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coefficient解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coefficient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oefficient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oefficient解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庭醫學】~ 攀岩粉 (climbing chalk) 最近都在看奧運的攀岩比賽,大家一定會發現選手們都要把手用粉弄的白白的,那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攀岩粉。 雖然它的英文名字是Chalk,也就是粉筆的英文,但成份其實和我們在寫黑板的粉筆不同。 一般使用來寫黑板的粉筆,成份為碳酸鈣(CaCO3)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學校沒有教的數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homas 解釋如何從直線和拋物線的圖像去判斷方程的係數 (coefficient)的正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類選擇題是近年文憑試常見的題型。 學校沒有教的數學網址: http://mathseas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athsE...

  • coefficient解釋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6 13:05:23
    有 107 人按讚

    【家庭醫學】~ 攀岩粉 (climbing chalk)

    最近都在看奧運的攀岩比賽,大家一定會發現選手們都要把手用粉弄的白白的,那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攀岩粉。

    雖然它的英文名字是Chalk,也就是粉筆的英文,但成份其實和我們在寫黑板的粉筆不同。

    一般使用來寫黑板的粉筆,成份為碳酸鈣(CaCO3)
    攀岩使用的粉,主成份則為碳酸鎂(MgCO3)

    ※ 所以不要為了省錢,去買一盒「粉筆」壓碎來用⋯⋯

    不過科學研究中,對於鎂粉是不是因為增加摩擦力,而讓攀岩活動的表現變好,還沒有一致的結論。

    像2001年就有一篇文章試圖來分析使用攀岩粉是必需或迷思,研究了15個受試者,分別抓握不同的岩石(頁岩、砂岩、花崗岩),上面有粉和無粉,以及有無水份在上面,再用機器把石頭拉開,去測定使用的力量。

    研究結論反而是有粉時會降低磨擦力!和大家直覺上的想法不同⋯⋯而且還提出,真的把手部的水份都吸乾,反而會讓摩擦力下降(其實這個合理,想想我們碰水久了之後,皮膚會變得皺皺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摩擦力;在生活上也會為了數鈔票或推開垃圾袋在手指上沾一點水。)

    Li, F-X., S. Margetts, and I. Fowler. "Use of ‘chalk’in rock climbing: sine qua non or myth?."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6 (2001): 427-432

    後來在2012年時,科學家找了11個受試者,使用可以調整傾斜角度的機關,來固定要測試的石頭(石灰岩及砂岩),當受測者抓在上面時,開始增加傾斜角度,直到受測者掉下來。

    結果發現顯著增加磨擦係數(石灰岩 +18.7%,砂岩 +21.6%),所以這項研究是支持使用攀岩粉的。
    (私心認為這樣比較接近實際使用時的場景)

    Amca, Arif Mithat, et al. "The effect of chalk on the finger–hold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rock climbing." Sports biomechanics 11.4 (2012): 473-479.

    到了2016年,科學家想使用肌電圖去評估肌肉施力的狀況;這次找了19名受試者,結果發現有沒有粉,在摩擦力、施力、肌肉活動上,都沒有明顯差異!

    但是,有粉的狀況下可以掛在上面比較久⋯⋯

    Kilgas, Matthew A., et al. "The effect of magnesium carbonate (chalk) on geometric entropy, force, and electromyography during rock climbing."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32.6 (2016): 553-557.

    〖小結〗看起來應該還是有用啦,雖然不能單純用增加摩擦力的理由來解釋,不過,看那麼多選手都在用,而且研究中說可以掛在上面比較久,就值得自己去體會一下。

    * 同場加映:

    1. 有人會問到用這些鎂粉,會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呀?

    基本上不會,主要的刺激性是在呼吸道,在通風換氣好的狀況下是沒問題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室內攀岩場會規定不能用粉狀的,而要使用液狀或膏狀的碳酸鎂。

    那如果吃進去呢?其實平常也吃了很多食品級的碳酸鎂了,會放在像胡椒粉或咖哩粉中,去保持乾燥,避免結塊。(不過攀岩用的會不會使用到工業級的,就不一定了⋯⋯可能會有比較多的雜質,用餐前還是先洗乾淨吧。)

    2. 疫情之下,去攀岩場館安全嗎?

    重點還是通風換氣和容額管控啦。我是覺得很多岩館有挑高,通風換氣反而比較好。

    至於有些人會擔心之前新聞常報導新冠肺炎病毒可以在物品表面存在很久還有傳染力,那岩館不可能每個人爬過都消毒一遍怎麼辦?

    其實每個人上去之前先做好手部消毒,下來之後也再手部清消一遍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了。

    另外,今年6月研究指出,雖然冠狀病毒在塑膠上可以存在48小時,但使用攀岩粉,病毒在上面的活性就會大幅下降。(這樣不就讓人更想用了嗎⋯⋯哈哈哈)

    Owen, Lucy, Katie Laird, and Maitreyi Shivkumar. "The effect of climbing chalk powder on the infectivity of human coronavirus OC43."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72.6 (2021): 725-729.

    最後,傍晚還有奧運運動攀登,女子組的決賽⋯⋯大家用力看起來!

  • coefficient解釋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5 20:05:31
    有 13,590 人按讚

    [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 coefficient解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15:36:56
    有 406 人按讚

    心肌鈣蛋白 (cTn )的臨床意義

    心肌長時間的缺氧導致心肌死亡,是梗塞的病理學所見。心肌死亡的特徵有凝固性的心肌細胞分解(coagulative myocytolysis),及收縮環帶(contraction band)壞死。心肌缺氧並不會立即造成細胞死亡,在某些動物實驗得知,至少需要20分鐘。6-12小時後,肉眼可見壞死之外觀,若顯微鏡觀察下,2-3小時之後就可以看到心肌壞死的現象。心肌完全壞死至少需要2至4小時,但會受以下因素影響:是否有側支循環供血至梗塞部位,持續或間斷的冠狀動脈阻塞,心肌對於缺血的敏感度,發生梗塞前之狀況,以及各別心肌細胞對於血氧與養份的不同需求度。

    由梗塞面積的大小可以將心肌梗塞區分為極微小(microscopic)的局部壞死,小區域(梗塞面積小於左心室的10%),中區域(梗塞面積佔左心室的10-30%),及大區域(梗塞面積大於左心室的30%)。梗塞之後的癒合至少需要5至6週。

    心肌生化標記的升高
    鈣蛋白複合體(troponin complex)是經由鈣離子是調節橫紋肌的收縮,含有三種小單位結構,包括鈣蛋白C (troponin C),用來與鈣離子結合;心肌鈣蛋白I (cTn I)與心肌的肌動蛋白(actin)結合而抑制肌動蛋白與肌蛋白質(myosin)的互相作用;心肌鈣蛋白T (cTn T)則與非水溶性肌蛋白質(tropomyosin)結合,然後依附於鈣蛋白複合體連接至心肌之薄細絲(thin filament)。當心肌死亡之後,cTn T及cTn I直接被分解釋出,在血中即可測得數據。
    當心肌死亡之後會釋放出不同的蛋白質,在血清裡可以偵測到cTn、肌氨酸磷酸酶(creatinine phosphokinase, CK)、 乳酸去氧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等各種不同蛋白酶。但這些蛋白酶的升高,並非心肌缺氧專一性,非缺血性心臟病的疾病也會使它們升高,因此偵測心肌特有的生化標記對於心肌梗塞的診斷將會提供更精密的判讀。其中cTn是最敏感且專一的心肌生化標記,尤其cTn T及cTnI,是目前診斷心肌梗塞的診斷要件之一,即使是極微小區域的梗塞,均能測出。同時CK總值,LDH總值及同化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都不建議再用來測定心肌缺氧或梗塞。

    心肌收縮的蛋白結構發生心肌缺氧導致壞死時,cTn就從心肌細胞被分解釋放出來。其中cTn T及 cTn I是心肌的生化標記,具有極高度的敏感性與專一性,除了腎末期疾病之外,cTn的升高可代表心肌缺氧。臨床出現心肌缺氧症狀後之2至4小時,cTn開始升高,24-48小時達到高峰值。cTn升高狀態可持續5-10天,cTnT升高可持續5-14天。這種急速上升且維持數日的概念可用來區分心肌缺氧是否急性或慢性,或者是再次梗塞(reinfarction)。
    心肌生化標記(cTn)的檢測初質評估,3-6小時後再追蹤檢測。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時刻有關,尤其要配合數據的起落之判讀。

    腎末期疾病患者之cTn呈現的是慢性升高的狀態,而且cTn T上升數值超過cTn I。

    最佳精準化的cTn分析值是採用URL的99百分位值,且差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10%。參考值上限(URL),是以正常對照組的99百分位值,各儀器公司提供自己的數據,因此每間醫院的cTn參考值不盡相同。雖然正常對照組的正常性如何,至今仍有不少疑問,但大多數專家學者及學術機構均同意以URL的99百分位值,且CV<10%作為研究分析心肌梗塞的基本共識。

    cTn的檢測應每3-6小時追蹤複檢,對於心衰竭與腎末期疾病者雖然呈現慢性升高的狀態,除非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否則不會突然急劇上升。升高的cTn值(>URL的99百分位值)無論是否呈現動態性變化,或者臨床亦無心肌缺氧的現象,都應立即尋找其他與心肌損傷之診斷,例如:心肌炎、主動脈剝離、肺栓塞或心衰竭。另外可以導致cTn升高的疾病。

    延伸閱讀……
    急性心肌梗塞的定義與分類:2018 ESC/ACC/AHA
    https://reurl.cc/pmVDzb

    #心肌鈣蛋白 (#cTn )的臨床意義

    Ref:
    1.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2173–95.
    2. J Am Coll Cardiol 2012;60:1581-98
    3. Fourth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8).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 40, 237–269

    #cTn
    #AMI
    #心肌鈣蛋白

  • coefficient解釋 在 學校沒有教的數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5-04-12 16:31:04

    Thomas 解釋如何從直線和拋物線的圖像去判斷方程的係數 (coefficient)的正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類選擇題是近年文憑試常見的題型。

    學校沒有教的數學網址:
    http://mathseas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athsEas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