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黎計畫-手工作法的城市研究 ▌
文:張道銘
作為一個外國團隊,即使查閱再多典籍,還是擔心無法認識真正的巴黎。我們決定作一個徹底的掃描,如同電腦斷層一般來認識巴黎。從GIS分析到實地勘查、訪問居民,這是一個很有手工感的城市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認識,巴黎這樣一張超級大拼圖,所擁有的色彩與溫度...
▌大巴黎計畫-手工作法的城市研究 ▌
文:張道銘
作為一個外國團隊,即使查閱再多典籍,還是擔心無法認識真正的巴黎。我們決定作一個徹底的掃描,如同電腦斷層一般來認識巴黎。從GIS分析到實地勘查、訪問居民,這是一個很有手工感的城市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認識,巴黎這樣一張超級大拼圖,所擁有的色彩與溫度。
項目的一開始,首先要處理的就是巨量的資料與地圖。在這裡不得不佩服法國畢竟是一個先進國家,巴黎的GIS數據建構的非常完整,也非常透明,有些資料如果主辦方沒有提供,也可以從網站上找到。
我們從最原始的空間-自然地形-出發,經由大量的GIS資料,分析巴黎都會區的地形,也印證了城市發展與地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方說,地形其實影響了社會中各族群的分佈。整個巴黎都會區最核心的部分其都位於塞納河的河谷中,但是一直都有淹水的風險,河谷周邊的山坡地因為地勢較高,便成為社會階層較高的人會居住的地方。
尤其是巴黎西邊地勢較高的凡爾賽 ( Versailles)與周邊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皇室的領地。工業化的時代也因為屬於上風區,沒有工廠排出的廢氣,吸引有錢人繼續聚集,到現在仍然是巴黎最富裕的區域。
相反地,我們發現大部分的超高密度住宅 ( Grand Ensemble)都是位於容易淹水的河谷區域,換句話說,社會的弱勢族群的居住區通常也是地形較差的地方。同時,巴黎北側一直到戴高樂機場之間,充滿了各種鐵公路的交錯與工業區,讓這裡也成為巴黎都會區中窮人的聚集區。
經過各種地圖分析( Mapping),我們看到空間的弱勢與社會的弱勢,還有一連串其他的都市問題,全部都可以在巴黎都會區東側的郊區看到。巴黎東南邊 Orly 機場附近的塞納河谷地,密集的郊區住宅,夾雜在大量的鐵道與工廠之間,還是一個容易淹水的地方。
環境條件越差的地方,越是需要我們來改變它。因此決定以這個區域作為整個規劃提案的主軸。
團隊提出「多孔城市」的概念,認為巴黎都會區中的每個孔隙都能互相連通,也就是讓人能自由地在城市間行走、交通系統惠及全區、生態廊道不被切斷、水系與城市生活結合等等想法。
所以希望未來能從這裡開始,規劃一個南北向的城市廊道。也就是從南邊 Orly 的塞納河谷地,一直到北邊的Roissy-en-France 戴高樂機場西側區域,從住房、交通、生態、產業、水系等等各種城市議題提出構想,成為巴黎其他區域的示範。
圖1/義大利STUDIO SECCHI–VIGANÒ的提案
圖2/賽納河決定了巴黎自古至今的城市發展
圖3/地鐵則是巴黎市民的生命線,也是這個城市最美的風景之一
圖4/郊區住宅的巨大尺度與市區相差甚遠
圖5/以巴黎郊區作為提案策略重點,翻轉住宅周邊空洞的公共空間
圖6/實地探訪郊區,認識少數族裔居民的在地故事
本文摘錄自:https://mingtw.com/巴黎城市規劃/
延伸閱讀:
-大巴黎計畫官網 https://www.metropolegrandparis.fr/fr
-團隊專書:La Ville poreuse : un projet pour le grand Paris et la métropole de l'après-Kyoto
gis環域分析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9指考地理]
更正答案,第33題是美國喔!
(1965年新移民法通過)
第一題秒選東北季風的地形雨(簡單)
這次有特別問 #瘟疫與地理應用
還有 #長江流域洪患 的情況
特別肯定第29-30題,#研究方法
如何做好的問卷,這是 #地理實察 的單元
試卷內容與趨勢:
這次非選擇題並沒有出現作圖題,但是更需要細心及統整能力。第二題考了今年2020時事的COVID-19、口罩地圖,判斷句子何者是「運銷連鎖」,回答臺灣的精密機械位於哪個縣市,並且如何從口罩地圖來判讀藥局的位置(GIS分析)。這是呼應臺灣防疫策略的國家隊。
第三題有六個國家的人口金字塔,要能夠從人口結構、人類發展指數、都市化程度,判斷這六個國家分別是誰,甲到己分別是美國、日本、俄羅斯、巴西、中國、埃及。需要統整世界地理的內容,能夠從這些主要國家的發展特色與背景。特別是俄羅斯在課程內容提到「老太婆的國度」。
鑑別度高的題目:
第5題,疾病擴散類型是階層型vs位移型
第11題,青藏鐵路永凍土層的分析圖表
第16題,判斷中國,全面二胎,獎勵生育
第37題,TM2坐標移動是東北,計算速度
圖表判讀:
第10題,梵谷法國南部麥田收割的畫作
第18題,判斷印度(英語官方語言)
第19題,地震、地層下陷、土石流的照片
第23-24題,國家公園的Logo
第25-26題,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第31題,大圓線
基本概念(名詞)
1. 東北季風、九降風、落山風
2. 土地使用分區
3. 世界都市
4. 容積率、建蔽率
5. 聚鐵鋁化作用
6. 生態農業
7. 社區總體營造
8. 大圓線
9. HDI
10. 路網分析、環域分析
選擇題概念出題:
通論地理,10題
區域地理,20題
應用地理,8題
gis環域分析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9學測 #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
引述作者:
彭佳偉、張麗花、梁淳淳/臺中⼀中
轉載分享給老師們、未來的考生,
以及社會大眾瞭解現在的地理在學習什麼
龍騰文化(電子檔連結)
https://www.lungteng.com.tw/QRApp/mocktest/68001N_A/index.html?openExternalBrowser=1
109 學測社會科約有 66%的跨主題、跨冊及跨學科題目設計,顯見出「跨科整合」已然成為主流。在地理科中,學生除了熟記文本內容外,也需要懂得靈活運用,以習得的技能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咖啡店的開設選址。此外,圖表識讀必然也是重點所在,此次以「空間感」為一大特色,例如判讀南投縣的地圖比例、樟腦的種植分布區域等,來凸顯地理學中「空間」的重要性。 綜觀而言,此次試題比較中規中矩,時事題目設計的部分雖然少有,但仍須提點學生平時要多關心生活周遭,並且活用知識,如此在面臨「生活化」的考題時,也能迎刃而解!
一、跨科整合題組成為顯學
本次地理科試題共包含 10 個題組具備跨科命題的特徵,其中,以題組第 70~72 題最具代表性。以比利時的語言區分布作為主軸,搭配國家發展的歷史事件與語言區對於今日政黨政治的影響脈絡,3個小題分別為歷史、地理與公民,應為本次試題中跨科整合題組的典範。其以歷史淵源為命題的主軸切入觀察,欲整個題組全對的難度頗高;其中,第 71 題屬於地理科試題,命題方向與多年前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多媒體測驗(Multi-media Test)中,利用南美洲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兩個小國及法國海外屬地殖民歷史淵源的線索,研判今日官方語言的特徵頗為類似,不過該年國際賽試題須具備整合歷史與地理學科知識內涵的能力,才有可能正確作答,而今年此小題的答題關鍵僅需確認方位與相對位置,答對率應較高。
二、地理學中的空間感成為試題的新亮點
本次試題中,運用地理學中的「空間感」作答是一個較出色的亮點。包括:第 40 題讓學生以其日常生活累積的空間感判釋南投縣的地圖比例尺;第 66 題利用經緯度與等高線辨別臺灣早期樟腦產地分布;第 71 題判斷比利時的國土分布與其鄰國相對位置。其中,第 40 題屬於看似簡單的命題主軸,卻不容易正確作答,因為臺灣本島南北狹長、東西狹窄,從富貴角至鵝鑾鼻的距離約 390 公里,最寬之處大致位於濁水溪口到秀姑巒溪口之間(約 140 公里);再者,南投縣為臺灣本島唯一的內陸縣市,東西寬度不及前述 140 公里的 1/2,因此,圖上同樣長度的比例尺應以 20 公里較為適當。第 66 題必須理解當時臺灣樟腦產地位於北部淺山地區的概念,而北部地區的經緯度以及北部地區 3,000 公尺海拔高度以上山峰分布的相對位置,成為解題的關鍵,故難度甚高。此外,第 71 題須以比利時與德國、荷蘭、法國之間的相對位置,研判圖中甲、乙、丙 3 個地區的語言種類,而地圖的北方朝左是需要特別留意的小細節,部分容易粗心的考生可能因此失分,不過,若本試題不給方向標、只以北海的相對位置辨識方向,難度就更高了。
三、地理時事仍為試題中的最佳綠葉
過去曾有許多教師認為,地理時事的入題多半作為前言或搭配長文檢測閱讀理解能力的工具,並非作答的關鍵,故只要對於近幾年的時事新聞有印象即可,不需要太過於深入的研讀。的確,近幾年的大考試題呈現著此種特徵,地理時事的角色,可以今年度試題中題組第 60、61 題為例,以 2018 年裏海水域的鄰近 5 國為確保各國的政治、經濟利益而召開會議並簽署公約為題,問其所謂的「戰略地位」與何者自然資源的爭奪密切相關。此題並不需要了解是哪 5 國圍繞裏海(Caspian Sea)這個全球最大內陸水體,以及 2018 年 8 月 12 日 5 國在哈薩克簽署歷史性的《裏海法律地位公約》之內容,只要能思索裏海周邊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便不太可能出錯。
不過,關於這個時事新聞的例子,如果將題組增加另一小題,並轉向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於將裏海定義為「海」或是「湖泊」有何差異,則難度將大幅提高,因為若將裏海認定為「海」,則會受到具約束性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保護,可限制各國如何利用海洋資源,且其範圍不侷限於「沿岸」國家。承前所述,若此新增的小題充分運用公民科課程內涵在這個跨科題組中的命題理念,讓考生探究當時為何會宣告裏海是一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水體,既不是「海」也不是「湖」(答案:周邊的國家皆可以有尋求資源分配的權利與機會),則可明顯提高整個題組的難度,但也可能需要審慎評估各個小題之間的搭配性,以避免缺乏試題鑑別度的疑慮。
本次學測地理科試題的命題,大致上中規中矩,並沒有特別讓人感到意外或突兀的試題,GIS(環域分析)、地圖(比例尺、主題地圖)、地形(冰河地形、河流地形)、氣候(月均溫與月雨量散布圖之判釋)、農牧業(酪農業集約度高)、中南美洲多元文化(大西洋三角貿易)等傳統常考的單元概念,本次亦皆有出現。同時,相較於往年的社會科試題,成卷共計 19 頁以及共計 16 個題組,數量上亦不算特別多。不過,就命題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內下列四種命題的特徵仍值得留意:
一、以地理時事中的歷史脈絡解構對於國家內部或國際間的政經局勢影響。
二、將歷史素材融合於地理知識內容的題幹,小題則分別包含了歷史、地理與公民科目。
三、在地化的地理空間概念,例如:臺灣縣市(甚至主要鄉鎮市)與河川流域輪廓等。
四、生活化的地理知識應用,例如:便利商店選址、百貨公司商品圈、村落小地名等。
此外,重大的國際事件或動盪,也可能單獨成為題組的題幹,並針對其中的幾個主要概念進行分科的命題;2019 年 9 月持續至 2020 年 1 月中旬仍未有舒緩跡象的「澳洲大火」之極端自然災害事件,
以及 109 年學測未出現在試題中的下列兩大時事焦點也都極可能在未來兩、三年的學測(或指考)入題,包括:
一、 英國將於 2020 年 1 月 31 日正式脫歐,亦即進入法律層面的研議,讓原本的協議草案正式成為「法律」,其歷史淵源與脫歐前後對於國際關係影響的差異性。
二、 美國總統川普過去三年多以來「美國優先」政策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以及當前美國退出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之後,CPTPP(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發展現況與對應由中國主導的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之間的國際權衡。
gis環域分析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理筆記 #地理資訊系統GIS
#向量與網格 #空間與屬性
#路網分析 #環域分析 #疊圖分析 #地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