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fin中文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fin中文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fin中文解釋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西方對帝國主義之反思:販賣黑奴是原罪 鴉片不是? 【明報專訊】英國《金融時報》周末版的House & Home副刊,每周都介紹全球,尤其歐洲的一些漂亮大屋、古堡、花園,甚至私人小島。上月有一篇較特別,為迎合BLM潮流,專題介紹一些以「colonialism and slavery」賺來的不...
fin中文解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西方對帝國主義之反思:販賣黑奴是原罪 鴉片不是?
【明報專訊】英國《金融時報》周末版的House & Home副刊,每周都介紹全球,尤其歐洲的一些漂亮大屋、古堡、花園,甚至私人小島。上月有一篇較特別,為迎合BLM潮流,專題介紹一些以「colonialism and slavery」賺來的不義之財所建造的「country estates」(鄉村莊園),數目超過1000座。文中也指出,除這些大屋外,建立不少英國銀行,以至國會大樓的資金來源,亦是來自殖民地和奴隸主義。其實何止於此,小如英女王王冠上極有名和象徵大英帝國的Koh-i-Noor巨鑽,亦是來自當年的印度殖民地,近年印度經常要求英國歸還,當然不得要領。
文章介紹了好幾座莊園和訪問它們的現在主人(故意包括一家深圳公司)。他們有些自稱不清楚莊園歷史,有些就表示對祖先的罪孽非常遺憾,最開明的就願意在莊園網址上和導賞團中,照實介紹這些「羞恥」歷史。但看完全文,發現一個奇怪「錯漏」——販賣鴉片的歷史隻字不提。是否只有販賣黑奴才賺錢,鴉片竟是一門賠錢的生意?答案當然不是,Keswick家族(怡和集團後人),仍是全英國最富有家族之一。早前在英國都有人把黑奴商人的銅像拋到河中,但坐落在St. James的East India Club則依然健在,亦沒計劃停辦或改名。
答案只有一個,在英國甚至西方眼中,莫非只有販賣黑奴到南北美洲,才是殖民地主義下的罪行,販賣鴉片到中國,大英帝國甚至出兵支持毒梟,發動兩次鴉片戰爭,強佔香港150年,就不是罪行?可能這亦是一種back-handed compliment(反面讚許),暗示中國已變強大,西方覺得毋須再為此抱歉?
今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始關閉「香港故事」展覽,不少人趕去參觀,包括我一位住在香港多年、從事傳媒工作的英國人朋友。他在網上發出龍獅旗照片,說必須在關閉前最後一遊,因為中國即將「airbrush history」(篡改歷史)。當日到訪的當然以中國人居多,但此話出自一位英國人口中,實在有點兒那個,所以我就忍不住留言,問他英國人是否要求中國人繼續緬懷殖民地時代?他反質問我難道不承認受惠於英國在香港建立的「良好」教育制度,言下之意即是我應「感激」殖民地制度!他也承認鴉片戰爭是英國的錯,但他解說從鴉片賺來的不義之財,早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花光,亦因此英國已得到「atonement」(贖罪)!他的另一位英國朋友,更插嘴說祖先犯下的罪,與他何干,絕對沒有「collective guilt」(集體犯罪責任)這一回事。
這場對話雖只屬私人性質,但亦是一個現今中美(英)局勢的一個寫照。首先要明白現在部分香港人的畸形「戀殖」情懷,其實是一種長達150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其他很多脫離殖民地時代後的地方,例如印度、新加坡、非洲各國,都曾出現過。他們對昔日宗主國的感情複雜,既愛且恨,一方面痛恨被侵略、屠殺、壓迫和永久種族歧視,但同時又會「感恩」侵略者並沒有完全滅族,更帶來一些先進文明事物,包括西方醫藥、時尚服裝、音樂、飲食習慣等。
最有效洗腦三招:宗教教育傳媒
最有效的洗腦三招是「宗教、教育、傳媒」。我小時候念聖公會學校,也要讀《聖經》,每周上教堂。幾乎全球所有曾被英國佔領的殖民地,即使近百年後,都仍保留一些模仿Eton和Harrow的所謂精英中小學,然後不少學生的最大志願仍是能考進牛津和劍橋。但即使我們這些曾「受惠」英式殖民地教育的人,就必須永世感恩,永遠崇拜英國,就不可以認清史實而醒覺?幾乎所有反殖民地抗爭英雄,如南非曼德拉、印度甘地、新加坡李光耀等,早年都是接受英式精英教育,或甚至留學英國的。但當他們學成後,認清歷史和當時局勢,就逐漸醒覺,致力喚醒國民,齊對帝國和殖民主義進行抗爭!
第二個問題,英國、美國以至整個西方,是否真的有為帝國主義所犯下的各種滔天罪行,包括侵略、屠殺、搶掠、販賣奴隸和毒品等等,作出真心懺悔?兩次大戰是否就能為英美贖罪?我對這狡辯非常驚訝,一戰幾乎只可算是一場無聊血腥的family feud(親戚打架),難分是非黑白,何來英國能以此來贖罪?雖然一戰確有效加速多個其他歐洲帝國的滅亡。二戰黑白較分明,納粹德國希特勒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無論德國開頭有否權利推翻過度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即變得完全不重要。但英國最初力主appeasement議和策略,參戰原因實自衛為主。美國也一樣,如非珍珠港受襲,不見得願意參戰。
至於帝國主義的collective guilt問題,非常有趣,很重要但比較複雜。深入一點來分析,這問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歷史罪行,應否如普通法中,有statute of limitations(時效法規)?第二是某個人,是否有分擔祖上或整個國家犯下的罪行的責任?第三部分更加要小心,這些西方帝國主義罪行和責任問題,是否真的全都已變成過去式,只是歷史故事,在現代世界已不再發生?
時效法規這問題有大量刑事和國際法案例。一年前,德國審判了一個93歲的前集中營守衛,最後判有罪但獲緩刑。韓國仍努力向日本追討二戰時慰安婦的應得道歉和賠償。美國在學校和職場執行的優惠黑人affirmative action政策,亦當然是為補償數百年的黑奴制度和系統性種族歧視而設立的。明顯帝國主義犯下的違反人道罪行,是未必有時效法規的。所以中國沒有追索英國在中國販毒的刑責,和為後來的侵略作出道歉和賠償,已算非常大方。
其實應否繼續追究歷史責任問題,除時間有多久遠是其中一個考慮外,某件事對現今局勢和情况,仍有多少影響,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以反民主的美國選舉人票為例,正是黑奴時代遺留下來的不公制度,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憲法問題。美國每年槍擊死亡人數高近4萬人,這更完全是憲法第二修正案(2nd Amendment)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雖然香港已有人在此聚居數千年,但鴉片戰爭當然仍是對現今香港最大影響的一件事。這裏的城市設計、法律、教育、醫療制度,都是英國遺留下來的,連街道名和駕駛方向都沒有改變!我已多次指出,為何《基本法》會危險地混淆居留權和國籍,竟容許外籍人士投票、當法官和甚至參選!這就是不平等《南京條約》留下來的痕迹!所以奉勸大家,不可輕言什麼鴉片戰爭是遠古歷史,跟現時香港情况一點關係都沒有。
英美靠祖上侵略發達 子孫難脫責任
第二點是現今英國國民(美國和其他昔日西方列強也是),對祖上的帝國主義侵略行為,需否負上任何責任?這問題的答案,除決定有否法律責任外,更重要是亦影響到西方批評中國現今幾乎所有政策的權利和道德高低。我認為答案有兩個層面——國家和個人,假如某個國家經歷了一次或多次革命和改朝換代,某些法律責任仍需負上,例如前朝簽訂的國際條約,財務責任則看情况而定。至於前朝犯下的人道罪行,無論對內或外,新政府當然盡力與此割席。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完全洗脫責任,戰後的德國和日本,雖算洗心革面,但仍需為二戰不停道歉和賠償。英國的情况更簡單,從發動兩次鴉片戰爭至今,英國政制穩如泰山,絲毫沒有改變,換了的只是女王陛下,從維多利亞傳到她的重孫女伊利沙伯而已。所以現代英國人,怎可跟歷史責任割席?
個人層面,除血緣關係外,遺產法亦保障後人的法律權利。例如英美的Keswick、Swire和很多其他家族,都是仍在享受祖上倚靠帝國主義侵略,殺人放火、偷、搶、販毒、利用黑奴勞工等不道德手段而得來的財富。如果有權利,怎可能沒有責任?
那麼如現代英國人仍對過去罪行有責任,包括對中國的百年侵略,他們憑什麼批評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美國當然也靠此起家)和所謂不公平貿易手段?中國人勤奮,出賣勞力爭取生活改善,竟反被指控為不公平競爭,簡直是指鹿為馬,可以不理。保護知識產權已大有改善,即使早期有些翻版情况,對比不斷侵略其他國家,遍佈殖民地主義,販賣人口和毒品等嚴重罪行,怎可比擬?這些商業侵權行為,極其量只可算是自製的affirmative action。
中國人努力改善生活 反被指不公平競爭
第三點,這些西方帝國主義討論,真的只是歷史問題,現今已不存在?美英等西方聯盟,不是仍有重兵駐紮在伊拉克、阿富汗和沙特等國,每天仍進行轟炸、無人機暗殺行動嗎?即使當911事件為美國與伊斯蘭仇怨起點(當然不是),過去19年,西方在中東、巴基斯坦和非洲所直接殺害和因戰爭而間接死亡人數,保守估計超過100萬,911死亡人數僅3000,即300倍以上奉還!更離譜的是911的恐怖分子,大部分為沙特國民,但美國沒有轟炸沙特,仍極度支持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 MbS)和沙特王國,全球有數最極權國家!西方殺害過百萬無辜伊斯蘭教徒,除了是極嚴重人道和戰爭罪行外,亦當然導致全球伊斯蘭更加走向極端原教旨主義,製造更多在全球各地進行恐襲的惡性循環。美國在中東的無窮無盡戰爭,不正是現代帝國主義,跟十字軍東征有何分別?西方憑什麼批評中國和平的一帶一路政策為後現代帝國主義?
上周我指出中國人從未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本身此事不太重要。某程度上,不頒獎給中國,代表西方故步自封,拒絕承認中國經濟奇蹟的重要性,亦未能跳出傳統市場經濟學的框框。更沒有向前考慮如螞蟻的數碼金融科技,和其他資訊科技製造出無限數據,對人類政經制度和系統的衝擊。
但拿不到獎亦代表中國未曾梳理好自己成功發展的理論基礎,不止經濟,亦關乎到內部政治、外交政策,以及甚至遠比西方科學化和成功的治疫公共健康政策。在此「十四五」即將出台之際,除繼續努力發展經濟外,亦必須與西方進行和平、理性和科學化的政經理論和體制的辯論,和檢討西方帝國歷史和對中國影響的討論,都是非常重要的,對全面提升軟實力有極大幫助,應遠比只推廣中文語言教育和中華美食有效!
西方應接受中國和平崛起
當然單方面的自述是不足夠的。西方也必須放棄種族和帝國主義,虛心聆聽中國的解釋,互相交流和學習。西方亦需明白中國政府是得到絕大部分、90%以上人民所支持的,而最重要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他們更須明白修昔底德陷阱式的零和遊戲思維,已完全過時且非常危險,可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
除此,人類正面對威脅全球,不尊重國界、政經體制和人種的COVID疫情,已過了大半年,死亡人數過百萬,仍未遏止。明顯個別國家抗疫是不夠的,全球各國必須合作發展醫藥和疫苗,協調抗疫和旅遊政策,才有機會成功。另外,如要成功應付與疫情相關,但更巨大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問題,則更需要中美和其他國家的充誠合作。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03393438597&issue=20201023
fin中文解釋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意思的杰論_老師,你為什麼會來台灣?】
「因為台灣讓我有家的感覺。」
«Taïwan : mon chez-moi »
在韓國期間,媽媽很擔心地傳訊息我要小心,因為她聽到瑞士新聞報導:中國未來不排斥使用武力的方式跟台灣統一。雖然我跟她解釋近期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她還是嚴肅地問我:« Pourquoi t'obstines-tu à vivre à Taïwan ? C'est si loin et potentiellement dangereux ! »「你為什麼要堅持在這麼遠又有危險的地方待下去?」
起初聽到媽媽這麼說,心裡無法諒解媽媽對台灣的誤解,但仔細想想,她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一位母親對於兒子的關心。除此之外,這份關心之情,更多是來自瑞士人對於亞洲的無知,因為不只是我的媽媽,其實我們國家大多數的人不(想)了解亞洲,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島更不用說。除了媽媽,大家也常常這麼問我......
「為什麼會來台灣?」我的台灣朋友或學生常常這麼問我。
「怎麼沒有留在上海這麼繁榮的地方,而選擇來台灣?」知道我曾經待過上海的朋友都會問我。
「你們這些來台灣的外國人,就是因為在自己的國家待不下去,而不得已來我們這邊工作。」這是我聽過最誇張,也是最厚臉皮的說法。
來台灣這個決定,我從來沒有後悔的念頭,但天天面對朋友們問我相同的問題,總讓我覺得疲乏,不過也讓我更確信當初來台灣的理由,答案始終如一,不曾後悔。我必須得承認,在台灣工作有許多壓力,娛樂的時間並不多,甚至我平常也會在心裡辯護我喜歡台灣的原因。
但其實,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離開台灣幾天,我就會立刻想起我愛上台灣的原因。
¶ 短暫的小旅行,讓我更清楚:「來台灣是最棒的決定!」
這次的韓國輕旅行,美食、美景真的很棒!但是這幾天和韓國人接觸的經驗,總讓我特別想念台灣。韓國人普遍不熱情,對外面的人比較冷漠。在釜山說英文的韓國人不多,或許是因為語言不通,總感覺韓國人不太想理我。記得第一天到夜市街買東西,賣韓式年糕的阿姨根本不理我,我請求旁邊的韓國人協助翻譯,他們完全不理我,只是揮著手說:「 No!No!」
這讓我想起瑞士朋友們來台灣時,他們不會中文,有些甚至連英文都說不好,不過在台灣期間,每當遇到困難,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願意幫忙。我永遠記得某次我的瑞士朋友一個人到樂華夜市買果汁,因為她一直沒回家,讓我開始擔心她可能迷路了,於是我到果汁攤去找她。才發現她正比手畫腳和果汁攤的阿姨有說有笑!
除此之外,在這次的韓國旅行中,我和一個台灣朋友到某間酒吧,不過卻被保鑣拒絕進入,他面露兇惡,嘴裡說著我聽不懂的韓文,同時伸出手阻止我進入酒吧,當我問他:「Why?」他只兇狠的回我:「No!」之後我們到附近的酒吧,問了旁邊的韓國人,為何我們會被拒絕進入?他向我解釋,韓國的某些酒吧、溫泉、汗蒸房等地方,至今仍不歡迎外國人,排外的情況非常嚴重。我當時相當驚訝,覺得這一切真的太荒謬了,不敢相信竟然在2019年還會發生這種事?之後我搜尋了歐美人士在韓國的旅遊經驗分享,發現居住在韓國的外國人,受到歧視、排外的對待是相當普遍的。
另一個有趣的經驗,每當我到台灣的鄰國旅遊,會遇到中國的旅客,而當我開口說出中文,他們就會一直盯著我。這次來到韓國也不例外,當我和台灣的朋友說中文時,一位來自中國的旅客聽到我說中文,便大聲的說:「那個老外普通話講得真好!可惜他有『灣灣腔』!」那時候我覺得相當不可思議,甚至覺得被冒犯了,這已經不是歧視的問題,而是人品的問題。相反的,當我在台灣,說著中文,從未受到大眾的異樣眼光,大家更是尊種彼此的隱私。
¶ 大家是如何看待「外國人」?
大家是如何看待外國人呢?就我的經驗,其實這幾年感觸很深......
我曾在上海長住10個月,起初,異國的生活,對我來說是新鮮、有趣的;然而,這樣的新鮮感,到後來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想家」的心情越來越重。在那期間,我在公共場合經常受到無禮的對待,被討論、被取笑、被攻擊、被注視、被偷拍,10個月後,我心裡真的覺得受夠了,我再也不想來亞洲了。之後,我在瑞士認識台灣人,來到台灣,我很快的融入當地,在這邊交到許多朋友,即便我是一個外國人,大家對我的態度是有禮貌的、尊重的,完全打破過去在亞洲生活的經驗!
我想跟我的父母說:「你們完全不用擔心我在台灣的生活!」因為在台灣的這幾年,我從未遇到壞人、不快樂的事(除了高雄恐同的阿姨)。所以,我為什麼選擇台灣?因為不管在韓國、中國、日本,「外國人」三個字對他們來說,他們重視的是「外」,對他們來說我始終是「外」地來的人;而在台灣,「外國人」三個字對他們來說,他們重視的是「人」,不管你來自哪裡,他們會把你當做「人」一樣,給予最基本的尊重,而非「外星人」。
¶ 外國人因為在自己的國家混不下去,所以才來台灣?
當然,也有一些台灣人,對外國人有奇怪的偏見,認為:「外國人在自己的國家失敗,才來台灣生活。」我非常不同意這個句子。我也聽過台灣人說:「台灣人去國外打工度假,是因為工作狀態不好。」但是這並不是他們出國的理由,因為當你離開舒適圈,到異地生活,面臨生活環境、語言、文化差異的挑戰,儘管過程艱難,但你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他們交流、溝通、相處,藉此認識新事物,同時開闊自己的眼界、心胸。這已經無關人生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成長」。
今年三月底,也將是我在台灣滿2年的日子。在我眼中台灣不是國「外」,反而越來越有「家」的感覺。因為台灣讓我感到舒服、讓我成長、讓我學到新事物,現在即便是在平凡的日子裡,我也會單純的想念台灣,因為我們有了感情,而且這份感情,越來越深厚。
À la fin du mois de mars prochain, je vivrai à Taïwan depuis exactement deux ans. Je suis conscient que cela ne représente pas grand-chose à l’échelle d’une vie humaine, pourtant j'ai vécu ces deux dernières années sur l'île avec une telle intensité qu’il me semble parfois que j'y suis installé depuis déjà une décennie. Petit à petit, la vie à « l’étranger » a perdu de son étrange, je me sens bien à Taïwan, je m’y sens chez moi. Merci à tous mes amis taïwanais qui m’ont permis de m’intégrer aussi rapidement et qui continuent de rendre chaque jour de cette aventure inoubliable ❤️
(圖:甘川洞文化村,充滿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小聚落,很喜歡這裡!)
註: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風格,每個地方可能不完全是我看到的狀況,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旅遊的理由」!我還是會期待到不同國家旅行,發現新鮮的事物!歡迎大家跟我說說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旅行吧!
#韓國輕旅行
#與Narou同行
#還是要分享一張難得在韓國拍得比較好看的照片
fin中文解釋 在 惇安法律事務所 Lex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律一分鐘】-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
作者: 金岳緯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中文有稱作「可變利益實體」,或「協議控制」)的討論,源自於美國安隆公司利用當時會計制度之漏洞,將公司壞帳及不良債權移轉至SPV,藉此美化公司財報,最終對SPV之使用逐漸失去控制,而揭開安隆風暴的序幕。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在2003年1月及12月,就相關會計準則之解釋分別公布FIN 46: Consolidation of 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以及其修訂版FIN 46(R),上開解釋將公司是否具控制權之判斷標準從原本之投票權外,擴張至其他實際控制情形,而須符合財務報表合併之要求。
惟VIE引進中國後意外地成為一種特殊之投資架構,由於中國境內對於電信、媒體、技術等行業有外資投資之限制,當地企業為尋求資金或其他資源之挹注,發展出VIE投資模式,即境外公司不以股權投資,而採契約協議之模式對當地之境內公司進行投資,掌握境內公司之控制權,表面上境外公司與境內公司雖無持股關係,然藉由彼此間之契約協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營業、盈餘分配、出資、技術等事項,境外公司得以實質上控制該境內公司,而達成投資之目的,境內公司亦能達到資金及其他資源之挹注。
使用VIE架構投資最著名者乃阿里巴巴,其於2014年在美國紐約上市,並創下美股史上最大規模IPO之紀錄,該集團即係藉由VIE架構將境外公司與中國境內公司串連,形成龐大的阿里巴巴集團。惟VIE的適法性一直以來飽受爭議,未來VIE相關法令及規範之走向如何,仍須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