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fulton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fulton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fulton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fulton中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利世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友人寫這篇分析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文章,借分享。 HT #流水帳 第二百六十三帳:老虎背後的狐狸 開課後,一連串教學和行政工作纏身,忙得無暇靜靜地思考,John 教授想「連主要工作是閱讀、思考和教學的人都無暇思考,何況其他營營役役為生計的老百性!😞」心想不能這樣啦!決心給自己一點時間「放空」...

  • fulton中文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6 18:37:01
    有 88 人按讚


    友人寫這篇分析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文章,借分享。

    HT #流水帳

    第二百六十三帳:老虎背後的狐狸

    開課後,一連串教學和行政工作纏身,忙得無暇靜靜地思考,John 教授想「連主要工作是閱讀、思考和教學的人都無暇思考,何況其他營營役役為生計的老百性!😞」心想不能這樣啦!決心給自己一點時間「放空」下,去了Richard 的Cafe Field (CF) 享受一個能寧靜下來的下午。

    入到CF ,滿寧靜的氣氛和淡淡的咖啡香,跟著見到醫生KC的微笑😏,KC真是「常客」!

    KC:John,為甚麼來CF都不約我啊?🤨

    John:那麼,你來,又不找我?😏

    KC:我常來喝杯咖啡才回診所的,但星期四開半天,下午就來看看書,靜下!知你忙,就不找你啦,待你有空約我tea time!😊

    John:是喎!你現在逢星期二、四開半天,比之前只是星期三半天工作,多了點空閒時間,真好!

    KC😄:是啊!不想太辛苦了!為了病人需要,才星期六開長點時間,否則星期六也想開半天😄😄。

    John😄,老闆Richard過來打招呼:教授,好幾星期不見啦!😄

    John:老闆,都是兩星期無來啫!😄

    Richard:教授,想飲甚麼?

    John:老闆,給我杯凍的無花果蜜桃咖啡,少甜的!

    Richard:好的,教授!一陣給你們一些炸魚仔送咖啡!

    John:多謝老闆!😄

    KC:John,最近忙甚麼?

    John:除了每星期要更新授課的筆記,準備一個教材撥款資助的申請文件。

    KC:甚麼教材?

    John:關於「一帶一路」的教材,除了有關計劃的緣起探討,這計劃的政經意義,「一帶一路」沿途各國的政經整理,我還想加入國際政經博弈的元素,談談計劃的困難和對全球局勢可能帶來的影響,給老師和學生參考。

    KC:嘩!大project喎!

    John:是!😄,特別是美國在當中博弈。不過,要研究中美博弈,我自己有個「看法」,就是以中日關係變化作為「參考值」,作中美博弈的「領先指數」。

    KC😮:哦!無聽過這說法!

    John:KC,其實,這也不是甚麼獨特看法,類近看法的學者也有的。如日本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評論家,東京大學法語系名譽教授,內田樹,就有相近的想法,他在2009年寫了一本《日本邊境論》的暢銷書,描述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被評為「日本人論」的巔峰之作!

    視為繼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 (Ruth Fulton Benedict,1887 - 1948)在1946出版《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後重新認識日本和日本人的重要著作!

    KC😂😄:John,你又說了些,我聽不明的「外星話」啦!😄甚麼是「菊與刀」?又甚麼是「日本邊境論」?

    John😂:好的!簡單點說,「菊」是日本皇室徽號,代表了高貴、恬靜、和諧的特質,一種優雅的美學和禮儀文化;「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徵,代表了尚武、勇氣、敢於挑戰和好鬥的上進精神。潘乃德在這本書,展示了日本人雙重而矛盾的民族性格,被視為對日本人論的奠基之作。

    其實,這研究是美國政府二戰晚期委托潘乃德透過當時日本宣傳電影,文學作品,民間刊物和被困在美國集中營的日本人進行訪談研究 (據前英國上議院首席大法官 Tom Bingham 的資料,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拘禁11萬名美籍日裔,從中美洲綁架了2264日本人),作為美國計劃戰後(當時二戰未結束,日本未投降) 如何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情報,製定日後對日本的政策。

    這「菊與刀」的日本人論述已經超過60年,直到內田樹著的《日本邊境論》出現,才開啟了世界對日本另一面的了解。

    在我來看,這面的了解是從「地緣政治」為切入點對一個民族性格形成為前設的論述觀點。從一個自古以來處於大國邊陲小國的「邊緣」地帶,在思想和文化上長期是「從外輸入」的文明,早年是「華夏文化」輸入,到明治維新改行「脫亞入歐」的西方文化殖入,卻沒有一套完整自我獨有文化風範,造成「邊境人」民族性格。

    KC:John,說了這麼多,其實,即是甚麼民族特點?😂

    John:一個希望自己成為剛柔並重的文化追求者 (菊與刀),卻可能被美國政府發現看似矛盾的雙重性格下存在一個共通點!

    KC:甚麼共通點?

    John:服從!服從權威,服從強者!這就是長期輸入「強者文化」形成「邊境人」的國家特性。

    KC😮😳:即是甚麼?

    John:「從強」文化!無論在外交或經濟合作都是以「與強者為伍」為政策方向的價值觀。

    這是超越理性思考的價值取向判斷和取捨,無論在地緣政治布局選擇或外交操作。

    KC😮:即時嘜?

    John:現在的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都太強調西方那套「物理機械式成本利益理論」,對民族性格形成構成「非物理性的理性」和「非連續難量化的價值取向」缺乏認識和了解,導致對國際政治經濟預測的誤判。

    KC:John,講番「人話」!Please!

    John😂:不如說說,內田樹在《日本邊境論》其中一個描述日本外交文化的故事給你聽!😉

    KC:甚麼故事?

    John:躲在老虎背後,狐假虎威的狐狸心態!😉

    KC:聽落有趣得多了!😄

    John:KC,一隻借老虎威風作事的狐狸,你覺得會是一種怎樣的行為心態?

    KC:馬首是瞻,先觀察,看看老虎的意願,不要做出老虎不高興的事,否則,狐狸擁有的威風可以一夜「煙消雲散」!

    John:KC,完全準確!

    KC😄:真是很易明的比喻!這樣學國際政經才是嘛!

    John😂:對一隻借老虎威風的狐狸進行談判,其實,狐狸很難有牠自身判斷,很難獨立思考跟你如何「交易」,因為狐狸不是「自己的主人」,牠是「老虎的影子」,既然是影子就不能離開「主體」的獨立存在。

    作為「邊境人」身份認同(從國際政經角度)的「從強哲學」的國家,她是「強國」的影子,我的說法是「領先指標」。日本對華外交政策,應是判斷了美國對華外交的「影子」行為。事實上,美國也不會讓日本「亂來」影響她對華的外交方略!

    KC😳😮:如來原此!

    John:KC,你可回顧比較下每次中日關係變化後,中美關係的變化!😉

    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9月,在1972年2月時任美國統總尼克遜 (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 - 1994)訪華後,但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1月,日本已經判斷事件不會變,就算當時還是「文革」多變時期,中美必建交,結果日本早了六年跟中國建交。

    2012年,日本單方面改變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狀況,購島進行「國有化」,即使2012年5月中美兩國進行第四論「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美方公開同意中方提出的「C2」概念,即兩國共融協調為「命運共同體」概念(2 Cooperation) 替代美國學界倡議的「G2」(Group of Two,兩國集團主宰世界) 模式和概念。以「互利合作共贏」取代「互相競爭制衡」的倡議。但日本判斷中美關係必定惡化,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日本早了六年跟中國開打!

    狐狸是判斷老虎意志的高手,因為牠是影子!

    KC😳😮

    John:現在日本對華政策又似乎開始轉變 (自2012年因釣魚台問題停止了的中日戰略對話,最近兩國外交部的副部級官員恢復了對話,這些是專業外交人員的互動,有別前年兩國領袖見面,他們的對話是具體事務的對話,反映情況開始轉變) ,這可能是中美關係修好的先兆!也可能是狐狸變換「主人」的開始,當然現在來看這機會是很低,但這就是「從強原則」的「邊境人」性格。😉

    KC😮😳:吓!

    註:附圖是來自日本的《日本經濟新聞》(日經新聞)中文網,2016年11月14日,對中美日關係的分析,反映日本知識界對日本外交政策如何反制美國的「喊話」!

  • fulton中文 在 Hermu Accessorie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21 12:00:00
    有 0 人按讚


    ☂️歡慶Fulton進駐台中文心秀泰Hermu專櫃
    🛒晴雨傘商品全品項9折
    http://bit.ly/2AOg9BS

    #專櫃門市與官網全面同步9折優惠只到2月10日
    販售Fulton門市資訊
    http://bit.ly/2AOi75e

    🌂Hermu台北東區門市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05巷29弄7號1樓A1室

    🌂Hermu台北雙連門市
    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32號

    🌂Hermu秀泰生活台中文心店
    台中市南屯區豐樂里文心南路289號2樓

  • fulton中文 在 Zass17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05 12:25:00
    有 1,797 人按讚

    #知名公司的第一個產品

    可口可樂原本賣的是感冒糖漿 (1886)

    要說可口可樂一開始是毒梟,根本不為過啊~~

    問世之初可口可樂的主要成分有兩個,分別是古柯鹼(Cocaine)及咖啡因(Caffeine),古柯鹼提取自古柯葉(Coca leaf),而咖啡因則提取自可樂果(Kola nut),為了營銷效果,可樂果當中Kola的K字以C字代替,從而得出Coca-Cola此名字,但現在的可口可樂已不含古柯鹼,咖啡因的含量也比一開始降低了許多。

    可口可樂的原型是由約翰·彭伯頓在一家位於喬治亞州的藥店發明的,這個藥店屬於Eagle Drug and Chemical公司。最初的可口可樂只是作為一個叫彭氏法國葡萄酒可樂的古柯酒。他的出現可能受到了一款名為馬利亞尼的歐洲古柯酒的啟發。

    1886年美國喬治亞州的約翰·彭伯頓藥劑師John Stith Pemberton原先發明的飲料配方,稱為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當時的配方含有古柯鹼和酒精。當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和富爾敦縣(Fulton County)發出禁酒令,因此彭伯頓發明可口可樂,無酒精版的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1886年,可口可樂在亞特蘭大的藥房首賣,第一份可口可樂售價為五美分。而這正逢美國流行蘇打水的時候,更不少人相信蘇打水對身體有好處。彭伯頓自己也聲稱可口可樂治癒許多疾病,包括嗎啡成癮,消化不良,神經衰弱和頭痛。同年5月29日,彭伯頓也第一次在亞特蘭大雜誌為可樂做廣告。可口可樂原作為藥物出售。開張的第一年,可口可樂公司僅售出了400瓶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早期在中國的譯名作「蝌蝌啃蠟」(1927年),但因銷路不佳,在可口可樂公司350英鎊的懸賞之下,後改名為「可口可樂」。此中文譯名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出自蔣彝教授,一說是出自知名華人律師李澤民。此譯名被普遍認為是最經典的譯名之一。

    (維基百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