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excel計算t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xcel計算t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xcel計算t值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徐國峰 HSU KUO F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吳老師教學部落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6.切圓的用法-1(某圓弧和一個已知圓或直線相切,該圓弧的圓周亦通過於一個已知點) (EX:2008-2D 103、104、204、307、402、413、514、601、605、609、612) 方法一:1.於已知圓:偏移複製Offset,距離=A (如果相切物件為直線...
-
excel計算t值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10-09 19:04:436.切圓的用法-1(某圓弧和一個已知圓或直線相切,該圓弧的圓周亦通過於一個已知點)
(EX:2008-2D 103、104、204、307、402、413、514、601、605、609、612)
方法一:1.於已知圓:偏移複製Offset,距離=A
(如果相切物件為直線,其切邊亦可使用Copy來執行)
2.於已知點:畫圓Circle,半徑R=A(所求為外凸切圓時偶有例外,需另計算差值)
3.用前兩者所形成物件的交點為圓心畫圓,半徑R
方法二:1.於已知點:畫圓Circle,半徑=2R,形成大圓G
2.C(圓) -- T(切切半徑) -- 切點選大圓G -- 另一切點選已知圓 -- 輸入半徑R
※第2步也可用以下的方法:
2.C(圓) -- 3P(三點定圓) -- 輸入tan(切點選大圓G) -- 輸入tan(切點選已知圓)
-- 輸入end(端點找已知點) -
excel計算t值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2-10-09 19:04:426.切圓的用法-1(某圓弧和一個已知圓或直線相切,該圓弧的圓周亦通過於一個已知點)
(EX:2008-2D 103、104、204、307、402、413、514、601、605、609、612)
方法一:1.於已知圓:偏移複製Offset,距離=A
(如果相切物件為直線,其切邊亦可使用Copy來執行)
2.於已知點:畫圓Circle,半徑R=A(所求為外凸切圓時偶有例外,需另計算差值)
3.用前兩者所形成物件的交點為圓心畫圓,半徑R
方法二:1.於已知點:畫圓Circle,半徑=2R,形成大圓G
2.C(圓) -- T(切切半徑) -- 切點選大圓G -- 另一切點選已知圓 -- 輸入半徑R
※第2步也可用以下的方法:
2.C(圓) -- 3P(三點定圓) -- 輸入tan(切點選大圓G) -- 輸入tan(切點選已知圓)
-- 輸入end(端點找已知點) -
excel計算t值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0-10-03 03:35:52ACCESS資料庫基礎全整教學(吳老師提供)
這是2007年在台北縣勞工大學三重分享所上課的完整上課內容,
已經放了很久都沒有機會分享,知道很多人想學習ACCESS資料庫的使用方法,
於是就上傳到YOUTUBE給大家學習,如果要參考用書,
可以購買松崗的快快樂樂學ACCESS即可,在家自學ACCESS應該沒什麼問題的,
如果是想考乙級軟體應用電腦證照,那可以把這個影音課程當成入門,
一定要學好ACCESS的基礎,否則後面的進階運用可就吃力。
吳老師 99/10/02
影音清單:
0101學生基本資料
0102學生基本資料_新增住址欄位
0103建立複本和格式設定
0104匯入資料表並貼上106至115
0106學生基本資料(乙級)
0201取代功能
0202取代電話號碼
0203表單篩選練習1
0204健康檢查表視力與血型01
0205健康檢查表視力與血型02
0206排序&找04男生01
0207排序&找04男生02
0208資料庫另存新檔
0209檢查查詢的正確
0301第四章實作題1問題1至3
0302第四章實作題1問題4
0303第四章實作題2
0304第四章實作題3(依表單篩選)
0304第四章實作題3(視力不是0點8的女同學)
0306第四章實作題3(血型是A或B的男同學有保險)
0307檢查查詢結果並備份到隨身碟中
0401查詢01與02姓名筆畫排序
0402查詢08查詢國文科的總分
0403查詢08增加國文科的平均
0404查詢03王姓同學的電子信箱
0405查詢04男同學家中電話
0406查詢05 1976到1977年出生的女同學
0407備份資料庫
0501同學稱謂
0502單引號錯誤
0503查詢11同學體重
0504查詢12檢驗同學體重
0505查詢13三月份壽星
0506查詢14三月份或七月份壽星
0507將資料匯出到EXCEL中計算年齡
0508查詢15同學年齡
0601查詢16同學年次
0602查詢16同學年次改LEFT
0603查詢17同學年級
0604查詢18本月壽星
0605查詢18本月壽星補充
0606查詢19多重條件查詢01
0607查詢20多重條件查詢02
0608 LEFT&RIGHT&MID函數練習
0609函數說明
0701查詢21多重條件查詢
0702查詢22多重條件查詢04
0703查詢23多重條件查詢05
0704查詢25台北電話升碼
0705習題01學生詳細資料
0706習題02 0304
0707合計查詢01血型的筆數
0708血型統計表
0801合計查詢01男女平均身高與體重最大值
0802合計查詢01男女身高與體重分析
0803合計查詢02家長職業筆數
0804合計查詢04近視人數
0805表單01表單精靈
0806表單02 單欄式
0901表單設計調整
0902表單設計調整
0903表單設計調整
0904表單小插圖
0904表單首標題圖片製作
0905表單尾製作
0906加入建檔日期
0907作業繳交
1001建立學生健康檢查表報表
1001建立學生基本資料報表
1003完成6個報表&加入小圖示
1004建立主表單
1005建立主表單2
1006建立主表單2
ACCESS2003,吳老師,台北縣勞工大學,資料庫管理,三重分校,線上教學,免費課程,快快樂樂學,程式設計入門
excel計算t值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excel計算t值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excel計算t值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立觀點】別讓區塊鏈寵壞了你的大腦–來自會計師的警語
Moore. S. T. by Moore. S. T.
2018-03-26
科技、技術上的進步可能是革命性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它們會產生副作用。
例如:社交媒體上癮目前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互聯網催生了人們需要即時被滿足、人工智能讓我們很多人擔心會失業等等。遺憾的是,區塊鏈也不例外。
然而,在牛市下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的生活積蓄投資於加密貨幣。 我們是否應該退一步重新反思下?
本文作者Alice Ko為加拿大會計師、行銷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加密貨幣投資人。她針對員工與對於區塊鏈發展上應該如何適應發表一系列看法。
生產力悖論
世界各地的支持者都在吹捧區塊鏈可以提高全球生產力水平。 甚至連我都提出了「區塊鏈將迫使審計師和會計師離開光鮮的行政工作崗位,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這樣的論點 。
無論是在銀行業、物流業還是廣告業,從表面上看,任何技術變革都會使「生產力提高」,這似乎是合乎邏輯的。 但在我們說服自己區塊鏈能為我們節省時間之前,讓我們先思考下索洛悖論。
索洛悖論也被稱為生產力悖論,它大致上揭示了「……科技上投資得越多,員工的生產力就可能會下降,而不是上升。」
我在與C-Suite高管和其他顧問一起在不同的辦公室工作時見證了索洛悖論。 我看到正工作著的專業人員幾乎不會使用Excel電子錶格,更不用說利用其無數的Excel公式,儘管這些公式可能使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高。
雖然有些人爭辯我所描述的技術能力不足其實是公司培訓差和招聘不佳導致的結果。
如果區塊鏈行業注定要在所有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認真思考下索洛悖論?
很顯然,技術上的誤解很可能會徒增工作時間,而不是減少工作時間。
因此,在我們對所謂的生產力提升感到興奮和自信之前,要謹慎地規劃戰略,以確保員工和公司能在下一次技術革命到來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員工對新技術沒有足夠的理解,沒有實際操演過,這可能會導致其壓力增大(壓力可導致健康出現問題),從而生產力進一步下降,最終可能還會出現更多問題。
保持謹慎
區塊鏈通過其防篡改系統來自動驗證交易。這使得許多人開始幻想中間商(及其手續費)消失、諸如核查審計之類的職位被淘汰的日子到來。
記錄在區塊鏈中的所有數據都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交易記錄不可篡改。
這聽起來很烏托邦。然而,過於依賴科技也會產生負面影響。谷歌效應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因為我們知道所有東西都在谷歌上可以找到,所以沒必要把知識記在腦中)。 事實上最近的研究表明, 90%的人患有這種「數字健忘症」。
所以,當我們開始信任區塊鏈所記錄的一切前,讓我們先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保持適度的懷疑,如何在沒有區塊鏈幫助時進行自我批判性思考。
例如,我認識的很多金融專業人士,他們在需要計算時會迅速打開手機上的計算器,而不是自己先進行心算。 真的是因為計算器更方便嗎,還是說是因為他們失去了計算的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隨著人們越來越依賴科技,社會就可能越來越不「智慧」了,這是一個危險信號。強大的腦力是我們人類共同解決世界難題的必需前提。
《科學美國人》說得很好:
“當我們的大腦擺脫了記憶事物的必要性時,我們或許就能將空余出來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注於更偉大的事業 。”
那麼,如何正確地使用區塊鏈呢?我們可以將區塊鏈視為一種備用的驗證工具,以幫助我們判斷決策,而不是完全依賴區塊鏈技術。
為確保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保持一流水平,我們要鍛鍊自己驗證交易的技能,儘管我們可以利用科技(如計算器)來為我們自動完成這些任務。
科技是幫助我們的,而不是來「取代」我們的。
在能力上作出改變
我從事著審計工作,所以我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持懷疑態度。 每當我讀到一個指標或統計數據時,我都會迅速地去驗證數據來源。區塊鏈為交易建立了信任,但我認為這樣的直接可信會對人類社交行為和技能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為什麼?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對發展中的事物持懷疑態度(例如,總是要反思自己的變化),這取決於你的居住地點,你很可能早早地被教導要信任某些組織,比如銀行和政府。而現在作為成年人,我們引此而很自然地相信我們的科技是非常可靠的。(你的手機鬧鐘什麼時候讓你失望了?)
我擔心的是未來由區塊鏈驅動的信任經濟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仍會信任區塊鏈網絡之外的交易嗎? 區塊鏈會成為所有數據的主要驗證方法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會變得如何? 在區塊鏈之外定下的交易或協議是否合法?
如果我們最終依靠區塊鏈來驗證數據、管理任務、進行交易,我預感可能到那時人類的職場社交技能會被弱化。
隨著中間人的消失(比如經紀人、中介、審計師),我們的中介談判和項目管理技能也可能會開始弱化。考慮到這一點,現在正是開始為此制定計劃、找出緩解措施的的關鍵時刻。
畢竟,我們可由經驗得知,新技術可以解決現有問題,但也會產生新的問題。那這次我們就好好準備一下吧。
資料來源:https://www.blocktempo.com/warning-blockchain-could-rot-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