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叔 浸大授課點滴 轉自 @anjoleung 👉🏻
5 才子(2)#黃霑 ✍🏻 撰文 #梁曉豐
2021.3.4 正月廿一 陰濕 🌫
在大學年代,有幸成為黃霑先生最後一批學生。為期八堂的創意課,沒有學分,上堂時間為晚上七點。多姿多采的大學生活再加上實在太夜,令課堂未至於座無虛席。由「香港四...
#霑叔 浸大授課點滴 轉自 @anjoleung 👉🏻
5 才子(2)#黃霑 ✍🏻 撰文 #梁曉豐
2021.3.4 正月廿一 陰濕 🌫
在大學年代,有幸成為黃霑先生最後一批學生。為期八堂的創意課,沒有學分,上堂時間為晚上七點。多姿多采的大學生活再加上實在太夜,令課堂未至於座無虛席。由「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親自授課,多麼的千載難逢!現在回想起來,仍為自己當時有報名上課而感到無比驕傲。
霑叔傳授多套心法,將畢生絕學濃縮成為八堂精彩的課堂。除了口傳他崇尚的「吞卜」、「easy way out」、「煩事簡化」之外,他還鼓勵同學們每個星期交上功課,可以寫文章也可拍片,總之要保持創作、善用腦袋,令自由創作成為良好習慣。當年我和一班兄弟組成了一個小型製作單位,用DV攝錄機拍下十幾套「獨立短片」,包括:「檯底奇兵」、「夢魘」、「為你鍾情」等,再將作品燒錄成DVD,每星期都戰戰兢兢地呈交黃教授。別被作品名稱的趣味而欺騙到,其實我連自己拍乜都茫無頭緒,卻要辛苦他老人家每次觀看數十分鐘垃圾。但他從來都沒有看輕任何一份習作,每次都能給予細緻入微的意見,令同學們心存感激。
過了這麼久遠,至今還仍然記憶猶新的有兩樣。第一,是他整合再自創的「多角度思維」方式,提醒大家別 「以管窺天」。裡面的「加減乘除轉用時」絕對是真正落場做創作極之實用的心法,在此以個人理解用字和大家分享。「加」:加料、聯乘;「減」:減少累贅、減輕負擔、令事物更方便;「乘」:倍增、巨大化;「除」:分解、縮小;「轉」:頭尾前後反轉、先想結果、逆向思考;「用」:用途轉變;「時」:對明知發生過的事情改變觀點、『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及時創作等,最重要的是給予任何事情足夠時間。
第二,他有一段練習寫作的經歷,應該至少聽他講了不止一次,每次都講得眉飛色舞。話說他寫作初期非常崇拜一位香港本地文壇巨匠 #高雄 先生,人稱 #三蘇叔叔 。老先生出名寫字奇快,嫌原子筆太重只用筆芯,然後一手寫字、一手推紙,像衣車一般,寫一千字只需十五分鐘。黃霑老師知道如此高速的寫作之後,自己亦嘗試每次計時,怎料要寫一千字卻需要個半鐘頭。如是者日復日的不斷練習,過了大半年,一千字還是依舊需時至少九十分鐘。咬緊牙關每天不斷練習,終於突然某天完成寫作按停計時,只是四十五分鐘不到;不出一年時間,霑叔也能做出十五分鐘寫完一千字的速度。練成以後,他還調侃好友 #倪匡 。誰知道 #衛斯理 回家計時才發現速度更為驚人,一小時能寫出四千五百字!
這個故事能憾動我多年的原因是,黃霑作為文字功力極為深厚的巨人筆耕數十年,居然還能天外有天;口中崇尚簡便快捷的「醒目叻人」,竟然逼自己每天下苦功鍛練「強項」,相比之下,我還有不發奮的藉口嗎?天下武功,到頭來還不是要「練」。據知晚年與病魔搏鬥的他,還攻讀博士研究香港流行音樂,更留下《調景嶺風雲》的電影劇本概念等,創作從未間斷。我們偶爾還能從他的歌詞中得到安慰,我個人近來有這段:
『人生總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安早蓮娜歎杯茶
#銨珇
P.S. #霑叔 著作 #不文集 裡,
『為真小人爭取社會地位,不讓偽君子們霸佔全世界』被 #黃子華 在他最後的棟篤笑中引用了。
下個星期《才子(3)》我們談談 #子華神 🎤
—————————————————————
Check out HIGHLIGHTS for #Podcast version☝🏻
dv轉dvd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 才子(2)黃霑
2021.3.4 正月廿一 陰濕
在大學年代,有幸成為黃霑先生最後一批學生。為期八堂的創意課,沒有學分,上堂時間為晚上七點。多姿多采的大學生活再加上實在太夜,令課堂未至於座無虛席。由「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親自授課,多麼的千載難逢!現在回想起來,仍為自己當時有報名上課而感到無比驕傲。
霑叔傳授多套心法,將畢生絕學濃縮成為八堂精彩的課堂。除了口傳他崇尚的「吞卜」、「easy way out」、「煩事簡化」之外,他還鼓勵同學們每個星期交上功課,可以寫文章也可拍片,總之要保持創作、善用腦袋,令自由創作成為良好習慣。當年我和一班兄弟組成了一個小型製作單位,用DV攝錄機拍下十幾套「獨立短片」,包括:「檯底奇兵」、「夢魘」、「為你鍾情」等,再將作品燒錄成DVD,每星期都戰戰兢兢地呈交黃教授。別被作品名稱的趣味而欺騙到,其實我連自己拍乜都茫無頭緒,卻要辛苦他老人家每次觀看數十分鐘垃圾。但他從來都沒有看輕任何一份習作,每次都能給予細緻入微的意見,令同學們心存感激。
過了這麼久遠,至今還仍然記憶猶新的有兩樣。第一,是他整合再自創的「多角度思維」方式,提醒大家別 「以管窺天」。裡面的「加減乘除轉用時」絕對是真正落場做創作極之實用的心法,在此以個人理解用字和大家分享。「加」:加料、聯乘;「減」:減少累贅、減輕負擔、令事物更方便;「乘」:倍增、巨大化;「除」:分解、縮小;「轉」:頭尾前後反轉、先想結果、逆向思考;「用」:用途轉變;「時」:對明知發生過的事情改變觀點、『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及時創作等,最重要的是給予任何事情足夠時間。
第二,他有一段練習寫作的經歷,應該至少聽他講了不止一次,每次都講得眉飛色舞。話說他寫作初期非常崇拜一位香港本地文壇巨匠高雄先生,人稱「三蘇叔叔」。老先生出名寫字奇快,嫌原子筆太重只用筆芯,然後一手寫字、一手推紙,像衣車一般,寫一千字只需十五分鐘。黃霑老師知道如此高速的寫作之後,自己亦嘗試每次計時,怎料要寫一千字卻需要個半鐘頭。如是者日復日的不斷練習,過了大半年,一千字還是依舊需時至少九十分鐘。咬緊牙關每天不斷練習,終於突然某天完成寫作按停計時,只是四十五分鐘不到;不出一年時間,霑叔也能做出十五分鐘寫完一千字的速度。練成以後,他還調侃好友倪匡。誰知道衛斯理回家計時才發現速度更為驚人,一小時能寫出四千五百字!
這個故事能憾動我多年的原因是,黃霑作為文字功力極為深厚的巨人筆耕數十年,居然還能天外有天;口中崇尚簡便快捷的「醒目叻人」,竟然逼自己每天下苦功鍛練「強項」,相比之下,我還有不發奮的藉口嗎?天下武功,到頭來還不是要「練」。據知晚年與病魔搏鬥的他,還攻讀博士研究香港流行音樂,更留下《調景嶺風雲》的電影劇本概念等,創作從未間斷。我們偶爾還能從他的歌詞中得到安慰,我個人近來有這段:
『人生總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安早蓮娜歎杯茶
#銨珇
逢星期四出Post
黃霑 Wong Jim
P.S. 霑叔著作《不文集》裡,
『為真小人爭取社會地位,不讓偽君子們霸佔全世界』被黃子華在他最後的棟篤笑中引用了。
下個星期《才子(3)》我們談談「子華神」。
dv轉dvd 在 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1.Fantasie for Alto Saxophone-Jules Demersseman/林奕翔
找到了好懷念的影片!人生第一場的獨奏會與第一首在音樂系練習的曲子!
2010那年我毅然決然地從外語系轉學到真理的音樂系尚不滿一年,
便有同學邀約一起開了半場的獨奏會,而當時經濟拮据,只好借用系上的DV拍攝
怎知道出來的檔案被分了四截,當時的剪接技術也很爛,怎麼樣我都修不好...
於是就這樣被我放在了某一個角落就這麼過了六年...
今天整理舊的DVD時偶然找到了這個檔案,
心想,過了這麼多年,努力再修一次看看吧!
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把影片都給接好了!
唯一可惜的是中間的畫面有約莫一秒給定格了
但不要緊音樂的部分我修理得天衣無縫:)
過了六年回頭來看當初的音樂,真的是生澀很多,好多需要改進
但這首Jules Demersseman-Fantasie 是主修老師當時指派給我的第一首歌曲
多少青春歲月與奮鬥都是起源與這首曲子阿.....
人生第一場的獨奏會一晃六年了
希望往後的人生都能過得更加精采豐富才好
再次見到6年前的自己真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