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discussant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iscussant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iscussant中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449的網紅曾德平 Tsang Tak P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iscussant中文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慈博士,自由學術人
評論者:曾德平,生活行者
日期: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時間:3-6pm
地點:中環藝穗會Circa1913
費用:$100
$80(學生、長者)
銀行戶口:恆生銀行 222-3-001062 (Tsang Txx Pxxx)
電郵:kithtsang@gmail.com (請在報名後三日內把入數紙傳至此電郵,以便準備茶點)
查詢:kithtsang@gmail.com
茶點招待:有機飲品、手工麵包
報名:https://forms.gle/nfRSivTrzZn6st7JA
現在的主流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總是先以某個概念為主導,然後去編排某系列物品,例子如:在香港有藝術家放置一塊小型硬物在西藏文化所衍生的金屬砵中稱為「須彌芥子」;在外國有藝術家展出(展品名為My Bed)一張凌亂的牀及圍繞的垃圾物品,以表達自己曾經經歷一段(由性引起的)抑鬱的日子。這種用「某某實物」比喻/詮釋「某某感受/概念」的思想及實踐,其實只停留在簡單或膚淺如以「火」比喻「熱情」的層次。究竟現今藝術的思維,是否只能停留在此淺白的框限中?實在值得深入討論。
是次講者郭恩慈及評論者/discussant 曾德平,在多次座談會中,已經以不同角度質疑及討論這問題。本次座談會嘗試從歐陸藝術哲學角度出發。去更深入探討真正的藝術思想。是次座談會將會介紹德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所討論之從人的「在世存在」出發,去釐定藝術品的本質的藝術哲學;以及法國哲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眼觀/手造的身體所作之藝術實踐,去揭示之肉身與世界的互為感觸。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皆有助我們重新去掌握的藝術創作及觀賞的經歷。我們會對海德格的著作:《藝術作品的起源》及梅洛龎蒂之《眼與思》作焦點介紹。我們期望藉著對兩位哲學家的藝術理論的表述,可和參與座談會的朋友一起討論,以打破現今藝術的盲點及迷思。
講者簡介:
郭恩慈博士
自由學人,讀書專注為法國藝術哲學、空間理論;推理小說及電視劇迷;對於日本文化有極大興趣。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硏究系碩士(MA)。
評論者簡介:
曾德平
生活行者。從事教育、務農、視覺藝術、策展、藝術評論。曾以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份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和韓國光洲雙年展。
Para/Site藝術空間、 生活館農場、生活書院創辦人之一。出版藝術書叢書〈大學教授白癡港式生活叢書〉,包括〈內嘈外吵‧寂靜決定〉、〈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亂世善行‧心隨境轉〉、〈工巧無記‧離我我所〉和〈應物象形‧四大皆空〉。
discussant中文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由於座位有限,同時要預備茶點 ;)有興趣的朋友請先在連結報名。
謝謝配合。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慈博士,自由學術人
評論者:曾德平,生活行者
日期: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時間:3-6pm
地點:中環藝穗會Circa1913
費用:$100
$80(學生、長者)
銀行戶口:恆生銀行 222-3-001062 (Tsang Txx Pxxx)
電郵:kithtsang@gmail.com (請在報名後三日內把入數紙傳至此電郵,以便準備茶點)
查詢:kithtsang@gmail.com
茶點招待:有機飲品、手工麵包
報名:https://forms.gle/nfRSivTrzZn6st7JA
現在的主流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總是先以某個概念為主導,然後去編排某系列物品,例子如:在香港有藝術家放置一塊小型硬物在西藏文化所衍生的金屬砵中稱為「須彌芥子」;在外國有藝術家展出(展品名為My Bed)一張凌亂的牀及圍繞的垃圾物品,以表達自己曾經經歷一段(由性引起的)抑鬱的日子。這種用「某某實物」比喻/詮釋「某某感受/概念」的思想及實踐,其實只停留在簡單或膚淺如以「火」比喻「熱情」的層次。究竟現今藝術的思維,是否只能停留在此淺白的框限中?實在值得深入討論。
是次講者郭恩慈及評論者/discussant 曾德平,在多次座談會中,已經以不同角度質疑及討論這問題。本次座談會嘗試從歐陸藝術哲學角度出發。去更深入探討真正的藝術思想。是次座談會將會介紹德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所討論之從人的「在世存在」出發,去釐定藝術品的本質的藝術哲學;以及法國哲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眼觀/手造的身體所作之藝術實踐,去揭示之肉身與世界的互為感觸。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皆有助我們重新去掌握的藝術創作及觀賞的經歷。我們會對海德格的著作:《藝術作品的起源》及梅洛龎蒂之《眼與思》作焦點介紹。我們期望藉著對兩位哲學家的藝術理論的表述,可和參與座談會的朋友一起討論,以打破現今藝術的盲點及迷思。
講者簡介:
郭恩慈博士
自由學人,讀書專注為法國藝術哲學、空間理論;推理小說及電視劇迷;對於日本文化有極大興趣。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硏究系碩士(MA)。
評論者簡介:
曾德平
生活行者。從事教育、務農、視覺藝術、策展、藝術評論。曾以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份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和韓國光洲雙年展。
Para/Site藝術空間、 生活館農場、生活書院創辦人之一。出版藝術書叢書〈大學教授白癡港式生活叢書〉,包括〈內嘈外吵‧寂靜決定〉、〈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亂世善行‧心隨境轉〉、〈工巧無記‧離我我所〉和〈應物象形‧四大皆空〉。
discussant中文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慈博士,自由學術人
評論者:曾德平,生活行者
日期: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時間:3-6pm
地點:中環藝穗會Circa1913
費用:$100
$80(學生、長者)
銀行戶口:恆生銀行 222-3-001062 (Tsang Txx Pxxx)
電郵:kithtsang@gmail.com (請在報名後三日內把入數紙傳至此電郵,以便準備茶點)
查詢:kithtsang@gmail.com
茶點招待:有機飲品、手工麵包
報名:https://forms.gle/nfRSivTrzZn6st7JA
現在的主流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總是先以某個概念為主導,然後去編排某系列物品,例子如:在香港有藝術家放置一塊小型硬物在西藏文化所衍生的金屬砵中稱為「須彌芥子」;在外國有藝術家展出(展品名為My Bed)一張凌亂的牀及圍繞的垃圾物品,以表達自己曾經經歷一段(由性引起的)抑鬱的日子。這種用「某某實物」比喻/詮釋「某某感受/概念」的思想及實踐,其實只停留在簡單或膚淺如以「火」比喻「熱情」的層次。究竟現今藝術的思維,是否只能停留在此淺白的框限中?實在值得深入討論。
是次講者郭恩慈及評論者/discussant 曾德平,在多次座談會中,已經以不同角度質疑及討論這問題。本次座談會嘗試從歐陸藝術哲學角度出發。去更深入探討真正的藝術思想。是次座談會將會介紹德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所討論之從人的「在世存在」出發,去釐定藝術品的本質的藝術哲學;以及法國哲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眼觀/手造的身體所作之藝術實踐,去揭示之肉身與世界的互為感觸。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皆有助我們重新去掌握的藝術創作及觀賞的經歷。我們會對海德格的著作:《藝術作品的起源》及梅洛龎蒂之《眼與思》作焦點介紹。我們期望藉著對兩位哲學家的藝術理論的表述,可和參與座談會的朋友一起討論,以打破現今藝術的盲點及迷思。
講者簡介:
郭恩慈博士
自由學人,讀書專注為法國藝術哲學、空間理論;推理小說及電視劇迷;對於日本文化有極大興趣。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硏究系碩士(MA)。
評論者簡介:
曾德平
生活行者。從事教育、務農、視覺藝術、策展、藝術評論。曾以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份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和韓國光洲雙年展。
Para/Site藝術空間、 生活館農場、生活書院創辦人之一。出版藝術書叢書〈大學教授白癡港式生活叢書〉,包括〈內嘈外吵‧寂靜決定〉、〈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亂世善行‧心隨境轉〉、〈工巧無記‧離我我所〉和〈應物象形‧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