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divide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ivide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ivide名詞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蕪菁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 這是凱撒大帝兩千年前的名言,也是千百年來,獨裁統治者宰制人民的金科玉律。 《荀子》裡面形容獨裁者是「獨夫」。這個說法很貼切;獨夫遇上一群團結的人民,光使用暴力是不敵的。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把人民分化,拆散成細碎的利益與意見小圈...
divide名詞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
這是凱撒大帝兩千年前的名言,也是千百年來,獨裁統治者宰制人民的金科玉律。
《荀子》裡面形容獨裁者是「獨夫」。這個說法很貼切;獨夫遇上一群團結的人民,光使用暴力是不敵的。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把人民分化,拆散成細碎的利益與意見小圈圈,讓他們不致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即便有人站出來發聲,也會有另一群人扯他的後腿。
現在的中國共產黨,不但繼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外儒內法」的統治權術,更吸收了共產主義的權力鬥爭、政治宣傳與操弄人性的理論。集東西方統治技巧的大成,也無怪乎牛津大學的Stein Ringen教授,將中共稱之為「完美進化的獨裁者」。
面對這樣駕輕就熟的獨裁者,關心台灣的朋友們,真的沒有搞內鬨的本錢。
最近發生的事情讓筆者十分憂心。紅色中國在台灣培養了好幾個代理人,兵分多路,將台灣的民主政治玩弄於股掌之上。關心台灣的人們,卻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忙著兄弟鬩牆、束甲相攻。
如果這樣的態勢無法改變,台灣的前途是非常可憂可慮的。
分化之道,不外乎三大項:#威脅、#利誘、#挑撥離間。威脅、利誘很好理解,挑撥離間卻往往不容易發覺。為什麼?
因為威脅、利誘,都需要中共自己跳下來做,受威脅利誘的人都知道在跟誰打交道。挑撥離間,卻是中共站在旁邊,搧風點火,鼓動情緒,把原本可以坦誠解決的微小不和,倍數擴大;台派內部殺紅了眼,每個人都只想到要怪罪近在眼前的「豬隊友」,等到激情過後大家發現中計,傷害早就無可挽回。
這是一個電子媒體、社群網路普及的年代。真真假假的帳號、真真假假的資訊,在網路上光速流竄。這幾天的事情讓我們警覺到,#台灣社會內部的互信基礎脆弱遠超過想像。
一個假帳號、一則假消息,甚至是一段情真意切但未經深思的留言,都可以引爆大規模的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又繼續侵蝕著彼此的信任。
這是一個中共精心設計的「分而治之」的賽局。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再不自覺踩煞車,更嚴重的後果等著我們。
怎麼抵抗中共「分而治之」的策略?蕪菁雜誌在這裡有幾點對台派的忠告:
🔹 永遠為彼此留一步下台階,留下癒合的空間
天底下沒有任何兩個人是完全同步。難免有那麼一時半刻,大家路線走不到一起。但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言」,不人身攻擊、不全盤否定對方,留個下台階是非常重要的。單一事件上的不一致,不代表未來沒有重新合作的空間,何苦一時衝動把話講得太難聽,以致於當團結的時刻來臨,大家心裡還在那邊疙瘩?
🔹 釐清主要目標與次要目標,就事論事
即使是台派內部,各自關心的議題五花八門;但勸大家莫忘根本:主權獨立,是一切議題的基本條件。如果台灣自主的權利沒有了、國家沒有了,我們還能靠著誰來爭取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公平正義呢?筆者最感到痛心的事情,就是常會有人講衝動的話,說如果無法馬上達到他們要求的標準,那主權獨立亦無用。並不是說這些議題,例如公平正義,不值得追求;但公平正義需要時間慢慢來潛移默化,而主權獨立卻是七天二十四小時不可一夕鬆懈的,輕重緩急本就有差別,拿一個來換另一個更是至謬之論!
🔹 遇到不合常理的事件和極端言論,請先「停、看、聽」
這是一個資訊與意見以光速在網路上散播的年代,也是一個人們的注意力與情緒可以很容易被挑動的年代。敵人看準了這一點,在網路上,也許是堂而皇之地散播假消息,也許是精心炮製半真半假的資訊,也許是在網友比較激動的言論底下搧風點火。身為台派,如果不鍛練自己的判斷能力的話,很容易被敵人所利用而不自知。
🔹 坦誠溝通,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
即使再怎麼小心,台派內部還是有互踩的時候。這時坦誠溝通真的非常重要,再怎麼不舒服,也要假設彼此不是惡意,開誠佈公。如果錯在己身,更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畢竟講實話是彼此諒解的第一步。正如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所說的:「一個有價值的人會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挺身而出;但是一個更好的人,會立刻且毫無保留地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以上難免有點老調重彈,也有點道德說教的意味。蕪菁雜誌資歷尚淺、人微言輕,但,還是希望台派諸君們能放慢腳步多想一想。
蕪菁雜誌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夠完美地做到以上幾點,也常有失言、自誤誤人的時候。但是,無論如何,嚴格要求自己,才有進步的可能性。
一支箭容易折斷、兩支箭可以折斷,三支箭綁在一起,要折斷就不那麼容易了。古老的寓言,具體而微地說明了團結的真意。
最後,我們也提醒大家,不要把「#台派」這兩個字,視為一種恥辱貶低、視為一種結黨營私、視為一種狂粉之間黨同伐異的代名詞。
台灣是我們的母親之國、是天生刻劃在我們身體裡面的DNA、是我們之間共同的羈絆(きずな),是我們一起抵抗侵略滲透的精神所繫。雖說君子和而不同,但,團結起來、互相理解、互相勉勵,何罪之有?
只要您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命運,願意站出來對抗中共的文攻武嚇,您就是「台派」。該問的,不是「台派」這兩個字是褒義還是貶義,而是我們的行為與智慧,能否配得上「台派」這兩個字!
(圖片來源:irasutoya.com)
divide名詞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
這是凱撒大帝兩千年前的名言,也是千百年來,獨裁統治者宰制人民的金科玉律。
《荀子》裡面形容獨裁者是「獨夫」。這個說法很貼切;獨夫遇上一群團結的人民,光使用暴力是不敵的。所以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把人民分化,拆散成細碎的利益與意見小圈圈,讓他們不致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即便有人站出來發聲,也會有另一群人扯他的後腿。
現在的中國共產黨,不但繼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外儒內法」的統治權術,更吸收了共產主義的權力鬥爭、政治宣傳與操弄人性的理論。集東西方統治技巧的大成,也無怪乎牛津大學的Stein Ringen教授,將中共稱之為「完美進化的獨裁者」。
面對這樣駕輕就熟的獨裁者,關心台灣的朋友們,真的沒有搞內鬨的本錢。
最近發生的事情讓筆者十分憂心。紅色中國在台灣培養了好幾個代理人,兵分多路,將台灣的民主政治玩弄於股掌之上。關心台灣的人們,卻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忙著兄弟鬩牆、束甲相攻。
如果這樣的態勢無法改變,台灣的前途是非常可憂可慮的。
分化之道,不外乎三大項:#威脅、#利誘、#挑撥離間。威脅、利誘很好理解,挑撥離間卻往往不容易發覺。為什麼?
因為威脅、利誘,都需要中共自己跳下來做,受威脅利誘的人都知道在跟誰打交道。挑撥離間,卻是中共站在旁邊,搧風點火,鼓動情緒,把原本可以坦誠解決的微小不和,倍數擴大;台派內部殺紅了眼,每個人都只想到要怪罪近在眼前的「豬隊友」,等到激情過後大家發現中計,傷害早就無可挽回。
這是一個電子媒體、社群網路普及的年代。真真假假的帳號、真真假假的資訊,在網路上光速流竄。這幾天的事情讓我們警覺到,#台灣社會內部的互信基礎脆弱遠超過想像。
一個假帳號、一則假消息,甚至是一段情真意切但未經深思的留言,都可以引爆大規模的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又繼續侵蝕著彼此的信任。
這是一個中共精心設計的「分而治之」的賽局。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再不自覺踩煞車,更嚴重的後果等著我們。
怎麼抵抗中共「分而治之」的策略?蕪菁雜誌在這裡有幾點對台派的忠告:
🔹 永遠為彼此留一步下台階,留下癒合的空間
天底下沒有任何兩個人是完全同步。難免有那麼一時半刻,大家路線走不到一起。但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言」,不人身攻擊、不全盤否定對方,留個下台階是非常重要的。單一事件上的不一致,不代表未來沒有重新合作的空間,何苦一時衝動把話講得太難聽,以致於當團結的時刻來臨,大家心裡還在那邊疙瘩?
🔹 釐清主要目標與次要目標,就事論事
即使是台派內部,各自關心的議題五花八門;但勸大家莫忘根本:主權獨立,是一切議題的基本條件。如果台灣自主的權利沒有了、國家沒有了,我們還能靠著誰來爭取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公平正義呢?筆者最感到痛心的事情,就是常會有人講衝動的話,說如果無法馬上達到他們要求的標準,那主權獨立亦無用。並不是說這些議題,例如公平正義,不值得追求;但公平正義需要時間慢慢來潛移默化,而主權獨立卻是七天二十四小時不可一夕鬆懈的,輕重緩急本就有差別,拿一個來換另一個更是至謬之論!
🔹 遇到不合常理的事件和極端言論,請先「停、看、聽」
這是一個資訊與意見以光速在網路上散播的年代,也是一個人們的注意力與情緒可以很容易被挑動的年代。敵人看準了這一點,在網路上,也許是堂而皇之地散播假消息,也許是精心炮製半真半假的資訊,也許是在網友比較激動的言論底下搧風點火。身為台派,如果不鍛練自己的判斷能力的話,很容易被敵人所利用而不自知。
🔹 坦誠溝通,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
即使再怎麼小心,台派內部還是有互踩的時候。這時坦誠溝通真的非常重要,再怎麼不舒服,也要假設彼此不是惡意,開誠佈公。如果錯在己身,更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畢竟講實話是彼此諒解的第一步。正如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所說的:「一個有價值的人會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挺身而出;但是一個更好的人,會立刻且毫無保留地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以上難免有點老調重彈,也有點道德說教的意味。蕪菁雜誌資歷尚淺、人微言輕,但,還是希望台派諸君們能放慢腳步多想一想。
蕪菁雜誌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夠完美地做到以上幾點,也常有失言、自誤誤人的時候。但是,無論如何,嚴格要求自己,才有進步的可能性。
一支箭容易折斷、兩支箭可以折斷,三支箭綁在一起,要折斷就不那麼容易了。古老的寓言,具體而微地說明了團結的真意。
最後,我們也提醒大家,不要把「#台派」這兩個字,視為一種恥辱貶低、視為一種結黨營私、視為一種狂粉之間黨同伐異的代名詞。
台灣是我們的母親之國、是天生刻劃在我們身體裡面的DNA、是我們之間共同的羈絆(きずな),是我們一起抵抗侵略滲透的精神所繫。雖說君子和而不同,但,團結起來、互相理解、互相勉勵,何罪之有?
只要您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命運,願意站出來對抗中共的文攻武嚇,您就是「台派」。該問的,不是「台派」這兩個字是褒義還是貶義,而是我們的行為與智慧,能否配得上「台派」這兩個字!
(圖片來源:irasutoya.com)
divide名詞 在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馬力歐談教育
紐約時報之前出了一篇文章,我在Pocket電子報中看到,讀了前幾段就覺得很有意思。昨天 Daodu Tech 科技島讀的Michael也分析了這個情況,所以很推薦大家閱讀和思考。
文章標題直譯為〈有錢人和窮人小孩的數位落差跟我們期待的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美國有錢人的小孩家長比較限制他們存取螢幕(各種螢幕),反而比較沒錢的家長則不會如此。有錢的貴族學校會限制螢幕,而公立學校會以一人一台iPad為招攬口號。
知名的前Wired雜誌總編Chris Anderson甚至說「數位分水嶺曾經是關於科技存取能力,現在每個人都能使用科技了,新的數位分水嶺是限制存取科技。」(我隨便翻譯的:)
“The digital divide was about access to technology, and now that everyone has access, the new digital divide is limiting access to technology,” said Chris Anderson, the former editor of Wired magazine.
因為大家也都知道讓孩子不去接觸螢幕,意味著你要能夠提供其他跟孩子互動的方式,而這多半需要「真人」行為,比如說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或是有錢能夠請保姆等等。
我的大學同學他們因緣際會搬去美國後,家中沒有電視(當然也就沒有cable),全家常常去滑冰、滑雪、萬聖節手工車縫打造裝扮、組樂高、運動、畫畫等等,他們不會排斥使用各種螢幕如智慧手機(他們超級熱愛拍照),但是他們很自然的用大量真人互動遊戲或活動陪伴著孩子成長。而我知道這在任何年代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只是現在。
換個角度想,其實當初我小時候雖然沒有這麼多螢幕,但放學回家我依然很期待和渴望看電視卡通,當時也有個名詞叫電視兒童。而這一代從出生就有智慧手機(大約2010年前後出生)的兒童再過10年會是什麼樣的樣貌?
很值得討論和關注的議題。
https://www.nytimes.com/2018/10/26/style/digital-divide-screens-schoo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