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dev職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dev職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dev職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dev職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50的網紅矽谷牛的耕田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

  • dev職位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08:00:10
    有 93 人按讚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有相關 Twitter 討論串的連結,對於原文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參閱一下 Twitter

    註:就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台灣企業很少看到 Platform Engineer 的職位,有人知道有哪些公司有開這種職位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作者自述自己是個從事 SRE 工作但是內心卻是個軟體工程的技術專欄作家,因此就自己的過往經驗想分享一下對於這三者的看法,而這些討論就引起了一些回文
    因此作者將這些概念整合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各方網友們的看法。

    作者的軟體生涯中,從分工仔細的團隊到新創公司都經歷過,再還沒有認知到 DevOps/SRE 這類型名詞前就已經體驗過部署開發維運三合一的人生。

    隨者愈來愈多人開始探討 DevOps 以及 SRE 這兩個詞,兩者之間的比較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專屬的兩個 awesome 系列 awesome-sre, awesome-devops 清單來列舉如何學習這兩個技術。
    整個求職市場也因為這兩個名詞的出現而有變化,作者也因應這股潮流開始往下探索,因此最後就以自己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自己對於這些名詞的想法。

    其中作者有提到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這些名詞代表什麼含義,這些職稱要做什麼都會隨者不同公司不同團隊而有變化,畢竟每個公司的產品跟商業走向都不同
    期待能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職稱跟工作內容反而才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就只是作者跟幾個網友們的討論,不要當作圭臬,也不要當作聖旨,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比較重要。

    # What is Development
    1. 作者認為開發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撰寫程式,唯一能夠為公司貢獻 $$$ 的職位,畢竟有人寫程式還有產品,沒人寫程式也沒什麼好部署的。
    2. 推特網友表示: 只有 sales 才是幫公司賺錢的,剩下都是公司的支出
    3. 作者從 2011 開始了軟體工程師生涯,過往作者都很期望自己可以去部署一下自己撰寫的程式,但是基本上都是團隊內的其他神秘人物會默默的部署這些程式到生產環境。

    # What is DevOps
    1. 作者不想探討何謂官方的正式定義,只想聊聊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的感想
    2. 對作者來說, DevOps 是一個能夠讓開發者對於部署應用程式有更多機會與權力的文化,實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
    3. 作者還待過那些開發者都擁有 sudo 權限來部署應用的新創公司,不過現在這些流程都慢慢的被自動化 CI/CD 流程給取代。
    4. DevOps 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遠遠超過作者所描述的,不過作者就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找工作的經驗,看職稱 JD 的經驗來看,DevOps 更像讓開發者打造的產物可以更有效率的被部署
    5. DevOps 本身不應該去探討產品的商業邏輯,那是開發者要探討的。

    # What is SRE
    1.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書來探討何謂 SRE,那系列書籍的想法偏向 SRE 是其中一種 DevOps 文化的實作方式。
    2. 相對於 DevOps,作者更喜歡 SRE 帶來的職缺內容。
    3. 作者對於提到 CI/CD pipeline 之類的職缺都感到無聊且沒興趣,而 DevOps 的工作職缺往往都充滿這些令人無聊的東西。
    4. 相反的,作者更喜歡去專研系統問題,譬如探討為什麼會有 bug, memory leak, 效能不好...等
    5. 作者認為 SRE 要負責去維護上線環境,確保使用上沒有問題。
    6. Google 的 SRE 系列書籍還提到了關於 monitoring, alerting, SLO 等各種如何確保服務正常的機制。 Facebook 則是有非常著名的 Production Engineer 的職稱,其跟典型的 SRE 基本上沒太大的差別。
    7. 推特網友表示: SRE 專注於生產環境, DevOps 專注於 CI/CD 與開發效率與流程
    8. 另外一名推特網友表示(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答案): DevOps 從開發角度為起點, SRE 從維護上線環境出發,兩職缺於某處產生交集。

    # What is Platform Engineering
    1. 作者想起當年還是一家新創的唯一一位工程師時,那時候還要去租借實體機器來架設環境,所以那時候也撰寫了不少腳本來安裝機器,也要確保機器之間的網路可以正常運作。
    2. 加入一間比較有規模的公司後瞭解到看來 infra 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很類似 SRE/DevOps 但是又有些許不同的領域
    3. 作者認為 Platform Engineering 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讓 Dev, Ops, SRE 能夠使用的環境
    4. 作者感覺 Platform Engineering 要負責維護 data-center 內上千台的機器,確保這群機器能夠正常運作,維護外也要包含升級,設定等。

    # What's about titles?
    1. 作者前述探討的都是基於負責領域,比較不去談這些職稱應該要做什麼
    2. 根據作者經驗,當公司規模逐漸變大時,分工就會愈來愈細,這時候 Dev, Ops, SRE, PE 等職缺就會開始逐漸專項化。
    3. 重點就是, YMMV (Your Mileage May Vary ),不同情況,不同答案,不要太專注於一個死板板的解釋。

    個人想法: 公司要開什麼職缺名稱就不管他了,工作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有錢的任性老闆也可以開一個"開源軟體整合工程師"但是要你整合 CI/CD 加上維運的工作。

  • dev職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1 13:51:24
    有 1,073 人按讚

    政府傳聞建議用發債方式,發展明日大嶼計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在幾天前放風,說「部分市民」對大嶼填海的看法正面,認為是投資機會,若發債料可讓他們有份參與。

    對於硬推明日大嶼,我堅決反對。如果你是想買這些債券的「部分市民」,我也不建議你買!

    點解?若是2018年或以前的香港環境,明日大嶼是可以考慮的選項,當時我也不太反對;但經過這兩年多的變化,就不應該繼續,避免有機會蝕本淘空庫房後搞到負債累累,將債務留給我們的子孫。

    因為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之後,目前幾乎可以肯定,「一國兩制」在2047年後可能不會繼續,中港邊界可能消失,從香港返回國內不需過關,在香港鄰近有大量土地使用,那麼明日大嶼填海出來的土地,與珠海中山等地有分別嗎?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填海造價費用6240億港元(以2018年9月價格估算),土地收益可達9740-11430億元,但首批單位料於2034年才入伙,與2047相差只有十多年,珠海中山那邊咁多地,可以給香港人使用,高鐵也可能接通到香港,從珠海中山進入香港少於二十分鐘,到時明日大嶼還能夠將土地賣得這樣貴?

    沒有中港邊界之後,香港可能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明日大嶼地皮賣給發展商的價值,只能接近珠海與中山的價格,遠低於6240億的建造成本,是一個機會率高達99.9%的蝕本計劃,到時香港負債累累,政府儲備也可能用光,不一定會擔保債券,而這些債務將世世代代影響我們的子孫。我真想不通局長說有興趣買債券的「部分市民」,到底是從哪裡跑出來的。

    何解政府想到發債的方法,硬推明日大嶼?明顯是肺炎後財政赤字急速擴大,如果建制派議員同意撥款,等於在今年立法會選舉中自殺!估計政府未必有把握說服建制派一起送死,特別是經過上次區議會選舉之後,於是政府打定輸數,才想出發債之行。

    而且在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波叔說要審慎理財及積穀防饑,所以市民唔好希望有得派糖;政府一邊說要審慎理財,但另一邊就用六千億填海,道理上很難說得通,所以才想到發債的方法。目前新冠肺炎全球累積確診人數超過1.1億,應該是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中,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外,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事件,香港經濟受到極大重創,失業率升至17年來新高,如果連這時候都不能「還富於民」,還要淘空庫房填海,勢必引發政治災難。

    BTW.....反正將來遲早變成「一國一制」,可以在珠海桂山島填海,然後撥地予香港使用嗎?林鄭在去年十月的公開答覆是:「填海幾乎不用想,因為習近平主席表明,保育很重要」。所以環保在珠海,破壞環境的填海行為,只能發生在香港。

    誰是明日大嶼的得益者?包括:

    (1)首先是一眾國內及本地的建築商,就算將來地皮養草,他們都可以賺得逾千億的利潤,連續有十年以上的搵錢機會,勢必發過豬頭;

    (2)其次是工程的關連機構,在財務及發債等安排都可以從中賺錢,例如三天前有某間Big4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開記者會說建議政府發基建債應付明日大嶼項目,又說外匯基金可以用作支援政府財政...但其實他們是否知道,外匯基金是用來支持港元匯率穩定,如果這筆錢花光了,後果將會有幾大鑊?

    (3)如果發債成功,建制派不用通過立法會撥款,唔使陪政府一起送死,所以也是得益者,應該會支持發債;

    (4)政府很多部門也是得益者,例如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2月23日討論文件顯示,為了開展明日大嶼的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將增加6個新職位,每年薪金及福利開支1740.5萬元,每人平均290萬元;規劃署增加一個總城市規劃師及5位員工,每年薪金及福利開支872.5萬;路政署就加開1個總工程師職位,每年開支262.3萬元。當然這只是需要通過立法會的申請,不用告訴立法會的人手增加數量,應該是以上數字的數十倍。相信眾多目前失業或凍薪的香港市民,以及任何一個曾經繳稅的人,睇到都會眼火爆。

    立法會2月23日討論文件,增加人手開拓「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20210223cb1-531-5-c.pdf

  • dev職位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9 12:15:54
    有 2 人按讚

    從AI到量子運算!10大最具潛力的顛覆性技術,哪項「錢景」最好?

    2020.12.29 by 陳建鈞

    歲末將至,展望新的一年,什麼工作最有成長潛力呢?就業市場研究機構公佈10項最具顛覆性的技術能力,預計將成為2021年各大企業爭搶人才的焦點。

    時序已經來到歲末,許多人可能已經開始進修、磨練自己的就業技能,為尋找更優質的工作做好準備。就業市場研究公司Burning Glass也在近期發布《顛覆性專業技能》報告,公佈科技領域中最具前瞻性的各項專業能力。

    Burning Glass利用自家的AI分析技術,彙整超過10億份資料、1.7萬種專業能力進行研究,從中找出需求快速成長、人才呈現匱乏、薪資報酬豐厚的專業領域,總結出最具顛覆性的專業技術能力。

    從軟體開發到量子電腦,逾百萬份職缺都要這些能力

    在Burning Glass的研究中,這10項最具顛覆性的科技專業分別是軟體開發方法論(Software Dev Methodologies)、雲端技術、資安(Proactive Security)、IT自動化、AI及機器學習、聯網技術(Connected Technologies)、自然語言處理、金融科技、平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以及量子運算。

    Burning Glass指出,過去一年裡於美國開出的職缺中,有超過170萬份工作要求至少一項被選為「顛覆性技能」的能力,同時他們預計這些技能的需求將在未來5年內成長17%至135%不等,且獨角獸新創也更鍾愛這些擁有顛覆性技能的人才,預計比傳統大企業的需求高出33%,4成職缺都需要其中一項顛覆性技能。

    軟體開發方法論是就業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一項科技專業能力,過去12個月開出的職缺多達63萬份以上,而未來5年內的預估成長率則為35%,其次為雲端技術與資安。從大環境上來看,疫情加速了全球數位化的腳步,投入App開發、拓展線上服務理所當然成為企業趨勢,也是軟體人才的重要舞台。

    diruptive skill 01 資料來源:Burning Glass / 數位時代製作
    報告中提到,軟體開發方法論人才適合的職缺包括軟體工程師、DevOps工程師、技術主管、系統工程師等,主要就職於金融保險、製造業、資訊產業、零售業等領域。

    不過,若以求職者最為關注的「錢景」來看,這10項技術中,薪資條件最佳的則是IT自動化人才,預估2021年薪資漲幅可高達近2.5萬美元(約70萬新台幣),比第二名AI及機器學習人才的1.4萬美元高出約8成。

    IT自動化人才也同樣適合軟體工程師、DevOps工程師、Java工程師等職位,主要服務領域為金融保險、資訊產業、製造業及行政服務。

    知名財經媒體《富比士》提到,雖然資安技術人才的薪資成長幅度較多數顛覆性技能為低,僅有8,851美元,但由於年末爆發的SolarWind被駭事件,導致美國政府機構遭受網路攻擊,可能令資安人才的重要性在2021年有所提昇。

    至於職缺需求成長潛力的話,量子運算、聯網技術、金融科技是成長最快的三項技能,其中量子運算又以135%的幅度居冠。量子運算已經成為許多國家、企業的重點研究項目,浸淫此領域已久的IBM更宣言,目標在2023年推出新的量子處理器。

    而在各行各業中最廣泛受到採用的則是AI與機器學習技術,緊接著是雲端科技與聯網技術,這些專業人才擁有更多元的就業機會。AI人才的主要職缺為資料科學家、軟體工程師、網路工程師/架構師、資料工程師及資深資料科學家等。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753/disruptive-skills-2021-job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