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現實治療/抉擇理論
▋5個遺傳需求碼
現實治療認為我們天生就有五個需求:生存、愛與隸屬、權力、自由獨立、快樂安寧,雖然每個人都有這五個需求,但是在程度、比例上會有個別差異。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可能就會產生痛苦的情緒。
▋完整行為—TAFP
我們的行為背後,不斷地向外...
2020.11.20
現實治療/抉擇理論
▋5個遺傳需求碼
現實治療認為我們天生就有五個需求:生存、愛與隸屬、權力、自由獨立、快樂安寧,雖然每個人都有這五個需求,但是在程度、比例上會有個別差異。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可能就會產生痛苦的情緒。
▋完整行為—TAFP
我們的行為背後,不斷地向外界傳遞訊息,藉此影響外界,以獲取我們的want跟needs。現實治療用一個很可愛的比喻來解釋「完整行為」:行動(acting/doing)、思考(thinking)就像汽車的前輪,導引著彷彿是後輪的感受(feeling)、生理(physiology),四者密不可分。行動、思考佔據主導地位,也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是自己的選擇。現實治療有一本很有名的書《是你選擇了憂鬱》,它的意思不是要譴責憂鬱症患者自作自受,準確來說,這些痛苦是完整行為的一部分,是非直接性的選擇,是我們拼盡全力做到當下的最好。很多人認為「疾病是一種求救訊號」,這就是還挺現實治療的說法。幸運的是,既然我們有選擇權,那就可以選擇讓自己過得更滿意安好。
▋WDEP系統
既然我們可以選擇,那為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呢?可以先問問看自己三個問題:
1.你知道你想要的/需要的是什麼嗎?
2.你知道怎麼得到自己想要的/需要的嗎?
3.你用來滿足需求的方法正確、有效嗎?
WDEP是現實治療中很重要的概念,也是能夠幫助我們改變的歷程,W、D、E、P則是四個步驟的英文縮寫。雖說是四個步驟,但是實際上比較像是「循環」,不斷修正我們的方案,以獲取我們所想要的。
1️⃣W:期盼(wants)、需求、知覺
「你想要/需要什麼?」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的?」
既然感覺到痛苦,想要改變現在的處境,那麼,依據現實治療,我們可以透過滿足自己的需要來達成這個心願。首先,你得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需要什麼,畢竟,先要知道想去的地方在哪裡,才不會事倍功半。
2️⃣D:方向(direction)、實行(doing)
「你正在做什麼?」
「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那麼,你知道自己現在正走向什麼樣的方向嗎?了解自己的現況、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第二步。
3️⃣E:自我評鑑(evaluation)
「目前的作為是否能夠帶你到想要的地方?」
「現在做的對達成目標有益嗎?」
「現在的走向」跟「想到達的地方」有沒有一致呢?你距離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更接近了嗎?還是更遙遠了呢?
4️⃣P:計畫(planning)、行動
「你有什麼計畫?」
「怎麼樣可以讓生活更滿意?」
如果現在的方向並不能抵達你想要的地方,那你打算如何修正腳步呢?你覺得有什麼方法可以朝滿足自己的方向前進呢?計畫與行動同等重要,藉由計畫產生建設性行動,透過實際行動來調整原先的計畫,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歷程。
★ 一個好的計畫需符合SAMIC原則:simple、attainable、measureable、immediate、invoveld、controlled、commit、consist,也就是這個計畫是簡單的、可達成的,最好是可以測量變化的、可以立即開始的、他人共同參與的、可以自己控制的,另外,我們需要對執行行動方案做出承諾,並且持續執行。
#以心之名 #現實 #治療 #滿足 #需要 #想要 #生活 #行動 #筆記 #諮商
#精神疾患 #躁鬱症 #焦慮症 #憂鬱症 #恐慌 #ptsd #解離 #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學 #以病為師 #海希
evaluation縮寫 在 NEJS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Stupi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EBM (醫必厭):DDP-4抑制劑增加心臟衰竭住院風險,這張"GRADE"證據表怎麼看呢? 十個重點看懂GRADE證據表】
#實證醫學 就像武當、崑崙、少林,有一派叫做"#GRADE",他是"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的縮寫。
是目前武林中最夯的,用來制定臨床指引 (告訴你如何診斷、治療病人)、製作系統性綜論 (一種被認為比較優的研究方法)。
有關GRADE,請參考:
[EBM] 競賽中要注意的事情: GRADE在幹嗎? http://goo.gl/LWlZ07
[EBM] 證據等級之爭 - 牛津大學或GRADE? http://goo.gl/Mr5mZa
[EBM] 以GRADE提出男性使用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建議 http://goo.gl/amcTD5
最近,英國醫學期刊 (BMJ) 刊登了一篇系統性綜論,T2DM病人使用DPP-4抑制劑,會不會增加心臟衰竭風險呢?
文章中有一張表格,大名為「GRADE證據表」,這張表怎麼看呢?
(1) 試驗終點/人數/研究數:在"因為心臟衰竭住院"這個終點,總共有五項研究37 028位受試者。
(2) 收納研究的偏誤風險:以著名的"考科藍偏誤風險評比工具 (Cochrane's Risk of Bias tool)"評估收納研究的偏誤風險,在"心臟衰竭"這個終點,因為收納研究的隨機分派順序、分派隱匿做得不好,因此被列為"嚴重限制"。
(3) 收納研究間有沒有異質性 (heterogeneity):分析結果沒有觀察到顯著異質性 (I2 = 0%)。
(4) 試驗終點有沒有間接性:試驗終點分別為心臟衰竭、因為心臟衰竭住院,並沒有嚴重的間接性 (indirectness)。
編按:如果使用的是"以BNP評估的心臟功能",就可能改觀。
(5) 分析結果精確嗎:以心臟衰竭,信賴區間橫跨0.61 (降低39%風險) 到1.56 (增加56%風險),作者評比為嚴重不精確。
(6) 有沒有發表偏誤:作者並未觀察到顯著的發表偏誤。
編按:有興趣的請參考 [EBM] 如何檢視漏斗圖 (Interpretation of Funnel Plot in Meta-Analysis) http://goo.gl/mbRNJW
(7) 研究分析結果:以因為心臟衰竭住院,勝算比 (odds ratio) 為1.13,達統計上顯著差異水準。
(8) 基礎風險:根據一項世代研究的對照組,得到類似病人發生心臟衰竭的基礎風險
(9) 絕對風險差異:根據基礎風險、分析結果計算的風險差異,每1000人減少XX人
(10) 證據品質:在「GRADE」裡,證據品質是針對「終點」的,每個終點會有一個證據品質評比。
這張圖中,"心臟衰竭"因為收納研究有顯著偏誤風險、分析結果不精確,被扣了兩點,證據品質為"低 (low)"
編按:GRADE系統將證據品質分為"高 (high)、中 (moderate)、低 (low)、非常低 (very low)"。
這樣,這張GRADE證據表,就完全攻略囉!!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