故此要求賠償。
Zoom的成功之處在於軟件操作簡單便利,有效簡化繁複的視像會議作業流程,但也因為過於專注便利性,以致忽略了產品安全性。袁征也承認,安全性與便利性之間可能存有矛盾,更坦言:「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這一點了。」這究竟會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還是「覆水難收,無以為繼」呢?Zoom往後如何走下去,還有待觀望。
原文:經濟通
#科技 #社會 #商業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