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oronary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oronary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oronary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oronary中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小小藥罐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保健知多D】一字之差?魚油 vs 魚肝油?(一) 〈魚油同魚肝油有咩分別?〉 有時候,一字之差往往可以「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帶出很多好美麗的誤會。 舉例說,「魚油」、「魚肝油」便是一對活生生的例子。 根據經驗,很多人往往經常會將「魚油」看成「魚肝油」或者將「魚肝油」說成「魚油」。所以如果...

  • coronary中文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9 09:26:13
    有 473 人按讚

    【保健知多D】一字之差?魚油 vs 魚肝油?(一)

    〈魚油同魚肝油有咩分別?〉

    有時候,一字之差往往可以「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帶出很多好美麗的誤會。

    舉例說,「魚油」、「魚肝油」便是一對活生生的例子。

    根據經驗,很多人往往經常會將「魚油」看成「魚肝油」或者將「魚肝油」說成「魚油」。所以如果是第一次買魚油或者魚肝油的話,藥罐子大多都會不厭其煩問清楚對方所指的到底是魚油還是魚肝油。

    那兩者其實到底又有什麼分別呢?

    首先說到魚油,便不得不提魚油的歷史: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對魚油感興趣,主要源於一種自相矛盾的怪現象。

    這種怪現象徹底打破了一般人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

    這種怪現象便是……

    理論上,根據一般人的認知,脂肪的攝取量愈多,患上心血管病症的風險自然便會愈大。

    簡單說,攝取大量脂肪固然可能會增加肥胖的風險,同時還可能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病症的風險,例如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對吧?

    不過有一種人偏偏就是例外。

    這種人便是……

    愛斯基摩人(Eskimo)!

    首先愛斯基摩人長年住在北極這種天寒地凍、冰天雪地的極北之地,面對這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人們不能耕種,只能狩獵為生,主要是魚、海豹、鯨魚。

    當然同是北極,這些獵物當然不懂穿羽絨,不過體內卻會屯積大量脂肪來隔溫保暖,面皮……不、不、不,應該是皮下脂肪一般較厚,所以這些愛斯基摩人的餐單裡自然離不開大量脂肪,不過這類人偏偏就是較少患上心血管病症,例如心臟病發。

    好奇怪,對吧?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脂肪蘊含豐富的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這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或許能夠解釋這個現象。

    實際上,魚油同樣蘊含豐富的奧米加3脂肪酸,其中較重要的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兩種。

    對,這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DHA、EPA。所以與其說二十……這兩個冗長的中文,倒不如直接說英文好了。

    實際上,藥罐子相信大家可能聽過DHA、EPA,不過未必真的聽過「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這兩個化學名吧?

    真的要說的話,DHA、EPA各有長短。

    其中相較DHA而言,EPA較能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V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俗稱「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的水平,同時還可能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俗稱「好膽固醇」)的水平。[1]

    這就是說,理論上,魚油可能會改善體內的膽固醇,所以可能會紓緩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從而可能會減少出現心血管病症的風險。

    不過暫時還是言之尚早,所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暫時只容許魚油產品作出以下類似意思的聲稱,例如:

    "Consuming EPA and DHA combined may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a risk factor for CH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owever, FDA has concluded that the evidence is inconsistent and inconclusive.……"[2]

    話雖如此,實際上,只要改良魚油並進化成為Omega-3 Fatty Acid Ethyl Ester,這種升級版的魚油便會從「保健品」升為一種「藥品」,用於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1][3]

    至於相較EPA而言,DHA或許較能抗凝血[4]、降血壓[5]。

    在副作用上,魚油看來一般安全。

    不過說到魚,自然離不開魚腥味;說到油,自然離不開油膩膩的口感,兩者同樣可能會影響依從性。

    同時,市面上的魚油大多源自深海魚,所以偶爾會稱為「深海魚油」,海床愈深,光源便會愈少,溫度便會愈低,脂肪便會愈厚,DHA、EPA自然便會愈多,同時因為這些深海魚大多位居食物鏈的高層,所以一些污染物便可能會沿著食物鏈層層遞進進入這些深海魚裡面,例如汞(Mercury)、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二噁英(Dioxin)。

    當然不用問,這條食物鏈的最高層當然是人類。

    所以當人們服用這些魚油的時候,這些污染物便可能會沿著這條食物鏈進入人體,日積月累,便可能會構成毒性,從而可能會增加中毒的風險。

    還有,因為魚油可能會抗凝血,所以較可能會加強一些抗凝血藥的功效,例如華法林(Warfarin),從而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6]

    當然,除此之外,其他西藥例如亞士匹靈(Aspirin)或者中藥例如當歸、丹參同樣可能會跟魚油產生這種相互作用,從而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所以如果正在服用這些中、西藥的話,一般建議服用魚油前首先應該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最後,魚油是魚油,不是魚肝油,這點,千萬不要弄錯。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McKenney JM, Sica D. Role of prescription omega-3 fatty acid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iglyceridemia. Pharmacotherapy. 2007;27:715-728.
    2.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od, News & Events from CFSAN, CFSAN Constituent Updates, FDA Announces New Qualified Health Claims for EPA and DHA Omega-3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food/cfsan-constituent-updates/fda-announces-new-qualified-health-claims-epa-and-dha-omega-3-consumption-and-risk-hypertension-and (Accessed 9 Sep 2020)
    3. McKenney JM, Sica D. Prescription omega-3 fatty ac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iglyceridemia.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7;64:595-605.
    4. Woodman RJ, Mori TA, Burke V, et al. Effects of purified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on platelet, fibrinolytic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therosclerosis. 2003;166:85-93.
    5. Mori TA, Bao DQ, Burke V, et al. Docosahexaenoic acid but not eicosapentaenoic acid lower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humans. Hypertension. 1999;34:253-260.
    6. Buckley MS, Goff AD, Knapp WE, et al. Fish oil interaction with warfarin. Ann Pharmacother. 2004;38:50-52.

  • coronary中文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24 21:49:58
    有 152 人按讚

    『這篇 2016 年發表的論文,標題是 Re-e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et-heart hypothesis: analysis of recovered data from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 (1968-73)(重新評估傳統 “飲食-心臟假說”:分析從明尼蘇達冠狀動脈實驗(1968-73)尋回的數據)。所以,它既沒有說「死亡風險更高」,更沒有提到什麼「災難」,而翻譯此文的 Dr. Roselle 是何居心,應當是顯而易見。』
     
    --
     
    林教授說的這篇 MCE 的論文,之前衛教演講也有講過。
     
    原翻譯文的死亡風險更高,指的是在 2016 年的 MCE 論文裡,不管是在實驗組 (亞麻油酸) 或對照組,總膽固醇減少都更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兩組一起看的話,總膽固醇每減少 30mg/dL,死亡率增加 22% (adjusted HR = 1.22)。
     
    但是總膽固醇跟死亡率的關係,主要是來自於 65 歲以上的受試者。小於 65 歲的人,總膽固醇降低跟死亡率沒有顯著關係。這在實驗組和對照組都一樣。
     
    所以不是吃亞麻油酸把膽固醇下降了才增加死亡率,比較像是年老的受試者,死亡伴隨著較低的總膽固醇。
     
    2016 這篇 MCE 的研究限制,還包括:
     
    ⚫ 研究收錄 9570 人,只有 2355 人追蹤超過一年。
    ⚫ 只有在住院中,才有控制飲食。
    ⚫ 出院又入院的人,過三週後才抽血
    ⚫ 翻譯文說『MCE 干預組在屍體病理解剖時動脈粥樣硬化或梗塞並未減少,而且控制組心肌梗塞較少。』但是 MCE 的死亡人數 517,解剖人數 295,有尋獲資料的只有 149 人。
     
    --
     
    跟膽固醇有關的謬論或陰謀論很多,這幾年又有很多外國記者寫的書有出中文版。本來不需要吃膽固醇藥的人,看了不想吃就算了。但是心血管疾病風險高的人,本來該吃藥的,看了不敢吃就太可惜了。
     
    之前寫的澄清膽固醇治療迷思的文章:
     
    《跟心血管風險最有關的是三酸甘油酯?- 講糖《膽固醇迷思》總整理》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18/12/Cholesterol-myth.html
     
    《歐洲心臟學會抨擊降膽固醇藥物謬論》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18/04/ESC-statin-press.html

  • coronary中文 在 運動營養知多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7-25 12:03:46
    有 51 人按讚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採用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安全的,但有少部份的情況不適合,詳情請點閱文章。在專業人員的監護下,運動是一種比藥物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是最近我在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刊上寫的一篇文章,有關於這一陣子很熱門的間歇式訓練!分享我在實習過程中看到的一些成果。不知道怎麼上傳pdf檔,只好把文字copy過來,圖片用上傳的方式,希望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們有幫助!

    高強度間歇式訓練與心血管疾病

    孫志銘/營養師

    對於一般健康人而言,運動的確是預防慢性疾病的最佳良藥,然而運動的方式千百種,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一般人而言,每週至少30分鐘的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Moderate Continuous Exercise, MCT)或是20分鐘高等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當然如果需要減重則這樣的運動頻率當然是不夠的。但是,你是否曾想過,建議用來燃脂減重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gher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否也能運用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人身上?答案是YES!

    什麼是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相較於適當強度(40~6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連續運動維持一定心跳的運動方式,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運動,同時包含了較高心跳速率(80~9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7~9/10或是15~16/20)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60~7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反覆出現的運動模式,圖A上半部指的是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下半部則是屬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圖解則可清楚表示兩種運動的不同。常見的較高心跳速率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的時間比約為1:1或是1.3:1,1個比例的間隔運動通常會是3分鐘、4分鐘或5分鐘,意思是說每進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便需要3分鐘的恢復期,然後再繼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繼續下去;而1.3:1則為4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搭配3分鐘的恢復期。針對於有慢性病患的訓練的頻率則為一個禮拜1~2次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每一次則包含3~4組(1組為一個高強度加一個恢復)間歇式訓練。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適用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有氧運動包含了:走路、跑步、階梯運動(Stair climbing)、腳踏車、划艇(Rowing)以及游泳。

    為什麼這幾年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會變得這麼熱門?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像是過重、肥胖甚至是糖尿病人都適合。它所提供的運動效果會比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要來的更好,運動時間也來的更短,運動完畢之後所需要的氧攝取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也比較高,消耗的熱量也比傳統的連續型運動多增加6~15%。那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具備了什麼優點呢?1.可以同時使用到有氧及無氧呼吸來消耗能量;2.改善血壓、促進心臟血管功能;3.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對於葡萄糖的利用;4.改善膽固醇指標;5.減少腹部脂肪及增加肌肉重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更可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管舒張、改善心情以及更多的能量消耗。

    圖A: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的運動強度及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運動強度 (Puhan et al., 2006)

    文章到此,許多人可能會關心的問題是,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真的安全嗎?根據Leon等人在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對於心血管疾病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的患者,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發生危險的機率約為每50000至120000有1人;而根據Rognmo等人在2012年所發表的研究中發現,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所發生的危險機率其實也很低(表1),因此安全性是無庸置疑的。

    表1 (Rognmo et al., 2012)

    雖然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對於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很安全的運動方式,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運動方式適用於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建議,若符合以下條件之患者,則不建議使用高強度間歇式訓練:

    Angina pectoris greater than class I on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ification
    Greater than 1 mm ST depression on exercise EKG
    Myocardial Infraction /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3 weeks
    CABG < 4 weeks
    LV Ejection Fraction < 40%
    Complex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a-fib
    Orthopedic limitations to treadmill exercise (must be able to walk > 20 minutes on treadmill)

    (請原諒筆者沒有把這些翻成中文,因為覺得英文就可以解釋的很清楚,翻成中文之後可能會沒有這麼貼切)

    就安全性考量,當心血管疾病患者剛開始在做任何運動時,都建議需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醫療器材做適時的監測,確定患者在運動時出現任何的不適都可以被記錄,例如呼吸短促、心絞痛、心電圖異常、跛行…等,等到患者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這些不適的情況皆已改善且不再出現,我們也了解怎麼樣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對於患者是最安全的狀態下,才能夠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去運動。因此除了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所提及不適合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條件之外,當然還須考量患者的意願、平時的運動習慣、生活型態…等,才能夠讓這些患者可以安全且開心的運動。

    後記:會挑這樣的主題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筆者目前正在美國的心肺功能復健中心(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實習,看見許多來做復健的病人們其實存在的不只有心臟疾病問題,當然有血糖問題的也是佔多數,而這些患者因為保險給付的關係(根據疾病狀況,美國保險給付總共24次或36次的復健次數),因此每週會到復健中心報到3次,每次運動1個小時,持續維持2至3個月,當然在運動期間會有所屬的醫護人員照護,包含了呼吸治療師、護士以及運動生理學家(exercise physiologist)3。而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目前正運用在實習的單位中,很讓我難忘的是,筆者在實習中心看到兩位即將畢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竟然可以在跑步機上奔馳,他們的年齡也都50歲以上了!當然不是建議要跑步,只是看到他們在復健中心有如此大的進步真的讓人很驚豔!運動不止可以當作一種處方,而是一種比藥物更棒的治療方法!

    備註:
    1儲備心跳數:(Heart Rate Reserve, HRR = (HRmax-HRrest) x intensity + HRrest)。HRmax為最大心跳,可用年齡做為預測方式,其公式為(220-年齡);intensity指的是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強度為40~60%,較高的運動強度則為60~80%;而HRrest指的則是休息時的心跳。
    2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Scale,為一種評量運動時候自己對於運動強度的評值,評級表分為兩種:一種是1到10分,1分是自己覺得運動很輕微,10分則是強度最重;另外一種是6到20分,中等的運動強度約為12到14分。臨床上6到20分的評量表較為常見。
    3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在2015年之後不再使用原本的運動專員(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Specialist®)名稱,而通通更名為運動生理學家(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ist®)

    參考文獻:
    Puhan MA, Büsching G, Schünemann HJ, VanOort E, Zaugg C, Frey M.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6 Dec 5;145(11):816-25.
    Leon AS, Franklin BA, Costa F, Balady GJ, Berra KA, Stewart KJ, Thompson PD, Williams MA, Lauer M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irculation. 2005 Jan 25;111(3):369-76.
    Rognmo Ø, Moholdt T, Bakken H, Hole T, Mølstad P, Myhr NE, Grimsmo J, Wisløff U. Cardiovascular risk of high-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irculation. 2012 Sep 18;126(12):1436-4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2.123117. Epub 2012 Aug 9. PMID: 2287936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