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coping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oping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oping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330的網紅賓狗單字 Bingo Bilingu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沒時間讀英文 #沒空看新聞嗎 #趁週末補血一下��你這週忙嗎?認真過生活的你,辛苦了~讀這篇貼文,讓你快速補血,掌握新聞又學新單字!不想錯過這些輕鬆補血的機會嗎?可以到 @bingobilingual_bb 主頁打開貼文通知喔!��【coping mechanism 心理機制】�🎈Novel l...
coping意思 在 尼克小姐|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35
當個案提到家庭、人際相處壓力、悲慘遭遇,你常常超級緊張、不知道怎麼辦!想安慰個案又不知道該說什麼、說到哪裡? 小姐姐直接破題,個案傾訴煩惱時: 「專注傾聽」「不評價」光做到這兩點,這就是同理、溫暖、真誠囉! 以下是詳細步驟! ▊ 全心全意專注聆聽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相信我與其你擔心:「我不知道回什...
coping意思 在 賓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9 17:06:47
#你沒時間讀英文 #沒空看新聞嗎 #趁週末補血一下 你這週忙嗎?認真過生活的你,辛苦了~讀這篇貼文,讓你快速補血,掌握新聞又學新單字!不想錯過這些輕鬆補血的機會嗎?可以到 @bingobilingual_bb 主頁打開貼文通知喔! 【coping mechanism 心理機制】 🎈Nove...
coping意思 在 賓狗單字 Bingo Bilingu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沒時間讀英文 #沒空看新聞嗎 #趁週末補血一下��你這週忙嗎?認真過生活的你,辛苦了~讀這篇貼文,讓你快速補血,掌握新聞又學新單字!不想錯過這些輕鬆補血的機會嗎?可以到 @bingobilingual_bb 主頁打開貼文通知喔!��【coping mechanism 心理機制】�🎈Novel language can serve as a coping mechanism.��我們有一種心理機制,很妙。在遇到危機的時候,我們會創造新的詞,讓自己變勇敢一點。
例如,面對武漢病毒,我們會害怕,但我們不想被嚇到皮皮挫,整天鬱卒啊!這時候,我們就會創造新的詞,開開玩笑,讓自己心情好過一點。
像是有人不乖乖隔離,我們就說他是「防疫豬隊友」;有人不聽陳時中部長的話,我們批評他不該「逆時中」。這些新詞都能幫助我們稍微放鬆一點。很有趣的心理機制吧!心理機制是 coping mechanism。
【caremonger 關懷互助的人】�🎈Caremongers India has helped connect volunteers with the people who most need their help.
�這個字無敵新,是武漢肺炎之後才誕生的單字喔!
�印度有個臉書社群,叫做 Caremongers India,意思是「關懷互助的印度人」。這個社群非常大愛,封城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說老人家很難取得食物跟藥品,而這個臉書社群就彼此互助、解決問題。
這些關懷互助的人,就是 caremonger,而這種散播關懷、散播愛的善良舉動,就是 caremongering。��【impunity 犯罪但完全不受懲罰】�🎈There has been near impunity for such violations.
菲律賓總統上任後,瘋狂掃毒。乍聽之下,掃毒很棒啊,但實際上,卻是可怕的大屠殺,已經有好幾萬人被殺了。
或許還會有人說,壞人就該殺啊!但其實很多人可能是無辜被殺:在這個掃毒政策下,已經有 73 個小孩喪命,最年輕的死者,才 5 個月大。5 個月大的孩子,難不成會販毒嗎?太荒謬!
這些警察濫殺無辜,他們犯了罪,但是幾乎不會受到懲罰,這樣的狀況,就是 impunity。��【vigil 守夜】�🎈Hong Kong has blocked the annual vigil for victims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每年 6 月 4 日,香港人會舉辦守夜活動,哀悼天安門事件的受害者。他們會在夜晚舉蠟燭,聚集在一塊。��今年,香港政府說,不准辦。香港的自由果然開始限縮了。天安門事件是個抗議活動,當時中國人向政府喊話,希望中國變得民主一點,結果政府用子彈跟坦克回應,血腥鎮壓抗議的人。守夜活動,就是 vigil。
�不過,香港精神不死,舉辦了線上 vigil,可以查 #6431truth 看看相關貼文喔!��* vigil 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照顧生病的人,也可能是政治抗議。
�【recreate 重現】
🎈The Studio Ghibli Theme park will focus on recreating the movie’s scenes and nature trails.
�喜歡龍貓、神隱少女等電影嗎?好消息~吉卜力樂園要來了!��樂園的地點在日本名古屋附近,將重現電影場景,讓你重溫電影中的感動。目前是說 2022 年完工啦,不過... 武漢肺炎還在亂,也不知能不能如期完成,所以我們先耐心等候、好好期待吧!重現電影場景,就是 recreate。��Photo credit: Chi-Hung Lin on Flickr; picture cropped to fit on Instagram. ��🌈🌈🌈🌈🌈🌈
➡️分享出去
台灣媒體都不報... 真希望這些新聞,能讓親友聽到... 很簡單!把這篇貼文分享到限動,一起點亮台灣的夜空~
➡️按讚鼓勵
如果喜歡我們的貼文,覺得清楚好懂,希望你為我們按個愛心,鼓勵一下~
➡️儲存複習
單字背了就忘,怎麼辦?把貼文儲存起來,改天再複習一次吧 ❤️
➡️留言練習
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吧!想要發揮影響力,從多留言開始~ 賓狗會跟你交流意見喔~回想一下,台灣重大事件中,曾經出現哪些新詞彙,那些新詞彙又是如何安撫我們的情緒呢?
#賓狗 #5個單字系列 #單字卡 #時事英文 #學英文 #英文學習 #英文單字 #國際新聞 #翻譯 #英文 #吉卜力 #吉卜力工作室 #吉卜力的動畫世界
coping意思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被困在舊模式裡的人】
少偉白天工作很忙碌,每次回到家總是疲憊不堪,
他也知道要早點睡覺休息,但卻總是克制不了自己,
不斷上網、看電視,非得熬到凌晨過後、搞得精疲力盡,
他才肯放過自己、讓自己去睡覺。
隔天醒來、又是帶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
如此「模式」,幾乎每天都要輪迴上演一次。
--------------------------------------------------------------
美珠很沒有安全感,無法忍受男友Line「已讀不回」,
為此經常生悶氣、但又壓抑情緒,最後忍無可忍就藉機發飆,
過不了「情緒」這一關的美珠,
每段情感到最後都是無疾而終、不歡而散。
她說她也不想這樣,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與「控制欲」。
類似像這樣的故事,有一籮筐。
知道房間像垃圾堆一樣很亂、該整理了,卻是提不起勁。
無法容忍別人犯錯、只要人家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要抓狂。
知道該節制飲食、該運動了,卻怎樣也動不了。
明明家裡東西夠多了,卻無法克制自己一直購物、一直囤積。
一直擔心錢不夠用、擔心工作、擔心家人、擔心未來、
無時無刻、無不處在焦慮不安中,很難放鬆。
這是你嗎?你也是這樣嗎?
每日反覆輪迴的「生活模式」、「情緒模式」、「人際模式」,
你感到厭倦了嗎?
你也想改變,卻改變不了,或不知如何改變嗎?
---------------------------------------------------------------------
【模式探討】
每一個「模式」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好好說故事,你才會看見自己「因應模式」的脈絡。
(何謂因應模式(Coping),是指人應付生存焦慮、過去創傷經驗
的自動化反應。此模式通常與原生家庭、父母、主要照顧者有關。)
偉成是一個工作狂。他經常加班、努力工作,雖然賺了不少錢,
但他說他一點也不快樂。
他的健康越來越差,這是他努力工作所付出的代價。
他也不想這樣,但就是「停不下來」。
後來請他說故事、幫助他探討「停不下來」的背後是什麼?
說完故事,於是才明白:
原來他不自覺在活母親的「生活模式」(生命腳本)。
原來母親過去也是一個工作狂。
而母親會一直工作、停不下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生存焦慮」、一個是因為「寂寞」。
如同現在的他一樣。
---------------------------------------------------------------------
【如何轉換模式?】
一個人不想改變,任誰也沒法改變他。
唯一能改變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模式轉換的機制有三:覺察、行動、愛
(未完、請點入,歡迎分享)
----------------------------------------------------------------------
舊模式裡有一個共通因素,就是「缺乏愛」。
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愛的匱乏」。
我發現:人活著,最終的渴望,就是希望被愛、被看見。
因為「寂寞」、缺乏愛,造成人各種不可自拔的「上癮行為」,
(過度飲食、不斷購物、囤積、工作狂、上網、不斷玩電玩、
手機網路上癮等。)
救贖之道,就在重新學會愛、讓自己活在愛中。
而「愛的功課」第一步,必定是:你先「把自己愛回來」。
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572189764
coping意思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2月 · Ai FM 愛生活 ·【三善圓滿人生】系列
第4集 :善終 / 馮以量(孝恩辅导与谘商 顧問)
题目:It Must Be Very Painful For You
歡迎夥伴們點擊以下鏈接聆聽,祝福大家。謝謝。
youtube: https://youtu.be/srqDBZYThtU
***
原文及原图皆摘自于《善终》
文:冯以量
绘图:黄忠义
题目:It Must Be Very Painful For You
引言:只需要心与心联结,那个痛,就没有这么痛了……
我有一名患上末期癌症的男病人John(匿名)。癌细胞已经蔓延到他的脑部。40岁的他已婚,育有一男一女。他忧郁、不说话,家人都担心。
他埋怨头痛。医生开了好多药给他治疗他的疼痛,可是头部的疼痛依然无法疗愈。
医生希望我可以和他聊一聊。
我走进John的病房,站在病床旁。看到他躺在病床上,右手搁在前额,闭上眼睛,皱着眉头。
得到他的允许,我坐在病床旁。我介绍自己。同时,感谢他让我坐在这里。
我们没有对话,因为他不愿意对话。
我看着闭上眼睛的他,决定以非一般的方式和这位病人对话。
小标题:拨打心灵电话
我闭上眼睛,用我的右手放在我的前额。深呼吸,我开始说话:“现在你心里面感觉到无助,感觉到无奈,好像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解你。”
我不晓得他有没有反应。
我继续闭上眼睛说:“我想,你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当初你有能力去解决所有的事情。可是这一次,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不晓得他是否有反应。
我继续:“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更多人想要帮助你。可是你不要他们的帮助。你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越多人想要帮助你,你越是不想说话。你也越是发现没有人可以了解你,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废话。他们叫你好起来。他们对你说你会好起来。他们说的,你都知道不是事实。那都是假的。你想说真话。你想听真话。所以,这些假话你一点都不想说,也不想听。”
我继续说:“别人看到越来越不要说话的你,他们开始焦虑了。可是,你觉得这才是你要的。”
我不管到底这是不是他的心里话。
总之,我脑海里头闪过什么,我就说什么。当下我头脑里说:“问问题。”
我说:“这些日子,你是如何面对的?”他说了一句:“I’m depressed。”(我感觉到忧郁。)
终于,他愿意说出第一句话。
仿佛我尝试不断拨打的电话,他愿意接听了。第一句话,就这么直接了当。果然,他不想说废话。
我们开始了一趟很有深度的对话。
小标题:说出心底的困惑
他说出他的忧郁、担心、他对死亡的害怕,还有,他对还未成年的儿女往后的生活的担忧。
当他说出许多话的时候,我不断地给予复述式的回应。这个过程很缓慢。
他也说出许多的困惑——为何别人的家庭都是顺利的,而他的却不是?为何别人做爸爸都是健康的,他却要面对如此多困难?为何他如此善良、信奉上帝,上帝却要把他的生命给夺走?
他没有生气,他只是不了解为何这些苦难要发生?
我给予许多的肯定和支持。我对他说:“谢谢你告诉我你心中这么多的话。我相信对你来说,这一定很难说出来。我很感谢你愿意说给我听。”
他依然闭上眼睛。右手搁在前额,皱着眉头。毕竟,头部因为肿瘤而产生的疼痛很困扰他。
我们的对话,是缓慢的。
小标题:最后能给的爱
我对他说:“你有什么问题觉得我没有问,而你又觉得很重要的,你可以试着问我,或者告诉我。”
他开始发问:“你们这里的病人住得最久的,有多久?”我对John说:“有一个病人,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又三个月。”
他听了之后,用右手拍打额头四、五下:“Oh my god….”(我的天!)
我明白他的非语言行为,他并不希望自己还可以长寿,只是希望自己不要继续停留在这个阶段太久——卡在无法痊愈、无法死亡的阶段,这太叫人痛苦了——等待死亡其实比死亡更叫人煎熬。
我直接说:“你并不希望你是下一个在这里住了一年又三个月的病人。你并不希望你还要这样活下去。你想早一点去世。”
他点头:“你说医生可不可以打支针,让我死?”我已经无法数得清有多少病人像他这样,向我要求安乐死了。
我回应他:“你比我更了解你的医生。你觉得他会不会给你打针让你死?”他说:“如果我是医生的话,我不会要我的病人死。”我说:“嗯。真的。医生们不会用你要的方式帮忙你。可是他们会用治疗疼痛的方式帮忙你。”
我觉得我回答得不够好。下次,我可以试着问病人心中对安乐死的两难。
他问我:“你说,如果我真的自杀成功的话,我的孩子们会不会受到创伤?”
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来和John交换角色。我变成个案,他是我的助人者。
我对他说:“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受到创伤。不过我相信他们会在挣扎的过程中慢慢复原起来。我就是其中一个爸爸很早就去世的小孩。那年,我才13岁。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复原的能力。”
他,终于,睁开眼睛,用很认真及很怜悯的眼神看着我:“I’m so sorry。”
我对他说:“既然我已经坐在这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这个很小就丧父的年轻人?”
我知道他的女儿16岁,他的儿子13岁,和当初丧父的我同年。
他一连串问了许多问题——我的爸爸是如何面对癌症?我如何面对爸爸的去世?那个时候的我过得怎样?还有,我现在对爸爸的印象是什么?我爸爸死了之后,妈妈怎么样?
我非常清楚他需要一个空间去了解他去世之后的光景——他的太太、儿女是如何面对他们的生命及生活的——所以他透过询问我,希望我能够谈论有关这一块没人与他谈的事。
我很诚实地分享我的经验。同时,我也适当地反问他。
我说:“你希望你去世之后,而你的孩子也长大后,他们会怎样对别人说起你,或形容你?”
他说:“我希望他们会说我是一个很 calm、很cool 的爸爸。”他说到这里,我完全明白了。
我对他说:“我终于完全明白你不说话的原因。你不想要让他们觉得你很难过,因为你希望他们记得你永远是一个很 calm、很cool的爸爸。”
他流下眼泪,点头。再次闭上眼睛。我说到他心的深处。
对于一个准备去世的爸爸,能够为孩子做的,除了留下一个好印象给孩子,还有什么?
John爸爸,你真的是用心良苦了!如果孩子和太太知道的话,他们也会像你一样伤心的。
小标题:有了共鸣,少了痛楚
他岔开话题,开口问我:“你有没有想过要自杀?”
我诚实地说:“有。少年的我想过要自杀,前后三次。有一次,我已经计划好一个意外。在进行大约十多秒之后,我没有勇气这样了断自己的生命。我放弃了自杀。”
他再次睁开眼睛对我说:“It must be very painful for you.”(对你来说,那一定很痛苦!)
我顺着去,打开我的右手手掌对他说:“It must be also very painful for you.”(对你来说,那一定也很痛苦!)
他愣了一下,放下长久搁在他额头上的右手。
他看着我,笑了。我看着他,也笑了。我们一同笑。
他继续笑。我当然不吝啬地继续回应我的微笑。他笑出声音,不过不大声,毕竟身体已经很虚弱。
人,活在这一生中,有许多的痛,包括生理的痛、心理的痛、情感的痛、经济的痛、灵性的痛、存在的痛等等。许多人透过寻求宗教、心灵治疗、哲学、教育、艺术、科技等等不同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有些痛是可以痊愈的。可是叫人难过的是,有些痛是无法痊愈的,甚至没有答案。
人为何活在这里?活在这里,为何要面对痛苦?为何要面对死亡所带来的煎熬?为何人间一定要让人尝到生离死别的苦?这些人生大课题,是没有办法透过人间任何外在的团体寻求到答案的。
它,没有绝对的答案。可是,它却可以让你去定义它、诠释它、给它一个意义(meaning)。
有时候,你找到了痛苦背后的意义。可是,你会发现你给的这意义,在死亡跟前,依然显得多么的无助与无知。往往,你以为你找到的答案可以安抚你的痛苦,殊不知,这个答案却不断地把你的痛苦往外扩延、扩大。
我相信否极泰来,也相信乐极生悲。我相信痛苦到极点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转弯点。同时,我相信快乐到一个极点的时候,也有一个转弯点。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全然的痛苦或全然的快乐里面。
只要我们持续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就一定要在这段路线里,经历许多不同摇摆在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经验。
我很喜欢我和John 对笑的那个刹那。那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共鸣。
当两个物体放射不同频率电波之时,这些电波会在某一个点上有一个和谐的交界。这个交界点被称为“共鸣”(Resonance)。这是我在大学念化学工程时从物理课学习到的知识。
这个道理可以用在我和John的对话上。John放射出他生命里所带给他的感受和思维。我同时也放射出我生命里所带给我的感受和思维。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没有企图寻找那一个共鸣点。
当双方一开始对话的时候,那个频率非常的缓慢,因为只有一方在说故事。当我决定开始说出我的故事的时候,那个频率对话开始波动。
两个故事不断交叉、碰触,找出了共同点,来持续连接;找出了差异点,来阐明自己。
直到我们两人前后说:“It must be very painful for you. ”我们找到那个点了。那个地方叫做“共鸣”。这个共鸣点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个共鸣点可以让我们接纳“人生许多的痛苦是没有答案的”这回事。这个共鸣点可以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痛苦是普同的。谁也没有比谁可怜,谁也没有比谁幸运,这个共鸣点让我们发现共同面对苦难是比独自面对苦难幸福。
苦难,其实不需要任何宗教、哲学的知识来插手。其实只需要心与心连接。当下,那个痛,就没有那么痛了。
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次对谈。
小标题:开放自己,接纳对方
我和John持续相望,笑看彼此。良久。
过后,他身体的痛,没有因此而减少。可是,他不再皱眉头,也不再闭上眼睛。
他对我说:“除了我的牧师,你是我生命中第二个可以和我谈这些话题的人。”我说:“如果我愿意陪你走完最后这一段路,你是否欢迎我这个陌生人?”他连忙说:“You are most welcome。”
我们再聊了一些。我和他紧握着双手,道别,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这会不会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我站起身来,答谢他,给他一个鞠躬,感谢他让我拥有这么棒的对话。我感谢他。
走出长廊,看到医生。他问我:“你看了John没有?”
“刚看了。”
“我问他 are you depressed?(你有忧郁吗?)他说没有。”
我说:“他刚才第一句话回应我:I’m depressed。”
“你怎么问?”
“How have you been coping so far?(这些日子,你是如何面对?)”
医生说:“为什么他对你说,而不对我说?”
“当然啦!你这样问,谁愿意回答?”
“有什么分别,都是问题,直接回答我们就是啦!”
“Alamak! 不一样的!”
我解释给医生听。
“Are you depressed? (你忧郁吗?)”这是一个close-ended question(封闭式问句)。
对方只有两个答案——“是”,或“不是”。
就好像你问:“你要吃苹果吗?”我只能够回答我要吃苹果还是不要吃苹果。你没有给我回答我要的选择。你拿走了我的自主权。
“How have you been coping so far?(这些日子以来,你是如何面对的?)”这是一个open-ended question(开放式问句)。
对方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回答。我不是要看他的忧郁而已。他对我说什么都可以。我把他的自主权还给他。
就好像你问:“你想吃什么?”我可以回答任何一样我想吃的东西。不见得一定是苹果,也不见得一定是水果类。
说完之后,我专心地快速完成我的报告。医生咬牙切齿地拍拍我的肩膀说:“Well done。”有时候,我是那么地令人又爱又恨。
当天的对话之后,John明显地放下了他的心事。据说,当天晚上他和他的家人有了另一次的有关离别的对话。第二天,他进入昏迷状况。两个礼拜后,John去世了——他在一种很安静的状态下离开人间。
他的太太和儿女也在很接纳的心情之下完成他的后事。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不过我深信他给予孩子的爱,足以让孩子继续活下去。就像那离我远去的父母给我的爱,足够让我继续活下去。
让我们一同祝福John和他的家人。祝福大家。也祝福我自己。
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