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empathy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mpathy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mpathy意思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660的網紅踢萬8IG8A8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op Dat (REMIX) · Scoot Da Kidd · D-Weez ⭐️ 推薦影片: 【明天吧!Maybe Tomorrow】Visualiser https://youtu.be/BJoesP9mBmU 冠軍Champion (+886 Remix) Verse http...
「empathy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LingLingYip❤️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 聽思?自我成長|正面能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李錫錕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踢萬8IG8A8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mpathy意思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empathy意思 在 LingLingYip❤️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59:23
🌸 Odyssey Gemstone Bottle 晶石玻璃水樽共有16款蘊藏著不同能量的水晶石,我選擇了「The Caregiver」 混合水晶石。 意思有PRECIOUS / LOVE / UNDERSTANDING 追求善良和智慧(珍珠)與溫暖和同理心(玫瑰石英)以及清晰、意識和良好的感知(...
empathy意思 在 ????? 聽思?自我成長|正面能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0:42:14
N.37 你是高敏人嗎?高敏人獨有的六種幸福能力 - 你常常被說很敏感嗎?在《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這本書中列出高敏人的四大特質,如果這四個特質你都符合,那你就是高敏人! ✏️深入處理/深入思考(Depth) 在第一時間思考所發生事情的本質,不僅僅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探索更多領域。 ✏️容易受...
empathy意思 在 李錫錕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39:26
POWER錕狂語錄》同理心和企圖心強大,才是完美成功的推銷員。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動物, 意思是人必須群居生活, 所以必須推銷自己的想法和東西, 換取別人的善意和物品。 換言之,政治就是推銷, 每一個人都是,也必須是,推銷員! 政治領袖必須推銷政策給人民換取支持, 商人(尤其業務員)必須 推銷...
-
empathy意思 在 踢萬8IG8A8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20 22:15:00🚀
Pop Dat (REMIX) · Scoot Da Kidd · D-Weez
⭐️ 推薦影片:
【明天吧!Maybe Tomorrow】Visualiser
https://youtu.be/BJoesP9mBmU
冠軍Champion (+886 Remix) Verse
https://youtu.be/DEvumClxQPU
【找不到 Missing Key】Visualiser
https://youtu.be/qAddbbxPT4w
【邊抽邊開 Smoke N' Drive】ft. FLACK RICE (Audio)
https://youtu.be/9VlZhUn_ySY
All My L!fe Remix (Audio)
https://youtu.be/yr5Gv74L9EQ
TOKYO DRIFT FREESTYLE 🏁🥇【頭文字T TINITIAL】FT. BR 木柵 WIZ KHLIFA, 愛羅博士 IRON BOSS
https://youtu.be/To5VDOb-bxE
【Things Things Things REMIX】Official Music Video
https://youtu.be/Azf4Ie0GDRg
第壹課__4PM FREESTYLE (Official Lyric Video)
https://youtu.be/LQnJp87elHk
窮__BROKE (Official Music Video)
https://youtu.be/DT5gzMv8ptQ
💧專頁連結:
▶️ 踢萬個人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onemoretimebabywu/
---------
🍯 Credit
詞/踢萬
曲/踢萬
Beats by IZAK
導演/Champ
後製 / Champ
錄製/Old Man
混音 / 仔仔Zzz
--------
🔥 Lyrics
Hook:
All these busters ain’t got nothing on me
T to the ONE Taipei City finest
When I rock the mic 全場 party higher
Risk it all for me and all for you yea x2
Rap Verse:
Don’t need me to do no intro u know
我不留活口 moving so much dope
他們叫我物流國手 ain’t got time to chill
瞭解機會稍縱即逝 so I gotta stay trill
逼haters 告終鄙視 我不freestyle 騷弄急智
我把韻腳操控極致
誰hip 不hip hop 我到現在 Jesus 才搞懂意思
音樂無關嘲弄體制 我續航高聳意志
笑看不善用時間的bitches 就被勞動抵制 Ahh I son y'all chiggaz
一群TM程度高中啟智 晚睡早起靠野心看你一天能錄鬧鐘幾次
Build my own way up to the top
無需為保送擊四 從負轉正僅管過去飽受歧視
從未想過 Rap Shit 能變出口
從為音樂 TMD 離家出走
Wanna get a bag back to my family
Lost my fucking empathy
Shorty bad bad in my Lamborghini in bikinis
Making this Rap shit it ain’t easy
我 24/7 puffing like sum fucking hippie
沒 Yeezies 錄 EP yea yea
U began to hallucinate u gon lose again
Not again not again me and u r not the same
We don’t bang we just can take ya money make it rain
Ahead of y’all three steps
U know where my Gs at
I’m gon bust ur kneecap
Show me where the cream at huh
🚧
#踢萬
#HIGHER
#FRIDAY饒舌 -
empathy意思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02 21:30:00【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金曲譯者 Bingo
歡迎回來我的頻道
今天輕鬆聊單字要翻譯的是
金鐘遺珠 到頭來 智慧喇叭
第一個單字是遺珠 snub
最近公佈了金鐘獎入圍名單
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各位支持的台劇有沒有入圍啊?
《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瘋狂入圍金鐘獎
表現非常好 讓我們非常開心~
因爲我跟 Leo 都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粉絲
這部劇真的太太太精彩而成功了
它站在隨機殺人犯的家人的角度
去檢視台灣社會的問題
其中一位主角是李大芝
她是劇中隨機殺人犯的妹妹
她自己明明什麽都沒做
卻被社會唾棄排擠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現況
同情心(sympathy)汎濫,但非常缺乏同理心(empathy)
演員陳妤把殺人犯妹妹角色的心路歷程詮釋得絲絲入扣
我非常喜歡
但是這次金鐘獎卻沒有入圍
完全是我心中最大遺珠!
我們就來教一下遺珠這個單字
遺珠可以翻譯成 snub snub
Snub 當動詞時
是故意忽視別人 為的是要羞辱別人 讓別人難堪
例如:
Lucy tried to be friendly, but that queen bee deliberately snubbed her.
(露西試著好好跟對方説話,可是那女生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故意裝作沒看到露西)
我們回到遺珠的概念
遺珠就是受到獎項評審的忽視嘛
所以 snub 名詞 就是遺珠了
如果想要强調某人或某部劇是大遺珠
可以加上下列這些字來形容
Biggest, greatest, 或是 worst
比如說我覺得陳妤是大遺珠
就可以說 Chen Yu is definitely the worst snub of the 54th Golden Bell Awards!
陳妤絕對是第 54 届金鐘獎最大的遺珠!
接下來我想聊聊《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非常特別的戲劇
聊到最後,我會分享「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的英文怎麽說哦
針對《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個人觀劇的心得是
台灣社會要變得更包容友善
需要成長的是同理心
這點跟性別平權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
目前台灣社會還是喜歡「劃線區隔、鏟除異己」
舉例來說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
有個很可怕的現象:社會出現殺人犯時
最激動、最想暴力報復的人,常常跟受害者一點關聯都沒有
就是所謂正義魔人吧
他們看見殺人犯,就急著劃線說:
殺人犯是人渣,我跟他不一樣
然後爲了加强這樣的界線
就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殺人犯或是殺人犯的家屬
我剛剛說的這個「界線」啊
就是所謂我們跟邪惡之間的距離
而我認爲這部劇給的答案是
每個人與惡的距離 很近
誰都可能成爲殺人犯
講到這邊好像有點嚴肅
我們用輕鬆的方式來解釋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看過名偵探柯南
這個卡通每一集會破解一個殺人案件
常常破解老半天
到了最後
殺人犯不過是個與你我差不多的平凡人
因爲一時的情緒 或是被逼到生活的角落
就不小心犯了錯
所有人 如果被特定的事件跟環境觸發
都有可能犯下大錯
「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
既然每個人都差不多
我們面對殺人犯或違法事件時候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把犯人妖魔化
而是接受 「到頭來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然後思考這個犯人是面對了什麽困境
或是社會結構出了什麽問題
並設法改變社會環境
這樣才能真正減少駭人聽聞的案件
相反的
如果不解決核心的問題跟改善環境
隨時都會有下一個殺人犯出現
怎麽處決都處決不完
那我們現在拉回英文學習
緩和一下心情
如果要用英文表達
「到頭來,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
要怎麼說呢?
我會這樣翻譯: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We’re all the same 很簡單,就是我們都是一樣的
At the end of the day 這個片語就比較有趣了
它的意思是「最後;到頭來;追根究底」
很好用的片語 可以學起來~
再來是 smart speaker smart speaker 智慧喇叭
這是現在全世界熱烈討論的商品、熱門話題啊!
所謂智慧喇叭 講白一點
就是一顆音響喇叭 裡面內建虛擬語音助理(Virtual voice assistant)
現在比較知名的智慧喇叭有蘋果公司出的 HomePod、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還有 Google 的 Google Home
就我所知 智慧喇叭可以播放音樂
報時間跟天氣
説笑話
解答簡單的問題
控制家中特定的電器
也就是可以對家中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號施令的裝置
這些虛擬語音助理都會有個名字
好像真實存在的助理一樣
蘋果的叫做 Siri
亞馬遜的叫做 Alexa
微軟的則是 Cortana
其中 Cortana 的名字由來很有趣
是微軟旗下的遊戲 最後一戰 Halo裏面的人工智慧助理
從遊戲的虛擬世界變成真實
蠻讓人感動的
話說大家會問 smart speaker 什麽樣的問題啊?
直覺告訴我 應該很多人會惡整虛擬語音助理吧~
另外,大家希望 smart speaker 將來增加什麽功能呢?
趕快留言跟我分享吧~
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開小鈴鐺喔
下週見~~掰掰
empathy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empathy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empathy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信任對話的人,把話聽進去
.
葛瑞格.韋齊(Greg Vecchi)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案件調查員,擔任人質談判員,處理過跨國綁架案,訊問過落網的海珊,帶領過FBI傳奇的「行為科學組」(Behavioral Science Unit)。從制伏銀行搶匪,一直到審問連環殺手,韋齊在各種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改變了人們的心意。
過去數十年間,談判人員仰賴一種簡單的階梯模型。無論是說服國際恐怖分子放走人質,或者是讓民眾放棄自殺意圖,這套基本步驟都能發揮作用。
第一步不是施加影響力或加以說服。如同大部分的人試圖改變他人心意時做的事,新手談判者總想要直話直說:「現在就釋放人質,要不然我們就開槍了!」立刻跳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種戰術理所當然行不通。聽在耳裡太過直接、侵略性過強,通常會造成衝突升高。試圖用這種方式影響他人,十分自我中心。不在乎另一方,不關切他們要什麼、動機是什麼,一切都是我我我,我想要什麼。
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把話聽進去,是信任對話的人。
在那之前,你說破了嘴也沒用。想一想為什麼口耳相傳的效果會勝過廣告。如果廣告說一間新餐廳很棒,人們通常不會相信,因為他們不認為廣告所說的值得信任。
然而,如果是朋友說某家手工義大利寬扁麵好吃,人們會比較願意嘗試。為什麼?因為朋友已經贏得他們的認可。他們認識這個人的時間,久到能假設對方把他們的最佳利益放心上。
經驗豐富的談判人員,因此不會開頭就說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先去認識他們試圖改變的那個人,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談判人員會想辦法理解與體會對方的情形、感受與動機,讓對方知道有人懂他們。
人處於危機中會感到孤立無援,憤怒又沮喪,希望有人聽他們說話。然而,他們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感到沒有任何人聽他們說話。
韋齊因此每次談判都以相同的方式開場。不論對方是五歲小孩或五十歲的銀行搶匪,是想自殺的母親或殺人犯,韋齊的開場白永遠是:「嗨,我是FBI的韋齊。你還好嗎?」
他並不採取正式的辭令,例如:「我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別探員韋齊。」更不會說:「現在就高舉雙手出來,否則我們就進去抓你了。」那種方法不是很能建立信任感。
相反地,韋齊先搭建橋梁。他讓對方開口,不批判,不插嘴,以此建立關係,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韋齊問對問題,讓對方看出他真的用心在聆聽,他在乎這件事。
除了表達同情與理解,韋齊的開場白還能蒐集寶貴資訊。「策略性同理心」(tactical empathy)能協助談判人員理解根本問題出在哪:為什麼嫌犯會苦惱、他們需要什麼。聰明的談判人員會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為中心,藉此建立連結及奠定影響力的基礎。
對缺乏經驗的談判者而言,這點通常最難做到,因為不僅要聽另一方說話,還得從對方的觀點出發,而不是直接開始解決問題。但是唯有基礎打好了,才可能得出解決辦法。
因為當人們感到真的有人用心聽自己說話、關心他們好不好,就會生出信任感。韋齊形容,這是在成為協助他們的人。變成他們的支持者、替他們達成想要的事。「你聽起來餓了。我幫你找點食物。」「你需要逃亡用的車?你想要哪種車?」韋齊成為中間人,成為對方的夥伴;他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來幫忙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就連韋齊的用語也顯露出這點。「你和我會一起想出辦法。」「我們必須一起努力,因為我們不希望這件事超出我們的掌控,對吧?」利用「我們」這種包含式代名詞,建立起一處韋齊會盡全力協助與保護對方的世界,但對方得協助韋齊做到。人類很難對想幫自己的人發脾氣。
唯有在理解對方、建立信任感後,韋齊才試著改變對方。他必須讓對方聽得進他的建議與引導。
即使是達到這個階段後,韋齊依舊一定會從對方的角度來解決事情。打算搶銀行的歹徒綁架兩名人質?不可能叫歹徒自己出來,好讓韋齊這邊的人抓。韋齊的確希望搶匪那麼做,但搶匪可不想鋃鐺入獄。
更有效的手段是讓搶匪感覺解決方案是他們的點子,讓他們自己說服自己。
韋齊利用銀行強匪自己的措詞,模仿他們說話,以達成他想要的目標。他鼓勵銀行搶匪自行得出結論,認為最好的一條路就是高舉雙手投降。
前述幾段話的意思,不是銀行搶匪想要什麼都照辦,因為搶匪最想做的事是拿著錢逃之夭夭,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全身而退。韋齊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韋齊的做法最厲害之處,在於他讓搶匪想要照做。不是靠命令,而是讓搶匪感到他是在為他們著想,以此推動搶匪抵達他從頭到尾都想讓他們抵達的地方。也就是讓搶匪認定若要達成自身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自首。
.
幾年前,韋齊正試著化解一名父親(以下化名為約翰)的自殺意圖。約翰意志消沉,因為失業後找不到新工作,擔心養不起家人。他唯一想到能幫助家人的方法就是自殺。他保了金額很高的壽險,要是自己死了,家人可以靠保險金過活。
一般人碰到這種事,第一反應是單刀直入。約翰如果是自殺死的,保險公司根本不會理賠。我們應該向約翰點出這件事,對吧?
然而,約翰不是那樣想事情。他的理解不是那樣。如果你開頭就試圖跟他講理,從你的觀點出發、而不是他的,約翰大概真的會自殺。
韋齊開始與約翰講話,他自我介紹,問約翰還好嗎?接著開始了解背後的問題。
「我替×××做牛做馬二十年,」約翰說,「我卻被趕出公司,現在沒有收入,所有的東西都是銀行的。我得照顧我的家人,我這麼做是為了家人。我的保險金很高。沒人需要我。」
「跟我談談你的家人。」韋齊說。韋齊此時化身為「幫助先生」,試著了解約翰這個人,他關心約翰。
「我,那個,我有太太和兩個很棒的孩子。」約翰說。
由於約翰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韋齊選中那個正面的話題,進一步探索。「跟我
說說你的孩子。」
「嗯,我有小孩—兩個都是兒子。」約翰說。
「兩個都是男孩?真的啊?」韋齊開始換句話說,模仿約翰講話。
「對。」約翰回答。
「聽起來你很愛他們。」韋齊說。他替約翰的情緒定調,「聽起來你真的很愛他們。」
「嗯,對,我當然愛他們。」約翰說。
「你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的爸爸,你試著做對的事。」韋齊說。
「嗯,對,當然是這樣,對吧?」約翰回答。
韋齊讓約翰聊起孩子,講他們父子間的關係。約翰希望兒子當好孩子,懂得尊重女性。他會帶孩子去釣魚,傳授生活技能。孩子們很喜歡待在爸爸身邊。
他們聊了一陣子後,約翰吐露了這許多資訊,韋齊回應道:「哇,天啊,約翰,
我覺得你要是今天自殺,你的兒子會失去最好的朋友。」
說完這幾句話後,現場寂靜無聲。韋齊也保持安靜,讓約翰琢磨他剛才說的話。
韋齊這下子把難題放進約翰腦中,他沒告訴約翰該做什麼,也沒催促他千萬別自殺,只是聆聽,換個方式重述約翰自己說的話。由於韋齊已經和約翰建立關係並協助他,而且不帶批判,約翰很難不聽進韋齊的話。
好了,約翰不會自殺了,因為自殺已經不再像是可行的選項。阻止他人自殺是極端的棘手情境,最好大部分的人都永遠不會碰上這一天。
不過,韋齊的方式同樣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日常事務。從和供應商的公事對話,到伴侶間的爭吵。與其試圖說服,不如從理解對方著手。為什麼供應商的價格高過你想要的價格?或許他們成本提高了。另一半很氣洗水槽裡的髒碗盤?或許問題真的出在盤子本身,但也可能是沒洗的碗一直讓對方想起某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供應商知道目標是長遠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只賺眼前這一筆。另一半明白了有時髒盤子就只是髒盤子。把事情說開時,你們將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
道理如同幫花園除草。最快的方法是抓住葉子、讓雜草從地面斷開,接著拔下一根。
雖然這似乎是立即見效的方式,長遠來講效果不佳。由於斬草沒除根,野草還會長回來。看上去是捷徑,最後卻花掉更多時間。
真正要去除野草,或是改變看法,就得找到源頭,挖出究竟是什麼樣的需求與動機,導致當事人出現這樣的行為。追根究柢後,自然能水到渠成。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
■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
討論書籍:
《#如何改變一個人》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作者:約拿.博格
直播時間:
7/11(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