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fever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fever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fever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fever定義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3萬的網紅Muscle Watch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 イントロ Intro 0:18 良い腸の環境の定義は何ですか?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good intestinal environment? 0:56 腸内洗浄で腸内環境は良くなりますか?Does colon cleansing improve the i...

fever定義 在 CheckCheckCi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2:15:29

【藥到病除?】最重要先了解腹瀉原因  #胡亂吃止瀉藥治標不治本 #腹瀉嚴重當然要睇醫生 #星期一踢走BlueMonday  腹瀉該排清還是止瀉? 不少人都經歷過腹瀉,有可能是體質引起的慢性腹瀉,或者進食了不潔食物引致的急性腹瀉,每次腹瀉都滿腦疑惑:究竟應該「屙清」還是服藥止瀉呢?腹瀉的...

  • fever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02 07:30:00
    有 36 人按讚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fever定義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8 11:41:35
    有 694 人按讚

    《非主流意見》

    最近係CUHK見到有preclinical醫學系二年級嘅同學抱怨無限個lectures同考試成日會考萬幾張slides裡面其中一個角落嘅minute details

    首先,其實講粗口我覺得真係無乜所謂。私人生活同工作要有嘅專業形象係可以分開。不過要小心嘅係日後要確保真係私人生活同it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呢一行好窄同好多人對粗口敏感,而你嘅事業好取決於同行對你嘅評價。

    我覺得成件事有幾個好重要嘅點值得所有人反思下

    1. 考試內容有無必要考d偏到無得再偏嘅details

    全世界醫學院考試都有類似嘅題目,問一些上堂其中一張slide個角落嘅其中嘅minute detail。好多人話靠這些題目可以分辨邊d學生係精英中嘅精英,邊d學生值得攞distinction

    我同意要有differentiating questions,但如果條題目問你AdenoCa Lung with EGFR mutation T790M應該用邊隻TKI時,呢類嘅題目又係唔係適合去分一個學生嘅能力?係咪今日無背到個mutation panel係咪代表你唔係好學生,係咪差過其他有背到張Slide嘅同學?

    如果要differentiate一個學生嘅能力,我會覺得complicated clinical presentation +/- multiple comorbidity同藥物相沖etc去睇下個學生會點clinically prioritize同workup個病人,會更加能夠分辨到精英中嘅精英。

    如果preclinical basic science嘅題目我倒唔覺得有幾需要分辨有背到minute details同無背到嘅同學,反而更加應該加多少少clinical relevance on basic sciences例如pharmacology, microbiology, drug interaction, disease presentation with regards to physiology etc

    2. 真係唔好睇考試睇得太重

    醫學唔係淨係科學,同時係充滿人性嘅一門藝術。傳統考試並唔代表d乜嘢,考得好考得差,合格嘅你就係醫生。

    Don’t ever be defined by exam

    你需要嘅係合格,達到醫學界對醫生知識嘅最低要求同埋擁有應對困難嘅能力。當刻你醒唔起lecture 134第48張slide嘅內容唔代表你唔識,亦唔代表你之後會醫死人,會係庸醫。考試其間有種種因素,時間嘅壓力、大腦突然mind blank、一時諗唔通等等,令你答錯呢條題目。

    呢個並無咩咁大不了,如果你真心唔識嘅,就吸收呢次經驗同知識,be better next time 。如果你係識但因種種原因答錯嘅,唔緊要,下次更小心就好,無須覺得自己比別人低等。

    香港學校好容易會出現一種互相比較嘅氣氛,really there is no need for such culture,相信自己嘅能力,記著,你唔需要一份筆試去定義你嘅人生。

    *不過當然你仍然要合格,只係無必要去同人競爭鬥高分

    當你看開d唔再區泥分數時,就算你無背到d rare minute details時,你一樣會合格會progress,呢d古怪題目唔會佔多過10-20%

    我明好多時會覺得個考試唔公平,覺得個分數唔能夠充分反映你嘅努力同能力。

    你絕對entitle你對考試內容不滿嘅感受,this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not dismissed and framed as you are just a whining child

    3. 基本重要defining features你其實真係要識

    你未必需要知道concurrent chemoRT for NPC個platinum based regimen係乜嘢,但你起碼都要知個mainstream treatment係乜,chemo要be aware of neutropenic fever,RT個概念係乜嘢,呢d真心同你以後日常工作有關嘅知識

    你的確可以以後睇症時up to date所有嘢,但你起碼要有個概念先知要uptodate乜嘢,如果唔係真係search到2046無都未搵到個答案。

    至於whole genome sequencing其實我覺得你唔需要知得好詳細,但都可以了解下到底迎l近年醫學因為基因學嘅發展而有幾大嘅進步,癌症同autoimmune等疾病嘅治療近年咁大嘅改變,基因研究功不可沒。

    都係果句,唔識或答錯唔緊要,從中學習睇下知識,只份卷10%嘅題目真係唔會令你唔合格。

    4. 好多前輩們其實可以諗諗你覆個學生嘅objective係乜嘢

    如果你只係想開心share呀叔同老娘當年都係狂背書,呢d嘢係well expected嘅時候,你想achieve d咩嘢

    現實就係有學生覺得考試唔能夠全面評核佢地嘅知識同能力,呢個係一個legitimate嘅感受。當我地立即judge佢嘅心態再下埋判決覺得佢唔會survive medical career,覺得佢無做醫生嘅資格或質素,甚至叫佢quit U or transfer,你係無address過個root cause and culprit

    當然你絕對有權去覺得新世代都係whining child,心態有問題,但當你睇症時都可以嘗試去從病人角度出發再adjust your approach時,點解面對師弟師妹又唔可以呢?

    我唔同意單憑一個secret post就落judgement去判一個人死罪再圍鞭一輪。

    的確世界唔係圍繞一個人而轉,世界亦未必會為咗一個人而改變,但如果我地真心覺得有地方值得改善,係唔應該submit to the culture or system

    The world might not change for you
    But if you believe a change is needed
    Be that change yourself

    非主流意見遇咗實有人會唔同意

    最後只想同所有讀緊醫嘅同學們講
    Preclinical係好悶,clinical years會好好多。唔好睇考試睇太重,the last one who passes is still a doctor

    相信自己嘅能力,捱過難關後便會有另一番天地

    Don’t ever be defined by exams or other people

  • fever定義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6 23:16:45
    有 2 人按讚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novel coronavirus

    How does the coronavirus spread?
    ‧ The COVID-19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a new illness and scientists are still assessing ( ) how i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but similar viruses tend to ( ) spread via cough and sneeze droplets ( ).

    ‧ When an infected person coughs or sneezes, they release droplets of saliva ( ) or mucus ( ). These droplets can fall on people in the vicinity ( ) and can be either directly inhaled or picked up on the hands then transferred when someone touches their face, causing infection. For flu, some hospital guidelines define exposure as being within 2 meters of an infected person who sneezes or coughs for 10 minutes or longer.

    ‧ Viruses can also be spread through droplets landing on surfaces such as seats on buses or trains or desks in school. However, whether this is a main transmission route depends on how long viruses survive on surfaces – this can vary ( ) from hours to months.

    ‧ There is anecdotal ( ) evidence that the virus can be spread by people before they have symptoms. Some other illnesses such as flu can be pass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before symptoms occur — but the extent ( ) to which this is happening with COVID-19 is not well understood yet.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others
    ‧ Wash your hands: wet your hands with clean, running water and apply soap. Lather ( ) your hands, including the backs, between your fingers, and under your nails and scrub ( ) for at least 20 seconds. Rinse ( ).

    ‧ Cover your mouth and nose with a tissue when you cough or sneeze, then throw the tissue in the bin ( ) and wash your hands. If you do not have a tissue to hand, cough or sneeze into your elbow ( ) rather than your hands.

    ‧ Face masks offer some protection as they block liquid droplets. However, they do not block smaller aerosol particles ( ) that can pass through the material of the mask. The masks also leave the eyes exposed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me viruses can infect a person through the eyes.

    ‧ Seek early medical help ( ) if you have a fever, cough and difficulty breathing, and share your travel history with healthcare providers.

    ‧ If visiting live markets in affected ( ) areas avoid direct, unprotected contact with live animals and surfaces that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animals.

    ‧ If you are in an affected area avoid eating raw or undercooked ( ) animal products and exercise care when handling raw meat, milk or animal organs to avoid cross-contamination ( ) with uncooked foods.

    ‧ If you have returned from an affected area in the last two weeks, stay indoors and avoid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 for 14 days. This means not going to work, school or public areas.

    ‧ If you have returned from an infected area and develop ( ) a high temperature, cough, runny nose, sore throat or difficulty breathing do not leave your home until you have been given advice by a doctor.

    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 爆發疫情的COVID-19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疾病,科學家仍在評估它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類似的病毒常是透過咳嗽和打噴嚏的飛沫傳播。

    ‧ 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會噴出唾液或黏液的飛沫。這些飛沫可能會落在附近的人身上,被直接吸入或沾到手上,然後在觸摸臉時帶到臉上而導致感染。就流感而言,一些醫院指南將「暴露」定義為:與連續打噴嚏或咳嗽十分鐘或更久的感染者,距離兩公尺以內。

    ‧ 病毒也可以透過掉落在物體表面的飛沫傳播,例如落在公共汽車、火車或學校課桌椅上的飛沫。但是,這是否成為病毒之主要傳播途徑,取決於該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時間之長短──從數小時至數月不等。

    ‧ 有傳聞證據顯示,該病毒可能有無症狀傳播的情況。有些疾病(例如流感),可以讓被感染的人在出現症狀前就傳染給別人──但COVID-19冠狀病毒無症狀傳染的程度仍然不明。

    如何保護自己與他人
    ‧ 洗手:用乾淨的自來水洗手,並使用肥皂。將雙手(包括手背)、指縫以及指甲內搓揉起泡沫,搓洗至少二十秒鐘。然後沖水。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衛生紙遮住口鼻,然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洗手。如果你沒有衛生紙,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手肘彎掩住,而不要用手。

    ‧ 口罩可以阻擋飛沫,因此可提供一定的保護。但口罩無法阻隔更小的、可穿過口罩材料的氣溶膠分子。口罩也無法保護到眼睛──有證據顯示某些病毒可透過眼睛感染人。

    ‧ 若有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之情況,請盡快就醫,並將您的旅遊史告知醫療服務提供者。

    ‧ 若到疫區的活體市場,請避免直接、無防護地接觸活體動物,也要避免接觸放置動物的表面。

    ‧ 若您身處疫區,請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動物製品,處理生肉、牛奶或動物內臟時要小心,以免與未煮熟的食物交叉污染。
    ‧ 若您在最近兩週內自疫區返國,請待在屋裡十四天,並避免與他人接觸。也就是說,不要去上班、上學或去公共場所。

    ‧ 若您從疫區回來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喉嚨痛或呼吸困難之情況,除非徵得醫生同意,請待在家別出門。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多益家教班 #商用英文
    #國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