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fabless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fabless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fabless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fabless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晶圓代工廠不願意大幅擴充,IC設計廠商只好自己買設備確保產能,雖然類似的案例不是沒有,像蘋果過去就會買設備給代工廠,但發生在IC設計產業,還真的挺有意思的。 【半導體設備市場發出「異常」信號】 近幾個月,半導體行業的熱點和主題一直是產能吃緊和漲價,已經非常成熟的IC設計+晶圓代工產業模式,分工明...

  • fabless意思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3 12:11:04
    有 494 人按讚

    晶圓代工廠不願意大幅擴充,IC設計廠商只好自己買設備確保產能,雖然類似的案例不是沒有,像蘋果過去就會買設備給代工廠,但發生在IC設計產業,還真的挺有意思的。

    【半導體設備市場發出「異常」信號】

    近幾個月,半導體行業的熱點和主題一直是產能吃緊和漲價,已經非常成熟的IC設計+晶圓代工產業模式,分工明確,效率越來越高,這在客觀上也推升了產能吃緊程度。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近期出現了一系列十分吸引眼球的「新鮮」事件。

    就在昨天,業界傳出消息,IC設計大廠聯發科為了鞏固電源管理IC產能,自掏腰包16.2億元新台幣採購了一批半導體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搶產能。

    由於5G需求大爆發,加上遠程辦公/教育需求持續旺盛,聯發科在2020上半年向力積電每月下單3000片12吋晶圓用於生產電源管理IC。進入下半年後,下單量快速拉昇到每月7000片,全年取得12吋電源管理IC用晶圓數量達到6萬片。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客户訂單需求。基於此,預計到2021年,聯發科每月將從力積電獲得上萬片電源管理IC的12吋晶圓產能,全年取得電源管理IC晶圓數量將比2020年翻倍增長。

    而聯發科的產能狀況只是整個市場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

    傳統上,只有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和IDM才會購買半導體設備用於自家的生產,而IC設計廠是無Fab模式,是不需要半導體設備這類重資產投資的,這也是當初產業由IDM分化為IC設計+晶圓代工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分工明確,提升了產業效率。

    此次,聯發科採購半導體設備,在租給對應的晶圓代工廠的操作非常罕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狀況已經非常普遍,且程度很深,從而形成了巨量的市場空白。而量變必定引發質變,IC設計廠商權衡後,認為做出少有的購買半導體設備這一舉動,投入產出比依然為正,且後續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只有如此,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見,市場對產能的需求是多麼的大而強烈。

    除了聯發科這一吸睛的操作之外,近期還有多種因產能吃緊而出現的不同尋常事件,如三星晶圓代工業務部針對旗下的8吋晶圓廠進行自動化擴建投資,以提高生產效率。

    一般情況下,業界12吋晶圓產線為全自動化生產,也就是在無塵室中藉助架設在高處的運輸系統移動晶圓盒。不過,8吋晶圓盒仍由工作人員用搬運車運送。

    據韓媒報道,三星已經在部分8吋晶圓廠的產線測試自動化運輸設備。這樣的自動化升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據三星估計,如果要在所有8吋晶圓廠中導入自動化運輸設備,可能需要約870萬美元的附加投資。而且,這樣的投資也是有風險的,不能絕對保證取得預想的生產效果。

    此外,由於產能越來越緊張,很多小型IC設計公司到處找產能而不得,即使是加價也拿不到,因此還上演過一些很是讓人心酸的悲情場面。

    可見,無論是IC設計的代表聯發科,還是晶圓代工的代表企業三星,為了產能,都在不惜血本,甚至不約而同地改變了各自原有的經營模式。與此同時,規模較小的IC設計和晶圓代工廠則沒有那麼強大資金實力,能夠在這一大波機遇中分得的蛋糕就比較有限了,甚至有被「擠壓變形」的風險。

    總體來看,這種產能嚴重吃緊的狀況,使得相關的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以及半導體設備廠這三方成為了最主要受益者。

    晶圓代工催漲半導體設備

    在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和半導體設備廠這一鏈條上,晶圓代工廠與設備商直接產生聯繫,而晶圓代工廠的火爆,直接帶動着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增長。據SEMI統計,今年9月,北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出貨金額達 27.5億美元,月增3.6%,年增40.3%,創今年新高,並創下連續12個月超過20億美元的佳績,還創下近 20 年來單月歷史新高。

    SEMI 認為,2020年,隨着數據中心基礎建設和服務器存儲需求增加,加上疫情以及美中貿易戰加劇,供應鏈為預留安全庫存,帶動芯片需求提升,是帶動今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

    近期,台積電也針對資本支出做出展望,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將貼近170 億美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客户下單並未因疫情而減緩,需求相當強勁。

    SEMI認為,這一波設備支出走強,佔晶圓製造設備銷售約一半的晶圓代工和邏輯製程支出貢獻最多,2020 年及 2021 年都維持個位數穩定增長;DRAM 和 NAND Flash 在2020 年支出將超過 2019 年,且在 2021 年增長幅度都將超過20%。

    另外,晶圓廠設備包括晶圓加工、晶圓廠設施和光罩設備,預計 2020 年將增長 5%,受惠於內存支出復甦,以及先進製程與中國市場的大力投資,2021 年將大幅上升 13%。

    按地區來看,台灣、中國與韓國都是 2020 年及 2021 年設備支出金額的領先市場,其中,台灣2020年設備支出在去年大增 68% 後,略微修正,預計 2021 年將回升,反彈幅度達10%。

    由於台灣是全球範圍內晶圓代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這裏的半導體設備支出會明顯高於其它地區。而採購設備,本來都是晶圓代工廠做的,如今作為IC設計大廠的聯發科也加入這一採購大軍,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影響力。

    IC設計廠商的重資產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整個半導體行業一直是從單一的IDM向IC設計+晶圓代工這一分工合作方向發展,但最近幾年,特別是從2015年在全球掀起的半導體併購狂潮開始,整個產業似乎在從分散向整合方向演進。這其中,有相同業務模式公司之間的合併,也有不同業務模式公司的合併。與此同時,原本單一業務模式的廠商,也越來越多地在向複合業務模式方向發展。

    典型代表就是台積電,該公司本來只做晶圓代工,但隨着市場地發展,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後,台積電開始導入封裝測試業務,因為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

    另外,就是有越來越多的IC設計廠商涉足晶片生產過程,特別是封裝測試領域,相比於晶圓代工,IC設計廠商進入封測業務的投入相對少,門檻也會低一些。它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同樣是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MOS圖像傳感器(CIS)領域,由於CIS在2019年出現了井噴,嚴重供不應求,促使一些CIS芯片設計廠商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建廠、購置封測設備,從原來的fabless業務模式,逐步轉型為fab-lite。

    此次,在產能嚴重吃緊的產業大環境下,聯發科直接購買半導體設備租給相應的晶圓代工廠,似乎在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着IC設計業的變遷態勢,以後很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現象。

    最近幾個月,聯發科曝光率一直很高,這與華為有着很大的關係。由於受到貿易限制,華為原有的美國晶片元器件供應鏈受阻,特別是手機處理器、電源管理和無線連接晶片,而這些正是聯發科的強項,因此,華為向其發出了大量訂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其產品的供不應求。

    另外,還有消息稱,聯發科有希望拿下蘋果訂單,最有機會打進的是iPad或是iPhone 產品線,如果屬實的話,這將會進一步提升其2021年業績。或許,這也是該公司不惜花大錢購買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為其保證產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總之,如果能同時擁有華為和蘋果這兩大客户的話,前期多進行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嚐鮮

    為了尋求產能支持,有些電源管理IC和MOSFET廠商正在考慮從8吋晶圓升級到12吋晶圓生產,不過,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不強,主要原因在於,用12吋晶圓生產MOSFET在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就目前的產業情況來看,成本難以接受。而起初的參與者,都屬於「嚐鮮」、吃螃蟹的。

    此次,聯發科購買的半導體設備將租給力積電,主要是為了保證其電源管理IC產能。這裏就涉及到了「嚐鮮」的話題。具體來講,就是由於電源管理IC大多采用8吋晶圓製造,鮮少廠商使用12吋晶圓生產,因為12吋晶圓大多提供給邏輯製程使用,而力積電本來就具備DRAM技術,因此擁有12吋鋁製程產能,較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技術,而台積電、聯電在12吋生產大多以銅製程,相比之下不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因此,聯發科才會罕見採購設備回租給力積電,以鞏固其未來電源管理IC產能。

    聯發科似乎有「嚐鮮」、開創新業務和模式的傳統。早在20年前,當時的聯發科在業內還是岌岌無名的晚輩,當時,該公司憑藉「一站式」的手機方案,即為手機客户提供主晶片和參考設計,從而解決了手機80%的設計工作,客户只需要完成後續的20%工作就可以了。一舉統治了山寨機市場,並由此打下了立足產業的基礎,才有機會發展壯大到今天。

    目前,ASIC設計服務正在興起,聯發科的ASIC設計服務在業內也是一絕,也是較早投入發展該業務的半導體廠商。目前,在提供ASIC設計服務的企業裏,聯發科是數一數二的。不久前,有消息稱,當下在處理器市場熱得發燙的AMD將ASIC設計服務訂單交給了聯發科,也從側面展現出了其ASIC設計實力。

    如今,聯發科又開始涉足半導體設備業務。可以説,該公司一直走在不斷嚐鮮的路上。

  • fabless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24 08:34:51
    有 155 人按讚

    特朗普未能振興製造業 Intel波音面臨危機 Tesla落戶中國(上)

    預祝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特朗普正努力競選連任總統,同時亦企圖避免被參議院在彈劾審訊中判為有罪,所以即使在達沃斯論壇,仍不停自吹自擂,告訴全世界美國在他領導下,經濟如何前所未有的成功。

    從股市表現,和失業率跌至3.5%看,美國經濟確實不錯,更已破紀錄地連續增長超過十年。今年GDP可能放緩一點,跌至約2.0%,但距離衰退仍很遠。

    這些亮麗的數據,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和代價。首先,無可否認,美國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包括三家市值萬億美元級的企業:蘋果、微軟和Alphabet,而亞馬遜距離萬億美元亦只一步之遙。美國的這些服務性科技龍頭(蘋果算半個例外),巿場地位接近壟斷,如不受到全球政府監管的太大影響,它們仍將必能繼續穩健且頗高速地增長,正是投資者最嚮往的compounders(複合增長者)。

    特朗普催谷政績 財赤大增

    除美國企業本身厲害外,特朗普和聯儲局的政策也當然有一定影響。最重要的無疑是2017年的大幅企業減稅,推高了2018年的企業盈利約25%,GDP亦曾短暫升至3%。但這短期刺激的代價是把每年財赤推高至過萬億,在經濟並非衰退的情况下,有此需要嗎?對美國長期發展,真的有幫助?同樣地,美聯儲局在特朗普的威嚇下,去年突然急掉頭,從加息變成連減三次,結果雖然整體企業盈利倒退約0.8%,但去年標普仍靠PE膨脹而升了23%!政策的代價不止是吹起資產泡沫(仍不大),更差的是加劇全球貧富懸殊,間接催使多個地方出現社會動盪。

    仔細研究一下特朗普最在意的製造業振興政策。首先,對早已進入後工業年代的美國,製造業只佔GDP的10%,根本不太重要。唯一重要性來自國家安全考慮,不想過於倚賴進口具戰略性的貨品,包括食物、能源和某些高科技產品。美國在食物甚至能源都能自給自足,整體高科技仍在領先,即使把低端製造業如波鞋、成衣,甚至手機組裝,外判到中國和墨西哥等地,又有何相干?

    但特朗普是一位頑固的老人家,即使從政前,三十多年來對美國貿赤有種paranoia(偏執狂),認為全世界都在欺負美國,所以他上台後的最重要政策,就是挑起跟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歐洲和日本的貿易爭端。他自認非常喜歡關稅,且自誇「成功」藉此迫使中國和加、墨等國簽署新的貿易協議,對復興美國製造業有很大幫助云云!

    事實又是否如此?不好意思,事與願違,特朗普上台三年,美國貿赤不單止沒有收縮,反而諷刺地擴大了超過20%。製造業方面,不單止沒有復興,去年更經歷了一次製造業衰退,生產總值下跌了1.3%!

    減稅收益流向股市 無助實體經濟

    政策哪裏出錯了?其實失敗完全是意料之內的事,大幅減稅刺激消費,增大需求,但美國本身製造業產能又不足夠,所以對進口需求必定大增。針對中國的關稅只可把雙邊的貿赤略為縮少16%,但其實只是改變了進口來源,例如從中國改為越南。

    更嚴重的問題是,因為特朗普政策的整體不穩定性,美國企業反而不敢投資。譬如某跨國公司考慮擴產,需要投資建造一間工廠,在貿易戰陰霾下,如何選址呢?如選擇美國,一來成本仍超高,二來萬一貿易戰結束,這個決定可能即時變錯。即使選在墨西哥或歐洲某國,他們亦隨時變成特朗普的打擊對象。所以這種不確定性就導致減少投資,反而把減稅的收益用來回購股票,推高股價。受惠的是已非常有錢的股東和高管,而非工人和實體經濟。

    事實是在過去三年,兩個最重要的製造業——半導體和航天,在美國都出現了危機。美國製造業也有一個亮點,就是Tesla,領導全球的EV革命。但中國已聰明地把Tesla吸引到上海,未來的成敗,將取決於在中國的成績。

    整個半導體行業都是在美國發展出來的。1947年,三位物理學家在Bell Labs發明了transistor(原子粒),並在1956年獲頒諾貝爾獎;其中一位William Shockley後來去了加州創立了Shockley Semiconductor,但因為性格自大,管理不善,結果8位核心員工離開,創立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後來Gordon Moore、Robert Noyce和Andrew Grove等人又離開,創立新公司Intel。從1980年代開始,隨着PC的崛起,Intel亦成為了雄霸全球CPU的半導體龍頭。但在過去十多年,在Grove退休後(名言為"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Intel反而太過安於現狀,缺乏遠見和危機感,結果完全錯過了移動計算的年代,是一個極嚴重的錯失。

    Intel錯失多次新崛起商機

    AI的崛起,加上電子遊戲的普及,對GPU的需求大幅增加,但Intel也視若無睹,又完全錯過了,把機會送給了Nvidia。Intel反而在多個收購案亂花錢,例如Altera、Mobileye和Nervana等。每家都有些獨特技術,但到了Intel手中反而管理不善,未能把他們好好地結合起來。

    幸運地,雲端計算的崛起,又為Intel帶來機會,數據中心的伺服器需要大量高性能CPU,正是Intel的強項,現在巿佔率仍超過90%,PC端CPU市佔率則仍近80%。

    AMD也是一間老牌公司,從前是千年老二,但自從Lisa Su(蘇姿豐)成為CEO後,產品質素急速上升,已開始認真在PC甚至伺服器端CPU挑戰Intel。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在製造技術,AMD已變為一家fabless(無產能)的純設計公司,生產已外判到台積電。最新一代的Ryzen系列CPU,已採用7nm技術,性價比都優於Intel仍停留在14nm技術的產品,有望搶走不少市場。

    近年AMD股價大幅跑贏Intel,但大家可能留意到,近日Intel股價也開始突破,又是甚麼原因?首先Intel管理層終於穩定下來,在2018年,當時的CEO Brian Krzanich因與下屬發生婚外情而辭職,CFO Brian Swan臨危受命,升為CEO,幸好能穩定情况。今周Intel亦選了商業經驗豐富的Omar Ishrak為新董事長。Intel準備把焦點集中在CPU,加一點IoT(物聯網),可能考慮把不成氣候的記憶體業務(原來跟Micron合作)賣掉。

    除此,巿場更大的期待是Intel接受製造方面失敗的現實,既然連10nm技術都做不到(已延誤五次),不如省成本,放棄製造,漸變為一家純設計的fabless半導體公司,把製造外判到更成功、更先進的台積電!在商業角度來說,這決定可能是對的,有點步IBM後麈的感覺,但從美國製造業的興衰和國家安全角度來看,這決定將是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尚未知道結果,大家拭目以待吧。

    放棄生產轉代工 台積電受惠

    早說過台積電是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企業,更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家公司,因為不止華為,甚至美國的半導體公司如AMD、高通和Nvidia(下一代或轉到三星做代工)等,都大量倚賴它做最尖端的代工,今年已將開始嘗試5nm技術,更將擴大領先。如Intel都真的放棄製造,改用台積電為代工,更確定龍頭地位。

    大陸的中芯國際(SMIC)(0981)進展又如何?其實非常不錯,今年已將開始生產14nm產品,比預期快了一年,即較Intel落後不到一代。但反而跟台積電的距離,則愈拉愈遠。但如能成功做到14nm已非常不錯,已能符合90%客戶的需求。

    過去兩月,不斷有傳聞美國將考慮把華為禁令加嚴,出口限制將由現在的25%美國含量,降至10%。如落實必將對Micron和Nvidia等美國公司有影響,甚至台積電也可能有。但經分析後,料影響有限,Micron無非只是全球第三大記憶體生產商,規模遠比三星細,連Hynix都比他稍大。Nvidia的確比較重要,如想知影響有多少,就要密切留意快將上市的中國AI龍頭之一曠視,看看他們的說法。

    有些分析師認為此舉反而只將對較落後的14nm和28nm等SoC產品影響較大,反而最先進的7nm產品如海思設計的最高端CPU,影響不大。原因是7nm生產器材,主要來自荷蘭的ASML,跟美國關係不大。較落後的14nm技術,反而倚賴Applied Materials和其他美國公司較多,真的有點悲哀。所以近日美國也對荷蘭施加壓力,企圖阻撓ASML賣EUV器材給SMIC。荷蘭仍未作出最後決定,但暫時只要台積電繼續為中國大陸公司服務,對華為直接影響不大。

    基於成本考慮 各國難杯葛華為

    美國整天投訴華為,恐嚇全球60多個國家有關採用華為5G系統的危險性,但當然從來沒有舉出過實質證據。到現時為止,真的決定聽從美國,全面禁用華為的只有澳洲和日本,親如英國都仍在考慮中,首相約翰遜曾公開問美國,如不買華為,美國可否提出替代方案?答案是沒有,系統層面上,美國競爭力更差,早已輸了給中國。從前美國還有Lucent,後來愈做愈差,即使跟Alcatel合併後,仍不斷喪失市場份額,至今已潰不成軍。剩下來,美國勉強只有Cisco和Juniper等,但主要供應的只是電腦網路routers(路由器)之類器材,絕對沒能力提供整套5G通訊系統。德國也已發聲,如5G不採用華為,成本將大增,服務推出時間表更可能延遲十年!聽來有點誇張,除華為,Nokia、Ericsson和三星等,都有5G網路系統,只是性價比可能略遜華為而已。

    (中環資產持有蘋果、微軟、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Alphabet、AMD、Applied Materials、ASML、Intel、MasterCard、Micron、Nvidia、Tesla、Vis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fabless意思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4-08 22:00:00
    有 395 人按讚


    【一看就懂的 IC 產業結構與名詞】

    先前,我們講完了晶圓代工爭霸戰的故事,看台積電、三星、Intel等廠商間的競爭優勢...

    等等! 但我們只講了晶片的代工製造過程

    還是沒說到底 IC 晶片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呀?況且製造完,後又是誰要負責賣這些晶片呢?

    ( 這或許也該解讀成,那到底是誰委託晶圓代工廠代工做這些晶片呢? )

    聽說... Intel 的經營模式屬於 IDM 廠商、高通和發哥叫 Fabless,而他們兩個都會賣 IC 晶片?! 但台積電不賣晶片?!

    這些 IC 產業新聞一天到晚出現的專業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藉由理解這幾家廠商不同的定位與利基點,我們將能進一步瞭然這些廠商彼此間的競合策略。

    這將會是你最容易看懂的 IC 產業介紹之一。

    (如果覺得小編自誇的太誇張抗議一下沒關係XDD)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